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vessel grafts 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of the right lobe 被引量:2
1
作者 Qiang Lu Hong Wu +2 位作者 Yu-Ting Fan Yan Luo Zhong-Wei Zh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8期3550-3554,共5页
AIM: To evaluate the vessel grafts (VG)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middle hepatic vein (MHV) tributaries with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undergone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re enrolle... AIM: To evaluate the vessel grafts (VG)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middle hepatic vein (MHV) tributaries with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undergone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MHV tributaries larger than 5 mm in diameter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interposition VG. Blood flow of the graft and interposition VG was checked by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daily in the first 2 postoperative weeks and monthly followed up after discharge. The sensitivity of VG detected by ultrasonography was assessed using surgical records as references. Student's t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velocity of VG and occluded VG in chronic patents (〉 3 mo). RESULTS: Thirty-one VG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MHV tributaries. Ultrasonography identified 96.7% (30/31) of large MHV tributaries and 90.3% (28/31) of VG. The diameter of VG was 5.6 ± 0.8 mm and the velocity of VG was 19.7 ± 8.1 cm/s. Two VG (2/31, 6.5%) were occluded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 in one patient who suffered from persistent ascites and had a prolonged recovery of liver function. Twenty-six VG (26/31, 83.9%) were patent 2 wk after operation. Six (6/31, 19.4%) VG were patent over 3 mo after operation. Intrahepatic venous collaterals were detected in 29.2% (7/24) patients. The velocity of VG and occluded VG was 30.1 ± 5.6 cm/s, 16.5 ± 5.8 cm/s, respectively, in chronic pat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1). 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VG are patent i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week while only a small portion with a higher velocity remains patent after 3 mo. Intrahepatic venous collaterals can be observed in some patients after occlusion of V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Ultrasound vessel graft Venous collateral Middle hepaticvein
下载PDF
Anaortic Off-Pump Complete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 Using Composite LIMA RIMA Y Sequential 5 Grafts in a Patient with Triple Vessel Disease Performed in a Low Resource Country: A Case Report
2
作者 Asraful Hoque Romena Rahman +6 位作者 Abu Shadat Mohammad Saem Khan Md. Abdullah Yusuf Muhammad Asif Ahsan Chowdhury Imran Ahmed Wahida Salam Md. Monzur Hossain Tanvir Hossai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2021年第12期125-132,共8页
The use of bilateral internal thoracic arteries to trea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s very less despite of improved long-term survival. In this case repor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The use of bilateral internal thoracic arteries to trea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s very less despite of improved long-term survival. In this case repor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a patient presented with TVD has been managed with anaortic off-pump complete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 (OPCABG) by using composite LIMA RIMA Y Sequential 5 grafts to achieve complete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 successfully. This type of operative procedure is technically difficult in a resource poor country like Bangladesh. However, this has been done by a group of young cardiac surgeon. During follow up</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the patient is in a good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ortic OFF-PUMP Complete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 Composite LIMA RIMA Y Sequential 5 grafts Triple vessel Disease Low Resource Country
下载PDF
人造血管和自体血管移植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对比研究
3
