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氨酸对内毒素诱导单核细胞产生IL-1和TNF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丁勇 陆大祥 +2 位作者 孙崴 张穗梅 李楚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4-185,共2页
内毒素(ET)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致病原,是引起临床发热的主要原因,而且又是引起休克、毒血症、霍乱、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或病理过程的重要因素。内毒素能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导致体液因子的紊乱... 内毒素(ET)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致病原,是引起临床发热的主要原因,而且又是引起休克、毒血症、霍乱、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或病理过程的重要因素。内毒素能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导致体液因子的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功能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拮抗剂 单核细胞 IL-1 TNF
下载PDF
甘氨酸对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率及内毒素构型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孙葳 陆大祥 +1 位作者 丁勇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观察甘氨酸对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率及内毒素构型的影响。方法与结果: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正常情况下,异硫氰酸盐标记的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的百分比为(852±16)%,单核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值为303... 目的:观察甘氨酸对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率及内毒素构型的影响。方法与结果: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正常情况下,异硫氰酸盐标记的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的百分比为(852±16)%,单核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值为303±019;在加入甘氨酸后,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结合的百分比降至(225±18)%,单核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值也低至104±008,这表明甘氨酸能降低内毒素与单核细胞的结合率,另在电镜下观察到正常的内毒素呈较规则的网络状、条带状(×100000),受甘氨酸作用后,结构受到破坏,呈散乱分布的点、段状。结论:提示甘氨酸对内毒素的拮抗剂作用与其改变内毒素的正常结构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单核细胞 结合率 构型 拮抗剂
下载PDF
甘氨酸/多粘菌素B合剂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期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戚仁斌 陆大祥 +6 位作者 王华东 董军 王彦平 付咏梅 杨皓庄 张穗梅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10-613,共4页
目的 :探讨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在体内对内毒素诱导的家兔急性期反应的影响。方法 :复制内毒素诱导急性期反应模型 ,其中实验组预先给予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合剂 ,当家兔的体温上升至高峰后 1h采血 ,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清C -反应蛋... 目的 :探讨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在体内对内毒素诱导的家兔急性期反应的影响。方法 :复制内毒素诱导急性期反应模型 ,其中实验组预先给予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合剂 ,当家兔的体温上升至高峰后 1h采血 ,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清C -反应蛋白、微量元素 (Cu2 + 、Fe2 + 、Zn2 + )的测定。结果 :预先给予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合剂可以显著抑制内毒素诱导急性期反应 ,包括对家兔体温、C -反应蛋白以及微量元素 (Cu2 + 、Fe2 + 、Zn2 + )的变化的抑制等 (P <0 0 5 ) ,并且其效果与预先给予全剂量多粘菌素B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内毒素性疾病治疗中 ,选择分别作用于内毒素不同结构部位的两种拮抗剂组成合剂 ,可以利用某些拮抗剂的不同特点相互取长补短 ,从多个环节上拮抗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降低单一药物的剂量 ,减轻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多粘菌素B 内毒素 急性期 败血症
下载PDF
甘氨酸拮抗内毒素性离体心脏损伤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戚仁斌 陆大祥 +3 位作者 王华东 周华 王海华 李楚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8-741,共4页
