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oundless to Surmise A Financial Crisis in China──An interview with Prof.Xiao Zhuo ji,an economist
1
《China's Foreign Trade》 1999年第5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groundless to Surmise A Financial Crisis in China An interview with Prof.Xiao Zhuo ji an economist
下载PDF
The Groundlessness of Praxis in Wittgenstein’s On Certainty:Philosophy as a Transformation of Attitude
2
作者 Lucilla Guidi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9年第9期553-562,共10页
In this paper,the transformative and critical potential of the groundlessness of praxis--a central issue in Wittgenstein’s On Certainty--is outlined.It argues that the groundlessness of human praxis entails neither a... In this paper,the transformative and critical potential of the groundlessness of praxis--a central issue in Wittgenstein’s On Certainty--is outlined.It argues that the groundlessness of human praxis entails neither a relativistic nor a foundationalistic epistemological position.On the contrary,following Stanley Cavell and a“resolute reading”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it claims that Wittgenstein’s aim is to let us acknowledge that both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alism and epistemic relativism are apparent needs,so as to invite us to change our practical way of acting.From this perspective,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Wittgenstein’s account of philosophy addresses the readers and involves a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own practical attitude and way of ac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TTGENSTEIN Cavell groundlessness CERTAINTY transformation ATTITUDE sensitivity ETHICS
下载PDF
AI作为孕育机器:出生、母体与创伤
3
作者 姜宇辉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100-114,143,共16页
出生与死亡都是与人的有限性相关的根本哲学问题,但在西方哲学史上,前者却向来为人忽视。在近来的两部关于出生的专著之中,奥博恩和伊利格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由此呈现出三条不同的线索。第一是在海德格尔的《存在... 出生与死亡都是与人的有限性相关的根本哲学问题,但在西方哲学史上,前者却向来为人忽视。在近来的两部关于出生的专著之中,奥博恩和伊利格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由此呈现出三条不同的线索。第一是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阐释的无根基性,第二是生命哲学对此所做出的积极回应,第三是伊利格瑞从“间隙”这个古希腊哲学概念所生发出的间隙本体论。出生作为绝对偶然的事件,作为生生不息的创造,作为与母体之间的间距,这三种思路都进一步体现于近来愈发火热的人造生命的研究之中。虽然人造生命重释和发展了“生命作为根基”这个前提,但它也面临着预制生命这个危险的未来。重新激活出生创伤这个内在体验,可能是唤醒主体性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 去根基 间隙 母体 人造生命
下载PDF
后电影,奇点与创伤主体
4
作者 姜宇辉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6期26-31,共6页
“无物之像”实际上反映了数字世界循环性、抽象性造就的图像的“无根基”特性,技术加剧了这一进程,它将物的东西从我们这个世界中抽离,开启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因而,对于后电影的讨论,应该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的。从历史的角度看... “无物之像”实际上反映了数字世界循环性、抽象性造就的图像的“无根基”特性,技术加剧了这一进程,它将物的东西从我们这个世界中抽离,开启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因而,对于后电影的讨论,应该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电影性之源在于记录和叙事,但它与哲学最密切的联结,在于用图像的方式思考,这也是后电影之为电影的重要原因。而所谓“奇点”则是从否定性的向度打断历史进程,敞开新的可能性,进而使主体性重构在此过程中凸显,这意味着主体性的脆弱及其创伤维度成为了数字时代人类生命复归的重要途径。因此,当我们再回到对“像”的讨论,面对媒介本体在后电影时代被数据化模糊的边界时,有关生命的思索便在此刻诞生于“物”与“图像”间更为深刻的对抗关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无根基 后电影 奇点 创伤 否定性
