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发区绿色转型与空气污染治理:异地迁移还是就地创新
1
作者 曹友斌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7,共11页
本文借助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开发区绿色转型的空气污染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绿色转型有效降低了当地空气污染程度,促使当地污染企业通过在异地设立子公司的方式来规避环境规制,... 本文借助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开发区绿色转型的空气污染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区绿色转型有效降低了当地空气污染程度,促使当地污染企业通过在异地设立子公司的方式来规避环境规制,并未增加当地的绿色专利数量,表明异地迁移效应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就地创新效应并未凸显。进一步分析显示,开发区绿色转型未同步提高当地的经济增长水平,体现出开发区绿色转型的政策效果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为代价的。上述结论为理解开发区绿色转型的实践效果及其内在逻辑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绿色转型 空气污染 污染转移 区位导向性政策
下载PDF
省际毗邻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时空异质性及类型诊断——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2
作者 仇方道 张新林 丁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13-1924,共12页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也是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SBM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省际毗邻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识别问题区...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也是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SBM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0年省际毗邻区域工业绿色转型绩效时空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识别问题区域类型。结果发现:①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上升之势,区域差异拉大且空间集聚性增强;②空间上,高水平县域向苏鲁毗邻区域集中,轴线尺度上呈现向京沪线>新石线>东陇海线>京九线的格局演变趋势,城乡尺度上持续保持乡村>城市的格局;空间关联上,低−低型县域向苏皖豫毗邻区域集聚;③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提升是各种因素集体作用的结果,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交通基础设施水平3因素的作用由促进转变为抑制,而对外开放、能源保障2因素的作用由抑制转变为促进;④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存在6种问题区域类型,即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同步滞后型、技术进步与工业GTFP同步滞后型、技术效率与工业GTFP同步滞后型、技术进步滞后型、技术效率滞后型、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稳定型。据此,针对不同问题区域类型提出了差别化的淮海经济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调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工业绿色转型 省际毗邻区域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评价
3
作者 谷书林 谭俊涛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7-12,共6页
绿色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提升绿色转型效率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以淮海经济区9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CCR模型和对抗交叉评价模型定量分析2013—2020年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 绿色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提升绿色转型效率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以淮海经济区9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CCR模型和对抗交叉评价模型定量分析2013—2020年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安徽省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最高,江苏省较低,山东省最低;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差异较大,衰退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均值较高,成熟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较低,再生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最低;从城市类型来看,煤炭类与非金属类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效率差距较小.最后,从财政支持、产业结构、科技投入等方面对淮海经济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效率 资源型城市 CCR模型 交叉评价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深圳特区绿地景观动态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17
4
作者 乌日汗 温小荣 +1 位作者 赵海霞 佘光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47,共6页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2002和2005年两期的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指数和转移矩阵法分析了深圳特区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今后6年(至2011年)绿地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2002和2005年两期的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指数和转移矩阵法分析了深圳特区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今后6年(至2011年)绿地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深圳特区绿地景观变化的主要特征为人工绿地景观组分不断增加,而原有的自然绿地景观组分不断减少;绿地景观斑块破碎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上升,优势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预计至2011年研究区绿地总面积不断增加,但生态效益较高的自然绿地面积将会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景观格局 转移矩阵 马尔可夫模型 QUICKBIRD影像 深圳特区
下载PDF
推动循环化改造促进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绿色发展——以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汪东 范玲 +1 位作者 陈达祎 林成淼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第6期48-50,共3页
园区循环化改造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为例,研究其循环化改造目标举措和经验做法,主要提出企业清洁化生产、生产标准化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集聚化发展、污染集中化治理、制度... 园区循环化改造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为例,研究其循环化改造目标举措和经验做法,主要提出企业清洁化生产、生产标准化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集聚化发展、污染集中化治理、制度持续化创新六方面的绿色发展示范,为其他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推进循环化改造和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 循环化改造 精细化工 绿色发展
下载PDF
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3
6
作者 林木西 肖宇博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8-94,共17页
基于2014—2021年城市相关数据,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实施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试验区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表明:试验区政策能够显著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较于非试验区城市... 基于2014—2021年城市相关数据,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实施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试验区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表明:试验区政策能够显著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较于非试验区城市,试验区政策的推行可以提升试验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且政策具有空间溢出正效应,结论通过了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试验区政策对不同资源禀赋和不同行政等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机制检验发现:试验区政策通过资本产出效应和绿色要素替代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以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边际效益更大化为指引,及时并有针对性地扩容试验区和推广相关政策,可优先选择资源型城市和低级别城市进行扩容或推广相关政策,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施行区域差异化引导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下载PDF
