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ing Green Ammonia Electrosynthesis Through Tuning Sn Vacancies in Sn‑Based MXene/ MAX Hybrids
1
作者 Xinyu Dai Zhen‑Yi Du +10 位作者 Ying Sun Ping Chen Xiaoguang Duan Junjun Zhang Hui Li Yang Fu Baohua Jia Lei Zhang Wenhui Fang Jieshan Qiu Tianyi Ma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54-168,共15页
Renewable energy driven N_(2) electroreduction with air as nitrogen source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realizing scalable green ammonia production.However,relevant out-lab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fancy.Herein,a novel S... Renewable energy driven N_(2) electroreduction with air as nitrogen source holds great promise for realizing scalable green ammonia production.However,relevant out-lab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fancy.Herein,a novel Sn-based MXene/MAX hybrid with abundant Sn vacancies,Sn@Ti_(2)CTX/Ti_(2)SnC–V,was synthesized by controlled etching Sn@Ti_(2)SnC MAX phase and demonstrated as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electrocatalytic N2 reduction.Due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Xene/MAX heterostructure,the existence of Sn vacancies and the highly dispersed Sn active sites,the obtained Sn@Ti2CTX/Ti_(2)SnC–V exhibits an optimal NH_(3) yield of 28.4μg h^(−1) mg_(cat)^(−1) with an excellent FE of 15.57% at−0.4 V versus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 in 0.1 M Na_(2)SO_(4),as well as an ultra-long durability.Noticeably,this catalyst represents a satisfactory NH3 yield rate of 10.53μg h^(−1) mg^(−1) in the home-made simulation device,where commercial electrochemical photovoltaic cell was employed as power source,air and ultrapure water as feed stock.The as-proposed strategy represents great potential toward ammonia production in terms of financial cost 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 technical economic analysis.This work is of significance for large-scale green ammonia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ammonia synthesis N2 electroreduction Renewable energy SN MXene/MAX hybrid
下载PDF
Exploring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mechanisms in electrocatalytic ammonia synthesis:A comprehensive review
2
作者 Abhishek Umesh Shetty Ravi Sankannavar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81-697,共17页
The electrochemical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eNRR)holds significant promise as a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large-scale Haber Bosch process,offering a carbon footprint-free approach for ammonia syn... The electrochemical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eNRR)holds significant promise as a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large-scale Haber Bosch process,offering a carbon footprint-free approach for ammonia synthesis.While the process is thermodynamically feasible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challenges such as the compet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low nitrogen solubility in electrolytes,and the activation of inert dinitrogen(N_(2))gas adverse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ammonia production.These hurdles result in low Faradaic efficiency and low ammonia production rate,which pose obstacles to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the process.Researchers have been actively designing and proposing various electrocatalyst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but challenges still need to be resolved.A key strategy in electrocatalyst design l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that gover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electrocatalyst