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1
作者 Zou Jianguo Li Mingxi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16-323,共8页
At present,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ryside of China is deteriorating with industrial pollution spreading to the countryside,agricultural pollution on the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At present,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ryside of China is deteriorating with industrial pollution spreading to the countryside,agricultural pollution on the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deteriorating.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the ecological problem,which heavily relies on the government or the market,fails to fundamentally address the problem. Instead,as the social capital in the countryside,the relationship network,norms and trust can effectively resolv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by highlighting the method of"social governance"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ryside. It is thus suggested that in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ich is based on the social capital,the management spac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divided,so that the institutional capital can promote and regulate the social capital,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increase the input of rural human capital,and promote the coupling between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and ecological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 中国农村 社会资本 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危机 居住区环境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下载PDF
适应性治理: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容志 谭晓芳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6,159,共17页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扩大、影响程度加深,适应性治理已经成为应对复杂系统多稳态、非线性、不确定性、整体性以及复杂性等特征的新兴治理方式。适应性治理是在生态韧性和自组织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扩大、影响程度加深,适应性治理已经成为应对复杂系统多稳态、非线性、不确定性、整体性以及复杂性等特征的新兴治理方式。适应性治理是在生态韧性和自组织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发展型理念和动态适应能力,它提出了很多实现路径,包括多中心、多层次的治理系统,社会网络和社会学习等核心概念。中国的适应性治理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需要立足中国情境,建立起符合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适应性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治理 环境治理 公共治理 韧性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研究综述:发展动态、研究方法与应用领域
3
作者 焦雯珺 李宇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68-8983,共16页
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能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进行解析,并通过行动情境分析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成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对SES框架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 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能够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及相互作用进行解析,并通过行动情境分析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因此成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缺乏对SES框架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这不利于更多的研究者理解并应用这一方法,也不利于该方法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结合文献计量分析,从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对SES框架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探讨了目前SES框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SES框架研究的改进方向。SES框架自2009年正式提出以来,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其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持续增长、快速发展三个阶段。SES框架的研究思路可归纳为核心问题聚焦、关键变量选取和系统结果评估。SES框架的应用领域集中在系统属性研究、综合治理分析和公共政策评估三个方面。从现有应用研究来看,核心问题已广泛涉及多个尺度、多种类型社会-生态系统的具体问题;一级变量集中在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和行动者,二级变量则因各应用领域的侧重点不同在选取频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系统结果评估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方法实现部分变量的定量化表达。研究表明,SES框架具有多学科融合、应用范围广泛、变量使用灵活的特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为对变量概念的界定不清晰、对变量选取与表征的规范不明确、对系统跨尺度的差异特征、互动联系以及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分析匮乏。未来SES框架研究应当在完善变量的界定、选取和表征、深化不同时空尺度的互动研究等方面作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可持续性 公共资源治理
下载PDF
“搭台共治”式环境跨域治理:新安江生态补偿协作网络演化研究
4
作者 孙岩 李婉如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9-206,共8页
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环境工作的战略目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自2012年至今的各行动主体合作网络进行整体特征、个体节点和聚类结构的分析,发现新安江生态补偿治理中各级政府扮演差异... 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环境工作的战略目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自2012年至今的各行动主体合作网络进行整体特征、个体节点和聚类结构的分析,发现新安江生态补偿治理中各级政府扮演差异化的角色,表现出平台治理的特性:通过系统化机制构建而非对参与者的直接约束实现治理,通过结构性混合来实现不同主体的松散联结,平台参与者具有明显异质性,平台处于持续的演化中。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治理过程说明我国已经产生了环境治理领域的平台治理实践,并回应了“协作平台”这一治理理论最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跨域治理 生态补偿 平台治理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下的基层图书馆产学研深度合作共生生态研究——以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为例
5
作者 崔旭 唐文意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论文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结合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案例,在外部性理论和三螺旋理论基础上,构建政府—社会力量—大学产学研深度合作共生生态模型,分析以三螺旋嵌套结构为核心,社会外部性、治理外部性、学科外部性相互作用的共... 论文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结合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案例,在外部性理论和三螺旋理论基础上,构建政府—社会力量—大学产学研深度合作共生生态模型,分析以三螺旋嵌套结构为核心,社会外部性、治理外部性、学科外部性相互作用的共生机理。研究发现,基层图书馆产学研深度合作共生生态在实践场域具有延伸价值,也是图书馆学专业通过实践推进理论创新的一条新途径。但应注意一些问题,需建立权责清晰的互惠互补机制;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取得深度合作共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图书馆 政府购买 社会力量 共生生态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景观演化机制及资源治理特征