作者 袁凯平 杨业辉 +4 位作者 谢广中 梅林军 陈绵 刘淦良 萧艳珊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1期9-12,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人造血管、自体血管移植用于创伤救治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80急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应用血管移植材料的不同分组,分成人造血管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健... 目的对比分析人造血管、自体血管移植用于创伤救治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80急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应用血管移植材料的不同分组,分成人造血管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健侧大隐静脉或其他静脉显微吻合,人造血管组给予人工血管显微吻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3个月移植物通畅率。结果人造血管组移植吻合时间与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人造血管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的15.0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3,P<0.05)。随访3个月人造血管组移植物通畅率为100.00%(40/40)高于对照组的87.50%(3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5)。结论在创伤引起的血管损伤救治中,应用人造血管移植方式手术时间短、输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移植物通畅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救治 血管损伤 血管移植 人造血管 自体血管 移植物通畅
下载PDF
高接换种对核桃枝条和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徐永杰 徐雅雯 +4 位作者 王代全 王其竹 付亚男 方立军 黄发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55-59,共5页
为探究高接换种对核桃枝条和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对定植10年的实生砧+‘香玲’进行高接换种‘清香’,以短截更新为对照,成活3年后比较分析1年生枝和根系生理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高接后1年生枝导管密度为76.82 N/mm^(2),平均长度为39.... 为探究高接换种对核桃枝条和根系生理特征的影响,对定植10年的实生砧+‘香玲’进行高接换种‘清香’,以短截更新为对照,成活3年后比较分析1年生枝和根系生理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高接后1年生枝导管密度为76.82 N/mm^(2),平均长度为39.85 cm,叶片N、K元素含量分别为27.20、7.17 g/kg,显著高于更新处理(P<0.05),说明高接提高了养分运输和树冠恢复效率。(2)更新处理20~40 cm土层根系导管直径为86.55μm,0~20 cm土层根系导管平均密度为149.33 N/mm^(2),显著高于高接处理(P<0.05),说明高接‘清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根系结构。(3)高接后0~20 cm土层根系韧皮部厚度/枝条半径比例为0.39,其根系平均长度、直径、周皮厚度分别达到10.64 cm、2.36 mm和70.09μm,显著高于更新处理(P<0.05),说明高接‘清香’后,光合产物倾向于分配到0~20 cm土层根系。(4)高接‘清香’核桃后,1年生枝和20~40 cm土层根系形成层厚度分别达到36.26、76.42μm,显著高于更新处理(P<0.05),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增粗生长潜力。综上,高接‘清香’核桃改变了‘香玲’核桃1年生枝和根系输导结构,提高了养分运输效率,促进了树冠和地表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高接换种 叶片养分 输导组织 导管
下载PDF
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齐雯 谢晓莉 +2 位作者 苏云艳 伍梦雅 徐灿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1,共3页
总结21例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预防桥血管痉挛,控制心率和血压,做好容量管理、血气指标监测、抗栓治疗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及患肢康复护理。21例患者采集桡动脉的伤口均Ⅰ期愈合。... 总结21例经腔镜采集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术后护理要点包括预防桥血管痉挛,控制心率和血压,做好容量管理、血气指标监测、抗栓治疗护理、手术切口护理及患肢康复护理。21例患者采集桡动脉的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1~26个月,无1例患者出现桥血管堵塞现象,均未发生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腔镜 桡动脉 桥血管 外科护理
下载PDF
aGVHD对小鼠肠道血管形态与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
6
作者 郭书欣 黄玉辉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 2024年第1期25-40,共16页
为了探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发病进程对小鼠肠道组织血管的变化和肠道免疫稳态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我们建立小鼠aGVHD模型分析小鼠小肠绒毛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以及浸润免疫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 为了探究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发病进程对小鼠肠道组织血管的变化和肠道免疫稳态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我们建立小鼠aGVHD模型分析小鼠小肠绒毛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以及浸润免疫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并运用qPCR、Smart-seq技术分析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发现在aGVHD的发病进程中,小肠绒毛血管的损伤及浸润免疫细胞的变化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随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肠道屏障相关基因表达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aGVHD诱发的小肠绒毛血管的严重损伤和结构紊乱可能是导致受体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肠绒毛的aGVHD炎症反应可能主要通过影响与内皮细胞凋亡及肠道屏障相关的基因表达,从而破坏小肠绒毛血管的完整性和提高其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其他学科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炎症反应 肠道血管 内皮细胞 周细胞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的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丽 赵强 +2 位作者 盖鲁粤 杨庭树 曾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血管包括大隐静脉桥(SVG)和左乳内动脉桥(LIMAG)的转归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自2010年至2015年92例行CABG后症状复发而复查冠状动脉(冠脉)自体血管造影和移植血管造影的结果和临床特征进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血管包括大隐静脉桥(SVG)和左乳内动脉桥(LIMAG)的转归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自2010年至2015年92例行CABG后症状复发而复查冠状动脉(冠脉)自体血管造影和移植血管造影的结果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92例患者中男性8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2.6±10.8)岁。