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8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Retention Rate of Green Tea Catechins Components and Tea Polyphenol by Different Processing Technology 被引量:7
1
作者 Hong-Chun Cui Jian-Yong Zhang +3 位作者 Ji-Zhong Yu Xu-Xia Zheng Cun Ao Yu-Xiao Mao 《茶叶》 2013年第4期356-361,共6页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ixation,rolling,and drying processing technology on the retention rate of green tea catechins components and tea polyphenol.Different fixation processes(rotary dr...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ixation,rolling,and drying processing technology on the retention rate of green tea catechins components and tea polyphenol.Different fixation processes(rotary drumfiring,microwave,steam-blasting),rolling process(weight of rolling,gently press rolling and traditional rolling),drying process(stove drying,roasting dehydration,baked fried drying) were adopted.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ea processing technology on the retention rate of catechins component and tea polyphenol was analyzed.It showed that the microwave fixation process,gently press rolling process,baked fried dry process were beneficial to keep high levels of EGCG,C,EGC,EC,EC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儿茶素 加工工艺 茶多酚 保留率 组分 干燥处理 固定方法 蒸汽爆破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uperfine Green Tea Powd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Industry 被引量:4
2
作者 Hai-Bo Pan Ling Hou +2 位作者 Guo-Liang Jie You-Ying Tu Yuan-Yuan Wu 《茶叶》 2013年第4期406-411,共6页
Superfine green tea powder is a new kind of tea product that can be eaten directly.It provided most of the benefits of whole green tea leaves,with all of the bioactive ingredients.This paper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i... Superfine green tea powder is a new kind of tea product that can be eaten directly.It provided most of the benefits of whole green tea leaves,with all of the bioactive ingredients.This paper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benefits of superfine green tea powder,and its applications in food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绿茶粉 食品工业 应用 生物活性成分 茶产品 食用 茶叶
下载PDF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Quality of Low-fluoride Brick tea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兰英 王云 +4 位作者 尧渝 马伟伟 李春华 张厅 刘飞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9期1680-1685,共6页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brick tea and reduce its fluoride content, the fluoride contents in leaves of 25 tea varieties at the .stage of one bud and five leav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fluodde-ion 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brick tea and reduce its fluoride content, the fluoride contents in leaves of 25 tea varieties at the .stage of one bud and five leav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fluodde-ion selective electrod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dde contents in the 25 varieties were in the range of 181.92-345.06 mg/kg, end the fluoride content in 'Zhongcha 302' was the lowest. Based on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brick tea, 3 new low-fluoride brick tea production processes with 'Zhongcha 302' as the raw material at the stage of one bud and five leaves were constructed. The fluoride content, physicochemical in- dex, sensory end main chemical contents in the brick tea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The best processing process of Iow-fluodde brick tea was process 