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蛋白玉米‘荃玉9号’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1
作者 李燕 梁增浩 +8 位作者 杨荣志 刘志涛 谭君 邓路长 陈洁 杨麟 何文铸 朱永卉 唐海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3期16-21,共6页
油分、蛋白质和淀粉是玉米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同时也是玉米重要的品质性状。为探索更多玉米品质相关的QTL,本研究以优质蛋白玉米‘荃玉9号’构建的F2:3群体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和QTL定位方法,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包括油分、蛋白质和淀... 油分、蛋白质和淀粉是玉米籽粒的主要营养成分,同时也是玉米重要的品质性状。为探索更多玉米品质相关的QTL,本研究以优质蛋白玉米‘荃玉9号’构建的F2:3群体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和QTL定位方法,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包括油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在新都和简阳2地共检测到24个品质性状QTL,其中仅与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为9、9和2个,与多个品质性状相关的QTL为4个,QTL在10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为1.92%~34.43%。染色体上Bin7.01(6399330~8305989)的QTL在2个环境同时被检测到,可以解释12.68%~18.13%的表型变异且有加性效应,是控制玉米油分含量的主效QTL。本研究为玉米品质改良的分子辅助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为后续的育种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品质 品质性状 油分 油分含量 蛋白质 蛋白质含量 淀粉 淀粉含量 QTL定位 遗传分析 主效QTL
下载PDF
密度对高油玉米298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璞 王伟东 王启现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9-52,共4页
以高油玉米 2 98为材料 ,研究了密度对高油 2 98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密度对高油 2 98的产量和含油率有显著影响 ,随密度增加 ,高油 2 98的穗粒数、百粒重、子粒的含油率降低 ;吐丝期光合速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 ;成熟期粒叶比... 以高油玉米 2 98为材料 ,研究了密度对高油 2 98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密度对高油 2 98的产量和含油率有显著影响 ,随密度增加 ,高油 2 98的穗粒数、百粒重、子粒的含油率降低 ;吐丝期光合速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 ;成熟期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子粒产量均在一定范围内先升后降。在本试验条件下 ,获得最高子粒产量的密度为 6 0 0 0 0株 /hm2 ,产量为 74 72 4kg/hm2 ,子粒含油率为 9 84 % ,综合考虑子粒产量和含油率二因素 ,密度为 6 0 0 0 0株 /hm2 时油产量最高 ,为 6 4 3 2kg/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玉米298 密度 产量 含油率
下载PDF
油料作物对土壤老化残留DDT的吸收积累 被引量:5
3
作者 魏峰 董元华 +2 位作者 安琼 张桃林 刘德雄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88-1191,共4页
油料作物对亲脂性DDT的吸收富集能力是否会更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采用DDT老化残留土壤,温室盆栽油料作物花生(Arachishypogaea),大豆(Glycinemax)和芝麻(Sesamumindicum)。果实成熟后将植株分成根、茎、果壳和果仁四部分,GC-ECD测... 油料作物对亲脂性DDT的吸收富集能力是否会更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采用DDT老化残留土壤,温室盆栽油料作物花生(Arachishypogaea),大豆(Glycinemax)和芝麻(Sesamumindicum)。果实成熟后将植株分成根、茎、果壳和果仁四部分,GC-ECD测定各部位中的DDT浓度。研究了油料作物对土壤老化残留DDT的吸收积累情况,结果表明,∑DDT在三种作物不同部位中的浓度顺序都是:根>茎>果壳>果仁。含油量高的花生果仁和芝麻果仁中∑DDT浓度都明显高于大豆果仁的∑DDT浓度,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由果仁含油量的差异造成的。单株植物吸收积累∑DDT的总量顺序为:花生>芝麻>大豆。花生、大豆和芝麻三种作物的根和茎的生物富集系数都比较高,特别是花生的,说明这三种油料作物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积累老化残留DDT的能力以及从根部向茎部运输DDT的能力都是相当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Fs POPS 果仁 含油量
下载PDF
不同高油玉米品种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含油量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秀红 杜天庆 +2 位作者 郝建平 杨贵兰 申毅力 《山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1-3,共3页
选用5个高油玉米品种和长治地区的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进行生长发育、产量及含油量的比较。结果表明,大丰高油303全生育期偏短,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郑单958;QS-T的全生育期偏长;ND621,ND698,高油5580的全生育期和对照郑单958基本一致,含... 选用5个高油玉米品种和长治地区的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进行生长发育、产量及含油量的比较。结果表明,大丰高油303全生育期偏短,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郑单958;QS-T的全生育期偏长;ND621,ND698,高油5580的全生育期和对照郑单958基本一致,含油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ND621和ND698的产量与对照郑单958间差异不显著,高油5580的产量与对照郑单958间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ND621,ND698和高油5580是长治地区发展高油玉米生产的适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含油量 比较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及油分积累的规律 被引量:3
5
作者 田树云 张亚平 +2 位作者 吴子恺 梁彩梅 陆海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50-952,954,共4页
