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on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under drought stress 被引量:1
1
作者 HAN Hui-qing YANG Jian-qiang +2 位作者 LIU Yue ZHANG Ying-jia WANG Jun-we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974-986,共13页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sloping farmland and the restoration of natural vegetation.This project has been critical to the rest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sloping farmland and the restoration of natural vegetation.This project has been critical to the rest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western China. However,the effect of the GGP on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under extreme climates remains unclear. Thus, taking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Wujiang River Basin in western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variation of three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e.g., water yield, soil retention and nutrient retention) impacted by the GGP under drought stress by employing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 VEST) model. In addition,the trade-off/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s revealed from the results, the effect of the GGP on the water yield and nutrient retention under drought stres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soil retention.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drought degree, the variation rate of the water yield and nutrient retention impacted by the GGP increased, whereas that of the soil retention decreased. The GGP in droughts of different seasons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in the changes of three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water yield and soil retention as well as that between the water yield and the nutrient retention increased,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declined between soil and nutrient retention under different drought degrees following the GGP. Unlike for the summer drought cas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ree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in spring, autumn and winter drough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mount of farmland converted to shrubland should be regulated to reduce the trade-off intensity between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In addition, food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hould be balanc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GP, and the most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region of farmland-to-forest conversion will be the key area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Freshwater ecosystem services DROUGHT Spatial pattern Tradeoff and synergy
下载PDF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in Western China–Taking Two Typical Counties as Examples 被引量:6
2
作者 ZHOU Ping WEN An-bang +4 位作者 YAN Dong-chun SHI Zhong-lin GUO Jin JU Zhan-sheng ZHANG Yi-l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526-534,共9页
Soil erosion become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western China.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practice called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GGP), which was launched in 1999, aims to reduce soil... Soil erosion becomes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western China.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practice called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GGP), which was launched in 1999, aims to reduce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allevi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in western China. Two typical counties in western China, the Zhongxian(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nd Ansai(in Shaanxi Province) were chosen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was reduced by 7.08% from 1989 to 2003. The cultivated land per person was decreased by 8.42% during 1999-2003. Moreover, the stability index of the secondary sector of the economy was increased from 0.91 in the period 1990-1999 to 0.94 in the following ten years. In addition, the stability index of tertiary economic sector increased from 0.88 to 0.92 in Zhongxian county. Meanwhile,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was reduced by 15.48% from 1990 to 1999. The soil erosion modulus was decreased by 33.33% from 1999 to 2006. Also, the stability index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conomic sectors was 0.86 in the period 1998-2002. However, it decreased by 77% during 2002 to 2007 in Ansai County.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had different impact on the two regions. Several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amelior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these two counties of we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农业生产结构 中国西部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问题 人均耕地面积 土壤侵蚀模数 经济体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陕西省洛川县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3
