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xed convection in gravity-driven nano-liquid film containing both nanoparticles and gyrotactic microorganisms 被引量:2
1
作者 A.RAEES Hang XU +1 位作者 Qiang SUN I.POP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15年第2期163-178,共16页
Analysis of a gravity-induced film flow of a fluid containing both nanoparticles and gyrotactic microorganisms along a convectively heated vertical surface is presented.The Buongiorno model is applied. Two kinds of bo... Analysis of a gravity-induced film flow of a fluid containing both nanoparticles and gyrotactic microorganisms along a convectively heated vertical surface is presented.The Buongiorno model is applied. Two kinds of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passive and the a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considered to investigate this film flow phenomenon.Through a set of similarity variables, the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at describe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momentum, the thermal energy, the nanoparticles, and the microorganisms are derived and then solved numerically by an efficient finite difference technique.The effects of 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on the profiles of momentum, thermal energy,nanoparticles, microorganisms, local skin friction, local Nusselt number, local wall mass flux, and local wall motile microorganisms flux are investigated.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assively controlled nanofluid model can be much more easily achieved and applied in real circumstances than the actively controlled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driven nanofluid film flow BIOCONVECTION passively controlled model actively controlled model gyrotactic microorganisms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
下载PDF
Computational-Analysis of the Non-Isothermal Dynamics of the Gravity-Driven Flow of Viscoelastic-Fluid-Based Nanofluids Down an Inclined Plane
2
作者 Idrees Khan Tiri Chinyoka Andrew Gill 《Fluid Dynamics & Materials Processing》 EI 2023年第3期767-781,共15页
The paper explores the gravity-driven flow of the thin film of a viscoelastic-fluid-based nanofluids(VFBN)along an inclined plane under non-isothermal conditions and subjected to convective cooling at the free-surfac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gravity-driven flow of the thin film of a viscoelastic-fluid-based nanofluids(VFBN)along an inclined plane under non-isothermal conditions and subjected to convective cooling at the free-surface.The Newton’s law of cooling is used to model the convective heat-exchange with the ambient at the free-surface.The Giesekus visco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with appropriate modifications to account for non-isothermal effects,is employed to describe the polymeric effects.The unsteady and coupled non-linea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PDEs)describing the model problem are obtained and solved via efficient semi-implicit numerical schemes based on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FDM)implemented in Matlab.The response of the VFBN velocity,temperature,thermal-conductivity and polymeric-stresses to variations in the volume-fraction of embedded nanoparticles is investigated.It is shown that these quantities all increase as the nanoparticle volume-fraction becomes hig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implicit numerical schem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viscoelastic-fluid-based nanofluid(VFBN) nonisothermal viscoelastic flow giesekus constitutive model nanofluid thermal-conductivity gravity-driven flow