目的研究甘氨酸拮抗内毒素性离体心脏心损伤的作用。方法取健康体重(250~30)gSD♂大鼠21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7),内毒素组(n=7),甘氨酸+内毒素组(n=7),在Langendorff装置上用KrebsHenseleit(KH)液对大鼠离体心脏行主动脉逆灌。... 目的研究甘氨酸拮抗内毒素性离体心脏心损伤的作用。方法取健康体重(250~30)gSD♂大鼠21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n=7),内毒素组(n=7),甘氨酸+内毒素组(n=7),在Langendorff装置上用KrebsHenseleit(KH)液对大鼠离体心脏行主动脉逆灌。连续记录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在相应的时点分别测定冠脉流出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甘氨酸组对内毒素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及D20延长有改善作用,减少内毒素损伤引起的LDH和CK的释放,同时可以逆转内毒素诱导的心肌SOD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升高。结论甘氨酸可以拮抗内毒素性心肌损伤,与其改善心肌功能状态和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心肌损伤
下载PDF
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拮抗内毒素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戚仁斌 陆大祥 +4 位作者 颜亮 胡巢凤 王彦平 王华东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和方法: 通过LAL 改良基质显色法和紫外光谱法观察甘氨酸/ 多粘菌素B(PMB) 合剂体外拮抗内毒素的机制。结果:测定了各拮抗剂与内毒素中和后剩余内毒素的浓度( 活性) ,结果表明甘氨酸/PMB 合剂组、PMB 组和甘... 目的和方法: 通过LAL 改良基质显色法和紫外光谱法观察甘氨酸/ 多粘菌素B(PMB) 合剂体外拮抗内毒素的机制。结果:测定了各拮抗剂与内毒素中和后剩余内毒素的浓度( 活性) ,结果表明甘氨酸/PMB 合剂组、PMB 组和甘氨酸组均显著低于内毒素组( P< 0-01) ,并且甘氨酸/PMB 合剂组显著低于单独使用PMB 组和甘氨酸组( P< 0-01) 。从紫外光谱图上可看到两种拮抗剂中和内毒素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PMB 可以降低内毒素的吸收峰值(206 nm 和257nm 处) ,而甘氨酸与内毒素的吸收峰值则相加(212 nm 和257 nm 处) 。结论: 1) 内毒素脂质A 上磷酸基团及相连的氨基葡萄糖双糖结构在甘氨酸、PMB 作用下发生了变化,从而失去了对鲎试剂中C 因子的激活作用,并且甘氨酸、PMB 联合应用比单独使用效果要好;2) 提示甘氨酸和PMB 可能是分别作用在内毒素分子的不同结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多粘菌素B 内毒素 败血症
下载PDF
甘氨酸对脂多糖和缺氧诱导鼠坏死性肠炎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柳国胜 康举龄 +8 位作者 陆大祥 关洁宾 钟小兰 杨方 刘硕 帅春 聂川 罗先琼 黄云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目的 :探索甘氨酸对抗内毒素和缺氧所诱导鼠坏死性肠炎 (NEC)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 ,给予麻醉和机械通气。试验组 2 0只经静脉给予甘氨酸 ,5min后给脂多糖 ,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甘氨酸。所有大鼠 90min后吸入浓度从 ... 目的 :探索甘氨酸对抗内毒素和缺氧所诱导鼠坏死性肠炎 (NEC)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 ,给予麻醉和机械通气。试验组 2 0只经静脉给予甘氨酸 ,5min后给脂多糖 ,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甘氨酸。所有大鼠 90min后吸入浓度从 2 1%降至 5 %的氧 ,继续机械通气至鼠死亡或存活 180min ,采血样和小肠标本进行检查。用ELISA法测血清TNF -α ,硝酸还原酶法测NO ,肠组织作病理检查并进行NEC分度。结果 :两组的存活时间为甘氨酸组 (15 9 2 5± 2 2 78)min与对照组 (138 75± 19 0 5 )min ,差异显著 (P <0 0 1)。甘氨酸组小肠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 (P <0 0 1)。血清TNF -α的含量水平甘氨酸组为 (12 0 74± 47 2 2 )ng/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 2 0 2 3± 90 35 )ng/L(P <0 0 1)。血清NO的含量水平甘氨酸组为 (15 2 96± 6 5 5 3) μmol/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 2 7 19± 10 4 11) μmol/L (P <0 0 5 )。 结论 :甘氨酸能降低脂多糖和缺氧诱导的NEC鼠血清TNF -α和过量的NO的含量水平 ,减轻肠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类 肠炎 脂多糖 动物实验 新生儿坏死性肠炎
下载PDF
不同pH及封闭氨基端对甘氨酸拮抗内毒素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孙葳 陆大祥 +1 位作者 丁勇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和方法:用封闭群新西兰家兔56只,分为7组,注射不同pH(40,60,74,100)的甘氨酸和内毒素混合液,观察注射后体温变化,由此反映出不同pH对甘氨酸拮抗内毒素致热作用的影响。结果:甘氨酸的拮抗效果在... 目的和方法:用封闭群新西兰家兔56只,分为7组,注射不同pH(40,60,74,100)的甘氨酸和内毒素混合液,观察注射后体温变化,由此反映出不同pH对甘氨酸拮抗内毒素致热作用的影响。结果:甘氨酸的拮抗效果在碱性溶液中减弱、酸性溶液中增强,这种变化与pH对甘氨酸NH+3端解离程度的影响是一致的。进一步用氯甲酸苄脂封闭甘氨酸的氨基端,通过鲎试验方法观察到,封闭氨基端后甘氨酸对内毒素的拮抗作用消失。结论:甘氨酸拮抗内毒素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其带正电荷的NH+3端实现的,NH+3与内毒素脂质A上的PO4结合,干扰了内毒素的正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PH值 拮抗作用