下载PDF
“姿势”的意义:技术图像时代的“无根基之恶”——从阿甘本到弗卢塞尔 被引量:8
5
作者 姜宇辉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6期1-16,111,共17页
技术图像时代的“根本之恶”是什么?思想家阿甘本与媒介理论家弗卢塞尔对此不仅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分别以“去本原”和“无根基”这两个极具启示性的概念来回应。但由此也就展现出阿甘本与弗卢塞尔二者的根本差异。阿甘本的... 技术图像时代的“根本之恶”是什么?思想家阿甘本与媒介理论家弗卢塞尔对此不仅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分别以“去本原”和“无根基”这两个极具启示性的概念来回应。但由此也就展现出阿甘本与弗卢塞尔二者的根本差异。阿甘本的“去本原”意在实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转换,从考古学式的拓扑学模式转向积极的行动,而生命形式这个总结性的概念恰好体现出德勒兹主义的浓重色彩。弗卢塞尔则正相反,他基于加缪式的荒诞感所提出的“无根基”这个核心概念,不仅导向了整个世界的无根基、无理由、无意义的深渊,由此对极端之恶给出了哲学上的解说,更是得以对技术图像时代的自由与控制之间的两难困境给出相应的疗治。这两条既分又合的路线,最终汇聚于“姿势”这个要点之中。在弗卢塞尔那里,姿势是量子化跃变的微观决断,而在阿甘本那里,姿势又最终展现出弥赛亚时间的拯救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弗卢塞尔 去本原 无根基 技术图像 姿势
下载PDF
关于生态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伟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2-36,共5页
生态审美观的建构是以对“生态”的理解为前提的,我们认为“生态”不仅指自然的存在方式,也不是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生态和环境不同,环境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术语,是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的产物;生态则更多地体现为相互依存的整... 生态审美观的建构是以对“生态”的理解为前提的,我们认为“生态”不仅指自然的存在方式,也不是单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生态和环境不同,环境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术语,是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的产物;生态则更多地体现为相互依存的整体化的系统联系,所以“生态”是指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在”的诗意的存在方式。生态美学是对人类生态审美观念反思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停留在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等具体层面上,生态美学研究首先是关于自然美的存在状态或者人与自然关系的状态;其次生态美学研究还应该包括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化问题,让人们告别“祛魅”的世界,重新回到人类栖居的“诗意”的大地上。生态学虽然是从生物学发展而来的,但是我们在生态美学的研究中不能用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的科学方法。同样,在生态美学研究中我们也不能把认识论作为生态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因为生态不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概念,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所以,在对生态美学的研究中,其研究方法应该建立在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生态美学应该以本体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生态美学 本体论 悬设
下载PDF
北京话徒劳类语气副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冬青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2-57,共6页
北京话徒劳类语气副词主要包括"空"类和"白"类副词两大类。"空"类副词主要包括"空"、"空自"、"平空"、"凭空"、"凭空里"等副词;"白"类副... 北京话徒劳类语气副词主要包括"空"类和"白"类副词两大类。"空"类副词主要包括"空"、"空自"、"平空"、"凭空"、"凭空里"等副词;"白"类副词主要包括"白"、"白白"、"平白"等副词。两类副词无论在内部成员的组成还是各自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上,都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文论通过对其个体的考察,揭示徒劳类语气副词的嬗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空”类副词 “白”类副词 历时嬗变
下载PDF
对不当得利制度中两个问题的认识
8
作者 吴祖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9-71,共3页
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受害人能基于所有权或无因管理制度请求受益人返还该项利益时,原则上不适用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不包括恶意不当得利。
关键词 不当得利制度 中国 民法 恶意受益 无因管理制度
下载PDF
走出泰伯“三让两家天下”的误区
9
作者 金其桢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69-73,F0003,共6页
