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3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茶及其副产物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俊营 邱勤勤 +6 位作者 詹凯 邵千策 刘伟 方翔 李岩 马瑞钰 万意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5,共10页
在饲料禁抗和畜禽绿色健康养殖的趋势下,研究和开发新型植物源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备受关注。绿茶及其副产物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和咖啡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脂和改善肉蛋品质等生理功能以及作为一种植... 在饲料禁抗和畜禽绿色健康养殖的趋势下,研究和开发新型植物源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备受关注。绿茶及其副产物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和咖啡碱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脂和改善肉蛋品质等生理功能以及作为一种植物源饲料或添加剂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的潜在价值。文章综述了绿茶及其副产物的营养成分、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理功能及其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其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鸡 绿茶 茶多酚 儿茶素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不同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欢欢 袁丽萍 +7 位作者 雷震东 杨淑雅 李玉川 周敬涛 覃信雪 余志 倪德江 陈玉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不同茶区优选区域适制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本研究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63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烘青绿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不同茶区优选区域适制茶树品种的绿茶适制性。本研究以种植于同一区域的63个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同一加工工艺加工成烘青绿茶,分析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品质(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叶绿素)和色度值(L*、a*、b*),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供试品种的绿茶适制性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茶叶绿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26.7%),其次是干茶色度值a*值(22.2%)、汤色(17.1%)和干茶色泽评分(16.2%)。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含量与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值、b*值与干茶色泽之间,干茶叶绿素含量、|a*|与叶底色泽之间,干茶|a*|值、b*值与汤色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6.895%,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1.918%,主要指向色泽品质。通过前5个主成分构建评价模型,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包括:中茶108、乌牛早、平阳特早、蒙山9号、薮北种、福鼎大白、鸠坑16号、福鼎大毫、茂绿、龙井43。以主要理化品质和感官评价总分为对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函数为:Y=68.668+5.174x,其中Y为感官评分总分,x为|a*|值,R2为0.313(P<0.001)。以此函数得到排名前10的品种与主成分分析结果高度一致,表明a*值是评定绿茶适制品种的重要指标,可作为绿茶适制品种筛选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茶树品种 适制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娟 袁林颖 +4 位作者 王杰 王廷华 吴全 徐泽 钟应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5-271,I0011,I0012,共9页
滋味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索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该文通过检测分析绿茶主要呈味物质组分及含量,结合主成分及滋味物质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绿茶味感表现浓醇而鲜爽,总体品质较好。主要品质指标:水浸出物含量在4... 滋味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索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该文通过检测分析绿茶主要呈味物质组分及含量,结合主成分及滋味物质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绿茶味感表现浓醇而鲜爽,总体品质较好。主要品质指标:水浸出物含量在45.2%~49.6%,多酚含量在14.7%~21.6%,游离氨基酸含量在2.8%~5.6%,咖啡碱含量在3.4%~4.7%(均为质量分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天冬酰胺、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12种氨基酸组分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3个组分为重庆针形绿茶滋味主要特征成分。而通过滋味物质贡献度[浓度/阈值(dose-over-threshold,Dot)]分析出天冬氨酸、谷氨酸、GA、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ECG、EGC、儿茶素(catechin,D/L-C)对滋味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滋味成分聚类分析表明永川、巴南两地的针形绿茶聚类效果较好。该研究为重庆针形绿茶品质成因及品质改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形绿茶 主成分分析 滋味物质贡献度 滋味特性
