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H on Antioxidant and Phytochemical Activities of Mulhatti Roots (Glycyrrhiza glabra L.)
1
作者 Parvesh Devi Sushila Singh +2 位作者 Seema Sangwan Promila Dalal Monika Moo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20年第5期276-282,共7页
Glycyrrhiza glabra L.is the most widely used herb in the ancient history of Ayurvedic medicine,as a medicinal value as well as an aromatic herb,and it is commonly known as Mulhatti.Mulhatti roots are useful for medica... Glycyrrhiza glabra L.is the most widely used herb in the ancient history of Ayurvedic medicine,as a medicinal value as well as an aromatic herb,and it is commonly known as Mulhatti.Mulhatti roots are useful for medically and are also a good source of phytoproduct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present in Mulhatti roots are triterpenoid saponin,glycosides,glycyrrhizin,prenylated biaurone,licoaagrone,7-acetoxy-2-methylisoflavone,4-methylcoumarin,liqcoumarin,glycyrrhetinic acid,quercetin,liquiritigenin,isoliquiritigenin,etc.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valu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free radical activity and general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water extracts of Mulhatti roots prepared at different pH values,namely 2,4,7 and 9.Data have shown great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results.Most of the phenolic compounds are at pH 7(19.25),followed by pH 9(17.25),pH 2(14.62)and pH 4(8.89 mg GAE/g),respectively.Similarly,the flavonoid data also showed variations,the maximum has been present in pH 2(5.39),then pH 7(3.02),pH 9(1.79)and pH 4(1.40 mg CE/g),respectively.The value for DPPH IC50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was the lowest at pH 7(82.22),followed by pH 2(110.40),pH 4(111.99)and pH 9(146.24μg/mL)and IC50 reference standard(ascorbic acid)was 59.52μg/mL in distilled water.The total capacity of the antioxidant was the highest at pH 2(9.93)followed by pH 4(5.54),pH 7(5.34)and pH 9(4.23 mg AAE/g).According to current research,pH 7 is the best for phytochemicals as well as antioxidants that catch harmful radic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hatti(glycyrrhiza glabra L.)phytochemicals secondary metabolites phenolics FLAVONOIDS DPPH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下载PDF
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法分析光果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 云鹭 +5 位作者 侯冰燕 刘颖 贾栖 王文全 侯俊玲 彭一峰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39-346,共8页
[目的]对光果甘草地上部分(茎、叶)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光果甘草地上部分及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光果甘草地上部分醇提样品水沉,分为水溶性、脂溶性部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 [目的]对光果甘草地上部分(茎、叶)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光果甘草地上部分及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光果甘草地上部分醇提样品水沉,分为水溶性、脂溶性部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联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法检测样品,使用Xcalibur软件处理分析数据,将得到的成分分子质量、多级图谱碎片信息结合文献、数据库及标准品进行指认。[结果]从光果甘草地上部分共检测出100个黄酮类成分,有97种在光果甘草地上部分被首次发现;其中水溶性样品检测出61种,脂溶性样品检测出69种。[结论]通过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法,对光果甘草地上部分建立了快速、准确的定性方法,同时证实黄酮类成分含量丰富,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地上部分 黄酮类化学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联用法
下载PDF
光甘草定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林夕 杨晓玲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0期69-70,62,共3页
光甘草定作为一种重要的多功能活性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对以甘草、光果甘草和甘草渣为原料提取光甘草定工艺中的提取剂、提取方式和分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分别分析了各种提取剂、提取方式和分离方法的优缺点。为开发新的光甘... 光甘草定作为一种重要的多功能活性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对以甘草、光果甘草和甘草渣为原料提取光甘草定工艺中的提取剂、提取方式和分离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分别分析了各种提取剂、提取方式和分离方法的优缺点。为开发新的光甘草定提取工艺路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甘草定 提取工艺 甘草 光果甘草 甘草渣
下载PDF