in driving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Through mechanistic studies,we gain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action,enabling us to propose optimised designs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mechanisms involved in eNRR on the electrocatalyst surface.It delves into the various mechanisms such as dissociative,associative,Mars-van Krevelen,lithium-mediated nitrogen reduction and surface hydrogenation mechanisms of nitrogen reduction.By unravelling the intricacies of eNRR mechanisms and exploring promising avenues,we can pave the way for more efficient and commercially viable ammonia synthesis through this sustainable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by designing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ammonia synthesis ELECTROLYSIS ELECTROCATALYSIS Nitrogen reductionreaction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pathways REACTIONMECHANISM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hollow B–SiO2@TiO2 composites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s for degradation of ammonia-nitrogen and green algae in aqueous solution 被引量:4
3
作者 Qin Zhou Hengbo Yin +1 位作者 Aili Wang Yang S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535-2543,共9页
Hollow B–SiO2@TiO2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the wet chemical deposition method starting from TiCl4 and hollow B–SiO2 microspheres.TiO2 layers composed of anatase TiO2 nanoparticles were coated on the surfaces of ... Hollow B–SiO2@TiO2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the wet chemical deposition method starting from TiCl4 and hollow B–SiO2 microspheres.TiO2 layers composed of anatase TiO2 nanoparticles were coated on the surfaces of the hollow B–SiO2 microspheres probably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Ti—O—Si and Ti—O—B bonds.A great number of—OH groups were also present at the TiO2 coating layers.The presence of Ti—O—Si bonds and Ti—O—B bond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defects in the TiO2 coating layers,which decreased the band gap of the TiO2 coating layers to ca.3.0 eV and endowed the TiO2 coating layers with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performance.The buoyancy hollow B–SiO2@TiO2 composites exhibited high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mmonia-nitrogen and green algae.The conversion of ammonia-nitrogen reached 65%when the degradation of ammonia-nitrogen(43 mg·L-1 at pH value of 8)was catalyzed by the B–SiO2@TiO2(100:10)composite under the simulated solar light irradiation at 35°C for 660 min.The green algae(5 mg·L-1)were almost completely degraded over the B–SiO@TiO2(100:20)photocatalyst under the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at 35°C for 5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iO2@TiO 2composites PHOTOCATALYSIS ammonia-nitrogen green ALGAE
下载PDF
风光制氢合成氨系统的多时段可调度域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步祥 朱文聪 +4 位作者 朱杰 邱一苇 臧天磊 贺革 陈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73,I0013,共15页
为直观描述风光发电制氢合成氨(power-to-ammonia,P2A)系统的柔性负荷调节潜力,计及制氢、合成氨化工过程的负载调控特性,基于动态规划思想和计算几何理论,提出其多时段可调度域(multi-stagedispatchableregion,MSDR)的刻画方法。所提... 为直观描述风光发电制氢合成氨(power-to-ammonia,P2A)系统的柔性负荷调节潜力,计及制氢、合成氨化工过程的负载调控特性,基于动态规划思想和计算几何理论,提出其多时段可调度域(multi-stagedispatchableregion,MSDR)的刻画方法。所提方法将多时段间相互耦合的鲁棒约束变换为“氢缓冲罐贮量–合成氨产率”状态空间中的确定性多面体约束,使得对于可调度域内的任意系统状态,均存在满足完整调度过程安全约束的“制氢流量–氨产率爬坡速率”控制序列,从而实现P2A系统可调度能力的可视化。所提MSDR模型可进一步用于构造多时段鲁棒优化调度,在保证可行性的前提下优化P2A系统的经济收益。最后,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某在建示范工程构造算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制氢 绿氨 可调度域 工业负荷调控 动态规划 鲁棒优化 计算几何
下载PDF