下载PDF
甘氨酸与多粘菌素B联用拮抗内毒素致热性及降多粘菌素B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鲁伟 陆大祥 +1 位作者 王彦平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04-507,共4页
目的 :研究甘氨酸 (Gly)和多粘菌素B(PMB)联合应用对内毒素 (ET)的拮抗作用以及两者联用的毒性。方法 :(1)利用封闭群新西兰家兔发热模型 ,观察Gly和PMB联用对ET致热性的影响及其最佳组合比例 ,观察指标包括平均体温反应曲线、最大体温... 目的 :研究甘氨酸 (Gly)和多粘菌素B(PMB)联合应用对内毒素 (ET)的拮抗作用以及两者联用的毒性。方法 :(1)利用封闭群新西兰家兔发热模型 ,观察Gly和PMB联用对ET致热性的影响及其最佳组合比例 ,观察指标包括平均体温反应曲线、最大体温反应幅度、体温反应指数 ;(2 )利用LD50 观察Gly、PMB及两者联用对小鼠的毒性。结果 :(1)PMB、Gly对ET致热性有明显协同拮抗作用 (P <0 0 5 ) ;(2 )两者联合拮抗内毒素 (0 0 1μg)的最佳组合为PMB(30 0 0 0U) +Gly(15mg) ;(3)小鼠静脉给药PMB的LD50 为 6 0 6× 10 4 U/kg·w ,合剂 (组成为PMB30 0 0 0U∶Gly 15mg)中PMB的LD50 为 8 38× 10 4 U/kg·w ,剂量显著增大 (P <0 0 5 ) ,毒性明显下降。结论 :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联合应用是增效降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多粘菌素B 内毒素性发热 毒性
下载PDF
梗阻性黄疸大鼠内毒素、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变化及甘氨酸治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海军 彭淑牖 +2 位作者 杨含维 许斌 刘颖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953-953,957,共2页
目的 :观察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内皮素 - 1(ET - 1)、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和甘氨酸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标准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 (A)、胆总管结扎组 (B)和胆总管结扎 +甘氨酸组 (C)。手术结扎胆总管复制梗阻性... 目的 :观察梗阻性黄疸时内毒素、内皮素 - 1(ET - 1)、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和甘氨酸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标准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 (A)、胆总管结扎组 (B)和胆总管结扎 +甘氨酸组 (C)。手术结扎胆总管复制梗阻性黄疸模型。甘氨酸用药方法为术前 5d ,术后 6d自由饮用含 5 %甘氨酸的水溶液 ,术后第8d测胆红素、内毒素、ET - 1和NO水平并进行 3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胆红素、内毒素、ET - 1和NO水平 ,B组和C组均显著高于A组 ,且ET - 1和NO水平B组也显著高于C组。但胆红素和内毒素水平在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梗阻性黄疸时 ,内毒素、ET - 1、NO水平均增高 ,甘氨酸能降低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 ,减少ET - 1和NO的产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郁积 内毒素类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甘氨酸
下载PDF
甘氨酸对内毒素诱导单个核细胞产生IL-1和TNF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勇 吴春云 +1 位作者 孙葳 陆大祥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2-25,共4页
研究甘氨酸(glycine,Gly)对内毒素(Endotoxin,ET)诱导单个核细胞产生IL-1和TNF的影响。方法:用促进小鼠胸腺细胞增殖反应法测定IL-1的含量,用ELISA法测定TNF含量。结果:ET组与EF... 研究甘氨酸(glycine,Gly)对内毒素(Endotoxin,ET)诱导单个核细胞产生IL-1和TNF的影响。方法:用促进小鼠胸腺细胞增殖反应法测定IL-1的含量,用ELISA法测定TNF含量。结果:ET组与EF+Gly组7个样品浓度的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放免活性(CPM)值,通过配对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1);ET组TNF含量与ET+Gly组TNF含量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单纯Gly组与NS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表明Gly能抑制ET诱导IL-1的产生;说明ET+Gly组TNF的产生被明显抑制,而单纯 Gly不能诱导 TNF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拮抗剂 发势 IL-1 TNF 核细胞
下载PDF
甘氨酸对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PPAR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夏 韩德五 赵龙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29-1832,共4页
