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青山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oral)的数量分布 被引量:4
1
作者 陈蓉伯 刘凤英 +1 位作者 田木吕 张振国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27-229,共3页
对大青山地区斑羚(Naemorhedusgoral)的数量分布、调查方法、估算以及现状等作了记述,并且将1997年调查结果与1988年和1990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数量变动的原因和今后的保护问题.
关键词 大青山 斑羚 数量分布 调查
下载PDF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OF AMUR GORAL (NEMORHAEDUS CAUDATUS) IN SOUTH KOREA
2
作者 李新宇 任新在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5-227,共3页
关键词 韩国 青羊 分布变化 生境 山区
下载PDF
基于粪便激素检测的圈养赤斑羚发情周期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群秀 蒋韦斌 +1 位作者 马硕嘉 袁耀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319,共7页
采集上海动物园赤斑羚(Naemorhedus baileyi)的粪便,探讨不同粪样保存方法对生殖激素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应用粪便生殖激素水平预测赤斑羚的发情周期。结果表明:干燥和冷冻对于雌二醇的保存效果较好;乙醇浸泡和冷冻对孕酮的保存效果较好;... 采集上海动物园赤斑羚(Naemorhedus baileyi)的粪便,探讨不同粪样保存方法对生殖激素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应用粪便生殖激素水平预测赤斑羚的发情周期。结果表明:干燥和冷冻对于雌二醇的保存效果较好;乙醇浸泡和冷冻对孕酮的保存效果较好;冷冻对睾酮的保存效果较好;抗生素保存仅在15 d以内有效。综合考虑各方法,冷冻保存的效果最好,乙醇浸泡适合短期样本运输及保存,干燥法作为没有冷冻条件时的替代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粪便生殖激素测定表明,雌二醇于2018年1月上旬及12月出现波峰,2019年2—4月水平较高,10—12月出现高峰;孕酮在2018年1月、11—12月中旬出现多个峰值,2019年1月出现波峰,2月保持高水平,10—12月中旬持续波动;睾酮水平在2018年11月—2019年2月,以及10月和11月出现峰值。综合考虑所测数据,初步预测雌性赤斑羚发情期为10月—翌年3月末,其中12月—翌年1月为发情高峰期,雄性赤斑羚发情期为10月—翌年2月末。建议在饲养过程中延长雌、雄赤斑羚合笼时间(10月—翌年3月),并加强合笼期间行为的观察和记录,从而提升繁殖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羚 圈养 粪样 发情周期
下载PDF
黑龙江龙口自然保护区斑羚冬季食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维 王文 +3 位作者 唐珞 孙志勇 李健 何俊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2,44,共2页
2003年冬季,在黑龙江龙口自然保护区,使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对斑羚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紫椴、蒙古柞、苔草是斑羚冬季的主要食物。其中杨为10.2%,紫椴为14.3%,蒙古柞为14.9%,苔草为15.0%。斑羚在冬季食红松、云... 2003年冬季,在黑龙江龙口自然保护区,使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对斑羚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紫椴、蒙古柞、苔草是斑羚冬季的主要食物。其中杨为10.2%,紫椴为14.3%,蒙古柞为14.9%,苔草为15.0%。斑羚在冬季食红松、云杉、冷杉较少(1%、0.7%、1.7%)。根据斑羚食用的植物粗蛋白和粗脂肪分析,表明斑羚能选择高蛋白高脂肪的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口 斑羚 食性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四川省巴塘县矮岩羊与斑羚冬季生境比较 被引量:17
5
作者 申定健 郑合勋 +5 位作者 王淯 格来 曾国伟 黄艺川 李开俊 唐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20-2330,共11页
2007年10~12月,在四川省巴塘县竹巴笼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矮岩羊和斑羚冬季生境进行研究,利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eyU检验分析其生境选择差异。结果表明,矮岩羊对17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中等以上避风性,石质或便石质活... 2007年10~12月,在四川省巴塘县竹巴笼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矮岩羊和斑羚冬季生境进行研究,利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eyU检验分析其生境选择差异。结果表明,矮岩羊对17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中等以上避风性,石质或便石质活动基底,灌丛盖度10%~40%、种数>4种、高度>100 cm,草种数>5种、高度<20 cm或>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西坡,隐蔽级<30%或>60%,水源距离>500 m,裸岩距离<2m,林缘距离1000~1 500 m,1级风,海拔高度2 600~2 800 m,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斑羚对15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上坡或山脊坡位,灌丛盖度10%~40%、种数>5种、高度>100 cm,草种数4~5种、高度>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东南坡,南风,隐蔽级>60%,林缘距离<1 500 m,海拔高度>2 800 m,水源距离>1 000 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因子分析表明,影响矮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灌丛高度、隐蔽级、风级和动物干扰距离等生境因子,而影响斑羚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坡位、灌丛盖度、灌丛高度、隐蔽级、坡向和风向生境因子。虽然两物种在资源生态位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在生境选择利用和空间生态位上皆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岩羊 斑羚 冬季 生境选择 四川巴塘