[目的]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和油分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种皮及相应油分的积累规律。[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干重在发育的第27d达最大,第37... [目的]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和油分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种皮及相应油分的积累规律。[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干重在发育的第27d达最大,第37d消减基本结束;胚的重量一直增加,种子成熟时和胚乳的重量相当;整粒干重第32d达最大。3个玉米品种授粉后的种皮干重一直增加,第32d基本稳定。整粒油分37d前一直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的油分在17~27d增加较慢,27~37d增加迅速,37d到成熟期下降,比高油115的高很多;胚的油分在17~27d增加,27d到成熟期略下降。高油玉米115胚和胚乳的重量一直增加,胚乳的油分一直很低,胚的油分在17~27d增加。[结论]该研究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籽粒胚乳消减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 籽粒生长 干重 油分 积累规律
下载PDF
油田采出水精细过滤技术 被引量:9
6
作者 商同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4期67-68,共2页
介绍了油田生产过程中采出水精细过滤技术,总结了纤维过滤、滤心过滤、硅藻土动态膜过滤等微滤技术在油田采出水精细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各种滤料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表明在过滤初期,大多数过滤器可使水中悬浮固体含量达到1~3mg... 介绍了油田生产过程中采出水精细过滤技术,总结了纤维过滤、滤心过滤、硅藻土动态膜过滤等微滤技术在油田采出水精细处理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各种滤料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表明在过滤初期,大多数过滤器可使水中悬浮固体含量达到1~3mg/L,悬浮物粒径中值为1~2μm,含油量为5~8mg/L,由于过滤材料反冲洗存在问题,影响了过滤器的使用寿命。为此,指出了油田采出水精细过滤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采出水 精细过滤技术 悬浮物含量 颗粒粒径 含油量 低渗透 注入水 水质
下载PDF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含油量的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覃兰英 吴子恺 +1 位作者 罗高玲 蒋一岚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27,32,共4页
对一种新型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材料进行连续自交三代,结果发现,自交系的含油量能够遗传,通过对果穗和单粒的选择,S3群体平均含油量已达到(21.65±2.21)%,比S2留种群体含油量高,遗传进度为0.28%;对各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相关关... 对一种新型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育种材料进行连续自交三代,结果发现,自交系的含油量能够遗传,通过对果穗和单粒的选择,S3群体平均含油量已达到(21.65±2.21)%,比S2留种群体含油量高,遗传进度为0.28%;对各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从S2选取的33个果穗计算的相关系数r1=0.275,未达到显著水平,S3选取69个果穗计算其相关系数r2=-0.023,也未达显著水平,这表明果穗的平均粒重与含油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微胚乳超高油 含油量 自交系 粒重
下载PDF
白花树种子成熟期含油率和脂肪酸变化规律 被引量:5
8
作者 石从广 李因刚 +3 位作者 朱光权 柳新红 杨柳 盛卫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2-378,共7页
通过对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多年的观察,其果实成熟期一般在9-10月。为了探索白花树果实成熟期内脂肪酸和含油率的累积变化规律,自2011年8月中旬(10日)起至2011年10月下旬(21日),对标记的白花树果实定期取样(12 d.次-1),共取7个批... 通过对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多年的观察,其果实成熟期一般在9-10月。为了探索白花树果实成熟期内脂肪酸和含油率的累积变化规律,自2011年8月中旬(10日)起至2011年10月下旬(21日),对标记的白花树果实定期取样(12 d.次-1),共取7个批次。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测定百粒质量、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9月下旬(27日)至10月上旬(9日)是白花树果实和种子成熟的拐点时期,这段时期果壳开始干燥脱水,果实内含物迅速累积;随着果实和种子的成熟,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逐渐下降,而不饱和脂肪酸除了亚油酸显著下降,其他脂肪酸相对含量均缓慢上升。这些结论对果实的采收时间和储藏方式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白花树 百粒质量 含油率 脂肪酸 成熟拐点期
下载PDF
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2
9
作者 邱振 韦恒叶 +4 位作者 刘翰林 邵男 王玉满 张磊夫 张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948,共18页
非常规油气甜点段形成与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密切相关,特别是页岩油气,它们所赋存或与之紧密联系的细粒沉积岩中总有机碳含量(TOC)一般大于3.0%。提出TOC含量≥3.0%的细粒沉积(物)岩称为异常高有机质沉积,以及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的概... 非常规油气甜点段形成与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密切相关,特别是页岩油气,它们所赋存或与之紧密联系的细粒沉积岩中总有机碳含量(TOC)一般大于3.0%。提出TOC含量≥3.0%的细粒沉积(物)岩称为异常高有机质沉积,以及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的概念性假设,并指出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其形成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缺氧的水体环境更易形成大规模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基于对有机质沉积聚集过程相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解剖,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深入探讨高精度元素地球化学数据约束条件下的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证实了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的概念性假设,并得出它们的形成是水体表层高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体循环共同控制着的氧化还原条件这两大因素动态演化的结果。异常高有机质沉积富集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页岩油气甜点段形成机理的认识,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可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含量有机质 细粒沉积(物)岩 页岩油气 非常规油气沉积学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回注水水质指标对渗透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长忠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8-110,118,共3页