作者 方月 王云强 宋怡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明确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范围、幅度和归因是评估生态工程环境效应的前提。然而,在黄土高原塬区县域尺度类似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和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探究黄土高原洛川县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 明确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范围、幅度和归因是评估生态工程环境效应的前提。然而,在黄土高原塬区县域尺度类似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和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探究黄土高原洛川县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洛川县植被覆盖度从0.6(2000年)增至0.9(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481.8 km2,其中231.3 km2为坡度≤15°的适耕区转为苹果园。由于坡耕地还林草的面积在洛川县土地变化总面积中仅占1.5%,远小于其他地类改种苹果的面积(占20.0%),因此,洛川县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广苹果树种植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经济林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苹果园 退耕还林(草) 洛川县
下载PDF
中国退耕还草的土壤碳固持效应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何奕成 胡振华 +4 位作者 向仰州 张金鑫 钱永强 王迎新 许丰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基于检索1950-2016年发表在中国知网、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关于我国退耕还草工程与土壤有机碳的文献123篇(126个研究地点)。基于筛选文献,提取了农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恢复时间和气候等数据735条,旨在探究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农田恢复为草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时间拐点约为第6年),整体上退耕还草工程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9.8%。2)土壤有机碳的正响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且深度超过1 m时其正响应不明显。3)土壤有效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恢复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有效磷和植物功能群对其影响不大。4)沿着增加的水分梯度,土壤有机碳的恢复效果由负变正,转变阈值为25.15 (干旱指数)。总体而言,我国退耕还草工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正效应,此效应受环境梯度和恢复时间的共同影响。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库管理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工程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效氮 土壤有效磷 水分梯度 土地利用变化 恢复效应
下载PDF
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
5
作者 陈浩 权倍平 +3 位作者 李占斌 郭晋伟 李伟涛 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7,239,共10页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GIS技术,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地形分异特征研究。[结果](1)流域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异特征。1990—2019年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后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大幅提升,1990年、2000年、2010年、2019年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分别为0.97%,6.96%,42.17%,64.18%。(2)在工程实施的各个时期,流域植被覆盖总体持续改善,但西北局部地区植被退化。研究期间,流域植被覆盖度结构改善明显,中高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入为主,中低及低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出为主。(3)流域植被覆盖度在地形上存在明显分异特征,植被覆盖度随高程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越陡,植被覆盖度越大,植被覆盖度随坡向遵循阴坡>半阴坡>平地>半阳坡>阳坡的分布规律。[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增加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严重,未来该流域应重点关注城市空间扩展以及气候变化对植被建设的影响,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因子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赛罕乌拉林草交错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质对比
6
作者 游广永 徐妍 +6 位作者 向昌林 张莉 张敏霞 顾羊羊 鲍清泉 宋景良 邹长新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为分析退耕林地、自然草地、农田3种植被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识别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赛罕乌拉林草交错区自然草地、退耕林地、农田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3种植被类型下0 c... 为分析退耕林地、自然草地、农田3种植被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识别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本研究以内蒙古赛罕乌拉林草交错区自然草地、退耕林地、农田3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3种植被类型下0 cm、10 cm、20 cm、40 cm、60 cm深度土壤容重、含水量、粒径比等物理属性以及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元素含量,结合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1)农田土壤存在明显的犁底层,犁底层之下养分元素含量迅速下降;2)草地土壤pH值低、有机碳含量高,农田pH值最高、有机碳含量低,退耕林地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少,其土壤理化性质呈现出居于农田与自然草地之间的特征;3)农田土壤除速效磷、全钾等指标高于自然草地外,其他养分含量均低于自然草地。本研究表明,自然草地、退耕林地和农田是在相同土壤母质基础上,因经营管理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最高、农田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于其他养分元素含量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林草交错区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对于防风固沙等其他生态功能发挥具有决定作用,退耕还草有利于土壤养分元素的恢复,退耕还林工程还应注重林冠下方草本灌木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林草交错区 退耕还林 农田土壤 草地土壤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in the Jinghe River Basin,China
7
作者 WANG Yinping JIANG Rengui +4 位作者 YANG Mingxiang XIE Jiancang ZHAO Yong LI Fawen LU Xix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91-109,共19页