3, which included aldng, fixing, rolling, second fixing, second roiling, sun-drying, pile-fermentation, steaming, pile-fermentation, drying and shaping into brick by vapor treating. The re- 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ide content and physicochemical index of the brick tea sample of the third low-fluoride brick tea production process accorded with National Standard GB/T 9833.4-2013. The sensory evaluation of the brick tea sampl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brick tea manufacture by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The water extract, tea polyphenols, amino acids, caffeine and water-soluble sugar in the brick tea sample increased by 9.41%, 36.39%, 26.94%, 27.23% and 15.29%, respectively. Low-fluodds bdck tea could be produced by selecting low fluoride tea varieties, controlling the tondemess of fresh leaves, and optimizing the processing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fluodde varieties Low-fluoride brick tea processing technology QUALITY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Processing of Millettia speciosa Instant Tea 被引量:1
4
作者 Maoyuan WANG Qing YANG +3 位作者 Qinglong WANG Xiaoxia YAN Jianrong WANG Zhunian W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7年第3期102-105,共4页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 of raw material crushing fineness,cooking time,ethanol content during ethanol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preparation of raw material extract from Millettia speciosa Champ. i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 of raw material crushing fineness,cooking time,ethanol content during ethanol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preparation of raw material extract from Millettia speciosa Champ. instant tea. The raw materials of Millettia speciosa Champ.,Philippine flemingia root and radix fici simplicissimae were crushed into 10 mesh or finer powder,and cooked for 60 min. During ethanol precipitation,the ethanol content was about 50% to 70%,standing 12 h. The ophiopogon root was cooked in 1∶ 15 boiling water for 45 min,and chrysanthemum was leached for 45 min with 1∶ 20 demineralized water at 80 ℃. After concentration,preparation and spray drying,the finished Millettia speciosa Champ. instant tea was created. The detection of each product index indicated that Millettia speciosa Champ. instant tea had good taste and flavor,and there were no heavy metals,harmful substances and excessive microbes,thereby showing that the raw material of Millettia speciosa Champ. instant tea was selected reasonably,the mixture ratio was rational,and the processing technology was of some security,stability and maturity,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ettia speciosa Champ Instant tea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dex detection
下载PDF
科技创新推动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红平 蔡晓明 +1 位作者 吴正浩 袁海波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为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性诱剂化学生态防控技术、杀虫灯与诱虫色板物理诱杀技术、茶尺蠖与茶毛虫病毒生物防治技术、以草抑草绿色除草技术等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提升了茶叶农药残留控制水平;清洁化能源加热替代传统的燃煤燃材加热方式,显著降低了茶叶加工中环境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质谱创新技术将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提升到高通量精准检测与非靶向筛查水平,速测创新技术前移了茶叶农药残留的监测环节。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分析了科技创新对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质量安全 茶园绿色防控 茶叶清洁化生产 高通量精准检测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安化黑茶产品及其加工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适 黄建安 +1 位作者 王伟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产品开发、工艺及装备创新方面取得众多突破。文章分别从安化黑茶的产品类别、传统加工技术、加工技术及装备创新几个维度介绍安化黑茶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安化... 安化黑茶是中国黑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产品开发、工艺及装备创新方面取得众多突破。文章分别从安化黑茶的产品类别、传统加工技术、加工技术及装备创新几个维度介绍安化黑茶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安化黑茶产品及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安化黑茶突破产业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化黑茶 产品 加工技术 创新
