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vity and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ore prospecting of the Yili ancient continent, West Tiansha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Xue-zhong Yu Yi-yuan He +3 位作者 Meng Wang Jian Zhang Xuan-jie Zhang Zheng-guo Fan 《China Geology》 2020年第1期104-112,共9页
Gold,iron,copper,lead-zinc and other mineral exploration in West Tianshan,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However,due to the dispute on the tectonic division of West Tians... Gold,iron,copper,lead-zinc and other mineral exploration in West Tianshan,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However,due to the dispute on the tectonic division of West Tianshan,the ore-controlling factors and the regional metallogenic laws are controversial.The authors analyze regional gravity data and notice that the high-value region corresponds to the Yili ancient continent,thus the southeastern boundary of the Yili ancient continent is delineated.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avity,aeromagnetic and geologic data reveals that the Tulasu basin,where some medium to large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locate,lies above the Yili ancient continent;the Yili Carboniferous-Permian rift extends in E-W direction,numbers of copper deposit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mid-west section of the rift which lies above the Yili ancient continent,whereas few copper deposit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east section which is outside the Yili ancient continent.Accordingly,the Yili ancient continent may be rich in gold,copper and other metal elements;the metal-bearing hydrothermal solution moves up with the activity of magmatism,and deposits in the favorable places(the Tulasu basin and the Yili Carboniferous-Permian rift),forming numerous small and medium gold,copper deposits,as well as some large and super-large gold deposits.Therefore,the tectonic-magmatic hydrothermal zone above the Yili ancient continent should be the prospective area for epithermal gold and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li ancient continent Yili Carboniferous-Permian rift Gravity field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Geophysical and remote sensing survey engineering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火试金法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丙雨 冯玉怀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2,共4页
根据史料分析,叙述了火试金法在中国古代的产生和发展。表明用火试金法冶炼和鉴定金、银,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关键词 分析化学 火试金法 中国古代
下载PDF
古代中国和印度的金粉制造技术和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怀志 宁远涛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5-58,共4页
古代中国和印度采用机械法和化学法制造金粉,其金粉技术和应用都有久远的历史,但也有若干差异。印度梵文文献中记载了一种被蚂蚁采集的自然金粉。用金叶生产金粉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它产生于公元2世纪的中国和公元4世纪的印度。... 古代中国和印度采用机械法和化学法制造金粉,其金粉技术和应用都有久远的历史,但也有若干差异。印度梵文文献中记载了一种被蚂蚁采集的自然金粉。用金叶生产金粉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它产生于公元2世纪的中国和公元4世纪的印度。用汞齐技术化学法制造金粉又是金粉技术一个新的里程碑,在中国它与机械法几乎同时诞生(公元2世纪),而在印度则迟至公元9世纪。在古印度,金粉主要用于医药和涂料领域;在古代中国,金粉主要用于医药、油漆和丝绸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粉 古代 中国 印度 机械法 化学法 制造技术
下载PDF
中国古代金药、“药金”、“金液”评论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怀志 宁远涛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9-54,共6页
用金治病最早始于中国, 古代中国在金的药物学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当时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了金药可以治疗关节炎、肺结核和细菌感染。金药、“药金”和“金液”的演进对金箔和金粉的制造、金的精炼和金银分离提纯技术以及仿金材料的发... 用金治病最早始于中国, 古代中国在金的药物学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当时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了金药可以治疗关节炎、肺结核和细菌感染。金药、“药金”和“金液”的演进对金箔和金粉的制造、金的精炼和金银分离提纯技术以及仿金材料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利用植物中的氰化物溶金和采用(Fe( Ⅲ) + Cl) 溶金方法也为冶金学和化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科技成果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并对现代金药学、金化学和金冶金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中国 金药 药金 金液