下载PDF
四川唐家河羚牛、鬣羚、斑羚春冬季生境选择比较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吴华 胡锦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627-1633,共7页
1998年 3月~ 1 999年 2月 ,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 ,对羚牛、鬣羚、斑羚春冬季对生境的利用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它们在生境选择上有部分重叠 ,但是其对生境的利用方式均有显著的差异... 1998年 3月~ 1 999年 2月 ,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运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 ,对羚牛、鬣羚、斑羚春冬季对生境的利用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它们在生境选择上有部分重叠 ,但是其对生境的利用方式均有显著的差异。在春季 ,羚牛主要利用海拔较高、食物丰富度高、灌木较大、离灌木较远的生境 ;鬣羚和斑羚主要利用海拔较低、食物丰富度中等、灌木较小、离灌木较近的生境。在冬季 ,羚牛主要利用坡度适中、海拔适中、乔木较大、乔木较稀、离乔木较远的生境 ;鬣羚主要利用坡度较陡、海拔较高、乔木较小、乔木较稀、离乔木适中的生境 ;斑羚主要利用坡度较缓、海拔较低、乔木较小、乔木较密、离乔木较近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鬣羚 斑羚 冬季 生境选择 四川唐家河 春季
下载PDF
小兴安岭通河林区斑羚冬季食性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吴建平 单继红 王志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4,共5页
2004年1~3月在小兴安岭通河林区,使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食痕调查,对斑羚(Naemorhedus goral)的冬季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斑羚冬季主要以枯草、落叶和当年生枝条为食,共取食20属,22种植物.通过频率转换分析发现... 2004年1~3月在小兴安岭通河林区,使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并结合野外食痕调查,对斑羚(Naemorhedus goral)的冬季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斑羚冬季主要以枯草、落叶和当年生枝条为食,共取食20属,22种植物.通过频率转换分析发现,莎草科的羊胡子苔草(Carex callitrichos)和杜鹃花科的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是其冬季的大宗食物,占食物的百分比分别为31.72%和18.14%.此外,斑羚冬季对苔藓、杨柳科和木犀科植物的取食频次也较高,其百分比分别为7.30%、6.87%和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羚 冬季食性分析 显微组织学分析
下载PDF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斑羚春冬季对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16
8
作者 吴华 张泽均 胡锦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2-97,共6页
1998年 3~ 4月和 1999年 1~ 2月 ,作者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 ,对斑羚 (Naemorhedusgoral)春冬季对生境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斑羚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度... 1998年 3~ 4月和 1999年 1~ 2月 ,作者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 ,对斑羚 (Naemorhedusgoral)春冬季对生境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斑羚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度、植被型、坡位、郁闭度、水源、乔木距离、乔木大小、灌木距离、坡度、灌木大小 ;影响其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度、植被型、坡位、郁闭度、坡向、海拔、灌木大小、坡度、食物丰富度、乔木密度 ;斑羚春冬季生境选择的分离主要表现为植被型、郁闭度、水源、坡位、坡度、乔木大小、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等生态因子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羚 生境选择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春冬季
下载PDF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寄生虫种类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韵 潘广林 +1 位作者 魏魁虎 于三科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0-72,共3页