光果甘草营养器官结构及其总黄酮的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廖云海 陆嘉惠 +2 位作者 李娜 张际昭 李学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06-2411,共6页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对光果甘草各营养器官的结构、总黄酮的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光果甘草叶为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表皮具腺毛,叶肉中具胶囊细胞,主脉发达;茎由表皮(周皮...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对光果甘草各营养器官的结构、总黄酮的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光果甘草叶为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表皮具腺毛,叶肉中具胶囊细胞,主脉发达;茎由表皮(周皮)、皮层、维管柱组成,其髓中具有粘液细胞;根由周皮、次生维管组织组成,周皮具厚木栓层,次生维管组织中次生木质部和纤维发达。(2)黄酮类物质在叶中分布在表皮、腺毛、胶囊细胞、厚角组织和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的薄壁细胞中;茎中分布在周皮、韧皮部和粘液细胞中;在根中则分布在周皮中。(3)不同营养器官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叶>根茎>主根>茎。(4)温度的下降促使黄酮类物质从地上合成器官向地下储藏器官的转运。建议每年可在果熟期和枯萎期之间采挖药材,地上部分收割也作药用,综合利用光果甘草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营养器官 总黄酮 结构 组织化学
下载PDF
光果甘草叶总黄酮测定方法 被引量:19
5
作者 董怡 林恋竹 赵谋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5-198,共4页
选用4种常用的黄酮显色方法,通过波长扫描分别确定3种标准对照品(芦丁、槲皮素、甘草苷)及新疆光果甘草叶80%乙醇提取物在各显色方法下的两个吸收波长,并分别建立标准曲线。按照建立标准曲线的方法测定新疆光果甘草叶80%乙醇提取物中总... 选用4种常用的黄酮显色方法,通过波长扫描分别确定3种标准对照品(芦丁、槲皮素、甘草苷)及新疆光果甘草叶80%乙醇提取物在各显色方法下的两个吸收波长,并分别建立标准曲线。按照建立标准曲线的方法测定新疆光果甘草叶80%乙醇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并对各测定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及加样回收率进行测定。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最终确定光果甘草叶总黄酮测定方法为:以槲皮素为对照品,AlCl3-CH4O显色法,检测波长为314nm;在此条件下,该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92%、2.15%、0.87%和(105.02±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总黄酮 槲皮素
下载PDF
光果甘草生殖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廖云海 陆嘉惠 +2 位作者 张际昭 刘静 李学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9-943,共5页
对光果甘草的花部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和花粉-胚珠比(P/O)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光果甘草雄蕊异型,雌雄蕊异位,有利于避免自花授粉;(2)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在上午12:00最高,为91.8%,14:00迅速下降,16:00到达最低,16:00以后逐... 对光果甘草的花部特征、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和花粉-胚珠比(P/O)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光果甘草雄蕊异型,雌雄蕊异位,有利于避免自花授粉;(2)开花当天花粉活力在上午12:00最高,为91.8%,14:00迅速下降,16:00到达最低,16:00以后逐渐上升;(3)柱头可授性可持续4 d,以开花当天可授性最强;(4)花粉-胚珠比(P/O)为1 751.1±217.002,表明其繁育系统类型为兼性异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花粉-胚珠比(P/O) 雌雄异位 异型雄蕊
下载PDF
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最佳盐分条件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建国 张阿凤 +1 位作者 王永东 常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确定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最佳盐分条件,为甘草资源的人工种植和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恒温培养箱+培养皿滤纸萌发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及不同浓度(0(CK),50,100,150,200,250,... 【目的】确定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最佳盐分条件,为甘草资源的人工种植和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恒温培养箱+培养皿滤纸萌发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25,30,35℃)及不同浓度(0(CK),50,100,150,200,250,300,350 mmol/L)NaCl和Na2SO4对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1)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亚适宜温度为25℃,高于30℃时,发芽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越低。(2)低浓度(50~100mmol/L)2种盐处理下,光果甘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高于对照,且盐害指数为负值;在高浓度(≥150mmol/L)条件下,2种盐处理光果甘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低于对照,并随着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盐害指数随之升高。(3)相同浓度下NaCl处理光果甘草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高于Na2SO4,盐害指数则相反;低浓度NaCl对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优于Na2SO4,高浓度Na2SO4胁迫对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NaCl。【结论】在人工种植或培养幼苗过程中,光果甘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盐分条件为50~100mmol/L NaCl溶液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温度 盐分胁迫 种子萌发
下载PDF