适用可再生能源不确定特性的合成氨多稳态柔性工艺技术
5
作者 吉旭 林今 +5 位作者 聂李红 周利 袁绍军 张欢 贺革 戴一阳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5,共13页
双碳背景下,风光可再生能源发电是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绿氢”由于其长周期存储和零碳特征,可以有效解决风光电力消纳的难题,有望与电能一同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两大支柱。但是由于氢气自身特性和氢脆造成的材料瓶颈,“绿氢”发展遇到... 双碳背景下,风光可再生能源发电是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绿氢”由于其长周期存储和零碳特征,可以有效解决风光电力消纳的难题,有望与电能一同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两大支柱。但是由于氢气自身特性和氢脆造成的材料瓶颈,“绿氢”发展遇到制储运多环节安全性与经济性挑战。绿电制氢制氨的“电制绿氨”路径被认为是解决“绿电”“绿氢”技术经济困局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风光资源的不确定性,分析了基于合成氨“哈-博”工艺多种解决方案的优劣,提出了多稳态柔性“电制绿氨”工艺模式以解决“源网氢氨”复杂技术特征耦合下的设计、装置和运行问题;研究了多稳态柔性“电制绿氨”工艺的系统性技术架构、整定经济运行负荷与运行周期的最优化方法;开发了电氢氨一体化数字仿真模型,计及电力约束、资源波动、氢氨需求、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等因素,对全场景、全流程下的“电制绿氨”进行协同优化,形成了一套面向动态运行的绿电耦合化工的设计方法;研究了催化剂结构性能调优与合成塔内件结构的优化方法,开发了复杂变工况条件的催化剂宏观动力学模型,以及电氢氨一体化协同调度与智能控制技术。多稳态柔性“电制绿氨”工艺实现了合成氨经济运行负荷在30%~110%,负荷调节速率在0.5~1.0%/min,支持日、班,及班内多时域负荷调节要求,30%~110%负荷运行下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均优于GB 21344—2015《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标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氢能 合成氨 多稳态柔性 氢氨一体化 安全性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氨燃料航空动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秦江 方垍洧 +3 位作者 王聪 颜培刚 哈婵 李成杰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共20页
为了获得氨燃料航空动力应用潜力评价,本文综述了氨燃料的绿色制取方法、氨燃料燃烧特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氨航空发动机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氨燃料航空发动机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获得氨燃料航空动力应用潜力评价,本文综述了氨燃料的绿色制取方法、氨燃料燃烧特性的研究成果以及氨航空发动机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氨燃料航空发动机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氨氢混合燃烧在未来有望成为氨燃料航空动力系统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氨的绿色制取 氨燃料航空发动机 氢氨混合燃烧 氮氧化物排放 综述
下载PDF
合成氨行业发展趋势和绿氨成本竞争力分析
7
作者 温倩 冯伟扬 +2 位作者 杨铮 田桂丽 葛凌生 《化学工业》 CAS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综述了我国合成氨行业发展历程,原料和消费结构的演变;分析了合成氨行业发展形势及下游产业链、新兴消费领域等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国内绿氨成本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绿氨竞争力的核心主要在降低风光电成本、构建低成本储运... 综述了我国合成氨行业发展历程,原料和消费结构的演变;分析了合成氨行业发展形势及下游产业链、新兴消费领域等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国内绿氨成本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绿氨竞争力的核心主要在降低风光电成本、构建低成本储运系统、开发绿色应用场景等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发展研究 绿氨 成本竞争力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合成绿氨研究进展及氢-氨储运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曾悦 王月 +3 位作者 张学瑞 宋玺文 夏博文 陈梓颀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6-389,共14页
可再生能源和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氨作为储氢介质,因其能发挥长时储氢和长距离运氢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化石燃料制氢合成氨工艺成熟,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绿氨以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作为氢源,具有减少合成氨产业碳排放、消纳风光等可... 可再生能源和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氨作为储氢介质,因其能发挥长时储氢和长距离运氢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化石燃料制氢合成氨工艺成熟,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绿氨以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作为氢源,具有减少合成氨产业碳排放、消纳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充当储氢载体易于储运等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开发绿氨合成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工业Haber-Bosch法合成氨、电化学、光催化、等离子体和化学链合成氨取得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合成氨工艺的技术路线和发展现状,对比了煤制灰氨和可再生能源制绿氨工艺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了电价、电解制氢能耗等因素对电解制氢合成氨成本的影响,论述了分别以氨为载体储氢和储存液氢的成本构成,研究了分别以氨为载体运氢和运输气氢的成本,提出了对绿氢合成绿氨、以绿氨为载体储运氢产业发展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可再生能源 氨储运 绿氨 经济性