目的:观察甘氨酸对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20%玉米油饲料喂饲大鼠建立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模型为对照组,甘氨酸组以20%甘氨酸液灌胃,每天1g。于第14周末检测动物脂... 目的:观察甘氨酸对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20%玉米油饲料喂饲大鼠建立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模型为对照组,甘氨酸组以20%甘氨酸液灌胃,每天1g。于第14周末检测动物脂质水平以及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游离脂肪酸含量,并做病理切片。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PPARαmRNA表达。结果:甘氨酸对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大鼠PPARα基因表达有明显增强作用,同时肝内甘油三酯(TG)蓄积减少,肝细胞的损伤与炎症反应减轻。结论:甘氨酸可上调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PPARα基因的表达,并显著地降低病鼠的内毒素水平,从而减轻病鼠的肝脂变与脂肪性肝炎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肝疾病 非乙醇性脂肪性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下载PDF
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合用在体内对内毒素致热性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戚仁斌 陆大祥 +4 位作者 王华东 王彦平 颜亮 付咏梅 李楚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0-13,共4页
目的 :探讨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在体内对内毒素致热性的拮抗作用。方法 :以内毒素诱导家兔发热 ,实验组预先单独或联合给予相应剂量的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 ,测量各组家兔的直肠体温。结果 :用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预处理对内毒素致热... 目的 :探讨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在体内对内毒素致热性的拮抗作用。方法 :以内毒素诱导家兔发热 ,实验组预先单独或联合给予相应剂量的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 ,测量各组家兔的直肠体温。结果 :用半剂量的甘氨酸 /多粘菌素B预处理对内毒素致热性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P <0 0 5 ) ,并且其效果与预先给予全剂量多粘菌素B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家兔体内合用甘氨酸和多粘菌素B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拮抗内毒素引起的发热 ,并且可以降低单一药物的使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多粘菌素B 内毒素 拮抗剂 致热性 疾病防治 药理学
下载PDF
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浆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俊华 刘近春 +2 位作者 张丽霞 武雯 秦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对照组、模型组(高脂饮食)、治疗组(高脂饮食+甘氨酸)。造模第4、8周末分批处死大鼠。...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对照组、模型组(高脂饮食)、治疗组(高脂饮食+甘氨酸)。造模第4、8周末分批处死大鼠。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内毒素(ET)、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等指标。肝脏HE染色,观察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4周已经出现脂肪性肝炎,8周炎症进一步加重,并出现轻微肝纤维化。与对照组相比,4、8周时模型组ALT、AST、TNF-α、ET、HMGB-1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AFLD中,HMGB-1可能以一定的机制参与了其炎症反应,进而影响了NAFLD的发生发展,甘氨酸有延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炎症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HMGB-1 内毒素 甘氨酸
下载PDF
甘氨酸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炳蔚 邢桦云 +1 位作者 韩德五 赵元昌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14-416,481,共4页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组),肝纤维化(HF)模型组,肝硬化(HC)模型组,肝纤维化甘氨酸干预组(HF+G)及肝硬化甘氨酸干预组(HC+G)。...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组),肝纤维化(HF)模型组,肝硬化(HC)模型组,肝纤维化甘氨酸干预组(HF+G)及肝硬化甘氨酸干预组(HC+G)。观察外周血浆内毒素(endotoxin),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肝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浆endotoxin、ALT及血清TNFα-水平在HF及HC组明显高于C组(P<0.01),而在HF+G及HC+G组分别低于HF及HC组(P<0.05)。HGF在HF及HC组的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P<0.01,P<0.05),在HC组的表达低于HF组(P<0.05),而在HF+G及HC+G组分别高于HF及HC组(P<0.05)。结论甘氨酸可减轻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大鼠的肝损伤,这可能部分是通过上调肝组织HGF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肝硬化 内毒素类 肝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肠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武雯 刘近春 +2 位作者 李俊华 张丽霞 秦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25-227,236,共4页