下载PDF
茶叶生产装备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高一聪 许晨 +2 位作者 林琼 王淑花 魏喆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共14页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促进了茶产业向智能化转型与升级,在茶叶全产业链赋能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概述了茶产业智能化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围绕种植、加工、检测和销售等...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促进了茶产业向智能化转型与升级,在茶叶全产业链赋能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概述了茶产业智能化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围绕种植、加工、检测和销售等4方面总结了国内外信息技术在茶产业智能化中应用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茶产业实现智能化的关键技术。最后对茶产业智能化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建议增强茶产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机协作智能茶机设备研发、重视茶叶种植加工大模型开发、提升大数据分析助力茶叶销售能力,为更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茶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业 茶叶自动化加工 茶叶智能检测 信息技术
下载PDF
轻揉捻轻发酵条件下茶树品种‘湘波绿’与‘槠叶齐’红茶品质分析
8
作者 黄静 黄怀生 +4 位作者 龚乐 钟兴刚 黎娜 银霞 粟本文 《茶叶通讯》 2024年第2期202-209,共8页
采摘茶树品种‘湘波绿’‘槠叶齐’春梢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采用轻揉捻轻发酵工艺分别制成红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检测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轻揉捻轻发酵条件下两品种红茶香气兰花香显(‘湘波绿’一芽一叶红茶)、有花香(... 采摘茶树品种‘湘波绿’‘槠叶齐’春梢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采用轻揉捻轻发酵工艺分别制成红茶,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检测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轻揉捻轻发酵条件下两品种红茶香气兰花香显(‘湘波绿’一芽一叶红茶)、有花香(‘湘波绿’一芽二叶红茶)、带花香(‘槠叶齐’一芽二叶红茶);条索分别较紧结(一芽一叶红茶)或尚紧结(一芽二叶红茶);汤色明亮,分别为橙红(一芽一叶红茶)或尚红(一芽二叶红茶);滋味均表现为鲜醇。一芽一叶红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湘波绿’红茶水浸出物略低于‘槠叶齐’红茶,氨基酸含量等则相当;两品种红茶的香气成分均以醇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酯类和醛类。‘湘波绿’红茶酯类、醇类和酸类香气化合物含量高于‘槠叶齐’红茶。‘湘波绿’一芽一叶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有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顺-茉莉酮、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顺-己酸-3-己烯酯、反-柠檬醛和橙花醇,‘槠叶齐’一芽一叶红茶主要香气成分有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顺-茉莉酮、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橙花醇、反-柠檬醛、顺-罗勒烯和顺-己酸-3-己烯酯;香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3种香气成分含量两品种均相当,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和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顺-茉莉酮、顺-己酸-3-己烯酯、桃金娘烯醇、a-萜品醇、2,6-二甲基-5-庚烯醛、苯乙醛、反-3,7-二甲基-2,6-丁二烯酸等‘湘波绿’高于‘槠叶齐’,反-3-己烯醇、2-正戊基呋喃、苯甲醛、杜松烯、异戊酸叶醇酯、己醇、壬醛、反,反-2,4-庚二烯醛、反-2-己烯醇、1-辛烯-3-醇、紫罗酮、月桂烯等‘湘波绿’低于‘槠叶齐’。这些生化成分含量及其差异分别构成了轻揉捻轻发酵工艺条件下‘湘波绿’红茶和‘槠叶齐’红茶的品质特征。试验结果可为优质红、绿茶适制茶树品种‘湘波绿’及‘槠叶齐’的加工利用及提升红茶品质新工艺探索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树品种 加工工艺 茶叶品质 ‘湘波绿’ ‘槠叶齐’ 轻揉捻 轻发酵
下载PDF
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与主成分分析
9