6
作者 邵甬 崔家滢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124,共10页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 【目的】将以资源治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视野阐明人居环境有形表征下普遍存在的无形社会治理过程,推动传统村落价值认知和保护方法的创新。【方法】以滇西地区云龙盐业村落为案例,采用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与适应性循环模型,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分析,揭示云龙传统盐业村落空间景观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治理情景和特征。【结果】在前循环期,社会-生态系统以资源生产为演化驱动力,行动者在“资源开发维持”与“资源流通管理”两个行动情景中,通过制定一系列可持续的资源分配规则,产出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而发展出“业缘-血缘-地缘”联结的盐业社会及河谷盐业村落景观、山间古道桥梁景观、山地梯田田园景观。进入以资源转化为演化驱动力的后循环期,经历“资源停滞衰败”与“资源转化更新”行动情景,针对要素关联断裂、空间景观缺乏保护的现状,通过治理策略将遗产资源转化为生态、社会、经济等资源。【结论】传统盐业村落的空间景观演化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围绕盐资源开发利用而进行的复杂治理关系。重识村落演化特征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智慧、重构以资源治理为核心线索的遗产保护框架、重建以资源转化重组为驱动力的治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特色空间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保护 社会-生态系统 传统盐业村落 空间景观 演化机制 资源治理 云龙 滇西地区
下载PDF
河长制治理:政策工具、水利工程与系统治理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杜海娇 邓群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12,共12页
河长制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河长制治理系统机理是发展中国特色水资源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河长制治理系统分析框架,并利用2011—2020年江西省、安徽省、福建省、云南省4个省份的5... 河长制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河长制治理系统机理是发展中国特色水资源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河长制治理系统分析框架,并利用2011—2020年江西省、安徽省、福建省、云南省4个省份的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水资源与河长制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政策工具、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系统治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河长制具有一定的水资源系统治理效果。系统治理效果是借助政策工具与水利工程“软”“硬”两类治理工具,通过间接改变水资源用户取/用/排水行为的方式,或直接改变水资源系统状态的方式来共同实现的。②政策工具之和会促使所有水资源用户产生节约用水行为,强制型政策工具会促使农户选择节约型灌溉行为,混合型政策工具则会促使企业选择产业结构升级型排污行为。③混合型政策工具会扩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规模。④自愿型政策工具只有在水资源系统所受外界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才能通过公众参与治理的方式发挥系统治理效果。⑤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与系统治理效果呈现倒“U”形关系,只有当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处于适度范围内时,水利工程才具有提升系统治理效果的作用。随着水利技术水平的提高,倒“U”形曲线的顶点有所降低,水利工程建设的适度规模缩小。通过诊断复杂区域河长制治理系统的方法,认为河长制可从调整自愿型政策工具使用占比,掌握各地不同资源用户取/用/排水行为模式,支持水利技术发展,科学控制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等方面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河长制治理系统 政策工具 水利工程 系统治理效果
下载PDF
县域社会工作: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莉 何雪松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4年第3期158-166,178,共10页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央社会工作部设立背景下,县域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体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场域。结构完整性、情境特殊性、行动在地性的独特意涵,奠定了社会工作与县域治理之间价值契合、方法互构、效能共进的耦合基...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央社会工作部设立背景下,县域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体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场域。结构完整性、情境特殊性、行动在地性的独特意涵,奠定了社会工作与县域治理之间价值契合、方法互构、效能共进的耦合基础,孕育了县域社会工作的可能性。县域社会工作发展应以体系化建设为指向,含括由城及乡的均衡式发展、综专结合的整全式发展、由微至宏的融合式发展,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党建引领、嵌入中心工作、协同多元创新的行动策略,打造资源关联、角色关联、利益关联的县域社会工作生态系统,实现可为性。县域社会工作的范式自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也是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社会工作 县域治理 体系化 关联生态
下载PDF
生态韧性治理的意蕴及其路径分析
9
作者 刘晓锋 刘俊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5,共13页
探索生态治理的具体模式,是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自然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为表征的现实困境构成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掣肘,而对社会脆弱性的改造成为生态治理的工作重心。为此,引入韧性理论,建... 探索生态治理的具体模式,是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自然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为表征的现实困境构成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掣肘,而对社会脆弱性的改造成为生态治理的工作重心。为此,引入韧性理论,建构生态韧性治理模式成为构建社会韧性、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思路。一方面,根据社会脆弱性所包含的制度要素、文化要素、主体要素以及手段要素需要,重塑生态治理在价值、目标和方式等维度的韧性,实现谋求持续发展、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建构多元主义的目标价值;另一方面,生态治理韧性体系决定生态韧性治理的进程。因此,包含生态治理文化韧性、生态治理制度韧性、生态治理主体韧性、生态治理技术韧性的韧性体系要想实现生态治理的韧性建设,就要通过培塑正确理念、优化制度配置、建构共治网络以及拓展治理工具等具体路径来得以实现。生态韧性治理立足生态治理的整体视角,是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途径,有助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韧性理论 双重脆弱性 社会韧性 生态韧性治理 生态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的应对策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康 陈通 邓金丽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0,共10页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是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搭配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统筹推进,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两山”理念在项目运作和实操层面的具体应用,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探索,是加强环保投融...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是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搭配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统筹推进,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两山”理念在项目运作和实操层面的具体应用,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探索,是加强环保投融资的重要渠道。