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新昌石窟寺所见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1
作者 郜琳 《文学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本土化,南方石窟寺的营造与北方尤其是西域地区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也是一种本土化的表现。新昌的佛寺和石窟的组合是现存最早的南方佛教本土化肇始阶段的遗迹。本文试从石窟寺形制与文本的联系入手,对新昌... 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本土化,南方石窟寺的营造与北方尤其是西域地区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也是一种本土化的表现。新昌的佛寺和石窟的组合是现存最早的南方佛教本土化肇始阶段的遗迹。本文试从石窟寺形制与文本的联系入手,对新昌石窟造像艺术所表之法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其与西域佛教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昌 石窟寺 佛教 中国化
下载PDF
元大都智全寺畏兀儿高僧考
2
作者 马丽亚·艾海提 林梅村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155,共10页
元朝统治者以藏传佛教为国教,通晓多种语言的畏兀儿高僧扮演了藏传佛教传播者的主要角色。我们最近发现,敦煌回鹘文写本《说心性经》作者Cis?n Tutung实乃京城西郊高梁河畔智全寺第二任方丈,其名当称“智全都统”。智全寺首任方丈即《元... 元朝统治者以藏传佛教为国教,通晓多种语言的畏兀儿高僧扮演了藏传佛教传播者的主要角色。我们最近发现,敦煌回鹘文写本《说心性经》作者Cis?n Tutung实乃京城西郊高梁河畔智全寺第二任方丈,其名当称“智全都统”。智全寺首任方丈即《元史·释老志》所载畏兀儿高僧必兰纳识理,原为京师能仁寺住持。刘敏中《大智全寺碑》称之为“天藏”(梵语dhanyasenā),回鹘文《金刚经》译作Tanyasin(弹压孙)。元朝灭亡前夕,智全都统离开元大都赴敦煌,并将智全寺大藏经殿大批回鹘文佛经携至敦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北区 回鹘佛教 敦煌写本 智全都统 必兰纳识理
下载PDF
葡萄沟石窟Ⅰ区调查研究
3
作者 高春莲 《吐鲁番学研究》 2023年第1期66-75,I0003,154,共12页
葡萄沟石窟Ⅰ区位于葡萄沟内的崖体上,距吐鲁番市高昌区约11公里。现存10个洞窟、1座佛塔遗址。洞窟形制多为长方形纵券顶窟。其中,4号窟与5号窟之间由一道呈“人”字形的通道连通;5号窟规模较大,正壁保留像台,左右两侧壁保留高3米的立... 葡萄沟石窟Ⅰ区位于葡萄沟内的崖体上,距吐鲁番市高昌区约11公里。现存10个洞窟、1座佛塔遗址。洞窟形制多为长方形纵券顶窟。其中,4号窟与5号窟之间由一道呈“人”字形的通道连通;5号窟规模较大,正壁保留像台,左右两侧壁保留高3米的立像龛;9号窟为穹窿顶窟,由前室、主室和后室组成。洞窟内残存少量具有明显藏传佛教风格的壁画,年代为宋元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沟石窟Ⅰ区 藏传佛教 宋元时期
下载PDF
敦煌本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萨仁高娃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但值得注意的是,写本末尾出现有蒙古文题记,称"大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一"。这一题记表明,在该写本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研究院编号第17窟)之前,原藏于伯希和编元代181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窟),甚或已流落民间,再经蒙古人之手留下了"光绪三十年"的蒙古文题记。后由王道士将其移到藏经洞中,再为斯坦因于1907年获得。这一史实为藏经洞晚期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文献 蒙古文题记 敦煌石窟 佛教 考古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葛云健 张忍顺 杨桂山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7-1096,共10页
作为佛教东传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中国段留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其分布与该区域丹霞地貌的分布大致重叠。由于各地区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岩性的差异,石窟在分布、形制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沿丝绸之路主线佛教东传的路线为基础... 作为佛教东传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中国段留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其分布与该区域丹霞地貌的分布大致重叠。由于各地区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岩性的差异,石窟在分布、形制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沿丝绸之路主线佛教东传的路线为基础,分别阐述丝绸之路天山北线、河西走廊、陇东、河湟谷地以及陕西彬县丹霞地貌区的佛教石窟以及敦煌石窟的特点,分析各地石窟形成自身特点的自然原因。文章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分布、形制以及艺术特色与丹霞地貌的内在联系,认为除宗教政治因素外,丹霞地貌是丝绸之路石窟分布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石窟形制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比较了其他类型地貌与丹霞地貌在开凿石窟方面的优劣,认为丹霞地貌拥有最适合开凿石窟的地貌形态与岩性。综上,文章认为丹霞地貌的存在是丝绸之路沿线出现大量佛教石窟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佛教石窟 丝绸之路
下载PDF
试论南诏大理国的佛教源流与“阿姎白”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世丽 杨晓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3-87,共5页
 有关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八号窟内的女性生殖器造像"阿白"的问题一直为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所关注。有的学者认为"阿白"是原始的生殖器崇拜;也有学者认为是窟内主像观音菩萨被毁之后所补刻,"阿白"...  有关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八号窟内的女性生殖器造像"阿白"的问题一直为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所关注。有的学者认为"阿白"是原始的生殖器崇拜;也有学者认为是窟内主像观音菩萨被毁之后所补刻,"阿白"之说是后人附会。南诏时期,该地盛行的是佛教的阿吒力派,其修行内容、当时的历史状况及民间习俗无疑对"阿白"的最终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诏 大理国 剑川石窟 佛教 密宗 “阿姎白”