厦门经济特区的对台优势和作用: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7
7
作者 唐永红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7年第3期63-71,79,共10页
厦门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独特对台优势和作用。厦门特区对台优势和作用的发挥,与祖国大陆及厦门特区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高度的正向相关性,是和中央在改革开放与对台工作方面对厦门特区的定位以及相应赋予的&... 厦门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其独特对台优势和作用。厦门特区对台优势和作用的发挥,与祖国大陆及厦门特区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高度的正向相关性,是和中央在改革开放与对台工作方面对厦门特区的定位以及相应赋予的"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紧密相关的。当前,进一步发挥厦门特区对台优势和作用,既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又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有赖于特区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特区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基于现实的需要、条件和可能,当前中央应着眼于建立一个"两岸合作试验示范区",赋予厦门特区新的发展定位与相应的特殊政策及试验权,应在扩大厦门特区发展的功能空间的同时,促进厦门特区向自由经贸区转型进而跨关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经济特区 对台作用 对台优势 发展模式 转型
下载PDF
经济特区与中国的转型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罗海平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0-148,共9页
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渐进式的非均衡制度移植、变迁的过程,但却存在着经济特区局部跃进的空间路径。经济特区正是这种"整体渐进,局部跃进"空间非均衡转型的载体。而特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试验场所&quo... 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渐进式的非均衡制度移植、变迁的过程,但却存在着经济特区局部跃进的空间路径。经济特区正是这种"整体渐进,局部跃进"空间非均衡转型的载体。而特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试验场所",是市场经济诱致变迁的空间起点,起到了转型空间诱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制度变迁 非均衡转型
下载PDF
深圳特区制度的历史实证分析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东泉 朱祁连 《城市观察》 2012年第1期97-108,共12页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深圳特区制度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深圳制度优势形成的特点,即由国家政策、地缘优势和移民城市构成的制度形成模式。然后通过对政府效率的实证分析,说明深圳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确实存在制度优势...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深圳特区制度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深圳制度优势形成的特点,即由国家政策、地缘优势和移民城市构成的制度形成模式。然后通过对政府效率的实证分析,说明深圳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确实存在制度优势。同时,也指出深圳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原因。本文认为,今后深圳应该在原有的制度形成模式基础上,建立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验区为目标的制度框架,以继续发挥特区的制度优势,顺利实现城市发展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 制度框架 实证分析 深圳特区
下载PDF
凤城市绿色经济区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静言 王亚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5-86,共12页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成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推动力的背景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悠久的产业基础,凤城市绿色经济区建设充满了新机遇,但在绿色发展的认识程度、发展水平、体制机制方面还面临不小挑...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成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推动力的背景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悠久的产业基础,凤城市绿色经济区建设充满了新机遇,但在绿色发展的认识程度、发展水平、体制机制方面还面临不小挑战。为此,凤城市要严守生态安全的底线,通过做优绿色生态农业、推动绿色低碳工业发展、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空间布局。应利用好国家、区域、省、市各个层面的规划、行动方案,增强绿色发展意识,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融入新发展格局,探索出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初步建成辽东绿色经济区样板区和东北东部绿色发展示范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城市 绿色经济区 绿色发展 结构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深圳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 被引量:3
11
作者 陶一桃 《南海学刊》 2018年第3期31-36,共6页
作为最典型、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为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作出了五大历史性贡献: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即中国道路;体现了特区人敢闯、创新的特区精神;以创新实践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作为最典型、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为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作出了五大历史性贡献: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即中国道路;体现了特区人敢闯、创新的特区精神;以创新实践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印证了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内容与根本目标。经济特区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路径的探索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营建的先行者,是中国道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还将继续担负着深化改革的新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 中国道路 社会转型 制度变迁
下载PDF
中国经济特区的动态演化与实践使命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易明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15年第1期11-21,共11页
创立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战略选择,以经济特区的率先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起飞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路径,在国际上正在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35年中,中国经济特区实践在时间上出现了一个动态演化过程,由制度试验导向... 创立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战略选择,以经济特区的率先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起飞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路径,在国际上正在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35年中,中国经济特区实践在时间上出现了一个动态演化过程,由制度试验导向到区域发展导向再到发展问题导向;在期望功能的设定上发生全局性—战略区域性—特定局部性的变化;从本质内涵上则发生制度试验—综合实践—路径探索的变化。但总体看,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实践围绕目标体制、发展路径、制度变迁方式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动态演化 发展路径 制度变迁
下载PDF
中国经济特区产业转型能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振坤 潘凤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30-36,共7页
在比较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和服务业转型趋势基础上,从产业成长水平、结构转换水平、规模水平、效益水平、相关支撑条件六个维度构建了评价中国经济特区产业转型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对中国经济特区产业转型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深圳... 在比较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和服务业转型趋势基础上,从产业成长水平、结构转换水平、规模水平、效益水平、相关支撑条件六个维度构建了评价中国经济特区产业转型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对中国经济特区产业转型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深圳在五大经济特区产业转型发展中具有综合优势,其他经济特区在加快产业转型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条件。基于评价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了加快特区产业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产业转型能力 评价