下载PDF
深远海海上风电制氨场景及技术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海波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3,共9页
海上风电将朝着深远海化、规模化和浮式化发展,而离岸距离较远的深远海海上风电的储能和消纳是一项挑战。通过对国内外这一领域文献的解读,分析得出深远海海上风电制氨(海上风电制氨,下同)可以实现大规模储能和能量从海上向陆上消费端... 海上风电将朝着深远海化、规模化和浮式化发展,而离岸距离较远的深远海海上风电的储能和消纳是一项挑战。通过对国内外这一领域文献的解读,分析得出深远海海上风电制氨(海上风电制氨,下同)可以实现大规模储能和能量从海上向陆上消费端的转移,便于发挥下游大规模消纳和利用的优势。结合我国海上油气工业的技术与装备经验,提出了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氨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氨船和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分布式制氨3种适用于深远海海上风电就地制氨的创新应用场景,总结了适合于不同场景的制氨技术路线。结果表明,大中型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适合于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氨平台和浮式生产储卸氨船场景,小型橇装低温低压合成氨技术和新型电催化合成氨技术更适合于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分布式制氨场景。分析了不同制氨技术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难题,并对未来深远海海上风电海上制氨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远海 海上风电 绿氨 合成氨
下载PDF
20 ppm Anhydrous Ammonia Odor Agent Proposed for Hydrogen Fuel for Safe Detection of Leaks
10
作者 Daniel Nelson Russell 《Detection》 CAS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Preferably 20 ppm anhydrous ammonia (NH<sub>3</sub>) is proposed to be added to hydrogen fuel (H) made from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green hydrogen), so that H leaks may be easily detectable by smell, but... Preferably 20 ppm anhydrous ammonia (NH<sub>3</sub>) is proposed to be added to hydrogen fuel (H) made from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green hydrogen), so that H leaks may be easily detectable by smell, but not dangerously toxic. Including this odor agent, would allow H to be distributed safely in pipes, as required by law, and it would allow H to be safely stored, transported, and exported for sale, and widely commercialized. Further research is suggested to identify optimum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automated technique for injecting NH<sub>3</sub> into H, and to chart the minimum concentration needed,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 application to make hypersonic H burning aircraft safer for ground maintenance crews is proposed. An ability to make, store and distribute H, made from local sources of renewable energy, would reduce a need for fossil fuels, especially in poor, remote communities, where it could improve their economy by creating an export product for sale, while reducing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Renewable Energy Anhydrous ammonia Hydrogen Gas Distribution System ODORANT Odor Agent green Hydrogen Hypersonic Aircraft
下载PDF
绿氨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科宇 徐金鑫 +3 位作者 吴桂波 杨哲 陈嘉鸿 陈永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44-2553,共10页
氨工业为人类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生产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氨具有“零碳”特点,全生命周期减碳效果明显,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低碳产业发展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绿氨产业政策... 氨工业为人类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生产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氨具有“零碳”特点,全生命周期减碳效果明显,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低碳产业发展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绿氨产业政策、绿氨产业发展现状及进展的介绍,以及对绿氨在车船燃料、储氢载体、燃料发电、化工原料等四个下游应用市场竞争力分析,表明全球主要船舶发动机技术商与船舶制造商都在开发氨燃料发动机与氨动力船舶并陆续开展运行测试,国内车用氨燃料发动机已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绿氨在远洋航运领域最先取得突破,当绿电价格随新能源技术进步降至0.20CNY/kWh左右时,全球绿氨车船燃料将迎来大发展,绿氨在重型卡车和远洋船舶行业将越来越具有成本竞争力。同时,氨作为储氢载体发展潜力大,液氨合成与脱氢环节成本占比85%以上,对运距不敏感,未来将成为全球大宗氢气远洋运输的主要形式之一。最后指出绿氨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产业政策和标准制定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能源 绿色燃料 绿氨 储氢载体 发展建议
