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ringing Chinese Law in Line with Western Standards?Problematizing“Chinese”and“Western”in the Late Qing Debate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
1
作者 Yue Du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21年第1期39-72,共34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nse debates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Da-Qing xin xinglü)in the National Assembly(Zizheng yuan)during the Qing empire’s New Policy Reform(1901–11).The focus is on th...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ntense debates over the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Da-Qing xin xinglü)in the National Assembly(Zizheng yuan)during the Qing empire’s New Policy Reform(1901–11).The focus is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ose who drafted and supported the new code and those who expressed reservations,especially over reform of the laws on filial piety and fornication.The issue of reconfiguring the family and social order through law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verarching agenda of twentieth century legal reform in China—making an empire that“ruled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filial piety”into a modern nation-state that had direct relationships with its citizens.More importantly,an analysis of the late Qing debate over family law enables this article to problematize such concepts as“Chinese”and“Western”during this crucial moment of China’s empire-to-nation transformation.It showcases the paradox of China’s modern-era reforms—a contradiction between imposing Western-inspired order with a largely indigenous logic and maintaining existing sociopolitical order in the name of preserving national 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Policy Reform(1901–11) New Criminal code of great qing statism FAMILISM filial piety fornication national essence UNIVERSALISM
原文传递
明清律结构及私法在其中的地位 被引量:8
2
作者 范忠信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3-136,共4页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法典以明律和清律为代表。明清律的基本结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的法典编纂观念 ,稀少的民事规范在律典中杂附于刑法条文的存在方式反映了中国法律传统中民事问题刑事化的典型观念。
关键词 明清律典 史例律 六典 民法 法律史
下载PDF
近代中英关系史上的小斯当东——《小斯当东回忆录》译后余语 被引量:4
3
作者 屈文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6-122,共7页
小斯当东是近代中英关系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商人、外交使节、议员等多重身份,使得他的经历富有故事性。他于1856年完成的《小斯当东回忆录》极具史料价值。从小斯当东的履历、小斯当东与中国、小斯当东与《大清律例》的翻译... 小斯当东是近代中英关系史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商人、外交使节、议员等多重身份,使得他的经历富有故事性。他于1856年完成的《小斯当东回忆录》极具史料价值。从小斯当东的履历、小斯当东与中国、小斯当东与《大清律例》的翻译、小斯当东的英国议员经历等角度出发,可以展现《小斯当东回忆录》一书的主要内容,并勾勒出小斯当东在中英交往初期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斯当东 《小斯当东回忆录》 《大清律例》 中英关系
下载PDF
清代天山南路地区刑案审判中的“亲亲相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东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88-94,共7页
根据清朝制度的规定,天山南路地区重大政治案件和严重刑事案件需要按照《大清律例》审理,在司法实践中,作为《大清律例》重要原则的"亲亲相隐"相关规定得到运用。清代档案中保留有天山南路地区司法活动中依据"亲亲相隐&q... 根据清朝制度的规定,天山南路地区重大政治案件和严重刑事案件需要按照《大清律例》审理,在司法实践中,作为《大清律例》重要原则的"亲亲相隐"相关规定得到运用。清代档案中保留有天山南路地区司法活动中依据"亲亲相隐"原则量刑的一些案例,这些案件案发时间、地域不同,案件性质和涉案群体也有差异。本文从这些案例入手,分析了"亲亲相隐"原则在该地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情况,探讨了以《大清律例》为代表的清朝法律制度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天山南路地区 《大清律例》 亲亲相隐