由于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水开发尚无回注水标准或推荐指标,因此以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基础,利用人工刻蚀岩心,分别考察了回注水中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等水质指标对裂缝型(缝宽为0.1 mm)和缝洞型(缝宽为0.1 mm... 由于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注水开发尚无回注水标准或推荐指标,因此以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基础,利用人工刻蚀岩心,分别考察了回注水中悬浮物含量、粒径中值和含油量等水质指标对裂缝型(缝宽为0.1 mm)和缝洞型(缝宽为0.1 mm,洞直径为2 mm)岩心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回注水的体积为5000倍孔隙体积,悬浮物粒径中值为30μm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小于40%;当悬浮物粒径中值为40μm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超过98%。悬浮物含量为30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小于5%;当悬浮物含量达到45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超过98%。当含油量为40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小于50%;当含油量为60 mg/L时,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接近70%。对于缝洞型油藏,由于流通通道尺寸较大,注水压力较低,建议将岩心渗透率伤害程度不超过50%作为回注水水质控制指标,该类型油藏的回注水水质指标为:悬浮物含量小于30 mg/L,粒径中值小于30μm,含油量小于4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 回注水 水质指标 悬浮物 粒径中值 含油量 塔河油田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大豆东农42产质量性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立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2-127,共6页
通过大豆高蛋白品种东农42的6个播期试验,对品质性状和部分产量性状动态取样分析进行研究,确定不同播期对产质性状影响,为指导大豆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东农42大豆在6个不同播种时期的形态及产质量性状中的9性状进行动态取样和... 通过大豆高蛋白品种东农42的6个播期试验,对品质性状和部分产量性状动态取样分析进行研究,确定不同播期对产质性状影响,为指导大豆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东农42大豆在6个不同播种时期的形态及产质量性状中的9性状进行动态取样和测量,并通过Excel和SPSS10.0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东农42不同播期动态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播期之间对品质性状、产量性状和形态性状影响均较大。随着播期推迟,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增加,油分含量减少;产量性状的单株荚数、鲜粒荚比降低,而鲜皮荚比升高;形态性状的主茎节数降低。但其它一些性状受环境光温条件和降水量影响较大,如株高,平均鲜粒重和平均鲜荚重等。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大豆的适宜播种期在4月底—5月上中旬,如果播期太晚,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蛋白含量 油分含量 平均荚鲜重 平均粒鲜重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花粉粒ARTP诱变及后代表型鉴定
12
作者 何晓莹 陆文虎 +7 位作者 师伟策 王文敏 王敬乔 陈苇 张国建 张建昆 束正齐 俎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9期19-22,共4页
为获得高含油量油菜的变异株系,开展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粒ARTP诱变试验。以甘蓝型油菜Ogu-CMS恢复系16C花粉为诱变材料,采用ARTP诱变技术分别辐照0、20、30、40 min,再将诱变后的花粉授于同一群体中自然产生的不育单株... 为获得高含油量油菜的变异株系,开展了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粒ARTP诱变试验。以甘蓝型油菜Ogu-CMS恢复系16C花粉为诱变材料,采用ARTP诱变技术分别辐照0、20、30、40 min,再将诱变后的花粉授于同一群体中自然产生的不育单株16CS。调查不同ARTP辐照时间下的诱变花粉授粉当代单角粒数及后代子粒发芽势、发芽率、不育株率和含油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RTP辐照甘蓝型油菜花粉30 min以上,能显著降低诱变花粉授粉当代单角粒数及后代M0代子粒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提升M0代植株的不育株率,提升M1代子粒的含油量,获得了含油量高达52.61%突变株系ARTP30-315。初步表明利用ARTP-P仪开展油菜花粉粒诱变是有效的,较为适宜的ARTP辐照时间为30~40 min。为生产上应用ARTP-P仪开展甘蓝型油菜花粉粒诱变探索出一个较为适宜的参数体系,为开展油菜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Ogu-CMS恢复系 花粉粒 ARTP诱变 雄性不育 含油量
下载PDF
苏子含油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尧 包玉青 于漱琦 《农业与技术》 1999年第6期48-49,52,共3页
所研究的备类苏子的含油量为42.41%~48.96%,并与其出仁率高低正相关。千粒重小的褐色类型含油量一般比大的灰色和白色类型高,例外的是岔路河的深灰苏子的千粒重和含油量都高于左家褐苏。1998年收获后贮藏了8个多月... 所研究的备类苏子的含油量为42.41%~48.96%,并与其出仁率高低正相关。千粒重小的褐色类型含油量一般比大的灰色和白色类型高,例外的是岔路河的深灰苏子的千粒重和含油量都高于左家褐苏。1998年收获后贮藏了8个多月的苏子的含油量低于1999年刚收获的相同品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子 色泽 千粒重 出仁率 含油量
下载PDF
用产出剖面资料求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研究
14
作者 仉红霞 李敬功 +2 位作者 黄华 于本涛 陈斌 《油气井测试》 2004年第4期10-12,共3页