光果甘草营养器官不同季节总黄酮消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娜 陆嘉惠 +2 位作者 秦忠立 谢良碧 李学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165,共4页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不同营养器官、不同季节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光果甘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为生产中确定合理的采收期及其采收部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营养器官中,二年生栽培光果...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不同营养器官、不同季节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索光果甘草中总黄酮含量的消长规律,为生产中确定合理的采收期及其采收部位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不同营养器官中,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高低顺序为:上部叶>中部叶>毛状根>水平根茎>侧根>主根、垂直根茎、上部茎>中部茎、下部茎;4~11月,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波动较大,6、9、10月含量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叶和毛状根是总黄酮含量最高的部位,二年生栽培光果甘草最佳采收期为早秋;建议对叶采收入药,综合利用光果甘草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营养器官 总黄酮
下载PDF
人工栽培光果甘草不同根系黄酮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7
9
作者 刘红 郁晓艺 +2 位作者 汪河滨 李学禹 李炳奇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测定并比较人工栽培光果甘草不同根系中总黄酮的含量,为光果甘草的合理种植、采收利用及质量评定提供依据。方法以柚皮苷作为对照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417 nm处测定黄酮的含量。结果总黄酮含量水平根为1.62%,主根为1.22%,侧根为1.... 目的测定并比较人工栽培光果甘草不同根系中总黄酮的含量,为光果甘草的合理种植、采收利用及质量评定提供依据。方法以柚皮苷作为对照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417 nm处测定黄酮的含量。结果总黄酮含量水平根为1.62%,主根为1.22%,侧根为1.13%。结论光果甘草的不同根系总黄酮含量不同,且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黄酮 含量测定
下载PDF
甘草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16
10
作者 孙萍 李艳 成玉怀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66-267,共2页
目的 :从甘草中提取总黄酮 ,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运用微波技术提取甘草总黄酮 ,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测得甘草中总黄酮含量为 1.72 1% ,平均回收率为 98.2 6% ,RSD=0 .62 % ( n=6)。结论 :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甘草中提取出总... 目的 :从甘草中提取总黄酮 ,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运用微波技术提取甘草总黄酮 ,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测得甘草中总黄酮含量为 1.72 1% ,平均回收率为 98.2 6% ,RSD=0 .62 % ( n=6)。结论 :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甘草中提取出总黄酮 ,反应速度加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技术 甘草总黄酮 提取 比色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光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清除活性氧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11
11
作者 谢毛成 丁家宜 李刚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9-31,共3页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与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Fisch.)中总黄酮和总皂甙— 、·OH和H2O2)的清除能力,发现它们对3种活性氧均有很强的清除能力,其中光果甘草对对3种重要活性氧(O2活性氧的清除能力超... 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与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Fisch.)中总黄酮和总皂甙— 、·OH和H2O2)的清除能力,发现它们对3种活性氧均有很强的清除能力,其中光果甘草对对3种重要活性氧(O2活性氧的清除能力超过乌拉尔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对3种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强于皂甙类化合物。因此,若以清除活性氧为应用目标,应尽量使用光果甘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乌拉尔甘草 活性氧 化学发光法 清除能力
下载PDF
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及不同品种甘草对腹水模型大鼠心肝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岩松 柳海艳 +5 位作者 钟赣生 许皖 张建美 刘珍清 修琳琳 王思睿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527-533,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含不同品种甘草的甘遂半夏汤加减反药组合对腹水模型大鼠的心肝肾脏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甘草品种对甘遂甘草配伍"反"或"不反"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20只随机分成11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全... 目的通过分析含不同品种甘草的甘遂半夏汤加减反药组合对腹水模型大鼠的心肝肾脏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甘草品种对甘遂甘草配伍"反"或"不反"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20只随机分成11组,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全方炙甘草组、全方胀果组、全方光果组、去遂炙甘草组、去遂胀果组、去遂光果组、去草组、去草遂组,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连续给药10天,然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检测心肝肾功能相关指标。分析方法选择方差分析,方差齐采用LSD方法,方差不齐采用Dunnet T3分析方法。结果 (1)在肝功能中TP和ALB合成方面,全方(炙胀果甘草)组的药效相对优于全方(炙光果甘草)组和全方(炙甘草)组,且三个全方组去掉一味反药或两味反药组在促进由于Walker-256细胞造成的大鼠肝脏ALB和TP合成降低方面的疗效优于三个全方组。(2)含甘遂与不同品种甘草反药组合的甘遂半夏汤全方在对Walker-256细胞造成的大鼠心功能、肾功能和肝功能中AST的含量、ALT的含量、AST/ALT比值和ALP含量变化方面无明显影响。结论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这三个不同品种的甘草对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在心功能、肾功能和肝功能中AST的含量、ALT的含量、AST/ALT比值和ALP含量方面无明显影响,但在改善由于Walker-256细胞造成的大鼠肝脏蛋白合成异常方面,胀果甘草优于光果甘草和甘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反 甘遂甘草反药组合 甘草 光果甘草 胀果甘草
