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Great North China area based on the observed stress data
1
作者 冯向东 魏东平 陈棋福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5年第1期1-11,124,共12页
Based on the constrained data from the observed stress orientation and the observed stress regime,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s of the Great North China area has been simulated by using the pseudo-3D finite element meth... Based on the constrained data from the observed stress orientation and the observed stress regime,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s of the Great North China area has been simulated by using the pseudo-3D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ess fields in this area are basically controlled by the push forces coming from the Pacific Plate and from the Tibet Plateau, and the WNW-ward action from the Pacific Plate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North China plain block. In addition to that, the stress field in this area is also partly formed by the extension action from the mantle upwelling in perpendicular at the basin marg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at north china area stress regime finite element method dynamic simulation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carbonates with high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from the Liaohe Group in the north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Lomagundi-Jatuli Event 被引量:1
2
作者 Hongyu WANG Shuanhong ZHANG +5 位作者 Sen WANG Linghao KONG Yue ZHAO Qiqi ZHANG Sen GAO Guohui H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824-2844,共21页
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GOE)during the early Paleoproterozoic represents the first significant buildup in Earth’s atmospheric oxygen and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Earth’s surface environme... 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GOE)during the early Paleoproterozoic represents the first significant buildup in Earth’s atmospheric oxygen and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Earth’s surface environment.Among them is the 2.22(or 2.33)–2.06 Ga Lomagundi-Jatuli Event(LJE),which is globally,the largest magnitude and longest duration,marine carbonate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δ^(13)C_(V-PDB)>10‰)known.This even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However,except for a high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δ^(13)C_(V-PDB)>10‰)recently identified from marine carbonate rocks within the Daposhan Formation in the lower Fanhe Group(or the Sanchazi Group)in the Longgang Block in the northeast North China Craton(NCC),Paleoproterozoic carbonates in the NCC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ow-amplitude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δ^(13)C_(V-PDB)<5‰).This featur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high positive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s deposited during the LJE period in other cratons.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are large-scale and reliable sedimentary records of the LJE in the NCC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positive δ^(13)C excursion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carbonates obtained by the previous studies,we conducted field investigations,carbon-oxygen isotopes,and whole-rock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Liaohe Group carbonate rocks from the Anshan area in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Jiao-Liao-Ji Belt in the northeast NCC.