52支LIMAG中,19支发生病变为LIMAG病变组,33支未发生病变为LIMAG无病变组;60支大隐静脉单独桥中,38支有病变的大隐静脉单独桥为大隐静脉单独桥病变组,22支无病变的大隐静脉单独桥为大隐静脉单独桥无病变组。统计分析SVG、LIMAG病变与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以及其他临床特点如心绞痛复发时间、冠脉造影距离CABG时间等、大隐静脉桥血管移植方式(序贯桥和单独桥)、自身靶血管搭桥前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结果:平均症状复发时间(35.10±24.7)个月。共有移植血管146支,其中LIMAG 52支,SVG 94支(单独桥60支,序贯桥34支),LIMAG通畅率显著高于SVG(63.5%vs 44.7%,P=0.030)。SVG病变发生与CABG后症状复发时间呈正相关(OR=1.119,95%CI:1.002~1.249,P=0.046),与女性患者有相关倾向(P=0.065),与其他临床因素均不相关,而LIMA病变发生与各项临床因素均不相关。大隐静脉序贯桥通畅率明显高于单独桥(58.9%vs 36.7%,P=0.038)。大隐静脉单独桥病变组(术前自体靶血管完全闭塞/狭窄=24支/14支)与无病变组(术前自体靶血管完全闭塞/狭窄者=17支/5支)的自体靶血管病变之间比较无差异(P=0.388);而LIMAG病变组中自体血管狭窄病变者明显多于LIMAG无病变组(LIMAG病变组:狭窄/闭塞=7支/12支;LIMAG无病变组:狭窄/闭塞=23支/10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CABG后桥血管发生病变与冠心病传统的危险因素无明显相关性,术后SVG发生病变与CABG后心绞痛复发时间呈正相关。SVG序贯桥中远期通畅率高于单独桥。单独桥中CABG前自体靶血管血流状况将影响术后LIMAG的转归,而对SVG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物闭塞 血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巴西橡胶树不同高度导管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嫁接树导管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世彪 林位夫 郝秉中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7-14,T004,共9页
用光学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ell.Arg)不同高度导管的结构特征和树皮嫁接的砧穗接合区导管。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树从枝条、树干、根茎过渡区到小侧根的新形成的木质部导管孔径... 用光学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ell.Arg)不同高度导管的结构特征和树皮嫁接的砧穗接合区导管。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树从枝条、树干、根茎过渡区到小侧根的新形成的木质部导管孔径变化曲线近似“ M”形,导管密度变化曲线则近似“U”形。在树干一定高度导管孔径值有一个高峰,在根茎交界区导管孔径值和密度值都处于低谷,在枝条和细根部分,导管孔径值和导管密度值表现为负相关。树皮嫁接接合区的接穗和砧木的导管结构具有显著差异,接穗导管大于砧木。造成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位置效应,即取材时接穗在原来亲本中的位置和嫁接接合处在砧木中的位置不同。提供了与发育阶段无关的位置效应在嫁接中具有作用的初步证据,提出了“位置信息记忆”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嫁接 导管孔径 位置效应 导管结构
下载PDF
经左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斌 韩雅玲 +9 位作者 王效增 荆全民 梁振洋 马颖艳 王耿 刘海伟 赵昕 徐凯 邓捷 关绍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研究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的患者45例,按造影入径分为经左桡动脉组... 目的研究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的患者45例,按造影入径分为经左桡动脉组(13例)和经股动脉组(32例)。观察造影成功率、完成静脉桥造影时间、完成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造影时间、术中造影导管数量及对比剂用量;术后穿刺点局部有无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成静脉桥造影时间、术中导管应用数量及对比剂用量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成LIMA造影时间经桡动脉入径与经股动脉入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4.4)min比(9.6±6.3)min,P=0.0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桥血管造影可行,尤其行LIMA造影操作简单,用时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桥血管 桡动脉 股动脉
下载PDF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假腔的判别 被引量:12
10
作者 冯翔 景在平 +4 位作者 包俊敏 赵志青 赵珺 陆清声 叶必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39-842,共4页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 方法 :对 116例 Stanford B型 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CTA或 MRA检查 ,重建方法包括 :表面遮蔽重建、最大密度投照...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TAD)术中夹层真、假腔的判别方法。 方法 :对 116例 Stanford B型 TA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 CTA或 MRA检查 ,重建方法包括 :表面遮蔽重建、最大密度投照、多平面重建。术中判断真假腔方法有 :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 ,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 ,导管沿途冒烟法 ,导丝从近端漂下法等。 结果 :左前斜 4 5°造影时 ,81例夹层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外侧 ,35例假腔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真假腔重叠 ,而在腹主动脉段 ,夹层真假腔的位置关系变化繁多。在端侧孔导管途中冒烟时发现 2例导管从远端假腔经过夹层裂口进入夹层真腔。2例采用肱股导丝技术。全组 116例除 1例因移植物释放困难放弃手术外 ,其余均顺利恢复夹层远端真腔血流。结论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条件 ,认真做好术前、术中的每一步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真假腔 判别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高杰 苏丕雄 +3 位作者 张希涛 刘岩 颜钧 顾松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 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连续100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术中对各病变血管进行旁路移植血管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全组完成左...