下载PDF
敦煌经变画 被引量:40
7
作者 施萍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3,125-129,共13页
本文分析了敦煌经变画的意义和内涵,并以敦煌壁画经变画的代表作为例,通过对照佛经及相关文献,指出各类经变画的特征与辨识的依据,着重分析了内容较丰富的经变的画面特征。
关键词 敦煌 莫高窟 经变 佛教 禅宗
下载PDF
瓜州榆林窟第3窟的年代问题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永增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16-23,共8页
榆林窟第3窟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洞窟,窟内现存与密教相关的曼荼罗或经变画17幅,以及用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八思巴文题写的题记31条。这些题记中,除了几则元代供养人题记外,绝大多数是游人题记。本文根据这些题记对榆林窟第3窟开凿于... 榆林窟第3窟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洞窟,窟内现存与密教相关的曼荼罗或经变画17幅,以及用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八思巴文题写的题记31条。这些题记中,除了几则元代供养人题记外,绝大多数是游人题记。本文根据这些题记对榆林窟第3窟开凿于西夏的观点发出了质疑,提出这些壁画当绘制在元代中晚期的新观点。同时认为,东壁佛坛上的释迦降魔像以及左右两组六臂观音像制作在明洪武元年之后,窟室中央的一佛四菩萨以及八大明王、十八罗汉像制作在清嘉庆年之后。榆林窟第3窟开凿年代的新探讨,对研究敦煌石窟的开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 密教 经变画 题记
下载PDF
瓜州塔考辨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100,共9页
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大塔,学界认定为西夏之物,并推定其前身为中华十九座舍利塔之一的瓜州塔。据载,瓜州塔建立于北周时期,但那时的瓜州其实是敦煌,治所在沙州古城,与今天的瓜州同名而异地。"瓜州塔"建于崇教寺,即今莫高窟,... 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大塔,学界认定为西夏之物,并推定其前身为中华十九座舍利塔之一的瓜州塔。据载,瓜州塔建立于北周时期,但那时的瓜州其实是敦煌,治所在沙州古城,与今天的瓜州同名而异地。"瓜州塔"建于崇教寺,即今莫高窟,与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大塔无干;榆林窟第15、16窟所见阿育王寺,应为山丹或武威的阿育王寺,绝非锁阳城塔尔寺;瓜州锁阳城现存大塔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征,但没有证据可将之断代于西夏,相反,塔尔寺遗址发现的西夏文六字真言残片恰巧可以证明该寺为元代之遗存,因为六字真言独立作为藏传佛教供奉对象,并逐步流行全国,是从元代开始的。根据各种迹象,可以把今天所见藏传佛教风格塔尔寺塔的修建时代,推定在1276年或1289年之后不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州塔 塔尔寺 莫高窟 藏传佛教 西夏
下载PDF
从克孜尔207窟壁画谈佛教对拜火教的融摄 被引量:2
10
作者 栾睿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6,共4页
本文以克孜尔207窟中的壁画为个案,论证了拜火教因素在佛教壁画中的表现,认为佛教在其自身发展中,融摄并发展了拜火教的一些理论与仪轨。
关键词 佛教 拜火教 七曜崇拜
下载PDF
西印度佛教石窟艺术刍议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浒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85,共5页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 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分布着印度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起源于阿育王时期,最初为外道所用,后被佛教徒发展壮大。其形式可分为支提窟、僧房窟、方形窟,其建筑、雕塑和壁画见证了佛教艺术从"象征物时期"至佛像蓬勃发展时期的过渡,同犍陀罗、秣菟罗、阿玛拉瓦蒂的佛教艺术相比,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西印度佛教石窟对中亚与中国的佛教石窟开凿观念与佛教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印度佛教 石窟 艺术交流
下载PDF
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简论石窟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粤 周毅刚 《华中建筑》 2007年第4期130-133,共4页
石窟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走向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道路,石窟艺术在中国的演变记录了这一过程,石窟研究对于研究历史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石窟艺术 佛教 本土化
下载PDF
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石窟、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敏 杨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6-84,共9页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 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志丹永宁镇 佛教 石窟 摩崖造像
下载PDF
现代岩彩画与中国古代石窟壁画的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侠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4-37,共4页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矿物色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石窟壁画更是达到了矿物色绘画的高峰。尽管在时间上相隔久远,但近年兴起的现代岩彩画在内容、形式及审美情趣上仍深受古代石窟壁画影响,主要体现在独特性、当代性与本土...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矿物色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石窟壁画更是达到了矿物色绘画的高峰。尽管在时间上相隔久远,但近年兴起的现代岩彩画在内容、形式及审美情趣上仍深受古代石窟壁画影响,主要体现在独特性、当代性与本土性三个方面,显示出现代岩彩画与中国古代石窟壁画间存在着深刻而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彩画 佛教石窟艺术 独特性 当代性 本土性