下载PDF
清道光朝之后若干官修史籍论略 被引量:3
5
作者 乔治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70,共9页
清朝官方史学经历了乾隆时期的繁荣发展之后,在道光朝已经显著衰退,但仍然保持着记录和编纂本朝各种史籍的基本格局。此外,清季的官方修史取得一些值得注意的业绩,如修成嘉庆《大清一统志》、纂修光绪《大清会典》及其附属各书、国史馆... 清朝官方史学经历了乾隆时期的繁荣发展之后,在道光朝已经显著衰退,但仍然保持着记录和编纂本朝各种史籍的基本格局。此外,清季的官方修史取得一些值得注意的业绩,如修成嘉庆《大清一统志》、纂修光绪《大清会典》及其附属各书、国史馆扩展其修史项目等,还编纂了三朝《筹办夷务始末》、《治平宝鉴》、《各国政艺通考》等书。这些书、史编纂,密切联系了清廷的政治需要,也包含有史学学术上的追求。即使在国力衰减、充满危机的状况下,清朝依然坚持了官方史学的运行,这一点超越了以往朝代,尤属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方史学 《大清一统志》 《大清会典图》 国史馆
下载PDF
《大清律例》“夫尊妻卑”对夫犯妻的影响——以“夫因生活琐事杀妻”案为考察中心
6
作者 钱泳宏 《北方法学》 CSSCI 2014年第4期146-153,共8页
在清代,朱子理学是统治阶级所尊奉的正统学说,《大清律例》具有典型的"夫尊妻卑"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夫妻权利义务不对等、夫妻相犯同罪异罚两个方面。在刑科档案中,夫因生活琐事杀妻是导致夫殴妻至死的最主要原因,且在夫杀妻... 在清代,朱子理学是统治阶级所尊奉的正统学说,《大清律例》具有典型的"夫尊妻卑"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夫妻权利义务不对等、夫妻相犯同罪异罚两个方面。在刑科档案中,夫因生活琐事杀妻是导致夫殴妻至死的最主要原因,且在夫杀妻案件中占较大的比例。《大清律例》的"夫尊妻卑"规定,纵容了夫权的肆意膨胀,致使清律为倡导"素相和好"的夫妻关系而试图约束夫犯妻,尤其是夫殴妻致折伤以上的目的无法达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律例 夫尊妻卑 夫犯妻
下载PDF
论明清立法语体的规范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愫贞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3期7-12,共6页
立法语体的规范化是指语体风格的平正、明决、老道、典雅。作为立法语体,成熟期是隋唐,而真正规范化的当属明清。《大明律》的言语表意非常明晰确定,也很显露,无隐喻无象征,这正是立法语体规范化的属性之一。《大清律例》语体风格虽与... 立法语体的规范化是指语体风格的平正、明决、老道、典雅。作为立法语体,成熟期是隋唐,而真正规范化的当属明清。《大明律》的言语表意非常明晰确定,也很显露,无隐喻无象征,这正是立法语体规范化的属性之一。《大清律例》语体风格虽与明律比较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性:既有《大明律》的洁净利落、简易平实的特点,也有自己雅致蕴藉的个性,真正成就了非常规范的立法语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 明清 立法语体 《大明律》 《大清律例》
下载PDF
晚清民法近代化论略
8
作者 贾孔会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0-93,共4页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关键词 晚清时期 《大清民律草案》 民法 近代化
下载PDF
《大清律例》英译本中概念转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谈耀文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5-39,共5页
作为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一种形式,概念转喻指的是在同一ICM中,一个概念实体(转喻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操作过程。ICM在转喻的生成与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大清律例》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英... 作为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一种形式,概念转喻指的是在同一ICM中,一个概念实体(转喻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操作过程。ICM在转喻的生成与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大清律例》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英译本中概念转喻的表征形式。研究发现,《大清律例》英译本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概念转喻,如整体与部分转喻、事件转喻、范畴与成员转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律例》英译本 概念转喻 理想化认知模型 翻译
下载PDF
《大清律例》“照”字考释
10
作者 逯子新 赵晓耕 《河北学刊》 2024年第6期211-217,共7页
明清律典相比于唐宋律典,在法律术语方面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即“照”字的广泛适用。“照”的含义非常复杂,其与“比照”“依”“以”“准”等法律术语既有重叠,又有所区分。“照”是与“例”相伴随而产生的新兴法律术语,并未承继《唐律... 明清律典相比于唐宋律典,在法律术语方面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即“照”字的广泛适用。“照”的含义非常复杂,其与“比照”“依”“以”“准”等法律术语既有重叠,又有所区分。“照”是与“例”相伴随而产生的新兴法律术语,并未承继《唐律疏议》的律文用语范式,其在律典中的广泛适用,是对传统律学基于唐宋律典所总结的“例分八字”体系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帝制晚期传统法在法律体系构建和立法技术方面的疲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律例》 例分八字 比附