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ojiayu Formation of the Liaohe Group in the Anshan area has high positive δ^(13)C_(V-PDB) values from 8.6‰ to 12.4‰ and δ^(18)O_(V-SMOW) values of 17.9‰-27.4‰(δ^(18)O_(V-PDB) values ranging from−12.6‰to -3.4‰).This provides solid evidenc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reliable sedimentary records of the LJE in the northeastern NCC.Deposition of the high positive δ^(13)C excursion(>10‰)of marine carbonate rocks occurred at about 2.15 Ga.Lithological comparisons of different sections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positive δ^(13)C excurs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tratigraphic interval and depositional ages;the chang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iagenesis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educing of the δ^(13)C values.The intrusion of mafic sills into carbonates has resulted in synchronous decrease of C-O isotopes near the contact zones,but the decreasing amplitude of δ^(13)C is less than 3‰.Therefore,our study firstly identified marine carbonates with high positive δ^(13)C excursion(>10‰)from the Gaojiayu Formation,which provides robust evidence for global correlation of the LJE,which has implications for its genesis and global significance.Moreover,due to global near-synchronization of the LJE,the carbon-oxygen isotope chemical stratigraphy of carbonate rocks deposited during the LJE period,combined with geochronological data,can provide new constraints on the 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s of Pal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in the N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magundi-Jatuli Event(LJE) great Oxidation Event(GOE) Carbon-oxygen isotopes Liaohe Group Marine carbonate Jiao-Liao-Ji Belt north china Craton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石墨矿成因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建江 张璐 +1 位作者 杨焰海 刘振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57-3280,共24页
华北克拉通周缘发育有三条古元古代石墨成矿带,包括东部石墨成矿带(胶-辽-吉造山带)、西部石墨成矿带和南部石墨成矿带。这些石墨矿床占全国储量的74%,是我国晶质石墨矿床的重要产地。本文在广泛收集和分析该地区以往石墨矿床研究成果... 华北克拉通周缘发育有三条古元古代石墨成矿带,包括东部石墨成矿带(胶-辽-吉造山带)、西部石墨成矿带和南部石墨成矿带。这些石墨矿床占全国储量的74%,是我国晶质石墨矿床的重要产地。本文在广泛收集和分析该地区以往石墨矿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周缘古元古代石墨矿床的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形成时代,及其对地球早期环境演化的启示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华北克拉通东部石墨成矿带从北到南石墨矿体主要产出在吉南地区的集安群、辽东地区的辽河群以及胶北地区的荆山群中;西部石墨成矿带中的石墨矿床主要赋存于乌拉山岩群和集宁群中;南部石墨成矿带中的石墨矿则主要出露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华岩群中。华北克拉通三条石墨成矿带中的石墨矿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属于区域变质型石墨矿床,含矿岩石都是变质表壳岩,包括含石墨斜长片麻岩、含石墨长英质片麻岩、含石墨透辉麻粒岩、含石墨大理岩等。石墨形态多以鳞片状为主,石墨碳质主要来源于有机物,局部混合有少量的无机碳。这三条石墨成矿带中的含矿岩石具有相似的沉积时代(2.0~2.2Ga)和变质成矿时代(1.8~1.95Ga)。华北克拉通周缘这些古元古代巨量石墨矿床的形成是古元古代生命繁盛的最有力证据,对地球早期环境演化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有机物的大量埋藏可以导致大气氧含量的升高以及碳酸盐碳同位素正向偏移;另一方面,这些埋藏的有机物在后期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将发生变质脱碳作用,消耗氧气并释放富集轻碳同位素^(12)C的CO_(2),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大气氧含量降低以及碳酸盐碳同位素值负向偏移。然而,古元古代巨量有机物的埋藏以及在后期碰撞造山剥蚀风化过程中对地球早期大气的影响具体有多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地质数据来对其进行定量估算。华北克拉通周缘这些形成于古元古代的石墨矿床记录了有机物从埋藏到变质形成石墨的完整过程,是研究这些问题的理想对象,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早期环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古元古代 石墨矿 地球早期环境 大氧化事件
下载PDF
虎峪沟长城系底部富硅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其中富铁钛熔体包裹体的发现
4
作者 孙嘉婧 谢玉玲 +2 位作者 于超 曲云伟 夏加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5-1250,共16页
