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od's Love as a Theme through the Whole Old Testament
1
作者 姚驰 《海外英语》 2013年第5X期214-215,共2页
This paper makes studies on God's love as a theme through the whole Old Testament. Firs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ac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people's thoughts and opinions about religions, whil... This paper makes studies on God's love as a theme through the whole Old Testament. Firs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impac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people's thoughts and opinions about religions, while laying emphasis on the concept"God's love"and then the paper tracks the deep and great love through Old Testament, trying to demonstrate it in all dir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d’s love Old TESTAMENT COMPASSION training graci
下载PDF
秩序、自由意志与自由——奥古斯丁历史神学——哲学的创见及影响
2
作者 梁卫霞 《哲学评论》 2023年第2期198-211,共14页
奥古斯丁是西方哲学史上较为系统地探讨历史神学—哲学的第一人,他在《上帝之城》中提出一种宏大的神学历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模式,从神学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交互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终极目标和意义等。在以神学为旨归的... 奥古斯丁是西方哲学史上较为系统地探讨历史神学—哲学的第一人,他在《上帝之城》中提出一种宏大的神学历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模式,从神学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交互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终极目标和意义等。在以神学为旨归的历史思考中,高扬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的思想,表达了对自由、至善和永久和平等的向往和希望。奥古斯丁历史神学—哲学中关于秩序与神意、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自由与永久和平以及两城的矛盾和冲突等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秩序、宏大的宇宙计划、人类历史的普遍性和隐秘意义、人类历史中起决定性的力量以及人类历史的未来和终结,这些思想对维科、汤因比、赫尔德和康德等人的历史哲学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爱的秩序 上帝之城 自由意志 自由
下载PDF
从“荣誉之爱”到“权力欲”:奥古斯丁论罗马公民伦理与政治的无根基性
3
作者 吕超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8-50,共13页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对罗马公民伦理和政治的态度非常地复杂,他一方面揭露了罗马人在内战和扩张中犯下的罪行,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他们为国献身的美德。鉴于奥古斯丁的这一矛盾态度,一些研究者认为他笔下的罗马是一个悬于上帝之城和... 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对罗马公民伦理和政治的态度非常地复杂,他一方面揭露了罗马人在内战和扩张中犯下的罪行,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他们为国献身的美德。鉴于奥古斯丁的这一矛盾态度,一些研究者认为他笔下的罗马是一个悬于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之间的非善非恶的政治空间。然而,这一深受政治自由主义影响的经典解读,近几十年却遭到了严厉的批评,批评者们不仅从总体上拒绝对政治领域的世俗主义理解,而且特别反对把罗马的形象进行中性化处理。本文基本赞同第二派学者的观点,但会通过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展开论证。具体地说,本文将直接切入罗马公民德性的核心原则,切入罗马人在公共领域行动的终极动力,对《上帝之城》第五卷的“荣誉之爱”概念展开一种“个案分析”,通过探索该卷关于荣誉之爱的不同甚至相反的论述之间的逻辑关联,重构出这种爱是如何从自身内部产生出一种辩证运动,由原本维护公民德性的积极力量,一步步地“自我解构”为作为德性之最大破坏者的“权力欲”的。而通过对这一“堕落的辩证法”的全程重构,本文亦将揭示出在奥古斯丁眼中,以罗马为代表的古典国家的伦理与政治,在终极层面上的无根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 荣誉之爱 德性 权力欲
下载PDF
“仁爱”与“神爱”:《论语》与《圣经》核心价值差异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郑荣 刘炜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4,共7页
《论语》和《圣经》分别是对中国、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两部经典。《论语》从人伦角度看待自然和人生,《圣经》运用宗教思维解说世界与人性。它们各有核心的价值理念:《论语》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圣经》的核心观念是"... 《论语》和《圣经》分别是对中国、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两部经典。《论语》从人伦角度看待自然和人生,《圣经》运用宗教思维解说世界与人性。它们各有核心的价值理念:《论语》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圣经》的核心观念是"神爱"。"仁爱"与"神爱"虽然都主张爱,但在概念内涵、超越方式和精神类型上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爱 神爱 异同 核心价值
下载PDF