为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解决文东油田的开采矛盾 ,从反演角度出发 ,利用产出剖面资料所得的含水率来求取储层的剩余油饱和度。把该方法的计算结果和同一时期新投产的裸眼井解释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基本一致 ,说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地... 为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解决文东油田的开采矛盾 ,从反演角度出发 ,利用产出剖面资料所得的含水率来求取储层的剩余油饱和度。把该方法的计算结果和同一时期新投产的裸眼井解释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基本一致 ,说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饱和度 产出剖面 文东油田 裸眼井 储层 含水率 开采 反演 资料 方法研究
下载PDF
安徽乌桕优良单株选择及经济性状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骆绪美 黄志军 +4 位作者 程明伟 韩文妍 王虎 胡尚升 傅松玲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3-648,共6页
通过在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连续3年的乌桕优良单株选择,决选出合6、金4、金8、黟4和黟5等优良单株。5株单株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结果枝比例、千粒重等数量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小,千粒重≥153 g,全籽含油率≥43.5%,结果枝比例≥80%,均达... 通过在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连续3年的乌桕优良单株选择,决选出合6、金4、金8、黟4和黟5等优良单株。5株单株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结果枝比例、千粒重等数量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小,千粒重≥153 g,全籽含油率≥43.5%,结果枝比例≥80%,均达到优良单株标准。对优树经济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桕单位冠幅产量与果序种子数、叶形指数、千粒重和结果枝比例呈正相关,全籽含油率中皮油比例和梓油比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各单株中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单株选择 千粒重 结果枝比例 单株产量 全籽含油率
下载PDF
密度对油用向日葵籽粒性状及含油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学艳 杨海峰 温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8期27-31,共5页
为探索油用向日葵种植密度与籽粒粒长、粒宽、粒厚、百粒重、籽仁率及籽实含油率之间的关系,以油葵杂交种临葵4号为研究对象,设计了5个密度,对5个密度水平下的粒长、粒宽、粒厚、百粒重、籽仁率、含油率、产量的结果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与... 为探索油用向日葵种植密度与籽粒粒长、粒宽、粒厚、百粒重、籽仁率及籽实含油率之间的关系,以油葵杂交种临葵4号为研究对象,设计了5个密度,对5个密度水平下的粒长、粒宽、粒厚、百粒重、籽仁率、含油率、产量的结果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临葵4号籽粒的粒长、粒宽、粒厚、百粒重、籽仁率、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对含油率影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临葵4号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粒长、粒宽、粒厚、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加大出现下降趋势,籽仁率和籽实含油率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增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密度与粒长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密度和粒宽、粒厚、百粒重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密度与籽仁率、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密度与各性状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粒厚、百粒重、籽仁率、粒宽、含油率、产量、粒长。含油率与籽仁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含油率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粒厚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含油率与各个性状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粒厚、密度、百粒重、籽仁率、粒宽、产量。因此,合理密植不仅可以提高油葵产量,还可以提高籽实含油率。临葵4号生产中种植密度应以7.5万株/hm^(2)为宜。从油用向日葵育种角度来看,要尽量选择籽粒小、百粒重低、籽仁率高的高油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籽粒 含油率 相关性
下载PDF
菌核病不同发病时期对绵油12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林琦 罗红蓉 缪世亮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年第3期224-227,共4页
通过对不同发病时期的绵油12的千粒重、含油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初花期感染菌核病造成千粒重损失率为51.77%,盛花期的损失率为45.63%,末花期的损失率为17.66%;在初花期染病的含油量仅为对照的61.25%,盛花期和末花期... 通过对不同发病时期的绵油12的千粒重、含油量以及脂肪酸组成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初花期感染菌核病造成千粒重损失率为51.77%,盛花期的损失率为45.63%,末花期的损失率为17.66%;在初花期染病的含油量仅为对照的61.25%,盛花期和末花期染病的含油量分别为对照的83.26%和83.85%;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在脂肪酸组成、含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菌核病在初花期发病对油菜的产量和油菜籽品质的影响最大,在生产上需要及时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核病 发病时期 绵油12 千粒重 含油量 脂肪酸
下载PDF
杜马斯燃烧法快速测定粮油中粗蛋白质含量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汪红 魏亮亮 +4 位作者 李通 王铁良 许超 刘冰杰 郭洁 《粮油食品科技》 2018年第2期49-53,共5页
