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产地茯砖茶的品质、抗氧化性比较及“金花”菌形态特征分析
1
作者 马荣蓉 冉莉莎 +4 位作者 屈丽池 谢念祠 丁梦梅 朱洺志 王坤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2-279,共8页
本研究以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品质特征、抗氧化活性及“金花”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之间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 本研究以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品质特征、抗氧化活性及“金花”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5个不同产地茯砖茶之间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贵州茯砖茶游离氨基酸、总儿茶素含量最高(9.03、63.12 mg/g)。浙江茯砖茶茶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132.93、8.63 mg/g)。滋味属性显示湖南茯砖苦味最强,陕西茯砖茶涩味最强,浙江茯砖茶苦味回味和咸味最强,贵州茯砖茶鲜味和丰富度最强。不同茯砖茶的抗氧化活性有差异,其中湖北和浙江茯砖茶抗氧化活性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茯砖茶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滋味属性显著正相关(P<0.05),茶多酚对茯砖茶的抗氧化活性有贡献。5株“金花”菌在相同培养基上形态差异相对较小,湖南菌株生长速度快于其它菌株。本研究对解析不同产地茯砖茶的化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不同产地 品质特征 抗氧化活性 金花菌形态
下载PDF
“金花”菌的鉴定及接种发酵六堡茶的品质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新惠 杜金杰 +6 位作者 刘晓纯 廖楷滨 覃玉娜 张瑜容 张灵枝 龙志荣 邱瑞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43-249,共7页
从六堡茶渥堆茶样中分离得到4株“金花”菌,将其分别命名为LB-22、LB-32、LB-35和LB-55。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光学显微镜结构特征和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比对分析,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将4株“金花”菌... 从六堡茶渥堆茶样中分离得到4株“金花”菌,将其分别命名为LB-22、LB-32、LB-35和LB-55。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光学显微镜结构特征和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比对分析,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将4株“金花”菌分别鉴定为芒果青霉(Penicillium manginii)、赤曲霉(Aspergillus ruber)、间型曲霉(A.intermedius)和阿姆斯特丹曲霉(A.amstelodami)。以苍梧群体种六堡毛茶为原料,将4株“金花”菌接种至灭菌六堡毛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探讨4株“金花”菌对发酵后的六堡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金花”菌发酵,六堡茶滋味由浓强转变为醇厚,香气由毛火气变成陈香、木质香和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红浓明亮。PCA和聚类分析显示了4株“金花”菌发酵处理组和对照组(未接种“金花”菌,CK)具有显著差异。与CK相比,LB-22、LB-32、LB-35、LB-55发酵组的总黄酮、总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红素、儿茶素类(表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总儿茶素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各发酵组的茶褐素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本研究为“金花”菌在六堡茶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可为金花六堡茶产业化研究、产品定向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金花菌 固态发酵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茯砖茶中降解3-苯氧基苯甲酸的“金花菌”筛选及其降解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金永 刘书亮 +1 位作者 姚开 李建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5-51,共7页
以茯砖茶为菌源,分离筛选出20株具有3-苯氧基苯甲酸(3-PBA)降解能力的“金花菌”,其中分离的菌株ET1可在7d内完全降解PD培养基中100mg/L的3-PBA,根据其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Gen Bank Accession No.KF317836),将其鉴定为冠... 以茯砖茶为菌源,分离筛选出20株具有3-苯氧基苯甲酸(3-PBA)降解能力的“金花菌”,其中分离的菌株ET1可在7d内完全降解PD培养基中100mg/L的3-PBA,根据其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Gen Bank Accession No.KF317836),将其鉴定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动力学研究表明,菌株ET1降解3-PBA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测试的3-PBA质量浓度、温度、pH值范围内,3-PBA半衰期为1.7~3.2d,远远低于其自然降解半衰期(180d),且该反应的速率受pH值影响较大,受3-PBA质量浓度和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苯氧基苯甲酸 微生物降解 “金花菌” 冠突散囊菌 降解特性
下载PDF
茯砖茶中氯氰菊酯降解“金花菌”的降解特性及途径
4
作者 邓维琴 李金永 +6 位作者 刘书亮 姚开 李建龙 胡凯弟 张梦梅 周康 韩新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25,共6页