元古宙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对该时期岩石记录的研究为理解前寒武纪地球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岩石成因的正确解读是岩石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也是基于岩石记录揭示地球环境变化的前提。华北克拉通长城系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富硅的层状岩... 元古宙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时期,对该时期岩石记录的研究为理解前寒武纪地球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岩石成因的正确解读是岩石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也是基于岩石记录揭示地球环境变化的前提。华北克拉通长城系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富硅的层状岩石,被认为是一套由裂谷沉积形成的海相石英砂岩和硅质岩浅变质而成。本文以北京昌平虎峪沟出露的长城系底部常州沟组富硅层状岩石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典型样品的岩矿相、SEM/EDS(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CL(显微阴极发光)成像分析、石英原位LA-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以及石英中熔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马弗炉加温-淬火实验和包裹体成分的SEM/EDS、EPMA(电子探针)、LRM(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等,提出了长城系底部富硅层状岩石的火山成因新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长城系底部富硅层状岩石包括碎屑结构(前人定义的石英砂岩)和镶嵌结构(前人定义的石英岩)两类,其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和钾长石,另外还含有少量锆石、金红石等。碎屑结构岩石中石英、钾长石碎屑可见棱角-次棱角状,且钾长石未见黏土化的边缘。两类岩石中石英的CL多显示蓝紫色的发光特征。另外,据石英钛饱和温度计估算的形成温度集中在550~650℃之间,也显示了高温石英的特征。两类岩石中的石英和钾长石中均发育有富铁钛的两相熔体包裹体。熔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熔体包裹体在加温过程中至1000℃后,不混溶两相的成分持续变化,并在1050℃发生颜色深浅的反转,在约1350℃左右临界均一。马弗炉加温淬火实验也证实,在加温至1350℃淬火后的样品中的两相熔体包裹体发生了均一。SEM/EDS和EPMA结果表明,熔体包裹体的主要成分为铁、钛的氧化物,暗色部分相对富铁,而浅色部分相对富钛,熔体包裹体两相的Fe/Ti值变化较大。LRM分析结果表明,熔体包裹体的两相均为非晶质。综合岩石的结构特征、石英的CL发光特征、石英的形成温度估算和石英中熔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结果等,笔者认为,长城系底部的富硅层状岩石应为富硅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表明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曾存在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大规模富硅火山活动。这一发现为华北克拉通元古宙地质演化提供了新证据。石英中富铁钛熔体包裹体的发现也为解释前寒武纪岩浆成因铁矿床、铁钛矿床的形成,特别是岩浆过程中铁、钛的富集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长城系 富硅火山岩 熔体包裹体 熔体不混溶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条带状铁建造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展
5
作者 唐荣贞 陈衍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63-3684,共22页
世界超大型富铁矿床多为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其中,70%以上的铁形成于成铁纪(2.5~2.3Ga),规模超过10^(5)Gt的铁建造也主要形成于成铁纪,且为Superior型。然而,华北克拉通BIF总体被视为太古宙(>2.5Ga)Algoma型,缺乏成铁纪甚至... 世界超大型富铁矿床多为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其中,70%以上的铁形成于成铁纪(2.5~2.3Ga),规模超过10^(5)Gt的铁建造也主要形成于成铁纪,且为Superior型。然而,华北克拉通BIF总体被视为太古宙(>2.5Ga)Algoma型,缺乏成铁纪甚至古元古代Superior型BIF。本文系统搜集和分析了华北克拉通BIF的锆石年龄数据,初步确定太华群铁山庙组、荡泽河群铁山岭组、济宁群颜店组、五台群金岗库组、文溪组、柏枝岩组、大青山地区表壳岩系中的BIF形成于成铁纪;粉子山群小宋组、霍邱群吴集组、周集组中的BIF年龄数据跨越了成铁纪-层侵纪界线,但可能属成铁纪;吕梁群袁家村组、水底沟群孔兹岩系中的BIF形成于层侵纪;嵩山群五指岭组、阜平湾子群中BIF形成于造山纪。五台群中BIF属于Algoma型,其他属于Superior型。古元古代早期,生命活动和生物光合作用显著增强,海洋整体由还原向氧化状态过渡,导致大量Fe(Ⅱ)被氧化为Fe(Ⅲ),全球BIF爆发式沉积。华北克拉通BIF赋矿地层碎屑锆石记录了2.99~2.94Ga、2.76Ga、2.54Ga三次主要的岩浆活动及陆壳增生事件,以2.54Ga岩浆活动最强烈。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期及古元古代早期稳定性较差,不利于大规模克拉通盆地形成,造成了华北克拉通成铁纪BIF铁矿规模小、品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 BIF型铁矿 锆石U-PB年龄 物质来源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大革命失败后的学生形象建塑——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徐嘉凯 肖宗志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7-10,共4页
大革命失败后,原本在人们心目中爱国、进步的学生却走向了分化与迷茫,其形象也变得模糊,前途的不确定性使学生重新组织起来,亟待重塑形象。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研究表明,学生形象建塑并非学生自身单独所为,而是内外合力的共同结果,各势... 大革命失败后,原本在人们心目中爱国、进步的学生却走向了分化与迷茫,其形象也变得模糊,前途的不确定性使学生重新组织起来,亟待重塑形象。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研究表明,学生形象建塑并非学生自身单独所为,而是内外合力的共同结果,各势力、各群体在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作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学生与其他诸社会群体一道,支持了中国革命的持续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形象 大革命失败 华北地区 学生群体