EOD项目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通过关联产业开发收益弥补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在力求财政资金“零投入”的前提下,实现项目资金自平衡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双重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的要求。EOD项目投融资规模大、涉及行业多、专业性强,对社会资本方的综合实力尤其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产业运营能力要求较高,因而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面临很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破解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可能存在的难题,本文总结了EOD项目的优势,梳理了我国EOD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并对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社会资本参与EOD项目面临的挑战,并基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从社会资本方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EOD项目 生态环境治理 关联产业开发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下载PDF
元治理视阈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韧性的概念建构
11
作者 吴丰 唐月 林超然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8-168,共11页
基于元治理视阈分析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韧性,有助于拓展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的研究视野和理论体系,亦可为检视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新的视角。鉴于当前学界关于该论题的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重点围绕元治理视阈下我国科技创... 基于元治理视阈分析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韧性,有助于拓展和完善科技创新治理的研究视野和理论体系,亦可为检视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供新的视角。鉴于当前学界关于该论题的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重点围绕元治理视阈下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韧性的概念建构展开分析。首先,结合系统经济学相关观点,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和治理工具4个方面梳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而,通过分析元治理的运行逻辑,从理论、实践和历史经验3个维度论述元治理之于我国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性。最后,从社会生态韧性的概念出发,通过解析元治理视阈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韧性的主要面向,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韧性的概念模型。后续研究从科技创新治理体系韧性发展机理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治理体系的要素和结构对韧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元治理 社会生态韧性 构成要素 概念模型
下载PDF
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小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7,共10页
在微观的农业改革实践中,村社组织发挥集体统筹优势,采取“社区本位”的原则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难题。实践中“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赋予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制度空间,村社组织提供多元主体需... 在微观的农业改革实践中,村社组织发挥集体统筹优势,采取“社区本位”的原则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解决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难题。实践中“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赋予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制度空间,村社组织提供多元主体需求整合和利益协调的组织基础,二者共同奠定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得以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社会-市场的协同治理营造的社会生态。该社会生态的形成主要依赖政府的农业经营改革氛围营造与物质基础改造、村集体落实地方政策的“社区化”调适和农业服务市场的竞争与发展。因此,在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农业强国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重视发挥村社组织的能动性和统筹优势,更需要重视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生态,为村庄发展和产业兴旺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治理 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 融合发展 实践路径 社会生态
下载PDF
涵养社会治理生态路径探索——以襄阳社工协会为例
13
作者 陈晓莉 陈兰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7-130,共4页
文章以襄阳市社工协会为例,探讨协会通过专业赋能、互动调和、资源共享、氛围营造等方式,从社会治理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等多个层面开展工作,促进多参与主体协同合作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地涵养了社会治理生态,探索出了社工... 文章以襄阳市社工协会为例,探讨协会通过专业赋能、互动调和、资源共享、氛围营造等方式,从社会治理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等多个层面开展工作,促进多参与主体协同合作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地涵养了社会治理生态,探索出了社工协会推动社会治理的新路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生态 生态系统理论 社工协会
下载PDF
甘南高原乡村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治理机制研究
14
作者 李东泽 张雪晴 冯程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9-79,共11页
甘南高原既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又是安多藏文化核心区,研究该区域乡村社区对推动高寒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开展甘南高原乡村社区可持续治理机制研究对该区域实现乡村振兴,保障民... 甘南高原既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又是安多藏文化核心区,研究该区域乡村社区对推动高寒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开展甘南高原乡村社区可持续治理机制研究对该区域实现乡村振兴,保障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结合甘南高原特殊的文化背景,扩展了适用于甘南高原乡村文化特征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提出了包含资源系统、资源单位、治理系统、文化系统、使用者系统的甘南高原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五要素”分析框架,并对该框架的二级指标进行了细化,梳理了甘南高原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历程,最后分析了甘南高原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可持续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甘南高原 乡村社区 可持续治理
下载PDF
廊道、缀块、基底:平台社会治理的生态学方法思考
15
作者 陈龙 陈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6,F0002,共15页
以美国五大平台为主导的平台基底与美国政治系统间的“生态融合”带来了全球生态系统的“美国化”转向。在平台生产的元规则规制下,全球各个地区、领域被平台生产的、充斥着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廊道所连接。超量廊道带来的“过度... 以美国五大平台为主导的平台基底与美国政治系统间的“生态融合”带来了全球生态系统的“美国化”转向。在平台生产的元规则规制下,全球各个地区、领域被平台生产的、充斥着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廊道所连接。超量廊道带来的“过度连接”使得任一缀块内部的“独特风险”开始与其他缀块的风险之间互相转嫁、叠加,“风险”与“安全”开始由传统的互斥关系向复杂的共生关系转变。平台社会的独特性,及其所伴生的系统性问题使得传统的“主体式”社会治理思路难以与如今的社会生态特征相匹配,进而导致全球社会治理的“失灵”现象。而中国平台作为唯一具备逆向扩散能力的异质性因素,拥有为社会生态系统建立新连接方式的可能性,其“出海”对全球平台社会生态的治理而言具有迫切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社会 生态学 社会治理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与适应性治理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6