作者 苏秋芹 李春维 +3 位作者 罗昊 杨云 张桃英 郑作芸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为探明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成分差异,对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茶样香气组分含量及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共检测出主要香气成分38种,包括碳氢类8种、醇类12种、醛酮类11种、酯类3种、含氮化合物类2种及含硫化合... 为探明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成分差异,对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茶样香气组分含量及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共检测出主要香气成分38种,包括碳氢类8种、醇类12种、醛酮类11种、酯类3种、含氮化合物类2种及含硫化合物和杂氧类化合物各1种。其中醇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香气成分含量;醇类在梅占绿茶(饼形)中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炒青绿茶;醛酮类在传统炒青绿茶中含量高于梅占绿茶(饼形)。β-芳樟醇具百合花或玉兰花香气,在梅占绿茶(饼形)中含量丰富,增加摇青工艺的梅占绿茶(饼形)香气主要表现清鲜、有花香或果香,香高持久;传统炒青绿茶花香不显。通过PCA进一步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29.06,贡献率为76.472%;第二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4.197,贡献率为11.046%;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100%,完全能够解释原有香气成分所包含的全部信息。表明摊青过程中加入摇青工艺加工出来的茶样具有高香优质绿茶品质特征,其中4号茶样(摇青15 s,揉捻12 min)感观审评分最高,香气清香持久,带栗香、兰花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加工工艺 香气 主成分分析 ‘梅占’
下载PDF
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10
作者 苏小琴 高玉萍 +6 位作者 陆德彪 黄伟红 孔俊豪 左小博 欧阳诗云 宋鹏鹏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2期60-64,共5页
颗粒形绿茶是浙江省绿茶的重要品类,团队在调研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生产状况、加工工艺和设备、品质现状及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研制了浙江省茶叶学会颗粒形绿茶团体标准,对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建议,可为浙江... 颗粒形绿茶是浙江省绿茶的重要品类,团队在调研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生产状况、加工工艺和设备、品质现状及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研制了浙江省茶叶学会颗粒形绿茶团体标准,对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建议,可为浙江省颗粒形绿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绿茶 产业现状 加工工艺 产品特征 标准 思考和建议
下载PDF
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生产线研发
11
作者 曹成茂 孙燕 +5 位作者 汪三九 秦宽 吴正敏 吴敏 毕海军 葛俊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1-6,F0002,共7页
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绿茶加工机械自动化生产,设计了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生产线,阐述了该生产线系统结构、主要生产环节及安装调试应用。基于PLC控制的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 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绿茶加工机械自动化生产,设计了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生产线,阐述了该生产线系统结构、主要生产环节及安装调试应用。基于PLC控制的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生产线,主要由鲜叶上料输送机、大型滚筒杀青机、冷却回潮机、四机协同联动式揉捻机组、并列连续预烘干机组、储料仓、计量分料装置、茶叶炒干与抛光机组、筛分装置、风选装置及配套的测控系统等组成。针对绿茶加工工艺的各个环节,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茶叶加工企业的厂房实际情况,灵活安装组线,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基于模糊PID温度控制的大型滚筒杀青机双模糊控制技术,解决了传统杀青温度与时间无法实现精确控制的难点问题。采用链式刮板输送智能加料装置与多机联动协同连续揉捻控制技术,实现多机协同联动式自动加料连续揉捻,边进料边揉捻,揉捻均匀度高。生产线上杀青机、理条机和烘干机各环节温度采用模糊PID控制,解决了茶叶加工温度、投叶量与杀青、理条、烘干时间实时配合的问题,输入不同等级、不同重量的鲜叶可输出相适应的杀青温度和时间,实现对茶叶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实现绿茶的智能化生产。近年来,生产线用户遍布皖、苏、浙、云、贵、川、豫、湘、鄂和陕等10多个省份200余家茶叶生产企业。该生产线的推广应用,实现了茶叶规模化生产,保证了茶叶品质,对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加工 大型滚筒 PLC控制 生产线 杀青 连续揉捻 炒干 抛光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黔南黑茶加工工艺研究
12
作者 孟铁宏 李春荣 +1 位作者 王恒 臧贵勇 《中国茶叶》 2024年第9期46-52,共7页
以黔南州都匀市本地种夏秋茶鲜叶为原料,探讨黔南黑茶最优加工工艺及条件参数。以渥堆时茶叶含水率、相对湿度、渥堆温度、渥堆时间为考察因素,黑茶感官品质评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黔南黑茶加工工艺。结果... 以黔南州都匀市本地种夏秋茶鲜叶为原料,探讨黔南黑茶最优加工工艺及条件参数。以渥堆时茶叶含水率、相对湿度、渥堆温度、渥堆时间为考察因素,黑茶感官品质评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黔南黑茶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在渥堆时茶叶含水率63%、相对湿度89%、渥堆温度41℃及渥堆时间25h条件下,所制黔南黑茶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明亮,感官品质最佳,评分最高。研究结果可为黔南州黑茶加工工艺改进及产品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南 黑茶 加工工艺 响应面法
下载PDF
绿茶和甘草对鲢鱼脱腥的效果研究及工艺优化
13
作者 张喜才 王焱 +2 位作者 胡俊丽 徐祥慧 柴秋菊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0-46,54,共8页
