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震源机制类型划分汶川、玉树地震构造块体归属 被引量:33
1
作者 刁桂苓 王晓山 +2 位作者 高国英 聂晓红 冯向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78-1783,共6页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7.8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于田7.1级和5月12日的汶川7.9级地震,全部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构成新的地震活动组.昆仑山口和汶川地震分别位于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北部和东部边界,于田地震发生在该地块的西端.GPS的观...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7.8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于田7.1级和5月12日的汶川7.9级地震,全部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构成新的地震活动组.昆仑山口和汶川地震分别位于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北部和东部边界,于田地震发生在该地块的西端.GPS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该块体整体向东运动.发生在块体不同部位的昆仑山口、于田和汶川3次大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体现了巴颜喀拉块体活动力学的一致性.汶川主震和强余震发生之前,出现于田序列余震的强度和频度显著增高,进一步证实同一活动地块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6.9级地震,连同1996年11月19日的喀喇昆仑山口6.9级地震和1997年11月18日玛尼7.5级地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南部边界上,震源机制表现为一致的左旋走向滑动,证实它们属于羌塘块体向东运动的结果.事实表明活动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的性质,而整体运动也是两组各自3次大地震成组活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 震源机制 构造块体归属 成组活动 块体整体活动
下载PDF
强震成组孕育、成组发生过程中相互间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张国民 李丽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1-231,共11页
中国大陆地震具有成组活动的特征。成组强震活动之间有增震和减震作用。本文应用构造块体成组孕育的理论模型讨论了成组强震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物理机制。通过强展成组孕育、成组发生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一次地震发生对其它震源区应力变... 中国大陆地震具有成组活动的特征。成组强震活动之间有增震和减震作用。本文应用构造块体成组孕育的理论模型讨论了成组强震活动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物理机制。通过强展成组孕育、成组发生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一次地震发生对其它震源区应力变化的影响、对前兆复杂性的影响.及此类模型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应用。把强震成组孕育和活动的模型应用到危险性分析和地震长期预报研究领域将对地震预报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成组活动 非线性动力学 孕震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地震成组活动迁移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傅征祥 金学申 +1 位作者 邵辉成 丁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74,共10页
研究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东经108°以西)20世纪初以来7.5级以上大地震成组活动,以及华北至东北地区(30°~55°N,108°~135°E)20世纪20年代以来6.0级以上强地震,10年时间尺度的成组活动迁移过程.在1900~2001年... 研究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东经108°以西)20世纪初以来7.5级以上大地震成组活动,以及华北至东北地区(30°~55°N,108°~135°E)20世纪20年代以来6.0级以上强地震,10年时间尺度的成组活动迁移过程.在1900~2001年中国大陆西部7.5级以上浅源大地震,分别在1902年1月至1916年12月、 1920年1月至1947年3月和1947年7月至1988年12月三个时间段中,先后出现3次成组活动;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时间段内发生的玛尼和昆仑山西口大地震,可能是第四次成组活动的开始;并且,不同时间段的地震成组活动地区是不重复的,大体上,显示了顺时针的迁移图像.在1927~1998年中国大陆华北至东北地区6.0级以上浅源强地震,分别在1927年1月至1948年12月、 1966年1月至1976年12月和1979年1月至1998年12月三个时间段中,先后出现3次成组活动.成组地震活动主体地区随时间的迁移,表现为往返迁移的图像.成组地震活动群集在一个主体地区内,它们或发生在一条活动构造带上或在多条邻近的活动构造带上.同时,应用断层系统内各个断层相互耦合作用和应力转移的模型,去分析成组地震活动迁移过程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震成组活动 迁移图像 机理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大陆M≥7(3/4)地震活动的特点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林怀存 李霞 +1 位作者 苏鸾声 刘希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1-76,共6页