下载PDF
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定量测度:一个指标方法
14
作者 袁易明 闫振坤 李璇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16年第1期11-22,共12页
对于资源约束下的经济特区来说,其传统路径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因此寻找与探索摆脱资源供给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经济特区发展的迫切需求。绿色发展是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资源节约,不论是以技术创新为内涵的... 对于资源约束下的经济特区来说,其传统路径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因此寻找与探索摆脱资源供给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经济特区发展的迫切需求。绿色发展是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资源节约,不论是以技术创新为内涵的新兴产业还是淘汰落后产业的要素再配置方式均是如此。经济特区在绿色转型的发展路径上已经开始了重要的实践。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经济特区绿色转型的进展和水平,据此提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产业转型 绿色发展
下载PDF
经济特区外资引进、产业转型与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深圳为例
15
作者 袁易明 何蕾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12年第1期70-86,228-249,共39页
FDI的收入分配效应出现了三种争论性观点:FDI的引进拉大了地区以及居民收入差距,不利于减贫;FDI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FDI对收入分配影响不确定,其效应与FDI质量、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有关。本文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考察... FDI的收入分配效应出现了三种争论性观点:FDI的引进拉大了地区以及居民收入差距,不利于减贫;FDI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FDI对收入分配影响不确定,其效应与FDI质量、发展阶段和市场环境有关。本文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考察不同产业发展阶段FDI引进对贫困人口就业的影响,进而探讨FDI的减贫效应。实证分析表明,不同发展时期FDI产业出现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变迁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对低收入劳动者的就业作用出现下降趋势,其综合减贫功能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FDI 产业转型 就业
下载PDF
“转型”:后危机时期深圳经济特区科学发展的主题词
16
作者 曹龙骐 Hua Runjie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11年第1期16-27,152-170,共31页
按照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型”应是深圳经济特区科学发展的主题词。为此,要特别注重确立用“转型”来实现转“危”为“机”的新思路;注重在顾及世情、国情和市情变化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给“转型”注入新的动... 按照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型”应是深圳经济特区科学发展的主题词。为此,要特别注重确立用“转型”来实现转“危”为“机”的新思路;注重在顾及世情、国情和市情变化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给“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在目标和方向上,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前提下,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至于如何“转型”,必须着重从产业结构调整、金融主力发挥、城市功能主导、民生工程到位、政府职能转变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以实现从“速度”转向“质量”,从“总量追求”转向“结构合理”,从“国富”转向“民富”,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力求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公平、和谐、持续和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 经济特区 科学发展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凌飞 周琪珺 《江苏商论》 2021年第10期130-134,共5页
基于淮海经济区不同地市能源资源开发现状和产业发展阶段,从绿色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压力、产业结构基础、政府支持力度四方面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评价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1)2008—2017年间,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整... 基于淮海经济区不同地市能源资源开发现状和产业发展阶段,从绿色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压力、产业结构基础、政府支持力度四方面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评价绿色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1)2008—2017年间,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W”型波动趋势。(2)绿色发展水平呈现由“东北高、西南低”向“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演化格局,并不断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地区差距逐渐缩小。(3)绿色发展各指标权重呈波动趋势,影响因素多变。通过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从绿色发展角度分析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关可行性对策,促进淮海经济区各地市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并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绿色发展 产业转型 资源型地区
下载PDF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区发展新战略
18
作者 唐雪玲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27-33,共7页
文章分析了特区经济再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提出特区经济再发展的战略思路应是在优化内部经济、实现两个转变、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积极制定西进战略。
关键词 经济特区 经济资源 两个转变 西进战略
下载PDF
经济特区产业生态化成效定量研究
19
作者 杜亭亭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21年第1期94-110,共17页
经济特区产业发展起步早,高效节能环保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产业绿色转型经验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意义。本文根据产业生态化理论对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表明,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基本... 经济特区产业发展起步早,高效节能环保已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目标之一,产业绿色转型经验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意义。本文根据产业生态化理论对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表明,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基本实现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严格的环境规制并未显著阻碍创新能力提升和工业经济稳步运行,产业生态化转型可以使创新、生态和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体系。针对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具体特征和短板,本文基于各经济特区的差距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产业生态化 产业绿色转型成效评估 熵值法
下载PDF
中国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成效动态研究
20
作者 杜亭亭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22年第1期140-161,共22页
经济特区较早构建了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绿色转型经验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意义。近年来,各经济特区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在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创新能力和工业盈利能力等方面总体成效显著。本文根据产业生态化理论,对五... 经济特区较早构建了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绿色转型经验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意义。近年来,各经济特区加快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在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创新能力和工业盈利能力等方面总体成效显著。本文根据产业生态化理论,对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成效进行综合评估。针对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的具体特征和存在的短板,本文基于各经济特区的差距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产业生态化 产业绿色转型成效 熵值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