下载PDF
载中药聚乳酸多孔纳米纤维医用敷料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亮 刘淑萍 +2 位作者 裴斐斐 杨雷锋 刘让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1-247,共7页
为构筑人体可吸收、抗菌消炎且轻薄柔软的可用于伤口愈合的医用敷料,以聚乳酸为原料,掺杂板蓝根(RI)、柴胡(BC)和茶多酚(GTP)等中药成分,采用氯仿与丙酮二溶剂体系,借助静电纺技术制备聚乳酸(PLA)多孔纳米纤维载中药敷料。通过扫描电镜... 为构筑人体可吸收、抗菌消炎且轻薄柔软的可用于伤口愈合的医用敷料,以聚乳酸为原料,掺杂板蓝根(RI)、柴胡(BC)和茶多酚(GTP)等中药成分,采用氯仿与丙酮二溶剂体系,借助静电纺技术制备聚乳酸(PLA)多孔纳米纤维载中药敷料。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和接触角测试仪等手段分析了载中药敷料的微观结构、润湿性能、保水吸液性、抗菌性以及体外降解性能等。结果表明:采用氯仿和丙酮二溶剂体系制备的载中药敷料其纤维具有多孔特征,纤维直径为747~1 550 nm。敷料中所载板蓝根、柴胡、茶多酚与聚乳酸间并未发生负面改性的化学反应。载板蓝根、柴胡、茶多酚的敷料在载药量为3%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分别为79.2%、82.5%、75.7%,对大肠杆菌抑菌率分别为79.1%、80.2%、73.9%。同时,较纯聚乳酸敷料,载中药敷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体外降解性,其保水吸液性均提高20%以上,适合用作伤口敷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聚乳酸纳米纤维 板蓝根 茶多酚 柴胡 敷料 抗菌性能
下载PDF
基于滋味品质的万州区主栽茶树品种绿茶差异分析
5
作者 李翔 许彦 +7 位作者 冯婷婷 张磊 张艳 付勋 胡琳玲 俞滢 杨如兴 聂青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1-139,共9页
滋味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为探明万州区主栽品种绿茶的滋味品质,采用感官审评和靶向检测方法评价不同品种绿茶茶汤的滋味,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嘌呤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和有机酸类5大类滋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 滋味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为探明万州区主栽品种绿茶的滋味品质,采用感官审评和靶向检测方法评价不同品种绿茶茶汤的滋味,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嘌呤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和有机酸类5大类滋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制备的绿茶滋味品质有明显区别,川中小叶群体种滋味浓强,‘安吉白茶’鲜爽、甘醇滋味特征明显,‘福鼎大白茶’兼具浓强、鲜爽、醇厚,‘中黄1号’滋味鲜爽但浓强不足;滋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川中小叶群体种儿茶素类含量较高,游离氨基酸类含量较低;‘安吉白茶’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福鼎大白茶’各类滋味成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中黄1号’滋味成分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均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可以得到较好地区分,通过滋味贡献度分析发现,芦丁、咖啡碱等13种滋味成分具有较大贡献;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茶氨酸是‘安吉白茶’和‘福鼎大白茶’鲜爽度的主要贡献物质,杨梅素-3-O-半乳糖苷和金丝桃苷是‘中黄1号’区别于其他3个品种茶类的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川中小叶群体种内部也有较大差异,其中C4和C5距离较近,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苷类物质,滋味表现出较强的收敛感。本研究对万州区主栽品种所制绿茶的品质特性进行了梳理,为万州区绿茶滋味品质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品种 滋味品质 川中小叶群体种
下载PDF
不同季节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与关键香气活性成分分析
6
作者 张悦 邵晨阳 +3 位作者 吕海鹏 林智 俞燎远 朱荫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13-221,共9页
为确定不同采收季节烘青绿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3个浙江主推茶树品种制备的春、秋季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 为确定不同采收季节烘青绿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统研究3个浙江主推茶树品种制备的春、秋季烘青绿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测定法分析春、秋季烘青绿茶中的关键差异性挥发性化合物和关键香气活性成分。结果表明,在春、秋季烘青绿茶中共鉴定出10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以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5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显著性分析等,显示植醇、1-辛醇和1-辛烯-3-醇等38种化合物在春、秋季烘青绿茶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定量和OAV分析,最终鉴定植醇、己醛、壬醛、1-辛烯-3-醇、辛醛和反式-β-紫罗兰酮6种化合物为烘青绿茶中的关键香气活性成分(OAV>1),其中,植醇在秋季样品中质量浓度(967.65 ng/mL)极显著高于春季(370.82 ng/mL),推测可能与秋季鲜叶原料中具有更充足的叶绿素前体储备有关;而己醛等其他成分则主要表现为在春季含量更高,可能与调控脂肪酸或类胡萝卜素衍生物形成的酶活性存在季节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 烘青绿茶 挥发性成分 香气活性值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残留检测质量控制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7