2008年5月,陕西省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从秦岭山区救回1只野生斑羚,因抢救无效死亡,随即对该斑羚进行寄生虫学剖检及粪便检查。所获寄生虫经鉴定共有6目10科13属。分别是艾美耳球虫(Eimeriaspp.)、肉孢子虫(Sarcocystissp.)包囊、... 2008年5月,陕西省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从秦岭山区救回1只野生斑羚,因抢救无效死亡,随即对该斑羚进行寄生虫学剖检及粪便检查。所获寄生虫经鉴定共有6目10科13属。分别是艾美耳球虫(Eimeriaspp.)、肉孢子虫(Sarcocystissp.)包囊、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sp.)、粗纹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asperum)、瞪羚毛尾线虫(Trichuris gazellae)、鹿槽盘吸虫(Ogmocotyle sikae)、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和中华双腔吸虫(D.chinensis)、贝氏莫尼茨绦虫(Moniezia benedeni)、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 tenuicollis)、血蜱(Haemaphysalissp.)、革蜱(Dermacentor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羚 尸体剖检 粪便检查 寄生虫
下载PDF
赤斑羚和斑羚核型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瑞清 陈玉泽 +1 位作者 施立明 张词祖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9-54,共6页
本文对赤斑羚(Naemorheduscranbrooki)和斑羚(N.goralgriseus)的染色体G带、C带和Ag-NORs的数目、分布等作了较详细的比较研究。赤斑羚2n=56全部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N.F=5... 本文对赤斑羚(Naemorheduscranbrooki)和斑羚(N.goralgriseus)的染色体G带、C带和Ag-NORs的数目、分布等作了较详细的比较研究。赤斑羚2n=56全部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N.F=54;斑羚2n=54,除No.3是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皆是近端着丝粒染色体,N.F=54。赤斑羚和斑羚全部着丝粒区域显示强C带阳性,具有丰富的异染色质;二者C带带纹相似程度高,其No.3长臂(q)G带带纹相似。斑羚的No.3短臂(p)与赤斑羚No.27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G带带纹相似;Ag-NORs的数目二者都是6个,有相似的分布,由此看来,赤斑羚和斑羚在核型进化上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羚 斑羚 染色体组型 偶蹄目
下载PDF
山羊血、泽漆药对在伤科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石琤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年第3期37-38,共2页
石氏伤科的学术理论特色是理伤重痰瘀,临床用药特色是重用山羊血、泽漆为药对,治疗血肿机化、下肢深静脉栓塞、股骨头坏死等疗效显著。
关键词 山羊血 泽漆 骨伤科 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
下载PDF
圈养条件下赤斑羚夏季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规律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建清 《野生动物》 2011年第5期249-251,共3页
2010年6月,在上海动物园繁殖场的赤斑羚饲养区,采用人为观察与摄像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10只圈养赤斑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斑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趴卧(43.11%)和采食(38.21%),站立行为(12.40%)次之,运动... 2010年6月,在上海动物园繁殖场的赤斑羚饲养区,采用人为观察与摄像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对10只圈养赤斑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斑羚一天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趴卧(43.11%)和采食(38.21%),站立行为(12.40%)次之,运动行为(3.53%)和修饰行为(2.45%)较少,其他行为仅占0.31%,所占比例最低。在活动规律上,赤斑羚一般在7:00左右开始活动,一天中趴卧、采食和站立是主要的3种行为。趴卧行为在11:00~11:55和15:00~15:55处形成波峰,在8:00~8:55和14:00~14:55处形成波谷。在9:00~9:55和14:00~14:55是采食高峰,在11:00~11:55是采食低峰。站立行为和运动行为均在8:00~8:55形成波峰。修饰行为和其他行为所占比例较少,在一天中分布的较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羚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圈养
下载PDF
秦岭野生斑羚死亡原因调查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桥兴 裴俊峰 +7 位作者 金学林 县怡涵 常玲玲 车利锋 李芳芳 赵泽明 沈洁 刘育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139,共4页
2017年至2018年冬春季,秦岭山区内发现多具野生斑羚尸体。为了解这些野生斑羚的死因,采集了8具斑玲尸体的皮肤样品,并对其中2具未腐败的尸体进行了病理剖检,同时对各保护区进行了走访调查。结合组织病理学、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检查,结... 2017年至2018年冬春季,秦岭山区内发现多具野生斑羚尸体。为了解这些野生斑羚的死因,采集了8具斑玲尸体的皮肤样品,并对其中2具未腐败的尸体进行了病理剖检,同时对各保护区进行了走访调查。结合组织病理学、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检查,结果显示这些死亡的斑羚均患有严重的疥螨感染并导致全身皮肤损伤,肺脏、肝脏和淋巴结均有明显的炎症反应,肺脏的细菌学检查结果为大肠埃希菌感染。进一步调查显示,冬春季秦岭野生斑羚大量死亡案例已存在10多年并在继续扩大,但一直未有明确诊断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斑羚死亡的原因是由于疥螨感染并继发细菌感染导致。根据以往的记录描述,死亡的斑羚尸体均有相似的体表症状,认为疥螨病是多年来秦岭地区斑羚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具体的传播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斑羚 疥螨病 病理诊断
下载PDF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斑羚性激素水平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蕊 陈照娟 +6 位作者 姜秀丽 王晓玲 乌力吉 孟和达来 陈琛 韩莹莹 鲍伟东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64,共5页