利用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 M≥ 7 浅源地震资料 ,得出 1 90 0年以来 M≥ 7 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认为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 8.1级地震的发生 ,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 M≥ 7 地震第 5个活动组的开始。未来 1~ 6年在... 利用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 M≥ 7 浅源地震资料 ,得出 1 90 0年以来 M≥ 7 地震活动具有成组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认为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 8.1级地震的发生 ,标志着中国大陆地区 M≥ 7 地震第 5个活动组的开始。未来 1~ 6年在以 8.1级地震为中心、半径 5 0 0 km~ 1 0 0 0 km内是发生 M≥ 7 地震的主要场所。通过对 M≥ 7 地震发生后 3年 7级地震活动研究 ,中国大陆未来 3年内仍具有发生 7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昆仑山8.1级地震 地震轮回 地震活动 地震趋势 成组性 区域性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时空关联特征及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化然 刘文兵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1,共7页
根据我国大陆强震成组活动的特征 ,以强震诱发和成组孕育理论为基础 ,对我国近 3 0年以来的强震进行 At值扫描 ,并对其作出了系统分析和 R值评分 。
关键词 强震成组活动 At值 R值评分 中国大陆 时空关联特征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黄圣睦 董瑞英 张永久 《内陆地震》 2006年第4期305-316,共12页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组大震 成组强震 主体活跃区 地震活动图像 异常特征
下载PDF
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曲延军 王海涛 沈军 《内陆地震》 2008年第4期289-297,共9页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现强震的空白区并存在特殊的易发震地区。强震在南、北天山之间有往复迁移的特征,并在迁移的过程中有单发—双发—群发,但未出现过单发迁移后出现群发的过程。在时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周期特征及南、北天山交替发生的特征。在强度上,7级以上地震主要沿天山构造带分布,而6级地震不但有沿天山分布的还有沿斜切天山带的次级构造分布的,且6级以上地震出现高频地区,集中在东经77°±1°的天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震带 强震分布 成组活动 强震迁移
下载PDF
从块体中心论看中国近期强震成组活动的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新亮 刁桂苓 +3 位作者 马瑾 王俊国 赵明淳 苗菊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1-351,共11页
从块体中心论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国活动地块研究的最新成果,对1977—2003年中国大陆强震成组发生的构造和震源机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成组发生的强震大都位于活动地块区(Ⅰ级地块)的边界带上或活动地块区内活动地块(Ⅱ级地块... 从块体中心论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国活动地块研究的最新成果,对1977—2003年中国大陆强震成组发生的构造和震源机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成组发生的强震大都位于活动地块区(Ⅰ级地块)的边界带上或活动地块区内活动地块(Ⅱ级地块)的边界带上。根据哈佛大学提供的CMT(矩张量)解,同组的强震大都具有相似的震源机制。事实表明活动地块区具有整体活动的特点,而且在动力学与运动学方面存在统一性。这些特征对认识强震成组活动的机理,缩小成组强震预测的空间范围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组活动 中国 块体 活动地块 震源机制 2003年 大陆强震 哈佛大学 空间范围 强震预测 边界带 新成果 矩张量 CMT 事实表 统一性 运动学 动力学 特征对
下载PDF
成组活动强震跨断层形变前兆相似性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车兆宏 范燕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38-43,共6页