下载PDF
COSINE多相场子通道程序格架模型开发与评估
3
作者 陈林 张昊 +4 位作者 段秉祺 马齐超 周帆帆 杨燕华 赵萌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1-770,共10页
格架模型作为子通道程序中的重要模块,对大破口事故中再淹没工况下热工水力学参数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COSINE多相场子通道程序包括格架的压降模型、壁面传热增强模型、相间传热增强模型、液滴破裂模型、格架再湿模型、格架温度模型等。... 格架模型作为子通道程序中的重要模块,对大破口事故中再淹没工况下热工水力学参数的计算具有重要意义,COSINE多相场子通道程序包括格架的压降模型、壁面传热增强模型、相间传热增强模型、液滴破裂模型、格架再湿模型、格架温度模型等。本研究选取棒束传热实验装置(RBHT)典型再淹没工况进行建模分析,评估格架模型对再淹没工况下热工水力学参数计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格架模型后,程序计算的通道换热能力显著增强,格架模型可提高计算的骤冷前沿速度,加快包壳冷却及蒸汽温度的下降,并显著降低燃料包壳峰值温度(PCT),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程序计算的格架温度变化趋势与实验值符合良好;程序中采用的液滴破裂模型可模拟格架前后的液滴尺寸变化,可精准预测液滴直径散射比;程序预测的格架附近液滴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与实验趋势符合良好。COSINE多相场子通道程序中采用的格架模型可有效提高程序对再淹没工况下热工水力学参数的预测能力,程序中采用的格架模型是有效且合理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INE软件包 多相场子通道程序 格架模型 再淹没现象
下载PDF
一体化严重事故分析程序的验证与分析
4
作者 何康年 祁祥杰 +5 位作者 丁铭 王楠 陈炼 吴世浩 张亚培 苏光辉 《应用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59-64,111,共7页
针对我国国产反应堆严重事故分析程序的发展需要,西安交通大学开发了一体化严重事故分析程序(modular severe accident analysis program,MOSAP)。为了验证MOSAP程序在再淹没期间相关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以QUENCH-06实验为例,利用MOSA... 针对我国国产反应堆严重事故分析程序的发展需要,西安交通大学开发了一体化严重事故分析程序(modular severe accident analysis program,MOSAP)。为了验证MOSAP程序在再淹没期间相关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以QUENCH-06实验为例,利用MOSAP程序对实验进行建模,并将MOSAP程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以及国际通用程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包壳轴向温度、包壳氧化层厚度和氢气产量,MOSAP程序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和国际通用程序计算结果符合良好。在计算包壳轴向温度和氧化层厚度方面,MOSAP程序计算结果优于国际通用程序计算结果。文中结论对MOSAP程序堆内模块验证和整个模块的验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事故 严重事故分析程序 一体化严重事故分析程序 QUENCH-06 再淹没 锆水反应 氧化速率常数 包壳氧化
下载PDF
窄通道局部裸露状态下淹没冷却特性及骤冷温度模型
5
作者 刘海东 吴俊辰 左潜龙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1-126,共6页
为研究矩形窄通道局部裸露状态下淹没冷却过程,开展了不同残余水位和热工参数(入口速度、壁面初始温度、入口过冷度和输入热流密度)条件下底部再淹没实验研究。揭示了局部裸露状态再淹没过程与完全裸露再淹没过程的差异,基于不同工况下... 为研究矩形窄通道局部裸露状态下淹没冷却过程,开展了不同残余水位和热工参数(入口速度、壁面初始温度、入口过冷度和输入热流密度)条件下底部再淹没实验研究。揭示了局部裸露状态再淹没过程与完全裸露再淹没过程的差异,基于不同工况下再淹没过程温度瞬态变化特性,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淹没冷却关键参数——骤冷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局部裸露骤冷时长远远小于完全裸露状态。发现骤冷温度随入口过冷度、质量流量和残余水位高度增加而升高。此外,基于BuckinghamΠ理论无量纲处理方式,提出了局部裸露状态下骤冷温度预测模型,预测关联式可使90%的实验数据处于±10%误差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窄通道 再淹没 局部裸露 骤冷温度
下载PDF
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冉旭 吴丹 +1 位作者 陈炳德 张渝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0-123,共4页