为了提高粮油中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效率,减少试剂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小麦、玉米、芝麻、花生4种粮油作物为样品,通过优化进样量、氧气通量、氧气因子等检测条件,确定了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粮油种子的最佳实验条件:燃烧管温度990℃,... 为了提高粮油中粗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效率,减少试剂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小麦、玉米、芝麻、花生4种粮油作物为样品,通过优化进样量、氧气通量、氧气因子等检测条件,确定了杜马斯燃烧法测定粮油种子的最佳实验条件:燃烧管温度990℃,还原管温度650℃,进样量100~180 mg,氧气通量300 m L/min,氧气因子1.3~1.6 m L/mg。回收实验表明,当添加EDTA 80 mg时,小麦、玉米、芝麻和花生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9.21%、100.54%、99.49%和99.10%。与凯氏定氮法比对,两者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添加实验和对比实验证明优化后的杜马斯燃烧法准确可靠,完全可以替代凯氏定氮法作为粮油作物粗蛋白质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油种子 粗蛋白质含量 杜马斯燃烧法 凯氏定氮法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立 《食品安全导刊》 2021年第31期84-86,共3页
目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粮油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_(1)展开快速测定。方法:提取、净化并浓缩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后,确定流动相为乙酸铵溶液(5 mmol/L)、乙腈-甲醇溶液(50︰50),以梯度洗脱程序为依据,采取液相色谱法展开测定,定量使... 目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粮油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_(1)展开快速测定。方法:提取、净化并浓缩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后,确定流动相为乙酸铵溶液(5 mmol/L)、乙腈-甲醇溶液(50︰50),以梯度洗脱程序为依据,采取液相色谱法展开测定,定量使用外标法。结果:在浓度范围为0.2~20 ng/mL时,黄曲霉毒素B_(1)线性回归方程为Y=68577.3X-20845,R>0.998,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7μg/kg、定量限为0.2μg/kg;加标回收率超过85.0%,RSD不超过5.5%。结论:本实验方法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快速检测粮油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_(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粮油食品 黄曲霉毒素 含量测定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of Hydrocarbon-Bearing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被引量:4
20
作者 Zaixing Jiang Hongjie Duan +3 位作者 Chao Liang Jing Wu Wenzhao Zhang Jianguo Zhang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963-976,共14页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re defined as rocks which mainly compose of fine grains(〈62.5 μm). The detailed studies on these rocks have revealed the need of a more unified, comprehensive and inclusive classifi...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re defined as rocks which mainly compose of fine grains(〈62.5 μm). The detailed studies on these rocks have revealed the need of a more unified, comprehensive and inclusive classification. The study focuses on fine-grained rocks has turned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inorganic mineral components to the significance of organic matter and microorganisms. The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it is noted that organic matters have been taken as a very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is classification scheme. Thus, four parameters, the TOC content, silica(quartz plus feldspars), clay minerals and carbonate minerals, are considered to divide the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nto eight categories, and the further classification within every category is refined depending on subordinate mineral composition. The nomenclature consists of a root name preceded by a primary adjective. The root names reflect mineral constituent of the rock, including low organic(TOC〈2%), middle organic(2%4%) claystone, siliceous mudstone, limestone, and mixed mudstone. Primary adjectives convey structure and organic conten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ssive or limanited. The lithofac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servoir storage space, porosity, permeability, hydrocarbon potential and shale oil/gas sweet spot, and are the key factor for the shal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e classification helps to systematically and practicably describe variability within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what's more, it helps to guide the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CLASSIFICATION mineral composition TOC content shale oil and ga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