下载PDF
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319
7
作者 李锦轶 张进 +4 位作者 杨天南 李亚萍 孙桂华 朱志新 王励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4-605,共22页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和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议把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布列亚-佳木斯、塔里木和中朝等5个古板块,每个古板块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陆和古陆缘区,并简要讨论了各个古板块的... 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和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议把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布列亚-佳木斯、塔里木和中朝等5个古板块,每个古板块再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古陆和古陆缘区,并简要讨论了各个古板块的组成和演化以及蒙古弧、准噶尔盆地基底和北山与毗邻地区关系等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提出了蒙古-鄂霍茨克碰撞带不是古板块缝合带、华北北缘是一条复合造山带而不是克拉通、在晚古生代存在一个大华北古陆、北亚造山区前身洋盆包括中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太平洋和新元古代大陆裂解形成的古亚洲洋等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亚造山区 地壳构造分区 古板块 古陆缘 大华北古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地壳形成与演化历史:来自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组成的证据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岳龙 李大鹏 +2 位作者 王忠 刘金宝 刘长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7-166,共20页
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的华北板块北缘、兴蒙造山系及扬子板块—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等构造单元系统具有明显不同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华北板块北缘锆石年龄平均值为1 837Ma,最强烈的岩浆活动出现于2 20... 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的华北板块北缘、兴蒙造山系及扬子板块—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等构造单元系统具有明显不同的形成与演化历史。华北板块北缘锆石年龄平均值为1 837Ma,最强烈的岩浆活动出现于2 200~1 800Ma,该期锆石约占全部的40%;次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在2 800~2 200Ma,其众数在全部锆石中约占30%;1 500~1 200Ma、500~100Ma这两个阶段形成的锆石在全区所占比例各约为15%。华北板块北缘最突出的特征是基本不含1000~700 Ma期间形成的锆石,>3 000Ma的锆石在全区分布极为有限。锆石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表明华北板块北缘平均值为2.55Ga,较U-Pb平均年龄老,说明2 200~1 800Ma期间形成的锆石含有较多的古老地壳再循环组分。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最强峰值约为2.8Ga,与全岩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的峰值相一致,Hf模式年龄为3.0~2.25Ga的颗粒占全部的近95%,证明华北板块北缘的地壳增生主要在太古宙至古元古代期间。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3.0Ga的锆石颗粒所占比例不到0.1%,另外近5%锆石的模式年龄分布于中元古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所形成的锆石均是先存地壳组分,尤其是中元古代增生地壳的熔融作用形成。兴蒙造山系中锆石U-Pb年龄平均值为497Ma,最强峰分布于石炭纪(约320Ma),石炭纪—二叠纪末(350~250Ma)形成的锆石所占比例达30%以上。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600~440Ma)形成的锆石占全部锆石的55%以上,而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期间(1 200~600Ma)形成的锆石在全区仅占4%。中元古代以前形成的锆石非常有限,说明该区最早形成的地壳组分在兴蒙造山系的形成过程中较充分地参与到后期的岩浆作用过程中。兴蒙造山系中锆石相应的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平均为1.13Ga,明显较相应的U-Pb年龄老,最强峰值出现于约0.6Ga。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0.7~0.28Ga的颗粒在兴蒙造山系所占比例达57%,证明该区最强烈的地壳增生发生于新元古代至古生代期间。Hf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分布于1.5~0.7Ga的锆石在全区约占38%,说明此期间也是该区地壳较强烈的增生期。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大于1.5Ga的锆石所占比例不到5%,古生代以后兴蒙造山系也基本没有明显的地壳增生。扬子与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构造单元中的锆石U-Pb年龄平均为799Ma,年龄为1 300~750Ma的锆石在全部锆石中约占70%。晚古生代—燕山期形成的锆石约占20%。年龄在3500~2 650Ma、2 118~1 680Ma的锆石在该区各约占5%。结合扬子与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平均为1.56Ga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特征,说明1 300~750Ma期间该区较强烈的岩浆作用事件中有较多的古老地壳组分加入其中。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均说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形成演化历史。地壳是幕式增长的,但各构造单元每幕发生的时间、强度存在明显差别。因此,由盆地中不同时代地层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及全岩Nd同位素特征的系统研究可反演盆地物源供给与周围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年龄 Hf模式年龄 地壳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兴蒙造山系 华北板块北缘