对乔治·赫伯特诗歌中人神关系的解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杜一鸣 李瑾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2-55,共4页
乔治.赫伯特于1633年出版了诗集《圣殿》,自此享有很高的声誉。赫伯特诗歌中所传达的一种无所不在的基督精神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在这部诗集中,赫伯特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他心中的人神关系。他突出强调了物质世界——人——上... 乔治.赫伯特于1633年出版了诗集《圣殿》,自此享有很高的声誉。赫伯特诗歌中所传达的一种无所不在的基督精神吸引了各个时代的读者。在这部诗集中,赫伯特以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他心中的人神关系。他突出强调了物质世界——人——上帝之间的等级关系,人从肉体到精神的成长历程,以及人从诞生到堕落再到复活的过程,从而体现了上帝的仁慈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神关系 等级关系 神爱 宇宙观 虔诚之心
下载PDF
在爱中接近上帝——利奥·拜克论犹太教的本质 被引量:1
6
作者 傅永军 于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13,共5页
利奥·拜克反对传统的上帝观念,致力解构那种从存在、在场来理解上帝的神学。他强调上帝的伦理向度,认为宗教的核心不是认知上帝,而是构建人与上帝之间真诚而永恒的关系。"爱上帝就是爱人"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新的神人关... 利奥·拜克反对传统的上帝观念,致力解构那种从存在、在场来理解上帝的神学。他强调上帝的伦理向度,认为宗教的核心不是认知上帝,而是构建人与上帝之间真诚而永恒的关系。"爱上帝就是爱人"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新的神人关系。利奥·拜克成功地将犹太教神学限制在伦理领域,在他的自由神学中,存在论让位于关系论,本体论让位于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奥·拜克 上帝 关系
下载PDF
论基督教的“爱”和儒家的“仁”的几点不同 被引量:3
7
作者 厉永平 郑秀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2-44,共3页
很多学者在论述儒家是"学",还是"教"的问题时,把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多的相似点,以证明儒家是"教"。可是,我们发现了儒学和基督教许多的不同。本文仅从仁和爱、超越观和忠孝观三... 很多学者在论述儒家是"学",还是"教"的问题时,把儒学的仁和基督教的爱加以比较,认为二者有很多的相似点,以证明儒家是"教"。可是,我们发现了儒学和基督教许多的不同。本文仅从仁和爱、超越观和忠孝观三个方面,考察儒学和基督教,仁和爱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基督教 仁爱 神爱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爱:基督教学说之灵魂 被引量:2
8
作者 韩作珍 彭舸珺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7-50,共4页
综观基督教的道德原则,爱无疑为统摄一切观念的核心与总纲。基督教中爱的观念中包含两个层面:上帝之爱与人之爱。人类应与上帝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爱上帝、爱他人,完成人与上帝之复和。
关键词 基督教 “爱” 耶稣 上帝
下载PDF
一幕人神恋爱的悲剧——曹植《洛神赋》赏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袁培尧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50-51,共2页
曹植,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被称为“建安之杰”。《洛神赋》是其赋中名作。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此赋很讲究结构技巧和词句华美,表现出高度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作者有志不遂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 曹植 《洛神赋》 文学评论 想象力 恋爱 悲剧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性的塑造——仅以西方历史进程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丽燕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50,共7页
和谐社会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理想的追求。柏拉图理想国对和谐的要求是公民各安其位。与城邦三部分相应,灵魂也分三个部分。理性能够驾驭灵魂的其余部分,人的灵魂才是善的。中世纪的理想是上帝之城,追求的理想人性是爱。然而政... 和谐社会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理想的追求。柏拉图理想国对和谐的要求是公民各安其位。与城邦三部分相应,灵魂也分三个部分。理性能够驾驭灵魂的其余部分,人的灵魂才是善的。中世纪的理想是上帝之城,追求的理想人性是爱。然而政教合一导致教会腐败。近代社会的理想是公民社会,崇尚人的自然本性。为了避免人对人的战争状态,通过契约建立了公权力。它的基础是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上帝之城 自然本性 理性
下载PDF
美是上帝的名字:神学美学的核心命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阎国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94-96,135,共4页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神学美学 上帝 静观
下载PDF
《九歌》主题研究述评(下)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强 杨颖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2-16,共5页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九歌》主题 寄兴说 民间祭歌说 国家祭典说 人神恋爱说
下载PDF
东西“情圣”的合流与唯情论的乌托邦——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与“浪漫爱”的兴起 被引量:4
13
作者 耿传明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0-165,共6页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情小说 唯情论 浪漫爱 乌托邦 “人神”文化
