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仿作与超越:互文性视角下的《十八岁出门打工》
1
作者 阿力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0-86,共7页
一种文本或明或暗隐含着多种文本的信息、范式和结构,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了某种信息、范式、结构在文本之间流窜,并影响、篡改或者派生新文本。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与海勒根那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2019... 一种文本或明或暗隐含着多种文本的信息、范式和结构,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了某种信息、范式、结构在文本之间流窜,并影响、篡改或者派生新文本。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与海勒根那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2019年),在内容结构、叙事技巧和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构成显著的互文关系。通过翔实对比、考察和讨论,认为后文本是前文本的派生文本。一方面,作者采用承袭、模仿、篡改和组合方式对前文本进行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小说创作中,在借鉴与创新、模仿与超越中完成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这种互文创作案例,对于当下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如何借鉴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经验提供了一种参考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根那 互文性 小说:余华 《十八岁出门打工》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下载PDF
《十八岁出门远行》对余华的意义
2
作者 谢嘉齐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31-136,共6页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荒诞的非理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在暴力创伤的刺激下感性的“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结构,对余华有着原点的意义。以此为基点,继续追踪“自我”的流变,分析了余华从“先锋写作”到“民间写作”的创...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荒诞的非理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在暴力创伤的刺激下感性的“自我”如何诞生的故事,这是一个没有完成的结构,对余华有着原点的意义。以此为基点,继续追踪“自我”的流变,分析了余华从“先锋写作”到“民间写作”的创作“线索”,考察先锋文学的转向、续航以及自我救赎的可能,并谈及其周围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思潮,提出极端的“向内转”同时面临着自我限制甚至自我瓦解的危险,九十年代的“民间写作”可以视为内面自我的打开,也是启蒙主体的隐藏以及消解。这与其说是一次“转向”,不如说是先锋文学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救赎,既包括叙述方式的调整,也包括余华人生观的调整。“先锋”是一种精神,具体表现是求新求变的文学内部自我调整的动力机制和现代主义的精神探寻,在这个意义上,余华是永远的先锋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自我 先锋文学 文学思潮
下载PDF
GIVE ME A GIRL AT AGE EIGHTEEN
3
作者 CARLOS OTTERY 《The World of Chinese》 2019年第2期86-87,共2页
Writing well about sex has always been a near-impossible task. It is why there are awards for bad sex writing, but not good.
关键词 GIRL age eighteen near-impossible TASK
原文传递
晚清“十八国手”考
4
作者 李忠林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1,共4页
“十八国手”在晚清围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十七位棋手的对局见于《餐菊斋棋评》,另外根据其它史料补入林越山。除过周小松、陈子仙、任渭南、僧秋航、潘星鉴、李湛源、沈介之、董六泉等事迹较详外,其余棋手的事迹不清。周小松所... “十八国手”在晚清围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十七位棋手的对局见于《餐菊斋棋评》,另外根据其它史料补入林越山。除过周小松、陈子仙、任渭南、僧秋航、潘星鉴、李湛源、沈介之、董六泉等事迹较详外,其余棋手的事迹不清。周小松所辑《餐菊斋棋评》收录了他们主要的对局。从对局战绩来看,“十八国手”的棋艺水平长期被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国手” 围棋 晚清 《餐菊斋棋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