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被引量:
1
1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8,共12页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歌德
德国古典文学
思想史
“哲学一文学”对话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32年: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与纪念活动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立安·高利克(斯洛伐克)
林振华(译)
刘燕(校)
《长江学术》
2015年第4期97-105,共9页
本文考察了1932年歌德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歌德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研究与纪念活动。此研究基于当时中国文学家与哲学家的文章,以及波茨坦的德国中心档案馆所藏文献。通过考察《歌德之认识》及其它期刊等重要文本,本文重视了当时中国人...
本文考察了1932年歌德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歌德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研究与纪念活动。此研究基于当时中国文学家与哲学家的文章,以及波茨坦的德国中心档案馆所藏文献。通过考察《歌德之认识》及其它期刊等重要文本,本文重视了当时中国人对歌德的翻译、接受、阐释、误读及其特殊的时代语境,这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歌德在中国"这一跨文化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助于梳理德国文学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之间的复杂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精神
德国文学
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逝去未尽英雄志——“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的意义
3
作者
叶隽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7,共6页
本文以歌德的戏剧《埃格蒙特》为研究个案,指出该作代表了歌德思想的重要转折标志,即由浪漫思脉向启蒙思脉的转向。一方面提出"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以凸显埃格蒙特这一人物类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进一步追问英雄向死而生...
本文以歌德的戏剧《埃格蒙特》为研究个案,指出该作代表了歌德思想的重要转折标志,即由浪漫思脉向启蒙思脉的转向。一方面提出"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以凸显埃格蒙特这一人物类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进一步追问英雄向死而生的命题,适当时引入克莱斯特的名作《洪堡王子》略作参照,凸显德国启蒙背景下不同代表性作家的思路差别。最后揭示此剧作为歌德转型启蒙之作的意义,是歌德倾向于启蒙思脉的重要标志,即在爱情与秩序之间的自由诉求。这是一种向现实妥协的选择,但也是一种告别青春浪漫时代的向社会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埃格蒙特》
德国文学史
思想史
原文传递
魏玛为官与伦敦流亡体现的尘世之缘与伟人之心——政治场域中的歌德与马克思
4
作者
叶隽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2期398-412,613,共16页
本文以歌德、马克思两位人物的政治经验为个案,分别讨论歌德的魏玛为官、马克思的伦敦流亡,探讨这两种政治经验对于二人个体发展的意义,集中体现其所隐含的尘世之缘与伟人之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伟大的个案,都不可能摆脱现实的社会规...
本文以歌德、马克思两位人物的政治经验为个案,分别讨论歌德的魏玛为官、马克思的伦敦流亡,探讨这两种政治经验对于二人个体发展的意义,集中体现其所隐含的尘世之缘与伟人之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伟大的个案,都不可能摆脱现实的社会规制束缚而横空出世,必须接受现有的社会规范约束,同时,作为伟人,他们之与众不同就在于能超出规制之限,能够巧妙地戴着锁链跳舞,合于法度而又超出法度,别出手眼,成就一代伟人的大手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马克思
德国
教育史
思想史
文学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被引量:
1
1
作者
叶隽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8,共12页
文摘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关键词
现代性
歌德
德国古典文学
思想史
“哲学一文学”对话结构
Keywords
modernity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german
classics
history
of
ideas
dialogue-structure
of
the philosophy
literature
分类号
I516.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32年: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与纪念活动
被引量:
1
2
作者
马立安·高利克(斯洛伐克)
林振华(译)
刘燕(校)
机构
斯洛伐克科学院
出处
《长江学术》
2015年第4期97-105,共9页
文摘
本文考察了1932年歌德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歌德在中国的接受、翻译、研究与纪念活动。此研究基于当时中国文学家与哲学家的文章,以及波茨坦的德国中心档案馆所藏文献。通过考察《歌德之认识》及其它期刊等重要文本,本文重视了当时中国人对歌德的翻译、接受、阐释、误读及其特殊的时代语境,这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歌德在中国"这一跨文化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助于梳理德国文学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之间的复杂脉络。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精神
德国文学
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史
Keywords
goethe
Faustian Spirit
german
literature
Chinese Intellectual
Intellectual
history
分类号
I516.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逝去未尽英雄志——“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的意义
3
作者
叶隽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7,共6页
文摘
本文以歌德的戏剧《埃格蒙特》为研究个案,指出该作代表了歌德思想的重要转折标志,即由浪漫思脉向启蒙思脉的转向。一方面提出"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以凸显埃格蒙特这一人物类型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进一步追问英雄向死而生的命题,适当时引入克莱斯特的名作《洪堡王子》略作参照,凸显德国启蒙背景下不同代表性作家的思路差别。最后揭示此剧作为歌德转型启蒙之作的意义,是歌德倾向于启蒙思脉的重要标志,即在爱情与秩序之间的自由诉求。这是一种向现实妥协的选择,但也是一种告别青春浪漫时代的向社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歌德
《埃格蒙特》
德国文学史
思想史
Keywords
goethe egmont 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 history of ideas
分类号
I51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魏玛为官与伦敦流亡体现的尘世之缘与伟人之心——政治场域中的歌德与马克思
4
作者
叶隽
机构
同济大学
出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2期398-412,613,共16页
文摘
本文以歌德、马克思两位人物的政治经验为个案,分别讨论歌德的魏玛为官、马克思的伦敦流亡,探讨这两种政治经验对于二人个体发展的意义,集中体现其所隐含的尘世之缘与伟人之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伟大的个案,都不可能摆脱现实的社会规制束缚而横空出世,必须接受现有的社会规范约束,同时,作为伟人,他们之与众不同就在于能超出规制之限,能够巧妙地戴着锁链跳舞,合于法度而又超出法度,别出手眼,成就一代伟人的大手笔。
关键词
歌德
马克思
德国
教育史
思想史
文学史
Keywords
goethe
Marx
german
y
history
of
education
history
of
ideas
literature
history
分类号
K835.16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1932年: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与纪念活动
马立安·高利克(斯洛伐克)
林振华(译)
刘燕(校)
《长江学术》
201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逝去未尽英雄志——“埃格蒙特-奥兰宁结构”的意义
叶隽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原文传递
4
魏玛为官与伦敦流亡体现的尘世之缘与伟人之心——政治场域中的歌德与马克思
叶隽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