作者 方海仙 陈兴连 +3 位作者 李昕昀 李俊 普娅丽 刘宏程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6,共7页
目的:制备一批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基体标准物质。方法:以绿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喷洒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样品经粉碎、过筛、均质、装瓶,通过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后,由3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确定量值,并进行不确定度评估。结果:绿茶... 目的:制备一批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基体标准物质。方法:以绿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喷洒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样品经粉碎、过筛、均质、装瓶,通过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后,由3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确定量值,并进行不确定度评估。结果: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的量值分别为(0.185±0.0197),(0.207±0.0466)mg/kg,k=2,置信区间为95%。结论:研制出的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基体标准物质足够均匀,足够稳定,定值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联苯菊酯 氯氟氰菊酯 基体标准物质 制备方法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α-硫辛酸绿茶片中α-硫辛酸的含量
8
作者 徐硕 王月 +2 位作者 邝咏梅 徐文峰 金鹏飞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4期1065-1069,共5页
目的 建立α-硫辛酸绿茶片中α-硫辛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采用Alltima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55∶4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为30... 目的 建立α-硫辛酸绿茶片中α-硫辛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采用Alltima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55∶4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为30℃。结果 α-硫辛酸在102.6~307.7μg·m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1.000;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考察RSD均小于2.0%;3个浓度的加样回收率为98.44%~100.2%,RSD值均小于1.0%。结论 该方法准确、简单、快速,能够用于α-硫辛酸绿茶片中α-硫辛酸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硫辛酸 α-硫辛酸绿茶片 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下载PDF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宝洪红茶、白茶和绿茶中的挥发性物质
9
作者 方海仙 赵玉欢 +2 位作者 李昕昀 刘兴勇 刘宏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6期144-155,共12页
目的以云南唯一小叶种茶宝洪茶鲜叶为原料,比较分析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宝洪红茶、白茶和绿茶挥发性物质。方法同时采用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萃取(headspace,HS)两种方法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目的以云南唯一小叶种茶宝洪茶鲜叶为原料,比较分析采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宝洪红茶、白茶和绿茶挥发性物质。方法同时采用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萃取(headspace,HS)两种方法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宝洪茶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结果从宝洪红茶、宝洪白茶、宝洪绿茶中分别提取鉴定挥发性物质65种、44种和49种,这些化合物包括醛类、醇类、酯类、酮类、酸类、酚类、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SDE法提取得到主要挥发性物质宝洪红茶为棕榈酸和香叶醇,宝洪白茶为棕榈酸和香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醇,宝洪绿茶为植醇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HS干法提取得到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咖啡因,相对含量宝洪红茶55.300%,宝洪白茶58.800%,宝洪绿茶84.350%,HS湿法提取主要挥发性物质宝洪红茶为己醛和甲酸芳樟醇,宝洪白茶为甲酸芳樟醇和己醛,宝红绿茶为甲酸芳樟醇和对氨基间甲酚。结论不同工艺生产的宝洪茶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2种提取方法互补性大于重叠性,结合分析可获得不同宝洪茶更全面、更完整挥发性物质信息。该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加工工艺提高宝洪茶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洪红茶 宝洪白茶 宝洪绿茶 挥发性物质 萃取方式
下载PDF