作者 赵志龙 胡曾曾 +1 位作者 许丰伟 郑晓迪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9期5-10,共6页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地理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课题。适应性治理是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关键议题。论文在梳理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与适应性治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从研究尺度、数据指标、测度流程、驱...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是地理科学领域的一个前沿研究课题。适应性治理是社会-生态系统治理研究和政策实践的关键议题。论文在梳理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与适应性治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从研究尺度、数据指标、测度流程、驱动机制等方面探讨了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研究进展,从理论基础、分析框架、研究方法、适应途径等方面阐述了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治理研究展开,并指出当前社会-生态系统干旱脆弱性与适应性治理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适应性治理 干旱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重路径
17
作者 孙全胜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37-47,共11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问题。如何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推动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完善生态治理法律制度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问题。如何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推动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完善生态治理法律制度体系、建立生态治理监督问责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是推进中国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重路径。首先,生态治理法律制度体系应制定合理的生态完善生态标准和规范,完善生态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生态法律的监督,加强生态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其次,生态治理监督问责机制应完善生态治理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生态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机制,严格生态处罚机制;最后,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应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社会监督等多种力量的作用,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治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资,不断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 生态治理法律制度 生态治理监督问责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下载PDF
基于SNA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三方合作的影响机制
18
作者 王丽琼 陈铭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4-91,111,共9页
探寻政府推广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策略、倒逼企业和激励科研单位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困境的迫切需要.首先基于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有效合作的内在逻辑分析,从政府、企业... 探寻政府推广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优策略、倒逼企业和激励科研单位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成为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困境的迫切需要.首先基于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有效合作的内在逻辑分析,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三大层面构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合作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开发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其次通过社会网络模型量化分析影响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三方有效合作作用机理,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基于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运行现存的转化动力不足、转化渠道不畅、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从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参与行为提出优化路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 政产研合作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海洋保护地社区:时代背景、概念内涵及应用案例
19
作者 刘芳明 于国旭 +2 位作者 姜迅 赵林林 张朝晖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33-140,共8页
海洋保护地建设和社区发展密不可分,如何促进二者相协调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运用政策分析和文献研究方法,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海洋保护地发展实践两个视角展开分析,明晰了海洋保护地社区的政策定位和功能作用。基于社区的自然空间属性... 海洋保护地建设和社区发展密不可分,如何促进二者相协调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运用政策分析和文献研究方法,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海洋保护地发展实践两个视角展开分析,明晰了海洋保护地社区的政策定位和功能作用。基于社区的自然空间属性和社会功能属性分析,认为当前海洋社区概念还存在“定义不明确、概念表述不准确、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适用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海洋综合管理理论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基础及生态文明政策需求,提出“海洋保护地社区”的概念、内涵和分析框架,将海洋保护地社区概念划分为界内社区、界外社区(毗邻社区和邻近社区),阐明了海洋保护地与社区间的相互作用及“依赖-冲突”关系。通过对长岛海洋保护地社区的系统分析,表明分析框架能够为海洋保护地社区治理提供清晰的思路。为理顺海洋保护地与社区关系提供了系统视角的分析方法,对于构建海洋保护地社区管理制度、促进海洋保护地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地 社区 社会生态系统 长岛 生态治理
下载PDF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构建的机制研究——以上海市Y街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选国 王寒温 杨彬 《社会治理》 2023年第3期58-69,共12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上海市Y街引入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政社分工与合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构建了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本文基于政社分工与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上海市Y街引入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政社分工与合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构建了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本文基于政社分工与合作的理论视角,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和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出发,探讨了Y街基层社会治理生态的构建过程、成效,以及得以构建的深层机理。研究发现,政府的行动逻辑促进了组织生态的构建,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促进了服务生态的构建,组织生态与服务生态构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生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生态 政社分工与合作 整合性治理 机制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