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for post-stroke lower limb spasticity:study protocol for a prospective,single-center,non-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被引量:1
1
作者 Yang Shao Yang Yang +1 位作者 Yong-Xin Sun Ai-Hua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2491-2496,共6页
No definite consensus has currently been reached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The latest res... No definite consensus has currently been reached regard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The lates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whe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it is more effective on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 tha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lone.We designed a prospective,single-center,non-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 cy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treating post-stroke lower limb muscle spasticity to determine an optimal therapeutic regimen.This trial will enroll 15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 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 rsity.All enrolled patients will undergo ro 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in-30 per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articular area of cerebral infa rc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G roup A: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low-frequency(1 Hz)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 ral side;G roup B:Patients with non-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nd high-frequency(10-20 Hz) re 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affected side;G roup C:Patients with massive/non-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ca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G roup D:Patients with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ill be given low-frequency(1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contralate ral side;and G roup E:Patients with non-massive cerebral infa rction will be given high-frequency(10-20 Hz)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affected side.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of this trial is a modified Ashwo rth scale score from 1 day before treatment to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 Fugl-M 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Visual Analogue Scale,modified Barthel index,and Berg Balance Scale scores for the same time as specified for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The safety indicator i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t 3-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We hope to draw a definite conclusion on whether there are diffe rences in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w-or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lower limb spasticity under strict grouping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thereby screening out the optimal therapeutic regimen.The study protocol was approved by the 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approval No.[2021] 2021-333-3) on August 19,2021.The trial was registe red with the 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Registration No.ChiCTR2100052180) on October 21,2021.The protocol version is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tulinum toxin type A exercise lower limbs muscle spasticity neural regenerat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ROKE
下载PDF
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
2
作者 陈忠强 康赵颖 +3 位作者 占道伟 徐晓丽 钱纪聪 钱立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反复促通疗法 步行训练 下肢功能障碍
下载PDF
阶梯式康复训练联合反复促通技术对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影响
3
作者 刘小平 吴丹丹 +4 位作者 樊露涛 叶建根 魏星 黄金泳 何辉斌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第10期41-44,共4页
目的分析阶梯式康复训练联合反复促通技术(RFE)对脑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共纳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时间为2022年9月至2024年1月,以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0例;在常... 目的分析阶梯式康复训练联合反复促通技术(RFE)对脑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共纳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时间为2022年9月至2024年1月,以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0例;在常规康复措施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阶梯式康复训练,研究组予以阶梯式康复训练联合RFE干预,21 d为1个疗程,干预21 d;于干预前后,比较两组上肢肢体功能[简式Fugl-Meyer量表(FMA)中上肢部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生活质量[脑卒中影响量表(SIS)]。结果干预后,两组FMA中上肢部分评分提高,且研究组(45.65±4.71)分高于对照组(35.91±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BI评分、SIS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72.48±6.37)分、(77.69±6.49)分高于对照组(67.64±6.51)分、(69.68±5.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康复训练联合RFE应用于脑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上肢肢体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阶梯式康复训练 反复促通技术 肢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马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9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SCH)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78例SC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治疗...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SCH)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78例SC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训练。对比两组阴性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阴性症状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中生活能力、关心和兴趣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精神分裂症简明认知评估表评分高于对照组,Stroop色词测验(SCWT)单词正确数和SCWT颜色正确数均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慢性SCH患者阴性症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能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康复训练 阴性症状 认知功能
下载PDF
rTMS联合有氧和认知训练治疗小脑出血后认知障碍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苏柳洁 李鑫 +3 位作者 郑雅丹 黄文浩 窦祖林 温红梅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12期37-40,共4页
小脑损伤不仅会影响运动和姿势控制,也可能导致记忆、视空间、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损害。本研究对1例小脑出血后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包括高频rTMS联合有氧训练与计算机认知训练、延伸式认知训练,治疗前后应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R... 小脑损伤不仅会影响运动和姿势控制,也可能导致记忆、视空间、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损害。本研究对1例小脑出血后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包括高频rTMS联合有氧训练与计算机认知训练、延伸式认知训练,治疗前后应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Rivermead行为记忆能力测验评估认知和记忆功能,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Lawton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认知功能由中度损害、记忆功能重度损害逐步进展至正常水平,基本日常生活活动由中度功能障碍进展至独立,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由不能独立生活进展至改良性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出血 认知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有氧训练 认知训练
下载PDF