下载PDF
基于观测应力场的大华北地区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12
9
作者 冯向东 魏东平 陈棋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0,共10页
 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 利用观测应力场应力取向和应力状态作为主要约束, 对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显示, 华北地区应力场主要受到来自太平洋板块和青藏高原挤压作用的控制. 太平洋板块的北西西向的挤压作用对这一...  采用伪三维有限元方法, 利用观测应力场应力取向和应力状态作为主要约束, 对华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显示, 华北地区应力场主要受到来自太平洋板块和青藏高原挤压作用的控制. 太平洋板块的北西西向的挤压作用对这一地区, 尤其是华北平原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影响更大. 同时, 上涌地幔沿盆地边缘法线方向的引张, 对这一地区的应力场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华北地区 应力状态 有限元方法 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E)前后海洋环境的变化:来自华北条带状铁建造(BIF)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连昌 兰彩云 +4 位作者 王长乐 彭自栋 佟小雪 李文君 董志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7-840,共14页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形成于前寒武纪海洋中的化学沉积岩,记录了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信息。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BIF,是了解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E)前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理想对象。初步研究表明,华北克... 条带状铁建造(BIF)是形成于前寒武纪海洋中的化学沉积岩,记录了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重要信息。华北克拉通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BIF,是了解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GOE)前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理想对象。初步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主要为磁铁矿型氧化物相和硅酸盐相,极少数出现碳酸盐相;古元古代BIF包括赤铁矿型和磁铁矿型氧化物相、硅酸盐相和碳酸盐相,其中赤铁矿相是古元古代BIF独有的。以上矿物学特征表明,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是不同的。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BIF的稀土元素组成缺乏强烈的负Ce异常,反映同期海水氧含量非常低,为缺氧状态;但少量BIF也包含有负Ce异常,同时具有较大变化范围的Th/U值,指示新太古代海洋的局部水体氧含量相对较高,呈弱氧化状态。与新太古代BIF相比,古元古代BIF的Ce异常变化较大,包括无异常、正异常和负异常,尤其是赤铁矿相BIF具明显的负Ce异常,表明古元古代水体的氧含量和氧化还原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结合华北克拉通BIF的Ni/Co、V/(V+Ni)和Th/U等比值特征,认为古元古代海洋呈次氧化—氧化环境。新太古代BIF强烈富集重铁同位素,S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较为明显;而古元古代BIF相对富集轻铁同位素,S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不明显。综上,新太古代海洋环境整体缺氧,但局部可能存在氧气“绿洲”,暗示光合产氧作用在太古代晚期已经存在;大氧化事件期间及之后的古海洋总体具上部氧化、下部还原的分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 前寒武纪 大氧化事件 海洋环境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北太平洋SSTA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峰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9-206,共8页
利用 NCEP/NCAR提供的 40年再分析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 1 6 0站降水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以及我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 SSTA的关系。指出东亚夏季风在 7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变化... 利用 NCEP/NCAR提供的 40年再分析资料和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海温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 1 6 0站降水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以及我国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 SSTA的关系。指出东亚夏季风在 7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变化 ,1 976年前东亚夏季风偏强 ,受其影响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1 976年以后 ,东亚转为弱夏季风阶段 ,华北地区进入少雨期。研究表明 ,1 976年前北太平洋SSTA对大气作用显著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大圆波列会产生一种年际尺度的“刺激”作用叠加在年代际背景上 ,加强或减弱波列强度 ,造成强夏季风阶段华北夏季降水偏多气候态下的年际变化。 1 976年后 ,北太平洋地区海气温差小 ,海温对大气加热作用不明显 ,因此北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大圆波列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也变得淡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降水 海温异常 大圆波列 年代际变化 SSTA