泰伯"三让天下"是自古以来一致公认的历史事实。但历代以来,对泰伯"三让天下"具体究竟是怎样"让"的?究竟"让"了什么"天下"?究竟把天下"让"给了谁?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在... 泰伯"三让天下"是自古以来一致公认的历史事实。但历代以来,对泰伯"三让天下"具体究竟是怎样"让"的?究竟"让"了什么"天下"?究竟把天下"让"给了谁?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在吴地民间,有些人为"彰显"泰伯具有至高无上的谦让精神,提出了泰伯既让周又让吴的"三让两家天下"之说。近年来,甚至有些电视媒体也对泰伯让周让吴的"三让两家天下"说大加宣扬。文章通过深入考证,列举自古至今大量文献典籍的记载,无可辩驳地证明,所谓的泰伯让周让吴"三让两家天下",违背历史事实,纯属过度拔高、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伯 三让天下 两家 违背史实 无稽之谈
下载PDF
无控制点航空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算法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倩 盛启慧 +2 位作者 李启明 刘毓博 高军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4-450,共7页
航空遥感图像有着特殊的几何畸变特性以及现实中无法及时获取野外控制点的限制条件,无法使用传统的几何校正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针对航空遥感图像的限制条件,本文使用了无地面控制点的航空遥感图像几何校正模型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实... 航空遥感图像有着特殊的几何畸变特性以及现实中无法及时获取野外控制点的限制条件,无法使用传统的几何校正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针对航空遥感图像的限制条件,本文使用了无地面控制点的航空遥感图像几何校正模型对图像进行处理。通过实验对比仿射变换模型和多项式变换模型的校正效果,得出仿射变换模型更能适用于本文情况,更能改善图像效果。在几何校正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控制点的最佳选取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配合图像几何校正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遥感图像 无地面控制点 几何校正
下载PDF
论维特根斯坦的宗教信仰主义——《关于宗教信念的一次演讲》评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思敏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30-34,共5页
在其论文《关于宗教信念的一次演讲》中,维特根斯坦阐述了自己宗教信仰主义的思想,提出宗教信念具有无根性和不依赖理性的特点。本文剖析和重构了维特根斯坦关于这两个特点的论证,指出其论证与宗教信仰的现实情况相矛盾,并可能陷入相对... 在其论文《关于宗教信念的一次演讲》中,维特根斯坦阐述了自己宗教信仰主义的思想,提出宗教信念具有无根性和不依赖理性的特点。本文剖析和重构了维特根斯坦关于这两个特点的论证,指出其论证与宗教信仰的现实情况相矛盾,并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但它可以为解决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提供一条创造性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主义 无根性 理性
下载PDF
释义与还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释义学探讨
12
作者 吴玉强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68-70,共3页
本文从释义与还原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只有站在意识形态和历史哲学两个维度上,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释义的"前结构"。提出应在思维和存在的现实关系中还原马克思主... 本文从释义与还原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只有站在意识形态和历史哲学两个维度上,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释义的"前结构"。提出应在思维和存在的现实关系中还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的本真精神。认为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据斥对当代性的无根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 还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性
下载PDF
铁案如山与莫须有——中国古代诉讼中的双重证明标准?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铁初 《证据科学》 CSSCI 2013年第5期525-533,共9页
中国古代诉讼的事实认定中,存在着铁案如山与莫须有两种证明标准。前者强调事实认定绝对正确,后者则允许事实认定有较大可能性。前者又分为不要求特定证据的一般铁案如山标准及要求有特殊证据的特殊铁案如山标准,后者则可分为可能性很... 中国古代诉讼的事实认定中,存在着铁案如山与莫须有两种证明标准。前者强调事实认定绝对正确,后者则允许事实认定有较大可能性。前者又分为不要求特定证据的一般铁案如山标准及要求有特殊证据的特殊铁案如山标准,后者则可分为可能性很大与有可能两种标准。铁案如山标准关注案件的真实发现,莫须有标准能体现对于伦理、效率、仁政等价值观的维护。对特殊铁案如山标准的强调有可能会导致无效审理,而莫须有标准若适用不当会导致冤案与错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案如山 莫须有 发现真实 伦理 冤错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