动物性腺激素与其繁殖活动密切相关。为探明斑羚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2015、2016年采集的554份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粪便样品和2013年经分子鉴定手段确定性别的雌雄性各2... 动物性腺激素与其繁殖活动密切相关。为探明斑羚性激素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对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2015、2016年采集的554份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粪便样品和2013年经分子鉴定手段确定性别的雌雄性各20份样品,测定了其中的性激素水平。发现2016年度睾酮水平峰值出现在7月份,为(236.21+23.31)ng/g,但9月睾酮水平与2013年11月差异不显著( P >0.05),维持在一个高水平。孕酮水平峰值出现在5月,为(398.24+39.11 )ng/g,且显著高于其他各月( P <0.05),雌二醇水平在3月出现峰值,为(36.36+3.18)ng/g,显著高于其他各时间点( P <0.05),7月水平最低。研究中性激素的季节变化印证了当地文献关于斑羚10月份发情,5月份产仔的记载;同时也表明采集斑羚粪便样品,利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其中的性激素含量,分析斑羚性激素季节变化的方法是一种理想的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睾酮 孕酮 雌二醇
下载PDF
笼养红斑羚生态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文利 裴恩乐 +2 位作者 李仲逵 王爱善 涂荣秀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2-83,共2页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20 years of birth and death records of red gorals kept at the Shanghai Zoo. The age of the first successful breeding, sex ratio at birth, seasonality of rep...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20 years of birth and death records of red gorals kept at the Shanghai Zoo. The age of the first successful breeding, sex ratio at birth, seasonality of reproduction and mortality rate are presented. The females or males of red goral born in captivity can give their first birth at the age of 2 or 3 separately. The births mainly occurred from May to July and peaked in June. Ratio of females to males at birth was 2.36∶1. The mortality rate for infants and adults were 23.1% and 11.8%, respectively while there was no sub-adult death recorded during the 20 years period. There was a definite relation between mortality rate and seasons and mainly in Ju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羚 笼养 生态生物学 偶蹄目 牛科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中华斑羚活动节律的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晨光 何明超 +5 位作者 苏晋芬 罗蕊 高顺勇 陆元敏 李旭 段玉宝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7,共6页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动物行为节律研究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因此,于2017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5台红外相机...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动物行为节律研究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因此,于2017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5台红外相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晨昏性,活动模式呈经典的双峰型,上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9: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09:00,下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20: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9:00,2个活动高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前后,为昼行性活动。通过对中华斑羚的月活动节律研究发现,各月份间的相对活动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5.289,d f=11,P<0.05),活动频率在7月达到峰值。对季节活动节律研究发现,4个季节间的相对活动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3.328,d f=3,P<0.05),表现出不同的活动规律。昼夜节律分析表明,中华斑羚具有较强的昼行性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中华斑羚 药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斑羚冬春季死亡调查及保护策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跃红 王敏 +3 位作者 王超 马联平 何廷美 王鹏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18年第1期54-58,65,共6页