下载PDF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地震带图像识别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秦承志 裴韬 +2 位作者 周成虎 李全林 汪闽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01-105,114,共6页
本文通过“滑动窗口”的方法将离散的地震点分布转化为反映其密度分布的灰度图像,再以数学形态学中骨架提取方法来提取地震带位置。首先对地震分布密度的灰度图像进行连通分析,认为主要的连通成分即对应了地震密集分布的地震带所处位置... 本文通过“滑动窗口”的方法将离散的地震点分布转化为反映其密度分布的灰度图像,再以数学形态学中骨架提取方法来提取地震带位置。首先对地震分布密度的灰度图像进行连通分析,认为主要的连通成分即对应了地震密集分布的地震带所处位置,之后对主要连通成分通过Fourier滤波来平滑图像内部及边缘的噪声,对经过Fourier滤波的图像运用数学形态学骨架提取方法来提取出骨架,以识别地震带的位置。本方法在使用模拟数据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之后,应用于大华北地区的地震记录,对提取出的骨架采用GIS中的缓冲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检验,同时结合地震专家划分的地震带进行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形态学 骨架 地震带 大华北地区
下载PDF
华北地区1876-1879年旱灾研究文献综述 被引量:7
13
作者 文彦君 方修琦 +1 位作者 李屹凯 萧凌波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180,共9页
华北地区1876-1879年旱灾是历史灾害及极端干旱事件社会影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历史文献等资料,相关学者在旱灾气候变化背景与旱情、旱灾社会脆弱性、旱灾社会影响及旱灾社会响应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研究阶段、研究方法... 华北地区1876-1879年旱灾是历史灾害及极端干旱事件社会影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历史文献等资料,相关学者在旱灾气候变化背景与旱情、旱灾社会脆弱性、旱灾社会影响及旱灾社会响应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研究阶段、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及主要结论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现有文献全面涵盖不同视角与区域尺度,热点视角与研究区域反映了旱灾社会影响及响应的关键环节,以及区域不平衡的重要特征;现有文献采用史实陈述、综合分析、定量评价、空间分布及过程分析、对比分析及统计分析等方法,认为在极端干旱事件与社会脆弱性的相互作用下,旱灾社会影响被放大、赈灾成效受到制约,导致灾情极为惨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相关指标空间分布与过程的集成、插补、重建,旱灾社会影响与响应的区域差异与关联,极端干旱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的定量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1876-1879年旱灾 旱灾社会脆弱性 旱灾社会影响 旱灾社会响应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壳水平运动负位错反演与汶川等地震背景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希 江在森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5-111,138,共8页
利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研究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应变积累状态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2004年12月26日苏门达腊MS8.7(Mw9... 利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1999-2001年、2001-2004年、2004-2007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借助非震负位错反演,研究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应变积累状态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2004年12月26日苏门达腊MS8.7(Mw9.0)巨大地震可能的震后影响,以及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8月30日攀枝花-会理MS6.1等地震孕育有关的应变积累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 GPS 负位错 大震影响 背景
下载PDF
华北平原地貌体系与环境演化趋势 被引量:12
15
作者 叶青超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0-20,共11页
本文系统讨论华北平原地貌体系的时空分布,与形成营力的内在联系及其演化历史,宏观评价平原环境演化的趋势。
关键词 地貌体系 环境演化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东北深震区——8级大震的穴位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增建 张晓东 吴瑾冰 《内陆地震》 2002年第4期289-293,共5页