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 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连续100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术中对各病变血管进行旁路移植血管吻合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监测。全组完成左乳内动脉(L IM A)与左前降支(LAD)吻合97例,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右冠状动脉(RCA)主干、后降支(PDA)、左心室后支(PLB)吻合84例,左回旋支(LCX)吻合50例,钝缘支(OM)吻合27例,对角支(DG)吻合25例。每例患者移植血管支数为3.1±0.7支。结果吻合LAD、DG时除心率(HR)较基础值增快,平均动脉压(M AP)和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 SW I)较基础值降低外(P<0.05),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吻合LCX、PDA、PLB和OM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明显的变化,HR、中心静脉压(CVP)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5),M AP、心脏指数(C I)、每搏指数(S 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舒张期末容积(RVEDV)、LV SW I、右心室每搏做功指数(RV SW I)较基础值明显降低或减少(P<0.05)。术毕各指标均趋于正常,C I有明显的改善。结论OPCAB中吻合LAD和DG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而吻合LCX、PDA、PLB和OM时对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趋于正常,心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移植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冠脉搭桥手术前大隐静脉和胸廓内动脉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军 陈涛 +3 位作者 魏翔 刘立刚 郑智 潘铁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3-376,共4页
目的研究冠脉搭桥手术采用的动静脉移植血管手术前内膜增生(IH)的发生情况,避免在搭桥手术中使用有病变的移植血管而导致手术失败。方法从50例搭桥患者中取46段大隐静脉(SV)和27段胸廓内动脉(ITA),其中20位患者有20段配对的SV和ITA,采... 目的研究冠脉搭桥手术采用的动静脉移植血管手术前内膜增生(IH)的发生情况,避免在搭桥手术中使用有病变的移植血管而导致手术失败。方法从50例搭桥患者中取46段大隐静脉(SV)和27段胸廓内动脉(ITA),其中20位患者有20段配对的SV和ITA,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分析SV和ITA移植血管手术前内膜增生发生率,测量移植血管内膜和中膜厚度及面积,比较内膜增生指数。结果SV移植血管内膜增生发生率显著高于ITA。SV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膜厚度以及中膜厚度均显著大于ITA移植血管。有内膜增生的SV和ITA的内膜厚度指数(ITI)、内膜/中膜比(IMR)均显著大于无内膜增生的SV和ITA。结论ITI和IMR是对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程度进行分级的敏感方法。手术前对准备采用的移植血管进行精确的筛选,将能有效地预防手术后移植血管内膜增生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移植血管的长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血管 内膜增生 冠状动脉搭桥术
下载PDF
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鄢艳 陈钦开 +1 位作者 王瑜 张莉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814-816,共3页
目的观察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例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同时选取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患者172例为对照组,分析其成熟时间、使用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及并发... 目的观察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例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同时选取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患者172例为对照组,分析其成熟时间、使用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及并发症。结果15例慢性透析患者术后4~6周开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通畅率100%,血流量均可达250~350ml/min,与自体AV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使用时间最短2周,最长时间3年,平均使用寿命比自体AVF要短(P<0.05),术后肿胀手综合征及血栓形的并发症较自体AVF要显著(P<0.05)。结论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等优点,可作为弥补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的动静脉造瘘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血管 动静脉内瘘 血液净化
下载PDF
四肢主要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玉峰 王爱民 +6 位作者 孙红振 杜全印 郭庆山 王子明 吴思宇 唐颖 王雨 《创伤外科杂志》 2006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 总结四肢主要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和疗效。方法 1998~2004年收治四肢主要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31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直接修补6例,端-端吻合5例,大隐静脉移植16例。人造血管移植3例,血管结扎1例。获随访23例... 目的 总结四肢主要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和疗效。方法 1998~2004年收治四肢主要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31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直接修补6例,端-端吻合5例,大隐静脉移植16例。人造血管移植3例,血管结扎1例。获随访23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结果 28例一期治愈出院,其余3例术后血管闭塞二期再行自体静脉移植治愈。随访未见假性动脉瘤复发和肢体缺血症状。结论 四肢主要血管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应强调尽早手术治疗;术中阻断动脉远近端血流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损伤血管直接或间接重建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动脉 假性动脉瘤 静脉移植 人造血管
下载PDF