川西亚高山冬春季常发现数量不等、死因不明的斑羚尸体,这极不利于斑羚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和管理。为深入了解该区域冬春季节斑羚死亡的具体情况,以期找到死亡原因及相应对策,于2016年10月~2017年3月,采用样线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 川西亚高山冬春季常发现数量不等、死因不明的斑羚尸体,这极不利于斑羚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科学保护和管理。为深入了解该区域冬春季节斑羚死亡的具体情况,以期找到死亡原因及相应对策,于2016年10月~2017年3月,采用样线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邓生管护区域内设置的5条样线进行了12次调查。共发现斑羚尸体21只,其中雌性两只,雄性17只,无法辨别两只,分别占总数的9.5%、81.0%,和9.5%。采集皮肤病料17份,实验室检测后疥螨虫卵都呈阳性。死亡时间集中在1月~2月(19只,占90.5%)。斑羚尸体全部位于水源点20 m范围内,最远20 m,最近1m,平均8.5 m。斑羚尸体集中分布于海拔2 200 m^2 900 m的河谷地带(18只,占85.7%,最低海拔为2 165 m,最高海拔为2 910 m),周边生境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斑羚尸体被其他动物取食6只,占28.6%,未被取食15只,占71.4%。调查过程中无害化处理17只,占81.0%。收集头骨3个,骨架1副。同时对该区域斑羚患病、死亡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管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亚高山 卧龙 斑羚 死亡 调查 策略
下载PDF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斑羚种群生存力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唐书培 李春华 +2 位作者 刘威 乌力吉 鲍伟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8-124,共7页
【目的】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为孤立种群中华斑羚的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分布的中华斑羚种群连续10年的观察数据,参照种群大小、婚配制度、环境容纳量、遗传多样性、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种群参数,... 【目的】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为孤立种群中华斑羚的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离分布的中华斑羚种群连续10年的观察数据,参照种群大小、婚配制度、环境容纳量、遗传多样性、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种群参数,并结合斑羚其他种群的研究结果,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2.7.0)进行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结果】该种群未来100年的存活率将下降到0.33。新生幼崽性比、新生雌性幼崽死亡率、成年雌性死亡率是影响斑羚种群增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如能补充外源个体,即每3年补充1只雌性和1只雄性,该地区斑羚数量能稳定增长,无灭绝风险。【结论】该地区斑羚种群的生存动态不容乐观,补充外源个体是促进种群增长最有效的方法。严寒冬季补充饲料和营养盐,改善个体生存和繁殖条件,也是维持种群稳定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斑羚 种群生存力分析 漩涡模型 敏感度分析 保护措施
下载PDF
山羊角药材历史沿革、资源及商品考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亮 陈佳乐 +3 位作者 张小利 张木升 孙连娜 陈万生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48-1853,共6页
目的:探寻山羊角药材的历史沿革,考察其资源和药用商品情况。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电话及微信访谈相关人员、走访中药材饮片市场等多种方式对山羊角药材进行研究。结果:山羊角入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我国... 目的:探寻山羊角药材的历史沿革,考察其资源和药用商品情况。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电话及微信访谈相关人员、走访中药材饮片市场等多种方式对山羊角药材进行研究。结果:山羊角入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我国山羊品种丰富,60个品种的山羊可产羊角,同一品种的公羊角大于母羊角。商品药材主要是绒山羊,饮片主要有羊角刨花、羊角丝、羊角片和羊角粉。结论:该调查所获得的山羊角相关资料可以为今后山羊角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角 历史沿革 资源调查 药材商品
下载PDF
秦岭地区中段死亡斑羚空间分布规律初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奇峰 赵青侠 +3 位作者 金学林 师动 吴桥兴 杨明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4-720,共7页
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以下简称斑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中国中部与西南部(张荣祖,1997;蒋志刚,2015),在秦岭广泛分布(郑生武和宋世英,2010;周灵国,2017)。斑羚栖息于高、中山地林区,多在向阳的山坡活动(申定健等,2009... 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以下简称斑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中国中部与西南部(张荣祖,1997;蒋志刚,2015),在秦岭广泛分布(郑生武和宋世英,2010;周灵国,2017)。斑羚栖息于高、中山地林区,多在向阳的山坡活动(申定健等,2009;郑生武和宋世英,2010;边坤等,2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死亡斑羚 地形因素 距离 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