科技创新推动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红平 蔡晓明 +1 位作者 吴正浩 袁海波 《中国茶叶》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 现阶段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高,饮茶安全有保障。茶叶饮用安全得益于茶叶科技创新日益发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清洁化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质量安全精准检测技术与风险评估理论创新,将茶叶质量安全从末端监管调整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为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性诱剂化学生态防控技术、杀虫灯与诱虫色板物理诱杀技术、茶尺蠖与茶毛虫病毒生物防治技术、以草抑草绿色除草技术等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提升了茶叶农药残留控制水平;清洁化能源加热替代传统的燃煤燃材加热方式,显著降低了茶叶加工中环境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质谱创新技术将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提升到高通量精准检测与非靶向筛查水平,速测创新技术前移了茶叶农药残留的监测环节。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分析了科技创新对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质量安全 茶园绿色防控 茶叶清洁化生产 高通量精准检测 风险评估
下载PDF
米糠绿茶低热量曲奇饼干的配方优化
11
作者 柴云雷 平丽雪 +1 位作者 吴迪 常雪涵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24年第2期32-36,42,共6页
为开发营养低热量的曲奇饼干,拓展米糠的应用领域,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以米糠粉添加量、绿茶粉添加量、赤藓糖醇添加量和黄油添加量为考察因素,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确定最佳制作配方。... 为开发营养低热量的曲奇饼干,拓展米糠的应用领域,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以米糠粉添加量、绿茶粉添加量、赤藓糖醇添加量和黄油添加量为考察因素,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确定最佳制作配方。结果表明,当米糠粉添加量为11%、绿茶粉添加量为3%、赤藓糖醇添加量为38%、黄油添加量为89%时,感官评分最高,为92.9分。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曲奇饼干色泽自然、香味浓郁、花纹清晰且口感酥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粉 绿茶粉 赤藓糖醇 曲奇饼干 响应面
下载PDF
鲜叶摊放失水程度对夏季绿茶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唐海燕 曾维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明夏季茶鲜叶不同摊放失水程度对绿茶品质的影响,为有效改善夏季绿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五峰群体种1芽2叶、1芽3叶为原料(夏暑茶鲜叶),进行不同摊放失水程度处理(摊放失水10%、15%、20%、25%)后加工成干茶样,... 【目的】探明夏季茶鲜叶不同摊放失水程度对绿茶品质的影响,为有效改善夏季绿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五峰群体种1芽2叶、1芽3叶为原料(夏暑茶鲜叶),进行不同摊放失水程度处理(摊放失水10%、15%、20%、25%)后加工成干茶样,测定其生化成分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感官品质中,摊放失水15%的茶样香气得分最高,为81.25分;摊放失水20%的茶样滋味得分最高,为77.83分;感官品质总分以摊放失水15%的茶样得分最高(78.61分),显著(P<0.05)高于摊放失水25%茶样。理化成分中,摊放失水10%和失水15%的茶样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22.29 g/kg和21.83 g/kg,显著高于摊放失水20%和25%茶样;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77.29 g/kg和177.25 g/kg,显著低于摊放失水20%和25%茶样;摊放失水15%的茶样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2.59 g/kg,显著高于摊放失水25%茶样;摊放失水15%的酚氨比最低,仅5.44,显著低于摊放失水25%茶样。【结论】夏季茶树鲜叶摊放失水15%后加工制成绿茶的酚氨比最低、感官品质最好、滋味浓强、基本无苦涩味、清香带栗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绿茶 摊放失水程度 品质 感官审评
下载PDF
早生优质高产绿茶茶树新品种‘湘茶研3号’选育研究
13
作者 杨阳 刘振 +3 位作者 赵洋 杨培迪 成杨 璩馥榕 《茶叶通讯》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湘茶研3号’(原名88-03)是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安化群体种天然杂交后代实生苗中选育出来的茶树新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湘茶研3号’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深绿;芽叶黄绿色,有较多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一叶期、一... ‘湘茶研3号’(原名88-03)是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安化群体种天然杂交后代实生苗中选育出来的茶树新品种。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湘茶研3号’属灌木型,中叶类,早生种;叶片呈长椭圆形,叶色深绿;芽叶黄绿色,有较多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和一芽三叶期与早生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相当。春季平均水浸出物含量38.85%±1.67%,茶多酚含量18.13%±1.93%,氨基酸含量4.16%±1.20%,酚氨比4.36。制烘青绿茶外形条索紧细多毫,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明亮。品比试验4年(4~7龄)平均年产鲜叶871.86 kg/667 m^(2),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42.25%。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和抗病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湘茶研3号’ 早生 优质 高产 绿茶