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方法能够消除常用方法所导致的过度保守性。基于RELAP5程序的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在充分吸收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经验基础之上,考虑了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以及模型不确定性,以统计方法得到满足概率要求的结果。... 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方法能够消除常用方法所导致的过度保守性。基于RELAP5程序的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在充分吸收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经验基础之上,考虑了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以及模型不确定性,以统计方法得到满足概率要求的结果。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再淹没试验NEPTUN数据的分析,证明各不确定性参数的选取及评价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最佳估算 RELAP5 NEPTUN 再淹没
下载PDF
基于RELAP5的窄缝通道再淹没模型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曾未 余红星 +1 位作者 孙玉发 李锋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57,共8页
基于Saxena窄缝通道再淹没实验,评价RELAP5再淹没模型对窄缝通道的适用性。研究表明,现有的RELAP5程序高估了骤冷前沿推进速率,对于壁面温度的预测也存在较大偏差。结合国内外对窄缝通道临界后热工水力特性的认识,从热工水力机理出发分... 基于Saxena窄缝通道再淹没实验,评价RELAP5再淹没模型对窄缝通道的适用性。研究表明,现有的RELAP5程序高估了骤冷前沿推进速率,对于壁面温度的预测也存在较大偏差。结合国内外对窄缝通道临界后热工水力特性的认识,从热工水力机理出发分别对RELAP5再淹没相间摩擦、单相蒸汽传热、膜态沸腾传热、临界热流密度等模型进行修改,初步建立窄缝通道再淹没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Saxena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缝通道 再淹没 RELAP5 膜态沸腾
下载PDF
SCDAP/RELAP5包壳氧化模型改进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余红星 何晓强 +1 位作者 苏光辉 董正平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36,共5页
目前,SCDAP/RELAP5采用抛物线型氧化模型模拟严重事故早期再淹没期间的包壳氧化。该模型在模拟包壳温度较高、表面水蒸气流量较小时的氧化存在不足,此外,该模型未分析包壳中氧原子的分布,对包壳失效的准确模拟有限制。本课题对抛物线型... 目前,SCDAP/RELAP5采用抛物线型氧化模型模拟严重事故早期再淹没期间的包壳氧化。该模型在模拟包壳温度较高、表面水蒸气流量较小时的氧化存在不足,此外,该模型未分析包壳中氧原子的分布,对包壳失效的准确模拟有限制。本课题对抛物线型氧化模型和扩散氧化模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并将扩散氧化模型植入SCDAP/RELAP5中,研究两种模型对严重事故早期再淹没现象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扩散氧化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严重事故早期再淹没现象;抛物线型氧化模型是扩散氧化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DAP RELAP5 包壳 氧化 扩散 再淹没
下载PDF
稠密栅堆芯底部再淹没计算模块开发 被引量:1
9
作者 吴丹 余红星 于俊崇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7-31,共5页
再淹没是大破口失水事故下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两相流动换热过程。与普通压水堆堆芯相比,稠密栅堆芯再淹没过程具有包壳峰值温度更高,骤冷更加缓慢等特点。已有的最佳估算程序中的再淹没模块不能直接应用于稠密栅堆芯再淹没过程的模拟。... 再淹没是大破口失水事故下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两相流动换热过程。与普通压水堆堆芯相比,稠密栅堆芯再淹没过程具有包壳峰值温度更高,骤冷更加缓慢等特点。已有的最佳估算程序中的再淹没模块不能直接应用于稠密栅堆芯再淹没过程的模拟。本研究在RELAP5程序再淹没模块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于稠密栅堆芯再淹没计算的工具,对新的再淹没模块进行验证,并和以往其他模型的开发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模型开发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弥散流区域以及发泡区域的相间阻力及相间换热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密栅 再淹没 模型
下载PDF
RELAP5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冉旭 陈炳德 张渝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2,共4页
在大破口失水事故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分析中,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的不确定性评价研究十分关键。本文针对RELAP5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展开研究,选取Weisman在0.1~0.4 MPa条件下进行的圆管过渡沸腾试验数据对再淹没过渡沸腾关系式进... 在大破口失水事故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分析中,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的不确定性评价研究十分关键。本文针对RELAP5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展开研究,选取Weisman在0.1~0.4 MPa条件下进行的圆管过渡沸腾试验数据对再淹没过渡沸腾关系式进行评价,选取爱达荷国家实验室(IN EL )低压下的圆管膜态沸腾试验数据对再淹没膜态沸腾关系式进行评价,给出其概率分布类型和范围,为进行大破口失水事故不确定性分析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RELAP5 再淹没 临界后传热 RELAP5