下载PDF
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及不同品种甘草对腹水模型大鼠肝脏CYP450m RNA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皖 柳海艳 +5 位作者 钟赣生 于雪 张建美 郭岩松 王思睿 修琳琳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5期521-527,共7页
目的观察含不同品种甘草的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对腹水模型大鼠肝脏CYP450 mRNA的影响。方法采用Walker-256细胞制造癌性腹水模型,将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全方炙甘草组、全方炙光果甘草组... 目的观察含不同品种甘草的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对腹水模型大鼠肝脏CYP450 mRNA的影响。方法采用Walker-256细胞制造癌性腹水模型,将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全方炙甘草组、全方炙光果甘草组、全方炙胀果甘草组、去遂炙甘草组、去遂炙光果甘草组、去遂炙胀果甘草组、去炙甘草组、去炙甘草醋甘遂组,共计11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蒸馏水,其余各给药组灌胃相应药物。给药11天后,摘取肝脏,液氮保存,进行PCR实验。结果在CYP2E1 mRNA表达方面,全方炙甘草组、全方炙胀果甘草表达下调,且优于全方去掉一味或两味反药。三个甘草品种的甘遂半夏汤的CYP3A1 mRNA、CYP3A2 mRNA表达上调,且优于全方去掉一味或两味反药。结论 (1)全方炙甘草组、全方炙胀果甘草组在CYP450表达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药效作用,其中全方炙甘草组优于全方炙胀果甘草,且均优于全方去掉一味或两味反药组。(2)全方炙光果甘草组则未表现出一定的药效作用,但也未表现出毒性作用,弱于去掉一味或两味反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药组合 甘遂 炙甘草 炙光果甘草 炙胀果甘草 CYP450 mRNA
下载PDF
不同栽培龄期光果甘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娜 陆嘉惠 +2 位作者 田润炜 秦忠立 李学禹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16,共3页
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为甘草属(Glycyrrhiza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药用甘草的原植物之一。甘草属植物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增加白细胞、抗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和抑制HIV等作用;光果... 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为甘草属(Glycyrrhiza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药用甘草的原植物之一。甘草属植物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增加白细胞、抗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和抑制HIV等作用;光果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光甘草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及抗菌作用,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关于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已有一些报道,但有关生长年限对栽培光果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却很少报道,尤其是对不同栽培龄期光果甘草在不同采集时间各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缺乏较全面的研究,致使光果甘草药材生产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总黄酮含量 采收期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化学成分差异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佳 聂黎行 +3 位作者 胡晓茹 刘薇 魏锋 马双成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9期954-958,共5页
目的识别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俗称“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的差异性化学成分,为甘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MS)法对乌拉尔甘... 目的识别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俗称“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的差异性化学成分,为甘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MS)法对乌拉尔甘草及光果甘草化学成分进行检测,结合数据分析软件,以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乌拉尔甘草及光果甘草的差异性化合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UHPLC-TQ-MS/MS)法进一步验证差异性化合物的准确性。结果确定了光甘草定、新甘草苷、光甘草酚等11个化合物是乌拉尔甘草及光果甘草的差异性化学成分。结论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部分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性化学成分对甘草质量标准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乌拉尔甘草) 光果甘草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差异性化合物
下载PDF
新疆地区光果甘草与胀果甘草化学成分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佳 聂黎行 +3 位作者 戴胜云 刘薇 魏锋 马双成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12期2088-2095,共8页