下载PDF
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与主成分分析
14
作者 苏秋芹 李春维 +3 位作者 罗昊 杨云 张桃英 郑作芸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为探明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成分差异,对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茶样香气组分含量及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共检测出主要香气成分38种,包括碳氢类8种、醇类12种、醛酮类11种、酯类3种、含氮化合物类2种及含硫化合... 为探明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成分差异,对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茶样香气组分含量及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共检测出主要香气成分38种,包括碳氢类8种、醇类12种、醛酮类11种、酯类3种、含氮化合物类2种及含硫化合物和杂氧类化合物各1种。其中醇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香气成分含量;醇类在梅占绿茶(饼形)中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炒青绿茶;醛酮类在传统炒青绿茶中含量高于梅占绿茶(饼形)。β-芳樟醇具百合花或玉兰花香气,在梅占绿茶(饼形)中含量丰富,增加摇青工艺的梅占绿茶(饼形)香气主要表现清鲜、有花香或果香,香高持久;传统炒青绿茶花香不显。通过PCA进一步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29.06,贡献率为76.472%;第二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4.197,贡献率为11.046%;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100%,完全能够解释原有香气成分所包含的全部信息。表明摊青过程中加入摇青工艺加工出来的茶样具有高香优质绿茶品质特征,其中4号茶样(摇青15 s,揉捻12 min)感观审评分最高,香气清香持久,带栗香、兰花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加工工艺 香气 主成分分析 ‘梅占’
下载PDF
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生产线研发
15
作者 曹成茂 孙燕 +5 位作者 汪三九 秦宽 吴正敏 吴敏 毕海军 葛俊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1-6,F0002,共7页
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绿茶加工机械自动化生产,设计了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生产线,阐述了该生产线系统结构、主要生产环节及安装调试应用。基于PLC控制的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 茶叶加工技术与装备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对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绿茶加工机械自动化生产,设计了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生产线,阐述了该生产线系统结构、主要生产环节及安装调试应用。基于PLC控制的大型连续绿茶精制加工生产线,主要由鲜叶上料输送机、大型滚筒杀青机、冷却回潮机、四机协同联动式揉捻机组、并列连续预烘干机组、储料仓、计量分料装置、茶叶炒干与抛光机组、筛分装置、风选装置及配套的测控系统等组成。针对绿茶加工工艺的各个环节,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茶叶加工企业的厂房实际情况,灵活安装组线,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基于模糊PID温度控制的大型滚筒杀青机双模糊控制技术,解决了传统杀青温度与时间无法实现精确控制的难点问题。采用链式刮板输送智能加料装置与多机联动协同连续揉捻控制技术,实现多机协同联动式自动加料连续揉捻,边进料边揉捻,揉捻均匀度高。生产线上杀青机、理条机和烘干机各环节温度采用模糊PID控制,解决了茶叶加工温度、投叶量与杀青、理条、烘干时间实时配合的问题,输入不同等级、不同重量的鲜叶可输出相适应的杀青温度和时间,实现对茶叶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实现绿茶的智能化生产。近年来,生产线用户遍布皖、苏、浙、云、贵、川、豫、湘、鄂和陕等10多个省份200余家茶叶生产企业。该生产线的推广应用,实现了茶叶规模化生产,保证了茶叶品质,对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加工 大型滚筒 PLC控制 生产线 杀青 连续揉捻 炒干 抛光
下载PDF
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16
作者 苏小琴 高玉萍 +6 位作者 陆德彪 黄伟红 孔俊豪 左小博 欧阳诗云 宋鹏鹏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2期60-64,共5页
颗粒形绿茶是浙江省绿茶的重要品类,团队在调研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生产状况、加工工艺和设备、品质现状及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研制了浙江省茶叶学会颗粒形绿茶团体标准,对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建议,可为浙江... 颗粒形绿茶是浙江省绿茶的重要品类,团队在调研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生产状况、加工工艺和设备、品质现状及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研制了浙江省茶叶学会颗粒形绿茶团体标准,对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建议,可为浙江省颗粒形绿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绿茶 产业现状 加工工艺 产品特征 标准 思考和建议
下载PDF
高香型绿茶新品种襄茶1号选育报告