上肢机器人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大冬 黄鹏鹏 +3 位作者 李翔鹏 吴建贤 卢茜 周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4期459-464,共6页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训练(ULTR)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4.22岁...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训练(ULTR)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4.22岁;发病时间21~146 d,平均发病时间68.96 d;脑出血20例,脑梗死18例;左侧21例,右侧17例。随机分为ULTR组(n=19)和重复性运动训练(RET)组(n=19)。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ULTR组增设ULTR,RET组增设RET。治疗后疗效观察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并导出系统生成的运动报告。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MAS评分、MBI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治疗后ULTR组FMA-UE评分、MBI均高于RET组[FMA-UE评分:(46.740±7.023)分vs(41.260±8.956)分;t=2.069,P<0.05。MBI:(74.470±14.424)分vs(62.890±19.672)分;t=2.069,P<0.05],ULTR组MAS评分比RET组有所改善[(0.340±0.528)分vs(0.740±0.452)分;Z=2.297,P<0.05]。运动报告中的运动轨迹和主动运动占比均有改善。结论在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ULTR和RET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ULTR的效果要优于R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机器人 重复性运动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障碍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叠加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和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殷睿安 王双燕 +2 位作者 王培 许光旭 王红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74-778,792,共6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叠加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运动恢复和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对照组(...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叠加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运动恢复和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对照组(SCI组)、单纯运动训练组(SCI-ET组)、先运动后rTMS组(SCI-ET+rTMS组)、先rTMS后运动组(SCI-rTMS+ET组)。Sham组仅进行T9水平椎板切除术,无SCI;SCI组建立脊髓挫伤模型,不进行训练干预;在SCI后,SCI-ET组仅进行跑台运动训练,SCI-ET+rTMS组每次在运动训练结束后立即进行rTMS,SCI-rTMS+ET组则在运动训练前进行rTMS。术前及术后采用BBB、神经电生理评价运动及神经元功能,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腰髓(L2-4)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synapsin I的蛋白表达。结果:8周干预后,(1)与SCI组相比,SCI-ET+rTMS组(P<0.05)和SCI-rTMS+ET组(P<0.01)的BBB评分升高,F波波幅减小(P<0.05),腰髓BDNF蛋白表达增高(P<0.01),但仅SCI-rTMS+ET组synapsin I表达增高(P<0.01);(2)与SCIET组相比,SCI-rTMS+ET组BBB评分和BDNF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rTMS叠加运动训练可显著提升不完全性SCI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通过诱导促进BDNF和synapsin I表达,改善中枢运动控制及运动神经元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训练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神经元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synapsin I
下载PDF
悬吊运动训练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胡川 杨晓 +2 位作者 顾莹 刘敏 王欣 《康复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400-404,共5页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Pusher综合征)的疗效,为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提供可持续、有效的训练方案,达到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方法:将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P...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训练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Pusher综合征)的疗效,为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提供可持续、有效的训练方案,达到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方法:将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患者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运动训练,进行针对性的核心稳定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6 d。治疗组在悬吊运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rTMS治疗,刺激患者患侧大脑运动皮层区(M1),具体为“8”字线圈的两线圈相交中点与患者受刺激半球M1区附近颅骨表面相切,强度25%,阈值30%~70%,频率10 Hz,刺激时间1.5 s,间歇时间10 s,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6 d。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对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对侧倾斜量表(SCP)、改良Barthel指数(MBI)针对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身体倾斜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TCT、BBS、SCP、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2组这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01);除MBI外,治疗组TCT、BBS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CP得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8周时治疗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对照组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和rTMS结合可有效提高Pusher综合征患者躯干的核心稳定性,纠正其倾斜状态,改善其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证明悬吊运动训练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Pusher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PUSHER综合征 悬吊运动训练 重复经颅磁刺激 平衡功能
下载PDF
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手外伤患者康复期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伟球 刘卓红 +6 位作者 凌利 李培 孙艳杰 谢玉娟 江吉勇 钟少开 汪庆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年第11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手外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严重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目标导向式...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手外伤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严重手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Carroll手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和Carroll手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上述项目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法能够提高手外伤术后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手功能评分,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 康复期 生活质量 手功能
下载PDF
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川平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的影响
10
作者 韩高科 《辽宁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川平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6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8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减重... 目的探讨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川平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6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8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川平法治疗,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与BBS平衡能力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ADL评分(71.52±6.56)分、BBS平衡能力评分(42.65±4.5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2.49±6.38)分与BBS平衡能力评分(36.28±4.80)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分级比较,观察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M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上、下肢MAS评分分别为(2.34±0.46)分、(1.78±0.7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上肢(3.11±0.56)分、下肢(2.64±0.86)分(P<0.05)。结论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川平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平衡能力,改善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步态训练 川平法 卒中后偏瘫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肌张力分级 痉挛程度
原文传递
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联合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康复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吕玺 彭建梅 泽仁扎姆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4期167-170,共4页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联合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67例和对照组67例,所有患者...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联合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67例和对照组67例,所有患者入院均常规及针对性治疗,在所有患者在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损伤无进展的情况下,起病48 h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共治疗4周,研究组患者在此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共治疗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评定及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对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FAC评分均显著增加,Ashworth评分显著降低,同时研究组治疗后的FMA评分、FAC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shwort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MoCA评分均显著升高,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及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联合丁苯肽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患 丁苯肽注射液 重复性训练 早期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迈斯纳方法中的“重复练习”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雁 游溪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78,共9页
"重复练习"由戏剧大师桑福德·迈斯纳独创,是迈斯纳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础训练。通过"重复练习",演员能逐步掌握基于情感冲动和本能的表演方法,提升"在想象情境中真实地生活"的能力。从发展现... "重复练习"由戏剧大师桑福德·迈斯纳独创,是迈斯纳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础训练。通过"重复练习",演员能逐步掌握基于情感冲动和本能的表演方法,提升"在想象情境中真实地生活"的能力。从发展现实主义表演教学、表演理论及表演实践的层面上来看,"重复练习"不仅极具科学性,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迈斯纳方法 “重复练习”冲动 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