以1株'金花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ET1为材料,研究了其降解氯氰菊酯(cypermethrin,CY)的特性及途径。冠突散囊菌ET1对CY降解的与其生长趋势是同步的,在PD培养基中8 d内对50mg/L CY降解率为57.93%。动力学研究表... 以1株'金花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ET1为材料,研究了其降解氯氰菊酯(cypermethrin,CY)的特性及途径。冠突散囊菌ET1对CY降解的与其生长趋势是同步的,在PD培养基中8 d内对50mg/L CY降解率为57.93%。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菌株降解CY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测试条件下菌株ET1可有效降解20~1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的CY,在测试的底物浓度、温度、p H范围内,CY半衰期(t1/2/d)为3.382~11.517 d;25°C、初始p H 6.0的条件下,菌株ET1降解50 mg/L CY的t1/2/d最短(6.104 d)。通过GC-MS结合菌株ET1对模式底物的利用情况研究了其降解CY的中间产物,并推导出菌株ET1降解CY途径为:首先分解CY为二氯菊酸(dichloro chrysanthemum acid,DCVA)和α-氰基-3-苯氧基苄醇,α-氰基-3-苯氧基苄醇自发转化为3-苯氧基苯甲醛,3-苯氧基苯甲醛在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为3-苯氧基苯甲酸(3-PBA),其次,3-PBA的醚键断裂得到苯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氰菊酯 金花菌 冠突散囊菌 降解特性 降解途径
下载PDF
茯砖茶中金花菌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吕嘉枥 杨柳青 孟雁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16-322,共7页
茯砖茶由多种微生物发酵而成,属于我国特有的黑茶,其风味独特,长期饮用有益于人体健康。我国茯砖茶的主要产区有陕西、湖南、浙江、贵州等,不同产区茯砖茶中均有大量金花菌群的存在,但地域环境可影响茯砖茶金花菌群的组成,而金花菌群及... 茯砖茶由多种微生物发酵而成,属于我国特有的黑茶,其风味独特,长期饮用有益于人体健康。我国茯砖茶的主要产区有陕西、湖南、浙江、贵州等,不同产区茯砖茶中均有大量金花菌群的存在,但地域环境可影响茯砖茶金花菌群的组成,而金花菌群及其组成又与茯砖茶品质风味和功能活性息息相关,金花菌的数量也是茯砖茶品质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对于金花菌群的分类鉴定大多是通过形态学或转录间隔区序列或18S rDNA等单一的方法,但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种属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且只通过某一种鉴定方法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茯砖茶中金花菌群的鉴定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从而影响茯砖茶地标性产品的评判。本文对茯砖茶中优势菌群的研究现状、金花菌的分类鉴定现状进行综述,为茯砖茶中金花菌的鉴定、金花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茯砖茶的标准化生产方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金花菌 散囊菌属 曲霉属
下载PDF
普洱茶贮藏过程中“金花”菌的鉴定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肖宏 王潘 +4 位作者 李果 郑城钦 马存强 吴婷婷 周斌星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120,126,共8页
由于仓储环境的差异,普洱茶在贮藏过程中偶尔会产生"金花"。以金花普洱茶(熟茶)为实验材料,并以同批次普通普洱茶(熟茶)为参照,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咖啡碱、水溶性糖、儿茶素... 由于仓储环境的差异,普洱茶在贮藏过程中偶尔会产生"金花"。以金花普洱茶(熟茶)为实验材料,并以同批次普通普洱茶(熟茶)为参照,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咖啡碱、水溶性糖、儿茶素类等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平板划线法对"金花"菌进行分离和菌落数量测定,并结合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金花"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花普洱茶(熟茶)和普通普洱茶(熟茶)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EC、EGC、茶黄素、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金花普洱茶(熟茶)中茶红素、水溶性总糖、没食子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普通普洱茶(熟茶),EGCG、茶褐素含量略低于普通普洱茶(熟茶);在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分离出3株"金花"菌,分别鉴定为Aspergillus pallidofulvus(相似度99.9%)、Aspergillus sesamicola(相似度99.8%)、Penicillium manginii(相似度99.6%)。其中Aspergillus sesamicola为优势"金花"菌种,占"金花"菌群数量总量的66%。首次对普洱茶贮藏中的"金花"菌进行了鉴定,初步分析了"金花"菌对普洱茶(熟茶)品质的影响,为"金花"菌在普洱茶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金花菌 化学组分 鉴定
原文传递
微型茯砖茶加工及“金花”菌鉴定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亚 黄亚亚 +3 位作者 韩卓潇 梁艳 纪晓明 胡歆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6-122,共7页
茯砖茶历史悠久,外型大多为砖型、体积大,携带及饮用较为不便。通过自然发花,研制出质量在10g以下,表面及内部均发花较好的微型茯砖茶,并对"金花"菌进行分离、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含水量30%~32%、模具填充量(7.5~8.0)g... 茯砖茶历史悠久,外型大多为砖型、体积大,携带及饮用较为不便。通过自然发花,研制出质量在10g以下,表面及内部均发花较好的微型茯砖茶,并对"金花"菌进行分离、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含水量30%~32%、模具填充量(7.5~8.0)g/孔、定型时间(15~20)min、灭菌温度(105~110)℃、灭菌时间(3~4)min、发花温度28℃、发花湿度50%、2℃/d逐渐升温干燥的方法获得微型茯砖茶品质较好,茶砖平整、金花茂盛均匀、颗粒饱满,汤色红浓明亮,菌花香纯正、高长,滋味醇厚、回味甘爽,叶底明亮匀齐。经菌落特征和显微结构(有性型和无性型)初步判断微型茯砖茶与传统茯砖茶的"金花"菌实属同一种微生物——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茯砖茶 加工 “金花”菌 发花 冠突散囊菌 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