分析大同及张北地震前后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 ,结果表明 ,成组活动强震中各次强震在特定构造部位具有相似的断层活动前兆异常 ,反映成组活动强震的孕育过程具有统一性 ;断层活动前兆异常的阶段性 ,反映了震源区能量的集中、释放过程 ;前... 分析大同及张北地震前后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 ,结果表明 ,成组活动强震中各次强震在特定构造部位具有相似的断层活动前兆异常 ,反映成组活动强震的孕育过程具有统一性 ;断层活动前兆异常的阶段性 ,反映了震源区能量的集中、释放过程 ;前兆异常的跟踪监测与对比分析 ,在震情预测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组活动 前兆特征 跨断层形变 大同地震 张北地
下载PDF
2008年乌恰6.9级地震与新疆地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高国英 龙海英 +1 位作者 聂晓红 郭卫英 《内陆地震》 2009年第1期1-9,共9页
新疆在连续3年没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背景下,2008年分别发生3月21日于田7.3级、10月5日乌恰6.9级以及2次5级地震。为了正确把握未来几年新疆地震活动状态和震情发展趋势,针对新疆境内6.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非均一性和新疆地震成组性活动... 新疆在连续3年没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背景下,2008年分别发生3月21日于田7.3级、10月5日乌恰6.9级以及2次5级地震。为了正确把握未来几年新疆地震活动状态和震情发展趋势,针对新疆境内6.7级以上强震活动的非均一性和新疆地震成组性活动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结合乌恰6.9级地震较深入分析了乌恰及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层次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乌恰6.9级地震发生后的未来几年新疆大区域范围处于7级左右地震的相对平静时段,未来2年或3年新疆仍处在6级地震成组活跃时段中,乌恰6.9级地震的发生预示着乌恰及周围地区将进入新一轮的中强震活跃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一性 强震成组活动 乌恰及周围地区 层次性特征
下载PDF
17世纪初泉州-琼山大震组群发生的相关性与构造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许绍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研究了17世纪初泉州 琼山大震组群,获得了对强震发生的相关性与地震构造特征的认识:大地震具有 发生成因上的相关性;我国东南滨海强震具有圆环状地震构造特征;圆环段与我国主体地区强震活动呈互补性;特 别是与我国东北地区地震常呈... 研究了17世纪初泉州 琼山大震组群,获得了对强震发生的相关性与地震构造特征的认识:大地震具有 发生成因上的相关性;我国东南滨海强震具有圆环状地震构造特征;圆环段与我国主体地区强震活动呈互补性;特 别是与我国东北地区地震常呈现出交替活动的负相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震 构造特征 地震构造 大地震 强震活动 圆环 成因 群发 生成
下载PDF
地震活动性正常与异常的群体概率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以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灼礼 王伟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4,共14页
地震事件一般具有离散性,即它们的发生和转移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间隔。当孕震系统处于平衡(或正常)状态时,系统状态变量X(这里以地震活动性为例)的时间序列概率分布表现为单峰型(如泊松分布);其时间间隔(或等候时间)Δt分布可用负指... 地震事件一般具有离散性,即它们的发生和转移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间隔。当孕震系统处于平衡(或正常)状态时,系统状态变量X(这里以地震活动性为例)的时间序列概率分布表现为单峰型(如泊松分布);其时间间隔(或等候时间)Δt分布可用负指数分布来描述。当系统处于非平衡(或异常)状态时,X的概率分布表现为双峰型或多峰型,其时间间隔Δt(或空间间隔ΔS)可采用幂函数关系来描述。可以计算X的1~4阶矩统计参数识别X的概率分布性质,进一步判断系统所处的状态。根据这个思路,本文尝试针对地震活动性的群体概率特征,探索研究地震活动系统时间和空间结构的演变以及正常和异常状态的辨别,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趋势和强余震预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状态 群体概率特征 地震预测 汶川地震
下载PDF