下载PDF
与核反应堆耦合的新型制绿氨模型
12
作者 黄靖钟 刘斌 +3 位作者 潘良明 朱隆祥 邓佳佳 折晓会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5-372,共8页
氨气是高效氢能载体,可有效解决氢能载运过程中安全性和经济性难题。核能-碘硫热化学循环制氢是实现无污染大规模工业制绿氢的可行途径。目前对核能-碘硫热化学循环制氢的研究集中于核热耦合问题,未考虑氢气产生后的载运问题。基于此,... 氨气是高效氢能载体,可有效解决氢能载运过程中安全性和经济性难题。核能-碘硫热化学循环制氢是实现无污染大规模工业制绿氢的可行途径。目前对核能-碘硫热化学循环制氢的研究集中于核热耦合问题,未考虑氢气产生后的载运问题。基于此,提出一种核-氨-氢新模型。此模型首先进行核能制氢,再通过核热将其转化为氨气,优化核热的梯级利用并解决氢储运问题。通过Aspen Plus软件模拟全流程,分析能耗、效率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能 制氢 热效率 碘硫循环 绿氨 核-氨-氢新型模型
下载PDF
合成氨工艺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承顺 《能源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2-15,共4页
综述了目前合成氨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现状,分析了合成氨研究方向和工业生产采用的典型工艺及其技术特点、经济性。重点对比了传统热催化法、等离子体法、光催化法和电催化法及其催化剂的优缺点和工业应用价值,目前工业上主要仍采取传... 综述了目前合成氨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现状,分析了合成氨研究方向和工业生产采用的典型工艺及其技术特点、经济性。重点对比了传统热催化法、等离子体法、光催化法和电催化法及其催化剂的优缺点和工业应用价值,目前工业上主要仍采取传统热催化法合成氨技术,开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的催化剂是合成氨技术的研究热点;绿氨代替灰氨生产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绿氨的转型发展是合成氨工业的发展方向,实现氢氨联合的绿色经济路线对保障能源环保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催化剂 绿氨 经济性
下载PDF
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容量-调度优化分析
14
作者 邓振宇 周家辉 +2 位作者 徐钢 张润之 宋晓娜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146,共11页
为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设计了一种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以系统年收益最大作为目标函数,考虑系统电平衡、氢平衡以及电网交互等运行约束,建立了容量配置-调度优化模型,以内蒙古某地区风光真实... 为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波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设计了一种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以系统年收益最大作为目标函数,考虑系统电平衡、氢平衡以及电网交互等运行约束,建立了容量配置-调度优化模型,以内蒙古某地区风光真实出力作为输入,通过风光容量配比分析,探究风光容量配比对系统的技术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容量配置与调度优化后,并/离网风光互补制氢合成氨系统能够在不同风光出力情况下合理切换工作状态,平抑风光波动,实现合成氨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并网型系统优于离网型系统;在案例区域内,随着风电容量的提高,系统需配置的电解槽与储氢罐容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容量接近或相等时,系统经济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互补 绿氨 容量调度优化 风光容量配比分析
下载PDF
氢基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泽普 孟云龙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CAS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氢基能源是以氢气为核心构建的能源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绿色甲醇、绿氨等,具有清洁零碳、灵活高效、来源丰富的特点,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围绕中国氢基能源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 氢基能源是以氢气为核心构建的能源体系,包括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绿色甲醇、绿氨等,具有清洁零碳、灵活高效、来源丰富的特点,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围绕中国氢基能源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电解水制氢、绿色甲醇、绿色合成氨3种氢基能源发展的政策与市场背景,梳理了当前我国氢基能源产业发展的规模、技术现状,研判氢基能源发展阶段与未来趋势,为氢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基能源 绿氢 绿氨 绿色甲醇 规模 技术
下载PDF
氨分解制氢钌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帆 赵宇辰 郑文跃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32-144,共13页
氢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资源是未来能源结构的竞争性候选能源。含氢17.6%(质量分数,下同)的氨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无碳化氢载体,其制氢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且现场氨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氢储存和运输的难题。目前,已经开发了各种金属基氨... 氢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资源是未来能源结构的竞争性候选能源。含氢17.6%(质量分数,下同)的氨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无碳化氢载体,其制氢成本低,生产效率高,且现场氨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氢储存和运输的难题。目前,已经开发了各种金属基氨分解催化剂,其中钌(Ru)基催化剂因具有合适的Ru-N结合能最为优越。