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胀果甘草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化合物
1
作者 侯冰燕 张志 +5 位作者 刘颖 贾栖 云鹭 王文全 侯俊玲 彭一峰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1-14,共14页
目的鉴定胀果甘草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化合物,为后续药效及质量评价与控制等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UPLC-Q-Exactive Orbitrap-MS)联用技术,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C 18色谱柱(100 mm×2.1 mm,... 目的鉴定胀果甘草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化合物,为后续药效及质量评价与控制等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UPLC-Q-Exactive Orbitrap-MS)联用技术,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C 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以乙腈(A)-5 mL·L^(-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1),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依据高分辨质谱提供的准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的精确分子质量信息及相关文献数据,确证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特征碎片离子的分子组成。结果鉴定出胀果甘草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共含有95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水溶性部位有52个黄酮,主要以黄酮苷类为主;脂溶性部位有83个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黄酮苷元类。水溶性和脂溶性部位含37个共有黄酮,主要为黄酮苷、二氢黄酮。结论胀果甘草地上部分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灵敏地鉴别胀果甘草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胀果甘草 化学成分 黄酮类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
下载PDF
新疆甘草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文军 郑素慧 +4 位作者 毛培宏 金湘 常玮 房世杰 娄恺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57-1059,共3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研磨分离法从甘草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129株内生细菌,经鉴定属于13个属,分别为芽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棒杆菌属、柠檬酸细菌属、肠杆菌属、库克菌属、微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沙雷氏... 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研磨分离法从甘草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129株内生细菌,经鉴定属于13个属,分别为芽孢杆菌属、伯克霍尔德氏菌属、棒杆菌属、柠檬酸细菌属、肠杆菌属、库克菌属、微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沙雷氏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寡养单胞菌属。同时运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新疆胀果甘草中可培养内生细菌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内生细菌 16S RDNA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秋水仙碱诱导甘草四倍体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丽艳 郭永霞 +2 位作者 荆瑞勇 潘翠翠 殷奎德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33-237,共5页
以胀果甘草成熟种子为材料,消毒后在培养皿中萌动处理12 h、24 h、36 h,用浓度为0.05%、0.075%、0.10%的秋水仙碱处理12 h、24 h、36 h,来进行四倍体的诱导,并对诱导处理后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种子萌动处理24 h后,... 以胀果甘草成熟种子为材料,消毒后在培养皿中萌动处理12 h、24 h、36 h,用浓度为0.05%、0.075%、0.10%的秋水仙碱处理12 h、24 h、36 h,来进行四倍体的诱导,并对诱导处理后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种子萌动处理24 h后,用浓度为0.075%的秋水仙碱溶液处理24 h诱导效果最好,变异率为41%。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由2n=2x=16变为2n=4x=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胀果甘草 秋水仙碱 诱导 四倍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