下载PDF
爱:基督教的道德魅力 被引量:2
14
作者 秦建华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5期15-17,共3页
综观基督教的道德原则 ,爱无疑为统摄一切观念的核心与总纲。其中爱的观念中包涵两个层面 :神之爱与人之爱。基督教爱的魅力自有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 基督教 神之爱 人之爱 道德原则
下载PDF
泰戈尔《新月集》爱的主题论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舒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8-32,共5页
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以其轻灵的诗句 ,描绘了一个和谐的世界 ,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这一曲爱的颂歌 ,表现了诗人对于和谐生活、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体现了诗人渴望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的强烈愿望。泰戈尔《新月集》的主题是爱 ,集中体... 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以其轻灵的诗句 ,描绘了一个和谐的世界 ,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这一曲爱的颂歌 ,表现了诗人对于和谐生活、祖国和民族的热爱 ,体现了诗人渴望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的强烈愿望。泰戈尔《新月集》的主题是爱 ,集中体现在对大自然 ,对母亲与孩童 ,以及对存在于自然与人中的神的爱三个方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统一 自然 泰戈尔 《新月集》 母爱 情感 诗歌
下载PDF
别样的人生历程,不同的情感诉求——解读赫伯特诗歌中上帝与人之间的情人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卓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60-62,共3页
"上帝和人的关系"是赫伯特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主题,但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它作为毕生诗歌创作的一个唯一而且永恒的主题,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 "上帝和人的关系"是赫伯特诗歌创作永恒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很多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涉及到了这个主题,但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它作为毕生诗歌创作的一个唯一而且永恒的主题,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像赫伯特一样把人神关系刻画得如此形象生动和多种多样。本文从赫伯特特殊的人生经历出发,通过分析他在诗歌中所描绘的上帝与人之间的情人关系和他的人神观,旨在解读赫伯特对上帝特殊、强烈和炽热的情感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神关系 情人关系
下载PDF
斯宾诺莎幸福观简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玉鹏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95-99,共5页
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此从 4方面加以探讨 :一是幸福的前提即人类获得最高幸福的可能性 ;二是幸福与知识的关系 ;三是幸福与德性及克制情欲三者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幸福 实体和样式 理智 德性
下载PDF
用“爱”与“美”浇灌人性之葩——沈从文的人性诗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康长福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0-92,96,共4页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与美 魔性 神性 人性
下载PDF
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
19
作者 杜丽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7,共6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人是什么?”奥古斯丁提出“我是谁?”这是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古希腊人对“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把理性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奥古斯丁所问“我是谁?”使人脱离了自然秩序,把自己放在上帝面前。人为...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人是什么?”奥古斯丁提出“我是谁?”这是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古希腊人对“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把理性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奥古斯丁所问“我是谁?”使人脱离了自然秩序,把自己放在上帝面前。人为自己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与上帝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爱的关系,爱即信。中世纪基督教对于“我是谁”的回答,把信仰提到了首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古典人文精神 人的本质 灵魂不朽 原罪 上帝之爱
下载PDF
《芙蓉女儿诔》中“人神相恋”的悲剧意蕴 被引量:1
20
作者 童琼 李晓钰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1期49-52,共4页
《红楼梦》中《芙蓉女儿诔》一文继承了楚辞《二湘》人神恋爱模式的祭歌传统,实现了由凡人相恋向人神之恋的转化,其人神相恋悲剧所表现的是整个现实社会的悲剧,无论从模式结构还是从意蕴内涵上看,诔文都是对楚辞的拓展和超越。
关键词 《芙蓉女儿诔》 悲剧意蕴 《红楼梦》 “人神相恋”模式 楚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