Understanding the trajectorie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behind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watersh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net change,exchange,total change,and... Understanding the trajectorie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behind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i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watersh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his study quantified the net change,exchange,total change,and transfer rate of LULC in the Jinghe River Basin(JRB),China using LULC data from 2000 to 2020.Through trajectory analysis,knowledge maps,chord diagrams,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method,we examin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ULC changes.We further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encompassing natural factors(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slope,aspect,and curvature),socio-economic factors(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and population),and accessibility factors(distance from railways,distance from highways,distance from water,and distance from residents)to investigate the driving mechanisms of LULC changes using factor detector and interaction detector in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The ke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from 2000 to 2020,the JRB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LULC changes,particularly for farmland,forest,and grassl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LULC change trajectori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stable,early-stage,late-stage,repeated,and continuous change types.Besides the stable change type,the late-stage change type predominated the LULC change trajectories,comprising 83.31% of the total change area.The period 2010-2020 witnessed more active LULC changes compared to the period 2000-2010.The LULC changes exhibited a discrete spatial expansion trend during 2000-2020,predominantly extending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of the JRB.Influential driving factors on LULC changes included slope,GDP,and distance from highways.The interaction detection results imply either bilinear or nonlinear enhancement for any two driving factors impacting the LULC changes from 2000 to 2020.This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LULC change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LULC in the JR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land cover(LULC)changes driving mechanisms trajectory analysis geographical detector(Geodetector)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Jing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壤侵蚀对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8
作者 汪滨 张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0-70,共11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为此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分析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2000—2020年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措施的不同划分为4个阶段...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为此中国从1999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分析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2000—2020年流域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依据主要措施的不同划分为4个阶段,应用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模型分析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特征,采用情景模拟方法提出一个区分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程度的算法,判别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将土地利用变化分解为土地利用转换和改造2种形式,在剔除降雨变化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1)2000、2005、2011、2014和2020年流域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36.21、41.02、24.93、23.72和8.24 t/(hm^(2)·a),土壤侵蚀强度明显下降;土地利用变化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阶段平均影响程度分别为75.23%和24.77%,土地利用变化在流域土壤侵蚀的变化中起了主导作用。2)流域土地利用转换区侵蚀强度的变化直接受转换过程中地类类别变更及所实施主要相关措施差异的影响,改造区侵蚀强度的变化直接受改造过程中所实施主要相关措施的影响。剔除降雨变化的影响后:改造区的阶段平均起始侵蚀模数较转换区高43.47%,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难度总体上大于转换区;转换区侵蚀模数的阶段平均下降量较改造区高50.80%,改造区侵蚀量的阶段合计减少量占流域阶段合计减少量的71.16%,土地利用转换在降低其实施地区土壤侵蚀强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土地利用改造因实施面积较大在减少流域土壤侵蚀总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剔除降雨变化的影响后,草地侵蚀量的阶段合计变化量占流域阶段合计变化量的70.51%,且草地阶段合计变化量中改造区占67.41%,其变化特别是其改造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该研究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和过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及高质量发展有效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改造 土地利用转换 影响程度 退耕还林工程 RUSLE模型
下载PDF
基于减沙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流域退耕还林方案优化
9
作者 喻丹 董晓华 +3 位作者 彭涛 刘冀 刘超 刘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60-270,共11页
实施退耕还林,是控制中国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如何制定最具成本-效益的退耕还林方案,以平衡生态、经济和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研究以淮河上游的息县流域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现状... 实施退耕还林,是控制中国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如何制定最具成本-效益的退耕还林方案,以平衡生态、经济和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研究以淮河上游的息县流域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建立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依次模拟各子流域的退耕还林操作得到泥沙削减系数,另一方面通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与土地利用现状的空间叠置分析得到各子流域进行退耕还林的GDP损失系数,据此分别构成退耕还林的减沙效益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优化求解子流域尺度的退耕还林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建立的SWAT模型对研究区径流和泥沙的模拟精度较高,Nash系数分别在0.90和0.70以上,决定系数均大于0.80,且百分比偏差均控制在-20%~20%以内,可认为SWAT模型能够用于评估退耕还林的泥沙削减效果;2)子流域泥沙削减系数范围为26.70~2675.85 t/km^(2),并表现出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在流域上游的河源区实施单位面积的退耕还林能够取得更好的泥沙控制效果;3)子流域GDP损失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既有子流域出现了GDP的增加也有子流域出现了GDP的减小,对比发现在行政市或县主要居民点所在的子流域进行退耕还林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4)多目标优化求解得到的退耕还林方案集将人均耕地面积维持在1.04×10^(−3)~1.54×10^(−3) km^(2),明显高于粮食安全的警戒水平,同时该方案集能够在仅损失30.13%~37.67%经济产值的同时将泥沙产量削减53.54%~69.86%,并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壤侵蚀水平。该研究提出的基于生态减沙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子流域尺度退耕还林优化方法可为流域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规划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泥沙 退耕还林 SWAT模型 空间叠置分析 多目标遗传算法 淮河息县流域