目的:研究探讨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肠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常规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大鼠(采用普通饲料喂养+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腹腔注射... 目的:研究探讨甘氨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肠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常规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大鼠(采用普通饲料喂养+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腹腔注射氧四环素);治疗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腹腔注射氧四环素+5%甘氨酸),造模4周、8周后分批处死。取肝脏标本做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氨酶(ALT、AS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门静脉血浆内毒素(ET)水平;取肠组织做HE染色,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肠组织中MIF表达水平。结果:4周、8周时模型组大鼠门静脉ET水平、血浆TNF-α、AST、ALT、IL-6、IL-10均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大鼠与同期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周、8周时模型组大鼠肠组织MIF的表达水平较同期对照组大鼠有明显增多(P<0.05),治疗组大鼠肠组织MIF的表达水平与同期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采用高脂饮食结合氧四环素腹腔注射制备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形成。②在NASH发生发展过程中肠组织MIF表达逐渐增高,可能与肠免疫屏障受损有关;③甘氨酸可拮抗内毒素,下调肠组织MIF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甘氨酸 内毒素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下载PDF
甘氨酸对烧伤大鼠失控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泽鹏 杨荣华 +4 位作者 阮树斌 林颜 张凤刚 熊想莲 陈晓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年第15期2319-2321,共3页
目的探讨对于烧伤大鼠采用甘氨酸调控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影响的分析来确定甘氨酸对烧伤大鼠失控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结果3、6、12、24h,烧伤合并脓毒症组血浆... 目的探讨对于烧伤大鼠采用甘氨酸调控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影响的分析来确定甘氨酸对烧伤大鼠失控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结果3、6、12、24h,烧伤合并脓毒症组血浆LPS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h,烧伤合并脓毒症组血浆TNF—α水平与单纯烧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h,烧伤合并脓毒症组TNF-α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h,烧伤合并脓毒症、谷氨酰胺治疗组TNF—α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h,4组大鼠血浆IL-10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h,烧伤合并脓毒症、甘氨酸治疗组血浆IL-10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24h,烧伤合并脓毒症、甘氨酸治疗组血浆IL-10水平与烧伤合并脓毒症、谷氨酰胺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ln及Gly在临床上具有抗炎及抗脓毒症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烧伤后脓毒症大鼠血浆LPS水平以及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分泌,并促进抗炎因子IL-10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大鼠 甘氨酸 内毒素 炎症反应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甘氨酸对内毒素部分生物学效应的拮抗作用
17
作者 丁勇 陆大祥 +1 位作者 孙葳 张穗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9-12,共4页