1 992年就曾指出东北深震区是中国北方和蒙古国 8级大震的穴位。1 999年东北发生深震后曾提出陕甘宁和青东地区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发生 8级大震的预测意见 ,结果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 8.1级大震。 2 0 0 2年 6月 2 1日... 1 992年就曾指出东北深震区是中国北方和蒙古国 8级大震的穴位。1 999年东北发生深震后曾提出陕甘宁和青东地区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发生 8级大震的预测意见 ,结果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在昆仑山口西发生 8.1级大震。 2 0 0 2年 6月 2 1日东北又发生 7.2级深震 ,因此 ,分析认为中国北部或蒙古国近几年内还可能发生 8级大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深震区 中国 蒙古国 8级大震预测 震级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留茬固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闫小丽 薛少平 朱瑞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0-104,111,共6页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固土保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在分析其制约因素及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留根茬固土、隔年错行免耕...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固土保水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针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气候、生态条件和种植习惯,在分析其制约因素及借鉴国内外先进保护性耕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留根茬固土、隔年错行免耕施肥播种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参照,在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横山县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与传统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增加了480 kg/hm2,增产率为6.27%,增收1 590.5元/hm2,地表风蚀量减少37%,土壤含水率总体增加,灌溉用水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结论】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具有显著的防风固土、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收的效果,适宜在长城沿线风沙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留茬固土 保护性耕作 种植模式
下载PDF
大华北地区地下流体资料趋势性转折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冬英 孙小龙 邵志刚 《华北地震科学》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对大华北地区地下流体资料进行梳理,筛选连续性好、相对稳定且存在趋势转折的资料进行趋势转折变化分析,根据转折时间点和形态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提出了趋势转折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大华北地区流体趋势转折的测项数在2006年和201... 对大华北地区地下流体资料进行梳理,筛选连续性好、相对稳定且存在趋势转折的资料进行趋势转折变化分析,根据转折时间点和形态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提出了趋势转折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大华北地区流体趋势转折的测项数在2006年和2011年出现明显增多的现象,此现象与2006年文安5.1级地震和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华北 地下流体 趋势性转折 时空特征
下载PDF
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与抗战救护 被引量:2
19
作者 池子华 丁泽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1-37,共7页
1933年1月,热河之战爆发,东北危急,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东北救护队开赴前线。救护队抵达天津后,经与各救护团体商定,联合开展救护行动。2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成立,设立北平办事处,指挥救护行动开展。在华北救护委员会统筹之... 1933年1月,热河之战爆发,东北危急,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东北救护队开赴前线。救护队抵达天津后,经与各救护团体商定,联合开展救护行动。2月14日,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成立,设立北平办事处,指挥救护行动开展。在华北救护委员会统筹之下,十三支救护队分别于前、后方开展救护工作,于前方设立伤兵医院,于后方设立救护院、重伤医院等,且将卫生防疫工作首次引入战地救护。各救护机构协同工作,比较圆满地完成此次救护任务,为全面抗战救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抗战 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 北平办事处 战事救护
下载PDF
如何深化中国北方的区域社会史研究——《长城内外:社会史视野下的制度、族群与区域开发》绪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世瑜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5,109,共5页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华北地区的研究,《长城内外:社会史视野下的制度、族群与区域开发》就是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起步阶段的一项成果。该书从生活在长城两侧的人群出发,观察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制度、事件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群...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事华北地区的研究,《长城内外:社会史视野下的制度、族群与区域开发》就是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起步阶段的一项成果。该书从生活在长城两侧的人群出发,观察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制度、事件如何影响到这些人群的生活,注意这些人群的生活如何与上述制度、事件共同构成了地方社会的结构。书中诸文多以明代为讨论的中心,关注自明代开始长城沿线两侧出现的新变化,虽然讨论的是长城沿线的不同区域,侧重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均揭示了这一横向地带的某些共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华北 区域社会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