下载PDF
鸠摩罗什与龟兹佛教石窟艺术多样化表现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旭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29-32,共4页
龟兹早期石窟艺术,反映的主要是小乘有部派思想。公元4世纪后,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由学习小乘思想转变为弘扬大乘教义,对龟兹地区的大乘佛教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的丰富了龟兹石窟艺术的内涵,促进了龟兹佛教石窟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鸠摩罗什 龟兹 佛教 石窟艺术
下载PDF
徘徊于信教与限教之间:唐代名相姚崇对佛教的复杂心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永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63,共10页
姚崇对佛教的态度是很复杂的,纵观其一生,始终徘徊在信教与限教之间。作为忠臣,他曾积极参与官僚集团为武则天举行的造像祈福活动;作为孝子,他曾参加其母主持的开窟造像活动;作为政治家,他将限制佛教当作治国之策,当内心的信仰世界与外... 姚崇对佛教的态度是很复杂的,纵观其一生,始终徘徊在信教与限教之间。作为忠臣,他曾积极参与官僚集团为武则天举行的造像祈福活动;作为孝子,他曾参加其母主持的开窟造像活动;作为政治家,他将限制佛教当作治国之策,当内心的信仰世界与外在的现实政治需要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有利于国家的抉择;作为家长,在临终遗嘱中,他一方面指责佛道写经、造像、施舍等靡财害事之举,告诫子孙后代不许拘泥于流俗,延请僧道,做无益之枉事、徇追福之虚谈,另一方面又强调"佛在心中,但能平等慈悲,行善弃恶,则佛道备矣"。这些无不体现出他对佛教的复杂心态,因此,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称道他的反佛之举,给他贴上"唯物论者"的标签,而应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他的具体言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崇 佛教 开窟造像
下载PDF
管窥柏孜克里克石窟总体设计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云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柏孜克里克石窟以最为丰富与独特的高昌回鹘壁画闻名于世。从设计学角度来看,柏孜克里克石窟总体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隔而不绝,因地制宜;敬像如敬佛;至高无上的佛教思想;吐鲁番本土设计思想。
关键词 柏孜克里克石窟 设计思想 佛教艺术
下载PDF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看佛教艺术的本土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玉琼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77-78,共2页
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文化而随着佛教思想渐趋中国化演变成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艺术。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主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人物造型与结构布局、线描勾勒与赋彩设色等方面都较好体现了中国化... 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了传播佛教思想文化而随着佛教思想渐趋中国化演变成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艺术。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主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人物造型与结构布局、线描勾勒与赋彩设色等方面都较好体现了中国化佛教艺术民族化、本土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 佛教艺术 本土化
下载PDF
水泉石窟造像艺术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玉萍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7-29,共3页
建造于北魏末年的水泉石窟,带有浓郁世俗化的审美特点,表现出了艺术风格过渡的倾向,其佛龛装饰图案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其造像艺术手法上也体现出了强烈的求变创新的特点,并出现了鬣毛狮、悬裳、盛妆伎乐等新的表现式样,堪为洛阳地区北... 建造于北魏末年的水泉石窟,带有浓郁世俗化的审美特点,表现出了艺术风格过渡的倾向,其佛龛装饰图案出现了许多新的内容,其造像艺术手法上也体现出了强烈的求变创新的特点,并出现了鬣毛狮、悬裳、盛妆伎乐等新的表现式样,堪为洛阳地区北魏民间石窟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泉石窟 遗像艺术 分析
下载PDF
甘肃石窟寺佛教美术概述
20
作者 王玉芳 刘振刚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8,共4页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石窟寺为代表的佛教美术源远流长,它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为一体,形成了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宗教艺术。中国古代的石窟寺遗存数量众多,甘肃一带更是保存了大量的石窟寺,除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 在中国美术史上,以石窟寺为代表的佛教美术源远流长,它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为一体,形成了综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宗教艺术。中国古代的石窟寺遗存数量众多,甘肃一带更是保存了大量的石窟寺,除了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还有许多石窟寺分布各地。由于这些佛教遗存保留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因而自敦煌藏经洞发现至今,对甘肃佛教石窟寺美术等的研究成果纷至沓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石窟寺 佛教美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