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动脉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卢吉平 曾凯生 +1 位作者 李介秋 刘伟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85-1687,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动脉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探讨血管吻合口感染的预防途径。方法采用LifeGreen公司的膨胀泡沫聚四氟乙烯(ePTEE)人造血管通过旁路迂回等方式移植修复因创伤引起的周围动脉缺损38例。结果人造血... 目的总结应用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动脉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探讨血管吻合口感染的预防途径。方法采用LifeGreen公司的膨胀泡沫聚四氟乙烯(ePTEE)人造血管通过旁路迂回等方式移植修复因创伤引起的周围动脉缺损38例。结果人造血管移植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螺旋CT或MRI检查显示全部通畅,无吻合口感染。随访6、12和24个月,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96.9%和89.3%。无截肢病例。结论ePTFE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周围主干动脉缺损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术方式。既能解决自体血管来源困难有限、口径小等难题,又能达到自体静脉移植同样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血管 移植 创伤 周围动脉 聚四氟乙烯
下载PDF
颈椎前融合保留终板的骨愈合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任先军 焦文仓 +1 位作者 张年春 张峡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42-544,共3页
目的 :探讨保留终板对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 :临床资料中 ,6 4例颈椎前融合采用保留终板的植骨技术 ,男 43例 ,女 2 1例 ,年龄 2 0~ 72岁 ,平均 39岁。 75例颈椎前融合未保留终板 ,男 5 1例 ,女 13例 ,年龄 18~6 5岁 ,平... 目的 :探讨保留终板对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 :临床资料中 ,6 4例颈椎前融合采用保留终板的植骨技术 ,男 43例 ,女 2 1例 ,年龄 2 0~ 72岁 ,平均 39岁。 75例颈椎前融合未保留终板 ,男 5 1例 ,女 13例 ,年龄 18~6 5岁 ,平均 37岁。实验资料中 ,利用成年犬构建腰椎前路融合模型 ,术后 4、8、12周分别切取新鲜融合脊柱节段 ,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 ,用抗—第八因子抗体标记植骨新生血管。结果 :临床病例中 ,两组均全部获骨性融合 ,平均骨融合时间均为 8周 ( 6~ 12周 )。实验资料中 ,4周时 2组植骨界面均有一定量新生毛细血管 ,对照组密度大于实验组 ;8周时两组植骨界面和植骨块内新生毛细血管数量趋于相等 ;12周时两组新生血管情况基本一致。结论 :保留终板后仍可在椎体—植骨界面提供良好的血供基床 ,并不会影响植骨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融合 终板 植骨界面 新生血管
下载PDF
腓深神经移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7
作者 曾水林 张郢华 +1 位作者 林元问 李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5-77,125,共3页
本文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测了腓深神经、胫前动脉和静脉等。结果表明切取带胫前血管的腓深神经中段以下部分移植修复周围神经干缺损是可行的,具有神经干粗细较适宜、血管粗大易吻合、切取后对下肢功能影响小等优点。
关键词 腓深神经 神经移植 胫前血管
下载PDF
新型生物——人工复合血管研制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
18
作者 董德正 秦峰 +1 位作者 邝耀麟 张柏根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1995年第3期3-6,共4页
本文设计一种由胶原和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生物一人工复合血管。其研制过程是将包绕有聚酯网的硅胶棒埋入羊的皮下组织,再将形成的经聚酯网为支架的胶原管经醛化处理。作者通过肉眼和SEM观察提出了研制生物——人工复合血管的要点:... 本文设计一种由胶原和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新型生物一人工复合血管。其研制过程是将包绕有聚酯网的硅胶棒埋入羊的皮下组织,再将形成的经聚酯网为支架的胶原管经醛化处理。作者通过肉眼和SEM观察提出了研制生物——人工复合血管的要点:聚酯网网孔要合适,其与硅胶棒的间隙要恰当,理化处理方法更要选择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血管 血管移植物
下载PDF
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四肢血管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杜全印 王爱民 +4 位作者 王子明 郭庆山 尹良军 吴思宇 唐颖 《创伤外科杂志》 2004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 探讨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 1 989~ 2 0 0 3年救治的 2 5 1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 2 9例 ,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 2 9例全部保住肢体 ,其中 1例由于... 目的 探讨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 1 989~ 2 0 0 3年救治的 2 5 1例四肢主要血管损伤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修复 2 9例 ,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采用人造血管移植 2 9例全部保住肢体 ,其中 1例由于肢体缺血时间较长 ,神经损害 ,后期出现足底溃疡。结论 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救治原则是生命第一、肢体第二 ;快速诊断、快速救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四肢 人造血管 移植
下载PDF
动态力学因素在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昭昭 孔桦 许海燕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16-719,共4页
动态培养环境是成功构建具有生理功能和力学性能的工程化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接近生物体内生理环境的动态力学条件对细胞在体外支架上的黏附、增殖、分化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建等一系列生长行为均有重要的作用,通过... 动态培养环境是成功构建具有生理功能和力学性能的工程化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接近生物体内生理环境的动态力学条件对细胞在体外支架上的黏附、增殖、分化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建等一系列生长行为均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模拟和优化动态培养条件,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外基质的重建,从而提高组织工程化血管的性能。本文对近年来在组织工程化血管动态培养环境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做了综合评述,重点讨论了不同力学环境对血管细胞生长和细胞外基质重建的影响,以及生物反应器在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的作用,并通过组织工程化血管的生物学性能分析,讨论了动态力学培养环境对血管组织的形成及其力学性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血管 动态培养 生物反应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