分别利用绿茶、甘草提取液对鲢鱼进行脱腥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绿茶处理组、甘草处理组对鲢鱼的脱腥效果,经腥度评价、电子鼻测定,二者都具有脱腥效果,绿茶处理脱腥效果更好。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在绿茶溶液浓度2%,脱腥时间40min,脱腥... 分别利用绿茶、甘草提取液对鲢鱼进行脱腥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绿茶处理组、甘草处理组对鲢鱼的脱腥效果,经腥度评价、电子鼻测定,二者都具有脱腥效果,绿茶处理脱腥效果更好。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在绿茶溶液浓度2%,脱腥时间40min,脱腥温度30℃时脱腥效果最好;同时蒸馏萃取提取鲢鱼及脱腥后鲢鱼的气味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鲢鱼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显示绿茶脱腥液脱腥后其挥发性腥味物质明显减少。绿茶脱腥无安全风险,为提高鲢鱼的加工利用价值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绿茶 甘草 脱腥 工艺优化
下载PDF
白茶加工技术与装备应用现状
14
作者 黄艳 张有东 孙威江 《中国茶叶》 2024年第8期14-22,共9页
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白茶生产现状,从加工原理、加工技术和加工装备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白茶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比较和归纳了不同加工技术和装备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白茶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应向加工技术标准化、精细化和加工装备智... 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白茶生产现状,从加工原理、加工技术和加工装备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白茶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比较和归纳了不同加工技术和装备的优缺点,并提出了白茶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应向加工技术标准化、精细化和加工装备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以期为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茶叶加工技术 茶叶加工装备 白茶加工
下载PDF
禾虫酶解液脱腥的工艺优化
15
作者 钟旭美 陈铭中 +3 位作者 陈怡帆 陈勇 杨虹 何誉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0期72-77,共6页
通过比较活性炭、绿茶、酵母3种不同脱腥处理对禾虫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研究最佳的脱腥工艺。以禾虫酶解液为主要原料,进行活性炭吸附脱腥处理、绿茶掩盖脱腥处理、酵母发酵脱腥处理后,测定禾虫酶解上清液的澄清度、蛋白损失率,进行腥味... 通过比较活性炭、绿茶、酵母3种不同脱腥处理对禾虫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研究最佳的脱腥工艺。以禾虫酶解液为主要原料,进行活性炭吸附脱腥处理、绿茶掩盖脱腥处理、酵母发酵脱腥处理后,测定禾虫酶解上清液的澄清度、蛋白损失率,进行腥味感官评价,根据感官评价的模糊数学法评定出3种脱腥处理后腥味去除效果的强弱顺序。在此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探究脱腥组合的禾虫酶解液脱腥效果,最终确定禾虫脱腥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绿茶的脱腥效果最好,但蛋白质损失率较高;酵母的脱腥效果次之,而蛋白质损失率最低;活性炭的脱腥效果差且蛋白质损失率最高。对比绿茶和酵母的正交试验结果,确定禾虫酶解液最佳的脱腥方法是酵母处理,最优工艺为酵母用量0.6 g,温度35℃,时间30 min,经该工艺处理后,得到的禾虫酶解上清液澄清透亮、腥味较小、蛋白质损失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虫 活性炭 绿茶 酵母 脱腥工艺 模糊数学法 正交试验
下载PDF
庐山云雾茶机械化加工技术及品质分析
16
作者 王伟伟 黄纪刚 +4 位作者 杨丽娟 陈艳 江新凤 刘爽 江和源 《中国茶叶》 2024年第5期62-66,共5页
庐山云雾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研究采摘了不同等级的鲜叶原料,按照摊青、杀青、回潮、揉捻、初烘、做形、干燥的工艺加工成庐山云雾茶,总结了庐山云雾茶加工工艺参数、加工设备和不同等级茶叶的品质特点... 庐山云雾茶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研究采摘了不同等级的鲜叶原料,按照摊青、杀青、回潮、揉捻、初烘、做形、干燥的工艺加工成庐山云雾茶,总结了庐山云雾茶加工工艺参数、加工设备和不同等级茶叶的品质特点,并分析了庐山云雾茶化学成分含量,为庐山云雾茶的标准化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云雾茶 机械化 加工技术 品质特征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晒青绿茶加工过程香气物质及其部分前体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沅思 坤吉瑞 +1 位作者 代洪苇 童华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为探究晒青绿茶特征香气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作晒青绿茶,利用溶剂风味辅助蒸发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鲜叶、杀青叶、揉捻叶和晒青叶的挥发性物质,并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表... 为探究晒青绿茶特征香气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作晒青绿茶,利用溶剂风味辅助蒸发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鲜叶、杀青叶、揉捻叶和晒青叶的挥发性物质,并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表征晒青绿茶活性香气。结果显示,共检测出67种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酯类、醛类物质为主,从鲜叶至杀青结束后挥发物总量增加,晒青叶挥发物质总量较鲜叶略有下降,但种类数增加。晒青绿茶中OAV>1的活性香气成分共计23种,主要为芳樟醇、香叶醇、壬醛等呈花香型和青香型的化合物,各加工工序中以醛类最为突出。