下载PDF
私玉之禁:乾隆时期国家对回疆的资源管控与法律实践 被引量:2
11
作者 惠男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70,共14页
乾隆四十三年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私鬻玉石案发生后,清朝开始严禁回疆的玉石贸易。学界以往的研究多强调此案的政治和商业意义,却忽略了其所引发的司法效应。本文通过挖掘相关的满文档案,梳理清代回疆玉石资源的管控策略的形成过程,考察... 乾隆四十三年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私鬻玉石案发生后,清朝开始严禁回疆的玉石贸易。学界以往的研究多强调此案的政治和商业意义,却忽略了其所引发的司法效应。本文通过挖掘相关的满文档案,梳理清代回疆玉石资源的管控策略的形成过程,考察其在司法层面带给各回城的回民以及寓居于新疆的浩罕或巴达克山等地的中亚回商所带来的影响,并揭示出这些法律实践推动《大清律例》的相关条款在回疆施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玉 回疆 大清律例 乾隆 司法
原文传递
罚金刑在近代刑法中的确立——以1907年大清刑律草案的相关规定为视点 被引量:12
12
作者 高汉成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7-105,共9页
清末10年修律,首当其冲的就是刑事法律的改革。1907年10月,沈家本主持的修订法律馆上奏中国近代第一个刑法草案——大清刑律草案,在中国刑法史上第一次将罚金确定为五大主刑之一。从1908年到1910年,中央各部院堂官、地方各省督抚、将军... 清末10年修律,首当其冲的就是刑事法律的改革。1907年10月,沈家本主持的修订法律馆上奏中国近代第一个刑法草案——大清刑律草案,在中国刑法史上第一次将罚金确定为五大主刑之一。从1908年到1910年,中央各部院堂官、地方各省督抚、将军都统陆续上奏对大清刑律草案的签注意见,其中涉及罚金的主要问题有:罚金定为主刑问题、罚金单位和等级问题、罚金易刑问题、罚金适用的过轻与过重问题、罚金与赔偿金的关系问题。回顾和分析罚金刑在中国近代刑法中的确立过程,将使我们在微观层次上对“会通中西”的法律变革原则有新的体悟,并有利于对近代“礼法之争”的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刑律草案 签注 罚金刑
原文传递
Homicide, Same-Sex Rape, and the Pursuit of Justice in Early 19th Century China
13
作者 Jeffrey Riegel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5年第2期271-290,共20页
This paper examines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legal cases in which Qing jurists had to determine a just way to punish a male offender who had murdered a man in order to defend himself against rape. Earlier, in the eigh... This paper examines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legal cases in which Qing jurists had to determine a just way to punish a male offender who had murdered a man in order to defend himself against rape. Earlier,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jurists judging such cases exhibited considerable skepticism that same-sex rape had occurred. They regarded the claim of rape as an excuse offered by the murderer, demanded an extraordinary measure of proof that there had been a rape, and pun- ished the murderers harshly. But over time, as illustrated in model cases gathered together in the Xing'an huilan ~lj~ or Conspectus of Punishment Cases, various officials pursuing their judicial responsibilities came to acknowledge a broader range of possibl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same-sex rape might have occurred and hence showed greater leniency to males who claimed to have tour- dered because they had been raped or judicial practice came to a climax in 1825 threatened with rape. This evolution in when the Court of Revision petitioned the Emperor to approve even greater leniency but the Board of Punishments refuted the argu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great qing code of Statutes and Sub-statutes Conspectus of punishment cases Same-sex rape qing dynasty justice qingli or "reason and good sens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