下载PDF
古代中国的金银鉴测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怀志 宁远涛 《贵金属》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3-48,42,共7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的金银鉴定检测技术 ,包括 :比重测定 ;权衡金银所用的砝码天平 ;利用矿物形态识别自然金 ;利用颜色确定金中的含银比例 ;利用合金性能来鉴别金和银中的杂质元素 ;采用硬度测定法区别黄金的真伪 ;采用金银分离技...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的金银鉴定检测技术 ,包括 :比重测定 ;权衡金银所用的砝码天平 ;利用矿物形态识别自然金 ;利用颜色确定金中的含银比例 ;利用合金性能来鉴别金和银中的杂质元素 ;采用硬度测定法区别黄金的真伪 ;采用金银分离技术提高金的质量和鉴定金的成色 ;采用银的精炼技术提高银的质量和鉴定银的成色 ;采用试金石法鉴定金的纯度和区别金与黄银 (银金矿 ) ;采用氧化法区别金的真伪 ;采用焰色试验法辨别真金与“药金”。在重量测定的单位上 ,发现古代中国的“两”与古希伯莱人的“谢克尔”(Shekel)相差无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中国 测定 鉴定
下载PDF
印度和中国古代炼锌术的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梅建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3年第4期360-367,共8页
本文论述了印度和中国古代的炼锌术,并从工艺原理、技术渊源、冶炼装置、产品和技术传播等方面对两者作了比较,指出两者虽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在锌蒸气冷凝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各自早期的工艺传统。本文还指出,印度的炼... 本文论述了印度和中国古代的炼锌术,并从工艺原理、技术渊源、冶炼装置、产品和技术传播等方面对两者作了比较,指出两者虽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在锌蒸气冷凝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各自早期的工艺传统。本文还指出,印度的炼锌术虽早于中国,但尚无确凿的依据证明中国的土法炼锌工艺源于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中国 印度 冶炼
下载PDF
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的重量研究及对历史大钻知识传播的启示
7
作者 王春云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05年第5期52-55,共4页
文章主要以历史学与文献学方法利用历史文献记载来研究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的重量以及该重量对于历史大钻知识传播的启示。随葬于慈禧太后嘴中的一块称重为清代“四两二钱七分”的夜明珠,实际上是来自印度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已经被笔... 文章主要以历史学与文献学方法利用历史文献记载来研究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的重量以及该重量对于历史大钻知识传播的启示。随葬于慈禧太后嘴中的一块称重为清代“四两二钱七分”的夜明珠,实际上是来自印度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已经被笔者定名为“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原石,其重量约当现在787.28ct。但在中文文献中关于这颗金刚石的重量数据有9个之多,研究认为,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分为787.50ct左右和793.63ct左右的两组,分别来自法国旅行家J.T avern ier所记录的两个互相矛盾的莫卧儿宫廷重量数据:900拉迪和907拉迪,但经由笔者研究证实的最新的重量数据应该是787.28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重量研究 古代文献 文献学 历史 夜明珠 印度 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
下载PDF
古印度地轮-水轮-风轮-空轮说在中国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美东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297-303,共7页
印度古代关于一个小世界的结构的理论,至迟在西晋(265-317年)时期便已随佛教的东来传入中国。这一理论认为:大地(即地轮)浮在水体(即水轮)之上,水轮依托于风轮之上,而风轮则有广漠的虚空承托,于是各自得以不坠落,从而论述... 印度古代关于一个小世界的结构的理论,至迟在西晋(265-317年)时期便已随佛教的东来传入中国。这一理论认为:大地(即地轮)浮在水体(即水轮)之上,水轮依托于风轮之上,而风轮则有广漠的虚空承托,于是各自得以不坠落,从而论述了天地结构的稳定性,也表述了大地乃是在虚空中之一物的观念。从西晋到唐代(约7世纪)至少有5部佛经提及地轮、水轮、风轮的各不相同的具体尺度,这说明这一理论在古代印度有不同的流派存在。这一理论在佛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当无疑问。它也为一些道士所接受,并被改造成易为中国人理解的观念,载于若干道家的经典中。由于这一理论同占主导地位的张衡浑天说存在较大差异,又由于有关佛经对这一理论的具体描述各异而造成的混乱,致使这一理论在较长时间内并未产生更大的影响。一直到五代时期(约10世纪),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才得到重视,并成为对张衡浑天说进行重大改造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印度 四轮说 中国 科学技术交流 天文研究
全文增补中
中国古代丝绸饰金工艺及品种的历史传承 被引量:9
9
作者 胡霄睿 于伟东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5-71,共7页
为客观、系统地分析中国古代饰金丝绸的品种及其工艺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对丝绸饰金工艺方法的归纳和梳理,探讨了3种工艺的复杂程度,经分析认为金粉法和金箔法应早于金线法;以饰金工艺为基础对饰金丝绸品种进行了划分,并结合文献... 为客观、系统地分析中国古代饰金丝绸的品种及其工艺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对丝绸饰金工艺方法的归纳和梳理,探讨了3种工艺的复杂程度,经分析认为金粉法和金箔法应早于金线法;以饰金工艺为基础对饰金丝绸品种进行了划分,并结合文献和出土实物的记载,阐释了几种独具代表性的饰金丝绸的历史及其演化过程。进而分析了饰金丝绸的品种与3种饰金工艺之间的相关性,认为3种工艺的难易程度取决于饰金材料制取的难易程度,即印金丝绸的出现时间早于织金丝绸,而织金丝绸又早于金线绣丝绸。精湛的饰金丝绸工艺及丰富的品种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饰金丝绸的繁盛及其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丝绸 饰金工艺 饰金丝调 历史演变
下载PDF