下载PDF
北洛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及对水资源和水沙关系的影响
10
作者 韩双宝 王赛 +7 位作者 赵敏敏 吴玺 袁磊 李海学 李甫成 马涛 李文鹏 郑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4,共11页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限制了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针对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黄土高原水沙变化以及如何配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问题,目前尚缺乏定量分析和研究。以黄土高原渭河子流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限制了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针对人类活动将如何影响黄土高原水沙变化以及如何配置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问题,目前尚缺乏定量分析和研究。以黄土高原渭河子流域北洛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北洛河流域近20 a降雨、径流、水资源量、产沙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建立了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还草对水资源和水沙关系的影响,探索了不同决策条件下的最优退耕方案。结果表明:流域水资源总量、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和产沙量呈现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量分别为0.07×10^(8)m^(3)、0.01×10^(8)m^(3)、0.012×10^(8)m^(3)、163×10^(4)t;归一化植被指数和降水呈现递增趋势,年均增加量分别为0.006 4,0.65×10^(8)m^(3);生态环境变化导致径流量和产沙量减少,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显示退耕还林还草或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导致流域径流量和产沙量共同减少,但产沙量的响应更为敏感;综合考虑径流与产沙的影响,基于多目标优化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优化配置建议,最优退耕面积约为全部耕地面积的28.1%。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水沙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水沙关系 归一化植被指数 分布式水文模型 退耕还林还草 北洛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SD模型的晋北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互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子潇 胡保安 +2 位作者 韩海荣 康峰峰 程小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84-3994,共11页
生态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影响社会经济状况,统筹耕地与造林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阐明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构建山西省晋北... 生态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影响社会经济状况,统筹耕地与造林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阐明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之间的互馈关系,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构建山西省晋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二者间的互馈关系。以耕地、造林用地间的矛盾作为参数变换的前提,通过改变耕地面积变化率、造林面积、植树造林投资系数,设置持续退耕还林型、低速退耕还林型、保护耕地型、间断退耕还林型四种仿真情景,并阐明了不同退耕还林情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对社会经济有积极影响,各情景下社会经济变量均呈现不同速度上升态势。(2)尽管持续退耕还林型的林业产值增长最快,但却抑制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在此情景下各社会经济变量较低;低速退耕还林型更有利于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地区生产总值(GDP)、粮食总产量等社会经济变量在此情景下较高;保护耕地型在模拟初期对粮食总产量有明显提升作用,后期则会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固碳量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3)在低速退耕还林型下,2035年山西省晋北地区GDP达18412.9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34%,粮食总产量达829万t。比较四种情景,低速退耕还林型在协调耕地与造林矛盾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 社会经济 系统动力学模型 情景模拟 晋北
下载PDF
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呼海涛 畅易飞 王凯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5-352,共8页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然而,省级尺度上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部分市、县级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的实事,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方法]基于MODI...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然而,省级尺度上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部分市、县级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的实事,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不同空间尺度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方法]基于MODIS NDVI数据计算了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分析了2000-2020年陕西省、地区、市和县四级尺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结果]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平均覆盖度为64.3%±2.1%,增长率为0.24%/a;陕北植被覆盖度平均为37.6%±4.4%,增长率为0.63%/a;陕南植被覆盖度平均为89.6%±1.2%,增长率为0.13%/a;关中植被覆盖度平均为70.6%±3.5%,下降率为-0.18%/a。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宝鸡市、安康市、商洛市的植被覆盖度呈持续增加趋势,而西安市、渭南市、咸阳市和汉中市的植被覆盖度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全省有72.3%的区县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有22.3%的区县植被覆盖度变化方向与所在市相反。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增速均表现为2000-2010年高于2010-2020年,这与两个时期的造林面积差异有关。[结论]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存在空间尺度依懒性,对不同尺度植被覆盖变化的精确认知有助于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建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多尺度 时空变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河中游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实 黄银兰 金云翔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6-468,共13页