在发现甘氨酸(glycine,Gly)是有可能成为内毒素(endotoxin,ET)拮抗剂的重要药物之一的基础上,从二个方面进一步观察了Gly拮抗ET的效应。(1)观察不同浓度的Gly对内毒素鲎试验凝胶形成的影响,发... 在发现甘氨酸(glycine,Gly)是有可能成为内毒素(endotoxin,ET)拮抗剂的重要药物之一的基础上,从二个方面进一步观察了Gly拮抗ET的效应。(1)观察不同浓度的Gly对内毒素鲎试验凝胶形成的影响,发现随着Gly浓度的增高,拮抗效果越明显,005%~01%的Gly已显示出拮抗效应。半定量方法测出4gGly大约拮抗05μg内毒素;(2)观察Gly对ET诱导单核细胞产生EP的抑制效果。从兔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ET,ET+Gly,Gly,在37℃,体积分数为5%的CO2孵箱中培养。离心取上清,再分别经耳缘静脉注入60只新西兰家兔体内,结果显示:甘氨酸明显拮抗内毒素诱导单核细胞产生EP。单纯ET培养的上清,ΔT为(084±014)℃,TRI2为42±034,而内毒素与甘氨酸作用后再与单个核细胞培养的上清组,ΔT为(027±005)℃,TRI2为164±014(P<001),单纯甘氨酸培养的上清液对体温无显著影响,平均体温反应曲线也反映出同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内毒素 拮抗剂 发热 生物学效应
下载PDF
甘氨酸对坏死性肠炎鼠血清IL-1和IL-6水平的影响(英文)
18
作者 柳国胜 杨慧 +3 位作者 聂川 罗先琼 康举龄 关洁宾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内毒素和缺氧诱导的坏死性肠炎(NEC)鼠血清炎性因子IL-1与IL-6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甘氨酸+LPS组和NS+LPS对照组。甘氨酸组大鼠静脉给予甘氨酸1 g/kg,5min后给予内毒素2 mg/kg,NS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内毒素和缺氧诱导的坏死性肠炎(NEC)鼠血清炎性因子IL-1与IL-6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甘氨酸+LPS组和NS+LPS对照组。甘氨酸组大鼠静脉给予甘氨酸1 g/kg,5min后给予内毒素2 mg/kg,NS对照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甘氨酸,内毒素剂量同前。所有大鼠注射LPS 90min后氧吸入浓度从21%降至5%,继续机械通气至鼠死亡或存活180 min,实验结束时采血样和小肠标本。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1与IL-6的含量,肠组织做病理检查并进行NEC分度。结果甘氨酸组的存活时间(159.25±22.78)min长于NS对照组(138.75±19.05)min,差异有显著性(P<0.01)。甘氨酸组小肠病理损伤程度明显明显低对照组(P<0.01)。甘氨酸组血清IL-1的含量为(149.1±76.1)ng/L,显著低于对照组(472.1±505.6)ng/L(P<0.01);血清IL-6的含量为(204.8±163.5)ng/L,亦显著低于对照组(585.8±574.5)ng/L(P<0.01)。结论甘氨酸可降低内毒素和缺氧诱导的坏死性肠炎(NEC)鼠血清IL-1和IL-6含量水平,减轻肠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坏死性肠炎 血清IL-l IL—6 炎性因子 内毒素 大鼠
下载PDF
甘氨酸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动物试验研究
19
作者 段绍斌 杨东鹰 杨含维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和内毒素含量的影响 ,并观察 TNF- α和内毒素 (Endotoxin,ET)在 ANP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标准 Wistar大鼠 10 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组及治疗组 ,采用... 目的:探讨甘氨酸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和内毒素含量的影响 ,并观察 TNF- α和内毒素 (Endotoxin,ET)在 ANP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标准 Wistar大鼠 10 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组及治疗组 ,采用制作十二指肠闭袢的方法复制大鼠 ANP模型 ,动态观察 TNF- α和 ET含量变化 ,同时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大鼠 2 4h病死率及平均生存时间。 结果:甘氨酸可明显降低 ANP大鼠血 TNF- α含量 ,但对 ET无明显影响。还可降低 ANP大鼠 2 4h病死率及延长生存时间。结论:甘氨酸可以通过明显降低 TNF- α含量显著改善 ANP大鼠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氨酸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肿瘤坏死因子 动物实验 内毒素
下载PDF
双利肝和甘氨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疗效的观察
20
作者 李文星 王锋 韩德五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7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观察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药物双利肝(Slg)和甘氨酸(G1y)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80只,雌、雄不限,体重(260±20)g。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SO组、SAP组、SAP+Slg组和SAP+Gl... 目的观察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药物双利肝(Slg)和甘氨酸(G1y)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Wistar大鼠80只,雌、雄不限,体重(260±20)g。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SO组、SAP组、SAP+Slg组和SAP+Gly组,每组20只。观察48h各组血浆内毒素(ET)、血清淀粉酶(AMY)、胰腺病理评分和病死率。结果SO组大鼠血浆ET、血清AMY、病理评分最低,长期存活,SAP组各项指标最高,双利肝和甘氨酸治疗组各项指标与SAP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利肝和甘氨酸皆能降低IETM的水平,减轻胰腺病理损害,使SAP大鼠病死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内毒素 双利肝 甘氨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