中国古代块炼铁技术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飏 李祖德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1999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块炼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了古代块炼铁技术与现代冶金技术及粉末冶金技术的关系,我国铁器最早见于西周晚期,铁器的使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人工最初制铁,是采用固体碳还原,即块炼铁技... 本文介绍了我国古代块炼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了古代块炼铁技术与现代冶金技术及粉末冶金技术的关系,我国铁器最早见于西周晚期,铁器的使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人工最初制铁,是采用固体碳还原,即块炼铁技术,对冶金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的现代直接还原铁(DRI)技术,是古代块炼铁技术在新水平上的复兴,以铁精矿粉为原料生产粉末冶金用铁粉的工厂,我国已有几家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块炼铁技术 粉末冶金
下载PDF
数学证明编史学中的一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力娜 储姗姗(译) 孙小淳(校) 《科学文化评论》 2011年第3期16-25,共10页
在过去的30年中,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古代中国和印度的数学史家们已经揭示出,现存最早的阿卡德文、中文和梵文文献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三个地区的古代数学家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讨论着数学证明。这些数学史家们发表的论著对当前... 在过去的30年中,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古代中国和印度的数学史家们已经揭示出,现存最早的阿卡德文、中文和梵文文献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三个地区的古代数学家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讨论着数学证明。这些数学史家们发表的论著对当前的编史学产生的影响还只是微乎其微。本文对这种未能产生影响的情况进行了大致分析,并试图开启一片数学证明史讨论的新空间,其中每一种证据都会被考虑。本文尤其利用数学家们最近的一次争论,提出了一种构造数学证明新编史学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证明 编史学 古代中国 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黄金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世英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1-55,共5页
在中国古代,黄金除了作为货币和装饰品,还资赏赐、送礼、贿赂、助祭、进贡、平贾、买卖官爵、打造佛器之用,在不同时期,黄金的作用各异。在殷商及西周时期,黄金主要作为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的作用多样;秦朝至西汉,黄金作为货币日... 在中国古代,黄金除了作为货币和装饰品,还资赏赐、送礼、贿赂、助祭、进贡、平贾、买卖官爵、打造佛器之用,在不同时期,黄金的作用各异。在殷商及西周时期,黄金主要作为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的作用多样;秦朝至西汉,黄金作为货币日益盛行;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黄金主要用于贮藏和装饰;唐宋时期,黄金的货币作用又上升;元朝以后,黄金的货币作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 货币 作用 唐宋时期 贿赂 送礼 中国古代 官爵 殷商 赏赐
下载PDF
古代中西印哲学中的真理观念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卫群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53,155,共13页
真理观念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古代中西印三地的哲人很早就提出了有关思想。在后来长期的发展中,三地哲人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方面的观念,使其逐渐成为各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和分析三地哲人在真理观念上的主要异同和特色... 真理观念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古代中西印三地的哲人很早就提出了有关思想。在后来长期的发展中,三地哲人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方面的观念,使其逐渐成为各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和分析三地哲人在真理观念上的主要异同和特色,对于我们认识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形态,继承人类优秀的思想遗产,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古代中国 古代印度 古代欧洲 东西方哲学比较
原文传递
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兼论比较文学的中国印度起源
14
作者 郁龙余 周静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8-96,共9页
中国接受印度古代文学有两次高潮,第一次自汉末至宋代;第二次始于现代。中国和印度等国的众多僧俗学者,用一两千年的时间,翻译、注释、研究了汗牛充栋的佛经,其中包涵丰富的印度古代文学。经过中国人消化、吸收,丰富、壮大了中国... 中国接受印度古代文学有两次高潮,第一次自汉末至宋代;第二次始于现代。中国和印度等国的众多僧俗学者,用一两千年的时间,翻译、注释、研究了汗牛充栋的佛经,其中包涵丰富的印度古代文学。经过中国人消化、吸收,丰富、壮大了中国古代文学。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对印度古代文学进行辨析、比较,是应有之义。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比较文学有一个很早的源头和很长的过程是在亚洲,在中国、印度和许多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古代文学 中国接受 比较文学 中印源头
原文传递
犰狳与商周青铜器披甲兽
15
作者 林梅村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0-238,共9页
本文将根据考古发现,讨论犰狳与麻风病在对中国文明的影响。犰狳(学名Dasypodidae)是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始见于汉代博物志《山海经》。1973年,在广东南雄古新统(距今6500万—5650万年)地层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犰狳祖先贫齿兽化石。公元前13... 本文将根据考古发现,讨论犰狳与麻风病在对中国文明的影响。犰狳(学名Dasypodidae)是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始见于汉代博物志《山海经》。1973年,在广东南雄古新统(距今6500万—5650万年)地层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犰狳祖先贫齿兽化石。公元前13—前9世纪,犰狳又以商周青铜器披甲兽的形象现身。公元前747年秦人在陈仓所获怪兽。公元前505年季桓子所获怪兽,很可能皆为犰狳。距今4500—前4000年前,犰狳携带的麻风病在印度河文明遗址出土达罗毗荼人骨骸被发现。公元前4世纪,中国与印度之间丝绸之路业已开通,那么公元前3世纪秦国爆发麻风病的疫源地很可能在印度。公元3—7世纪,犰狳携带的麻风病在中国各地不断爆发。虽然明代犰狳在中国绝迹,但犰狳携带的麻风病直至现代仍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肆虐横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犰狳 麻风病 商周青铜器 古代中印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