17
作者 唐前勇 程一方 +6 位作者 舒庆宁 杨晓娟 杨伟 赵广 许辉 孙成名 曹惠祥 《中国茶叶》 2024年第9期37-40,共4页
襄茶1号是从福鼎大白茶开放授粉有性后代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而成的适宜加工襄阳高香茶的高香型茶树新品种。经系统比较试验、加工试验结果表明,襄茶1号属于特早生、中高产茶树品种。制作烘青绿茶外形紧细、有白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 襄茶1号是从福鼎大白茶开放授粉有性后代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而成的适宜加工襄阳高香茶的高香型茶树新品种。经系统比较试验、加工试验结果表明,襄茶1号属于特早生、中高产茶树品种。制作烘青绿茶外形紧细、有白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嫩栗香带花香,滋味鲜醇爽口,叶底黄绿明亮。制作工夫红茶乌油润,汤色红艳明亮,香气甜香略有花香,滋味甜醇,叶底红匀整。内含物质丰富,春季一芽二叶水浸出物含量50.20%,茶多酚含量20.40%,氨基酸含量4.25%,咖啡碱含量3.45%。品种抗寒性较强,抗旱性中,抗茶炭疽病,中抗小绿叶蝉。襄茶1号于2024年4月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编号:GPD茶树(2024)420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茶1号 新品种 高香型绿茶
下载PDF
禾虫酶解液脱腥的工艺优化
18
作者 钟旭美 陈铭中 +3 位作者 陈怡帆 陈勇 杨虹 何誉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0期72-77,共6页
通过比较活性炭、绿茶、酵母3种不同脱腥处理对禾虫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研究最佳的脱腥工艺。以禾虫酶解液为主要原料,进行活性炭吸附脱腥处理、绿茶掩盖脱腥处理、酵母发酵脱腥处理后,测定禾虫酶解上清液的澄清度、蛋白损失率,进行腥味... 通过比较活性炭、绿茶、酵母3种不同脱腥处理对禾虫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研究最佳的脱腥工艺。以禾虫酶解液为主要原料,进行活性炭吸附脱腥处理、绿茶掩盖脱腥处理、酵母发酵脱腥处理后,测定禾虫酶解上清液的澄清度、蛋白损失率,进行腥味感官评价,根据感官评价的模糊数学法评定出3种脱腥处理后腥味去除效果的强弱顺序。在此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探究脱腥组合的禾虫酶解液脱腥效果,最终确定禾虫脱腥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绿茶的脱腥效果最好,但蛋白质损失率较高;酵母的脱腥效果次之,而蛋白质损失率最低;活性炭的脱腥效果差且蛋白质损失率最高。对比绿茶和酵母的正交试验结果,确定禾虫酶解液最佳的脱腥方法是酵母处理,最优工艺为酵母用量0.6 g,温度35℃,时间30 min,经该工艺处理后,得到的禾虫酶解上清液澄清透亮、腥味较小、蛋白质损失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虫 活性炭 绿茶 酵母 脱腥工艺 模糊数学法 正交试验
下载PDF
绿茶和甘草对鲢鱼脱腥的效果研究及工艺优化
19
作者 张喜才 王焱 +2 位作者 胡俊丽 徐祥慧 柴秋菊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0-46,54,共8页
分别利用绿茶、甘草提取液对鲢鱼进行脱腥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绿茶处理组、甘草处理组对鲢鱼的脱腥效果,经腥度评价、电子鼻测定,二者都具有脱腥效果,绿茶处理脱腥效果更好。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在绿茶溶液浓度2%,脱腥时间40min,脱腥... 分别利用绿茶、甘草提取液对鲢鱼进行脱腥处理,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绿茶处理组、甘草处理组对鲢鱼的脱腥效果,经腥度评价、电子鼻测定,二者都具有脱腥效果,绿茶处理脱腥效果更好。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在绿茶溶液浓度2%,脱腥时间40min,脱腥温度30℃时脱腥效果最好;同时蒸馏萃取提取鲢鱼及脱腥后鲢鱼的气味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鲢鱼脱腥前后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显示绿茶脱腥液脱腥后其挥发性腥味物质明显减少。绿茶脱腥无安全风险,为提高鲢鱼的加工利用价值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绿茶 甘草 脱腥 工艺优化
下载PDF
毛健绿茶化学成分及促消化功能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健健 周正阳 +4 位作者 宋燕华 于帅 鹿伟 林智 戴伟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7,共9页
采用保健食品功效学研究中的小鼠小肠运动评价,大鼠体质量、体质量增量、摄食量、食物利用率评价、大鼠胃蛋白酶活性及胃蛋白酶排出量测定等实验评估毛健绿茶水提物的促消化效果,并进一步结合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 采用保健食品功效学研究中的小鼠小肠运动评价,大鼠体质量、体质量增量、摄食量、食物利用率评价、大鼠胃蛋白酶活性及胃蛋白酶排出量测定等实验评估毛健绿茶水提物的促消化效果,并进一步结合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系统解析。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毛健绿茶水提物组(0.83g/(kg·d))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与阴性对照组(去离子水组)相比,中剂量毛健绿茶水提物组(0.21g/(kg·d))大鼠胃蛋白酶排出量显著升高(P<0.05),结合两者结果表明毛健绿茶具有一定的促消化功能;代谢组学分析在毛健绿茶水提物中共鉴定出98个化合物,其中黄酮(芹菜素和木犀草素,0.14~0.77mg/g)、黄烷酮(柚皮素和圣草酚,0.49~1.49mg/g)、黄酮-7-O-葡萄糖苷(0.57~9.07mg/g)和黄烷酮-7-O-葡萄糖苷(4.49~38.98mg/g)为主要成分。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评价了毛健绿茶水提物的促消化功能,并解析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日后毛健绿茶及其新产品的推广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健绿茶 化学成分 代谢组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促消化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