科学认识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92—2020年欧洲航空航天局逐年的土地覆盖数据,采用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运用Sen+MK检验和Hurst指数分析方法,探... 科学认识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92—2020年欧洲航空航天局逐年的土地覆盖数据,采用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运用Sen+MK检验和Hurst指数分析方法,探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河中游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29 a来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整体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652,但呈现小幅下降趋势(每10 a下降0.004),从局部上看,退耕还林(草)区生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每10 a上升0.174),其中,2011—2020年上升趋势最为显著,10 a增加了0.656;(2)2001—2020年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发生时空变化的趋势类型以明显降低为主,但从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来看,2011—2020年较2001—2010年生境质量向好发展的面积增多,体现在退耕还林(草)区的生境质量上升;(3)未来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发生时空变化趋势类型以明显降低和明显上升为主,且可持续性较强,明显降低区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以及城市集中发展区域,明显上升区主要位于山西省、陕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三地交界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退耕还林 CCI-LC 黄河流域
下载PDF
蒲河流域退耕前后降水和植被对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路志强 魏霞 安克俭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2,21,共7页
为了定量评价退耕还林还草前后蒲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及降水和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运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探讨1990—2019年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结合LMDI模型评估了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9年3个时... 为了定量评价退耕还林还草前后蒲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特征及降水和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运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探讨1990—2019年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结合LMDI模型评估了1990—2000年、2000—2010年、2010—2019年3个时间段植被和降水对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流域侵蚀强度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而中度及以上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流域侵蚀情况总体持续向好,植被覆盖度与降雨侵蚀力相互作用驱动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动态发展;2000年以前,降水是影响土壤侵蚀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植被作用逐渐凸显。蒲河流域的退耕还林还草成效显著,是流域侵蚀防治的有效措施,应在侵蚀较强的流域中上游地区继续加强植被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退耕还林还草 LMDI模型 蒲河流域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地区退耕还林对黑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玖程 王兴明 +4 位作者 董思奇 张冰 王钊 周雪 高强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7-926,共10页
为揭示退耕还林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吉林省城东村耕地及其相邻退耕20年的杨树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和共现性关系。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真菌的多... 为揭示退耕还林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吉林省城东村耕地及其相邻退耕20年的杨树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和共现性关系。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土壤细菌多样性降低,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富度均显著增加。退耕后细菌的丰度变化并非全部体现在优势物种上,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丰度由28.19%减少到26.12%,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分别从16.83%、15.94%增加至22.50%、18.42%,真菌的丰度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物种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由46.54%减少到35.93%,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度由41.34%减少到31.52%,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丰度则由7.14%增加到24.22%。退耕还林前后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真菌在退耕前后的差异更大。土壤真菌、细菌的共现网络在还林后具有更多的节点数及边数,共现性关系更复杂,连结性更高。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受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的影响(P<0.05)。研究表明,退耕还林显著影响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退耕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更复杂,抗干扰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细菌 土壤真菌 群落结构 网络分析
下载PDF
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陈浩 张晓萍 +3 位作者 王豆豆 郭晋伟 闫瑞 艾崛豪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73,共10页
为探究退耕背景下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规律,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对比研究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2个时段(1991—2000年及2001—2010年)土壤侵蚀及降雨侵蚀力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定量分析植被覆盖... 为探究退耕背景下北洛河上游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规律,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对比研究退耕还林前后北洛河上游流域2个时段(1991—2000年及2001—2010年)土壤侵蚀及降雨侵蚀力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定量分析植被覆盖及降雨侵蚀力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域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由退耕还林前的1390.2 MJ·mm/(hm^(2)·h·a)下降到退耕还林后的1260.7 MJ·mm/(hm^(2)·h·a),降雨侵蚀力的下降导致流域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在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下,流域植被覆盖度大幅增加,由退耕还林前的30.8%增加到退耕还林后的47.6%,植被恢复也大大削弱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在退耕还林工程和降雨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8078.9 t/(km^(2)·a)下降到退耕还林后的3060.7 t/(km^(2)·a),减幅为62.1%;退耕还林工程和降雨变化对减轻流域土壤侵蚀的贡献率分别为85%和15%,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对控制流域土壤侵蚀起到关键作用。研究结果为评价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水土保持效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侵蚀 影响因素 贡献率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河南省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影响