下载PDF
稠密棒束通道内骤冷前沿附近壁面放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丹 余红星 +1 位作者 于俊崇 俞冀阳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7,共5页
在再淹没过程中,骤冷前沿附近的流动换热现象最为复杂,通常所说的骤冷就是在这个区域发生的对于稠密棒束再淹没过程,实验研究显示其骤冷前沿处壁面温度的下降非常急剧,而已有的估算骤冷前沿附近放热的经验关系式模型未能合理预测该位置... 在再淹没过程中,骤冷前沿附近的流动换热现象最为复杂,通常所说的骤冷就是在这个区域发生的对于稠密棒束再淹没过程,实验研究显示其骤冷前沿处壁面温度的下降非常急剧,而已有的估算骤冷前沿附近放热的经验关系式模型未能合理预测该位置处的放热,进而不能很好地模拟整体包壳温度历史曲线形状。本研究结合窄通道沸腾换热相关研究,提出"液体半月板延伸区域瞬态蒸发模型"来估算骤冷前沿附近的放热。与实验结果对比,证明该模型能够更好地估算骤冷前沿处壁面温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密棒束 再淹没 骤冷前沿 液体半月板 瞬态蒸发
下载PDF
管内顶部骤冷过程中骤冷前沿推进速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郎雪梅 黄彦平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采用瞬态热块实验技术和非稳态二维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低压低质量流速条件下竖直管内顶部骤冷过程中骤冷前沿的推进特性。以理论模型和理论关系式为基础,通过详细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引入流动参数的影响特征,得到了本文实验条件下的骤冷... 采用瞬态热块实验技术和非稳态二维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低压低质量流速条件下竖直管内顶部骤冷过程中骤冷前沿的推进特性。以理论模型和理论关系式为基础,通过详细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引入流动参数的影响特征,得到了本文实验条件下的骤冷前沿推进速度的半经验关系式,与实验数据及相应的其它关系式的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的半经验关系式在模型结构和预测精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实验条件如下:15×1.51Cr18Ni9Ti元件管;系统压力:0.31~0.88MPa;质量流速:17.7—902.0kg/m2·s;入口过冷度:3℃—77℃;初始热壁温度:450℃—600℃。本文的研究可为同类问题的工程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冷 顶部淹没 骤冷前沿推进速度 反应堆安全分析
下载PDF
垂直圆管内顶部骤冷过程骤冷温度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郎雪梅 黄彦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5-88,共4页
本文研究了低压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垂直圆管管内顶部骤冷过程中骤冷温度的分布特性。采用瞬态热块实验技术和非稳态两维数值分析技术,得到了实验段内壁温度随时问的分布规律:以此为基础,采用双切线交点模型,确定骤冷前沿点的位置,温... 本文研究了低压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垂直圆管管内顶部骤冷过程中骤冷温度的分布特性。采用瞬态热块实验技术和非稳态两维数值分析技术,得到了实验段内壁温度随时问的分布规律:以此为基础,采用双切线交点模型,确定骤冷前沿点的位置,温度和时间,以相应的骤冷温度理论关系式为基础,同时考虑管道内流动参数对骤冷温度的影响,建立了本文的骤冷温度半经验关系式模型和半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冷温度 顶部再淹没 反应堆 安全分析 圆管
下载PDF
稠密栅堆芯再淹没先驱冷却区域换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丹 余红星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64,71,共5页
以瑞士NEPTUN-LWHCR稠密栅堆芯再淹没实验为基础,总结稠密栅再淹没过程的特点,建立先驱冷却换热新模型,分析造成再淹没过程包壳峰值温度较高的原因。分析表明,稠密栅再淹没过程中先驱冷却较差主要原因是蒸汽冷却较差。包壳峰值温度的对... 以瑞士NEPTUN-LWHCR稠密栅堆芯再淹没实验为基础,总结稠密栅再淹没过程的特点,建立先驱冷却换热新模型,分析造成再淹没过程包壳峰值温度较高的原因。分析表明,稠密栅再淹没过程中先驱冷却较差主要原因是蒸汽冷却较差。包壳峰值温度的对比验证了先驱冷却换热新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密栅 再淹没 NEPTUN-LWHCR 先驱冷却
下载PDF
窄缝通道两相流相间摩擦特性对再淹没骤冷前沿推进速率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曾未 朱力 +2 位作者 刘松涛 余红星 孙玉发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6-69,74,共4页
基于Saxena试验获得窄缝通道骤冷前沿推进速率,采用RELAP5程序对实验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程序高估了骤冷前沿推进速率。以两相动量守恒方程和Griffith矩形窄缝通道漂移流速度模型为基础,建立窄缝通道相间漂移流摩擦模型。该模型考虑... 基于Saxena试验获得窄缝通道骤冷前沿推进速率,采用RELAP5程序对实验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程序高估了骤冷前沿推进速率。以两相动量守恒方程和Griffith矩形窄缝通道漂移流速度模型为基础,建立窄缝通道相间漂移流摩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窄缝通道几何特征对相间摩擦的影响,能更好地预测低流速下窄缝通道再淹没骤冷前沿推进速率,同时明确了影响窄缝通道骤冷前沿推进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缝通道 再淹没 RELAP5 骤冷前沿推进速率
下载PDF
PWR再淹没骤冷前沿温度场分析程序
16