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别测定其香气前体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共检测出7种脂肪酸,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共检测出13种类胡萝卜素,其中黄体素在各加工工序中含量都为最高。在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总量持续下降,亚油酸、亚麻酸尤为明显,与其主要降解产物己醛含量变化趋势相反;类胡萝卜素降解转化生成的萜烯酮、紫罗酮及其衍生氧化物,如β-紫罗酮、5,6-环氧-β-紫罗兰酮等含量显著上升。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前体变化趋势与其关联香气产物均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定向改良晒青绿茶香气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青绿茶 加工过程 脂肪酸 类胡萝卜素 香气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的绿茶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解析
18
作者 于帅 许继业 +5 位作者 胡争艳 高健健 陈丹 谭俊峰 林智 戴伟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5-175,共11页
为探究高火功绿茶品质的形成机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代谢组学方法对绿茶加工过程样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杀青、干燥和焙火等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差异及变化规律。在绿茶不同热加工过程样中共鉴定出125种化合物,包括10... 为探究高火功绿茶品质的形成机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代谢组学方法对绿茶加工过程样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杀青、干燥和焙火等热加工过程中化学成分差异及变化规律。在绿茶不同热加工过程样中共鉴定出125种化合物,包括10种黄烷醇类、14种二聚儿茶素类、19种黄酮醇-O-糖苷类、5种黄酮-C-糖苷类、8种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儿茶素(N-ethyl-2-pyrrolidinone-substituted flavan-3-ols,EPSF)类、16种氨基酸类、13种酚酸类、4种有机酸类、11种生物碱类、13种脂类、4种香气糖苷类和8种其他类化合物。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绿茶热加工过程中内含成分变化明显,筛选出114种具有显著差异的化合物(P<0.05)。在杀青、干燥、焙火等过程中,大部分儿茶素、二聚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下降,EPSF类、黄酮-C-糖苷类和脂类化合物含量明显上升;香气糖苷类化合物(苯乙醇樱草糖苷、芳樟醇樱草糖苷和芳樟醇氧化物樱草糖苷等)含量在杀青过程中增加了439%~2497%;N-1-脱氧-D-果糖酰茶氨酸含量在干燥过程中增加了820%~1290%;黄酮醇-O-糖苷类化合物(杨梅素-3-半乳糖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山柰酚-3-阿拉伯糖苷、杨梅素-3-葡萄糖苷和山柰酚-3-葡萄糖苷等)含量在焙火过程中明显下降。本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提升绿茶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热加工过程 代谢组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化学成分
下载PDF
2022年茶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安会敏 尹鹏 +4 位作者 欧阳建 蒋容港 欧行畅 陈圆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可推动茶产品的高质量生产和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文章综述了2022年传统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与挑战,并结合... 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可推动茶产品的高质量生产和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文章综述了2022年传统六大茶类及再加工茶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当前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瓶颈与挑战,并结合时代和科技发展趋势预测茶叶加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茶叶加工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技术 智能化加工 数字化加工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及绿色防控研究进展
20
作者 王晴 李启跃 +1 位作者 李叶云 侯如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8期199-208,共10页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无酒精饮料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消费者关注,茶叶质量安全关系到茶产业良性发展和消费者健康。有关茶叶质量安全的研究不仅为提高茶叶品质和保障茶叶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一年...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无酒精饮料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消费者关注,茶叶质量安全关系到茶产业良性发展和消费者健康。有关茶叶质量安全的研究不仅为提高茶叶品质和保障茶叶安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一年来在风险物质检测和产地溯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2023年以来茶叶质量安全在以上两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茶叶中农药、重金属、真菌毒素、环境污染物、加工副产物等风险物质检测技术,以及地理标志性名优茶产地溯源技术相关研究,同时总结了茶园绿色防控研究进展及实施措施,并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期为茶叶质量安全相关研究及茶产业质量安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风险物质 检测技术 产地溯源 绿色防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