17
作者 杨臻 张大红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695-704,共10页
【目的】探讨河南省2011—2020年10市(区)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效益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20年河南省退耕还林10个重点市(区)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建立退耕还林影响下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指标体系,评价其经济效益... 【目的】探讨河南省2011—2020年10市(区)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效益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20年河南省退耕还林10个重点市(区)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建立退耕还林影响下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指标体系,评价其经济效益。【结果】2011—2020年,河南省各退耕还林标准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对省内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工作整体上都起到了正向的效果,但还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结论】河南省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粮食生产 农民增收 熵权-TOPSIS模型
下载PDF
渭河源区坡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土壤保持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旭伟 姜泳波 +2 位作者 王乃亮 王亚晖 赵鸿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 [目的]分析渭河源区不同等级坡耕地的时空变化,揭示不同坡耕地类型的土壤保持效应,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渭河源区坡耕地及土壤保持的影响,为完善不同坡耕地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渭河源区土地利用和地形数据,通过叠加分析、耕地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1990—2020年耕地呈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缓慢减少的趋势,面积净减少321.03 km^(2),其中陡坡耕地和缓坡耕地是耕地变化主要类型。②近30 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主要表现为1990—2000年耕地少量转入,主要分布在漳县和岷县;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有279.80 km^(2)的坡耕地转变为林草地,其中耕地转换为草地主要分布在通渭和陇西县,而耕地转换为林地主要分布在陇西和岷县。③1990—2000年渭河源区林草地开垦导致土壤保持量减少5.52×10^(4) t,而2000—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导致土壤保持量增加2.21×10^(6) t,其中大于15°的坡耕地的转变对土壤保持量变化影响更大。[结论]渭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效显著,其中2000—2010年陡坡耕地的退耕面积最大,陡坡耕地退耕地土壤保持总体效应最大,但峭坡耕地退耕地单位效应最大。峭坡耕地仍有较大退耕空间,依旧是新一轮退耕任务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保持 时空变化 退耕还林工程 渭河源区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前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评估: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例
19
作者 李岩 商冉 曲衍波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6-166,共11页
【目的】为揭示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前后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状态,【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模型分析陕北黄土高原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揭示NPP时空动态,并结合情... 【目的】为揭示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前后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状态,【方法】基于土地利用模型分析陕北黄土高原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揭示NPP时空动态,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探讨了环境变化对NPP的影响。【结果】(1)1980—2020年陕北黄土高原耕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减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增加;退耕还林还草前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24%,9086.25 km^(2)的土地参与转移,以未利用地转出为草地为主;退耕还林还草后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2.15%,12340.88 km^(2)的土地参与转移,以耕地转出为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2)以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为界,研究区40 a间NPP先减后增,整体增加了271.66 gC·m^(-2)·a^(-1);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整个研究期内98.54%的区域出现了NPP增加的现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年NPP均值大小排列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体>未利用地。(3)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前,土地利用、NDVI、降雨和气温变化对陕北黄土高原NPP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0.14%、47.22%、42.07%和10.57%;退耕还林还草实施后,NDVI变化对该地区NPP的变化贡献率高达85.42%,土地利用、降雨和气温变化的贡献率较低,分别为0.33%、9.67%和4.58%。【结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整体变化速率加快;NPP年均值增加、高值区范围扩大,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NDVI变化成为该地区NPP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环境变化 陕北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生态扶贫背景下退耕还林生态产品的经济效益——以核桃和茶树林为例
20
作者 陈天傲 李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9-415,424,共8页
[目的]将生态效益纳入成本效益分析,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研究退耕还林生态产品价值,为相关地区生态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分别以安徽省和四川省的退耕还茶树林和核桃林为研究对象,将水土保持作为退耕还林的主要生态产品... [目的]将生态效益纳入成本效益分析,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研究退耕还林生态产品价值,为相关地区生态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分别以安徽省和四川省的退耕还茶树林和核桃林为研究对象,将水土保持作为退耕还林的主要生态产品,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其实物量和价值量,并将价值量作为收益的一部分纳入经济分析。[结果]①与裸地相比,研究区茶树林和核桃林均可有效减少土壤侵蚀,20 a累计减少侵蚀量分别为3.06×10^(4)t和2.12×10^(5)t。②茶树林和核桃林的单位面积水土保持价值分别为681.0和1285.5元/(hm^(2)·a)。将该价值纳入经济分析后,平均净收益分别为61.3和129.3万元/a,单位面积年均净收益分别为18.43和9.75万元/hm^(2)。③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对净收益影响较小。标准提高1倍后,预期净收益分别下降2.1%和4.6%。林产品价格减半后,预期净收益分别下降68.1%和77.1%。④茶树林和核桃林的生态效益分别占成本的4.4%和6.8%,最高比例达11.9%。[结论]经济林的生态效益可以抵消部分成本,应纳入经济分析净收益计算,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退耕还林 经济分析 净收益 经济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