作者 贾宝山 陈严 +1 位作者 赵兆颐 王利峰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9-44,共6页
为满足压水堆大破口LOCA分析的需要,在移植和开发TRAC-PF1程序中,应用了一种新颖的进行再淹没骤冷前沿处燃料元件温度场分析的方法。本文对这种方法及与之相关的燃料元件热传导数值模型、锆水反应和气隙传热计算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关键词 压水堆 失水事故 再淹没 温度场
下载PDF
西安脉冲堆失水事故缓解措施分析评价
17
作者 田晓艳 陈森 +5 位作者 李达 李华琪 苏春磊 康小亚 朱磊 李伟通 《现代应用物理》 2023年第4期66-76,共11页
采用RELAP5系统分析程序建立了详细的西安脉冲堆系统模型,模拟了典型破口位置处大破口失水事故工况下应急补水再淹没和应急排水过程中的热工水力参数响应特性,分析了采用不同应急缓解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研究了影响应急补水再淹... 采用RELAP5系统分析程序建立了详细的西安脉冲堆系统模型,模拟了典型破口位置处大破口失水事故工况下应急补水再淹没和应急排水过程中的热工水力参数响应特性,分析了采用不同应急缓解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研究了影响应急补水再淹没瞬态过程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大破口紧急停堆事故下,堆芯全失水和部分失水事故均可采取应急补水再淹没措施进行冷却,防止燃料过热;而对于大破口未紧急停堆事故,全失水和部分失水事故则应采取应急排水措施使堆芯建立空气自然循环冷却,抑制燃料温度上升。研究结论能为西安脉冲堆大破口失水事故应急缓解措施方案的制定和效果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脉冲堆 失水事故 RELAP5 应急补水再淹没 应急排水
下载PDF
圆管通道底部再淹没过程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莹 王金宇 +4 位作者 陈鑫 黄彦平 袁德文 毕景良 徐建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0-1187,共8页
为验证和优化再淹没模型,通过实验研究了圆管通道内再淹没阶段流动换热特性,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壁面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工况范围为:入口冷却剂流速3~15 cm/s、入口过冷度15~75℃、初始壁面峰值温度340~600℃、实验压力0.2~0.4 MPa、加热... 为验证和优化再淹没模型,通过实验研究了圆管通道内再淹没阶段流动换热特性,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壁面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工况范围为:入口冷却剂流速3~15 cm/s、入口过冷度15~75℃、初始壁面峰值温度340~600℃、实验压力0.2~0.4 MPa、加热功率1.3~2.3 kW/m。分析了初始壁温、冷却剂入口温度、入口流速及加热功率对骤冷时刻与骤冷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骤冷时刻与骤冷温度均随初始壁温、冷却剂入口温度以及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入口冷却剂流速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管通道 再淹没 骤冷时刻 骤冷温度
下载PDF
矩形窄通道再淹没现象实验和数值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姬建业 许巍 +2 位作者 柴翔 刘晓晶 曾未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4,共8页
在反应堆发生大破口事故时,再淹没阶段可以有效地降低燃料元件温度,防止堆芯熔毁。为了预测再淹没过程中板状燃料元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竖直矩形窄缝通道底部再淹没过程的实验研究。针对实验工况,基于商用软件CFX,通过耦合分析加热板和... 在反应堆发生大破口事故时,再淹没阶段可以有效地降低燃料元件温度,防止堆芯熔毁。为了预测再淹没过程中板状燃料元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竖直矩形窄缝通道底部再淹没过程的实验研究。针对实验工况,基于商用软件CFX,通过耦合分析加热板和流体的方法研究竖直矩形窄缝通道底部再淹没过程。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评价了相关模型的适用性,并验证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在预测再淹没过程的有效性。基于验证后计算模型,对壁面初始温度、入口流速对再淹没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获得了相关初始条件对壁面温度变化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流体模型 再淹没 矩形通道 流固耦合
下载PDF
定位格架对再淹没传热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明星 许国华 贾桂英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29-36,共8页
采用21根束棒元件研究定位格架对再淹没传热的影响。测量了元件壁温、塌陷液位、液体夹带的瞬态变化过程,研究了流道外壳温度对再湿速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再淹没过程中,定位格架下游的元件表面温度明显下降,骤冷前,定位格架下游的传热... 采用21根束棒元件研究定位格架对再淹没传热的影响。测量了元件壁温、塌陷液位、液体夹带的瞬态变化过程,研究了流道外壳温度对再湿速度的影响。试验表明,再淹没过程中,定位格架下游的元件表面温度明显下降,骤冷前,定位格架下游的传热系数比上游高,特定工况下,可高出70%,定位格架对传热的影响程度随试验参数及距骤冷前沿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影响范围约为100至150mm。试验的参数范围为:入口欠热度为15~80℃;初始壁温400~610℃;入口淹没率15~60mm/s;加热功率0~0.25kW/m;系统压力为常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格架 轻水堆 再淹没 传热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