近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Ru基催化剂的性能,通过研究多种载体和助剂材料,并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揭示催化性能与催化剂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旨在降低Ru的负载量和反应温度,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本文阐述了不同产氢路径,并对绿氨经济性与国内外企业绿氨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归纳。同时,分析了氨分解反应的基本机理以及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并总结了目前用于氨分解的贵金属Ru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及不同类型载体、助剂对Ru基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此外,介绍了氨分解反应器及其老化问题。最后对氨分解催化制氢的改进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氢-氨”能源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氨分解 机理 催化剂 绿氨经济
下载PDF
风光互补发电制氢耦合合成氨系统的配置分析
17
作者 龚思琦 杨洋 +4 位作者 李初福 白祝洽 孙浩哲 张晓方 许明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5,共8页
将可再生能源制氢与传统化工过程结合实现电-氢-化耦合,不仅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消纳,还有利于化工过程的绿色低碳转型。针对电-氢-化耦合系统中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化工过程稳定性需求的矛盾,建立了大规模风光互补发电制氢-储... 将可再生能源制氢与传统化工过程结合实现电-氢-化耦合,不仅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消纳,还有利于化工过程的绿色低碳转型。针对电-氢-化耦合系统中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化工过程稳定性需求的矛盾,建立了大规模风光互补发电制氢-储氢-合成氨系统的配置模型,基于西北地区典型风光发电曲线研究风光配比、制氢容量、制氢最小负荷和氢气储罐体积等关键参数对系统运行的影响规律,并分析系统的全年运行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当风光配比为8∶3且制氢容量与风光平均输出功率接近时,可在较小储罐体积工况下降低网电补充。制氢最小负荷降低和储罐体积增加有利于降低网电补充,有望实现系统纯绿电运行。当系统参数配置为风光配比8∶3、制氢容量400 MW、制氢最小负荷20%和氢气储罐体积100000 m^(3)时,全年平均网电补充比例在5%左右。对系统8760 h的模拟结果表明,制氢装置的负荷调节可减缓系统受风光发电波动的影响,通过储氢装置的进一步缓冲,可实现合成氨装置在50%~110%负荷的连续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制氢 合成氨 绿氨 系统模拟
下载PDF
沿海炼化企业跨界耦合低碳转型发展方案探讨
18
作者 陈晓昀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双碳背景下,沿海炼化企业利用临海的区位优势,与企业周边海水淡化、核电、海水制盐、LNG商储项目等跨界耦合,可实现企业自身和区域内相关项目整体用能优化。在企业转型发展产业链规划时,一方面应结合区域盐资源配套建设氯碱规划含氯化... 双碳背景下,沿海炼化企业利用临海的区位优势,与企业周边海水淡化、核电、海水制盐、LNG商储项目等跨界耦合,可实现企业自身和区域内相关项目整体用能优化。在企业转型发展产业链规划时,一方面应结合区域盐资源配套建设氯碱规划含氯化工品产业链;另一方面从新能源深度利用角度,在直接利用绿电和常规绿电电解水制氢基础上,可通过规划绿电电解海水制绿氢和绿氧、绿氢制备绿氨和绿色甲醇等绿色化工产品项目,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绿色化工品进一步延伸其下游产业链,实现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低碳转型发展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炼化企业 跨界耦合 低碳转型 绿氢 绿氨 绿色甲醇
下载PDF
绿氢-绿氨工艺流程的多稳态模拟和动态响应
19
作者 李默 郭永坚 董晓莹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39,共7页
绿氢-绿氨工艺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得到的氢气为原料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其具有受天气条件影响、负荷波动大、工段间耦合性强的特点。为研究绿氢-绿氨工艺流程中发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电化学储能、合成氨等工段之... 绿氢-绿氨工艺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得到的氢气为原料合成氨的工艺流程,其具有受天气条件影响、负荷波动大、工段间耦合性强的特点。为研究绿氢-绿氨工艺流程中发输变电、电解水制氢、储氢、电化学储能、合成氨等工段之间的系统集成和协同调度方案,利用新一代流程模拟软件AVEVA Process Simulation建立了稳态-动态双模式通用型绿氢-绿氨全流程工艺模型,并通过多稳态模拟的手段分析了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合理设计和调度储氢和储能单元不仅可以显著稳定化工生产、合理消纳可再生电力,还能稳定网电补充,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绿氢 绿氨 合成氨 流程模拟 动态响应
下载PDF
基于仿真模拟的合成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研究
20
作者 于双恩 陈斌 +2 位作者 郝沛 王翠萍 张朝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38-344,共7页
新能源发电消纳需求日益增长,电解水制绿氢进而制备合成氨逐渐成为一种消纳新能源电力的主要方式。但新能源形式具有随机性及波动性,与传统合成氨要求“安稳长满优”特性存在巨大差异,接入新能源易引起合成氨系统负荷不规律波动。基于As... 新能源发电消纳需求日益增长,电解水制绿氢进而制备合成氨逐渐成为一种消纳新能源电力的主要方式。但新能源形式具有随机性及波动性,与传统合成氨要求“安稳长满优”特性存在巨大差异,接入新能源易引起合成氨系统负荷不规律波动。基于Aspen软件搭建了合成氨仿真模型,分析了系统温度、压力对出塔气温度、出塔气氨含量、循环比、系统能耗等参数的影响,以及动态变负荷调节过程中氢氮比、温度、压力、空速、主要能耗、循环比、塔出口氨含量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系统能耗与系统压力即氨转化率紧密相关;新鲜气氢氮比保持定值时,入塔气氢氮比会缓慢变化;负荷波动时,温度及流量控制易出现紊乱。针对低负荷不易控制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氨 Aspen软件 不规律波动 低负荷控制 氢氮比 仿真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