目的: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研究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甘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从新疆喀什、图木舒克、阿克苏及和田等地区分别收集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各10批样品,依据课题组已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胀果... 目的: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研究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化学成分的差异,为甘草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从新疆喀什、图木舒克、阿克苏及和田等地区分别收集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各10批样品,依据课题组已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20个化学成分(2个三萜皂苷类、2个香豆素类、3个查耳酮类、13个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通过t检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评价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新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查耳酮A、甘草苷、甘草酚、甘草皂苷G_(2)及异甘草素是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的差异化学成分。结论: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在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为甘草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胀果甘草 多元统计分析 含量测定 成分差异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光果甘草叶、根中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甜甜 董怡 赵谋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96-99,共4页
经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得到新疆光果甘草叶、根中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最终从光果甘草叶与根中分别分析鉴定28种和16种化合物... 经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得到新疆光果甘草叶、根中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最终从光果甘草叶与根中分别分析鉴定28种和16种化合物,并对各组分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对比甘草叶、根中的挥发性物质发现,叶中具有较多对风味贡献良好的挥发性化合物。实验结果为甘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挥发性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的光果甘草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帅 户元林 马淼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571-573,共3页
本文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光果甘草样品的水提物及总黄酮对人乳腺癌BCAP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旨在探明光果甘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最佳的采收时期。研究结果表明光果甘草样品的水提物及总黄酮对人乳腺癌BCAP细胞均具有良好的增殖抑制作用,但... 本文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光果甘草样品的水提物及总黄酮对人乳腺癌BCAP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旨在探明光果甘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最佳的采收时期。研究结果表明光果甘草样品的水提物及总黄酮对人乳腺癌BCAP细胞均具有良好的增殖抑制作用,但以总黄酮的效果更佳;药效最佳的部位为主根和水平根,最佳种植年限为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人乳腺癌 BCAP-37细胞
下载PDF
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1
19
作者 方诗琦 冷康 +4 位作者 段金廒 李存玉 魏娟花 郑云枫 彭国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43-2448,共6页
目的研究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为其资源再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甘草药渣提取液中的黄酮成分采用硅胶、C18中压反相柱色谱和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然后其抗氧化活性采用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自... 目的研究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为其资源再利用提供依据。方法甘草药渣提取液中的黄酮成分采用硅胶、C18中压反相柱色谱和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然后其抗氧化活性采用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及酪氨酸酶抑制实验来测定。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甘草查尔酮甲(1)、异甘草素(2)、甘草黄酮C(3)、甘草黄酮(4)、甘草异黄酮乙(5)、光甘草酮(6)、甘草素(7)、半甘草异黄酮B(8)、甘草异黄酮甲(9)、芒柄花素(10)。其中,化合物1、2、5、6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相对较强,IC50分别为27.9、61.0、18.2、26.0μg/m L;化合物1~3能较显著地抑制酪氨酸酶,IC50分别为60.3、4.9、54.9μg/m L。结论甘草药渣中仍含有多种具抗氧化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应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药渣 黄酮 抗氧化活性 DPPH自由基 酪氨酸酶
下载PDF
光果甘草毛状根培养过程中对活性氧清除能力和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裔惟 丁家宜 +2 位作者 周倩耘 谢毛成 刘峻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6-9,共4页
 采用化学发光法,分析了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毛状根培养过程中对3种活性氧(ROS:O2÷、HO·和H2O2)清除能力的动态变化,并测定了培养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毛状根在对数生长期(20~28d)对3种ROS...  采用化学发光法,分析了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毛状根培养过程中对3种活性氧(ROS:O2÷、HO·和H2O2)清除能力的动态变化,并测定了培养过程中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毛状根在对数生长期(20~28d)对3种ROS都有很强的清除能力,在生长停滞期(29~40d)对HO·和H2O2的清除能力仍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对O2÷的清除能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总黄酮含量在对数生长期呈现增加的趋势,至31d时达到最高含量(0.78%),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甘草 毛状根 培养 活性氧 化学发光法 总黄酮含量 中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