新疆强震成组活动与前兆异常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国英 聂晓红 《内陆地震》 2002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对新疆近几年来强震成组活动和地震前兆场的动态演化图像进行追踪分析 ,进一步探讨了前兆异常群体演化与 1996— 1998年新疆成组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成组强震孕育过程中 ,全新疆年度趋势预测定点前兆异常群体演化特征明显。自 199... 对新疆近几年来强震成组活动和地震前兆场的动态演化图像进行追踪分析 ,进一步探讨了前兆异常群体演化与 1996— 1998年新疆成组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成组强震孕育过程中 ,全新疆年度趋势预测定点前兆异常群体演化特征明显。自 1993年开始 ,全新疆异常比例逐年增加 ,1996年度为 38% ,在强震连发的 1997年度全新疆异常比例达最高值 4 7%。在前兆异常群体中期演化过程中 ,1996年 1月开始 ,出现较为密集的转折性短临异常变化 ,到 1996年 3月爆发了强震成组活动。目前 ,全新疆异常比例达低值 ,地震活动也表现出相对平静。结合这种演化特征 ,分析了新疆乌恰地区和北天山西段 2个地震危险区近期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成组活动 新疆 地震前兆场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云南水温异常与M_S≥5.0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琼 付虹 +2 位作者 毛慧玲 朱荣欢 何德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3-240,共8页
选取2009—2015年云南地区观测连续、稳定的水温观测资料共34项,采用异常过程和从属函数分析方法联合提取异常,分析水温异常与M_S≥5.0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单项异常,具有短期指示意义,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地震的漏... 选取2009—2015年云南地区观测连续、稳定的水温观测资料共34项,采用异常过程和从属函数分析方法联合提取异常,分析水温异常与M_S≥5.0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单项异常,具有短期指示意义,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地震的漏报率较高;采用异常频次和权重集成方法提取的全省群体异常与全省的M_S≥5.0地震对应较好,减少了漏报,并可以通过置信度为97.5%的R值评分检验。按构造和地震活动进行分区后,提取小区域的水温群体异常,并只考虑对应本区的地震,则各区域内出现异常的虚报和漏报率均显著增加。分析其原因,认为水温异常和地震都是区域构造活动增强的产物,群体异常能更好地刻画区域构造活动增强,在构造活动增强的背景下是有利于地震发生的,因此区域的群体异常有更好的对应效能;异常过程和从属函数方法提取的水温异常能较好地表达震前水温变化加剧的特征,区域的群体异常可以作为云南地区有M_S≥5.0地震的短期时间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水温观测 从属函数方法 MS≥5.0地震 区域构造活动增强 群体异常
下载PDF
青岛马山—王哥庄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红霞 郭玉贵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30-634,共5页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青岛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阐述了青岛马山—王哥庄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了青岛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通过分析2003年6月和2004年11月的崂山震群活动特征,进一步确定了马山—王... 本文从构造地质学、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青岛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背景,阐述了青岛马山—王哥庄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了青岛地区的地震活动性.通过分析2003年6月和2004年11月的崂山震群活动特征,进一步确定了马山—王哥庄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性.受来自南黄海的区域构造应力作用,该断裂带尤其是其东南段表现出较强的构造活动性,具有引发有感乃至中等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 马山-王哥庄断裂带 崂山震群 构造活动性
下载PDF
地震活动图像特征与强震危险区经验性预测依据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圣睦 董瑞英 《四川地震》 2005年第4期12-20,共9页
在研究近期(10年)强震危险性判定和总结四川地区1972~2002年强震预测经验的基础上,清理了中国大陆1920~2002年47次浅源大震事件前地震活动图像特征(M≥4.7),提炼出10个方面12项经验性预测依据:主体活动区、多发时段、关联序列、大陆... 在研究近期(10年)强震危险性判定和总结四川地区1972~2002年强震预测经验的基础上,清理了中国大陆1920~2002年47次浅源大震事件前地震活动图像特征(M≥4.7),提炼出10个方面12项经验性预测依据:主体活动区、多发时段、关联序列、大陆及地区地震异常图像、地区(带)-地段(震源区)地震增强图像(含信号震、诱发地震、地震条带)、相关地震、窗口地震、复发间隔、大陆及地区缺震、地段缺震与地段强震-缺震转折等.它们在47次震例中的综合出现率≥0.58(即依据比7/12以上)占42例;≥0.66(即8/12以上)占34例.因此,强震(M≥4.7)活动图像经验性预测依据可以作为预测有较大可能发生大地震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活动区 大震关联序列 成组强震 地震活动增强与缺震
下载PDF
川滇地区成组强震活动的有序步进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万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38-45,共8页
研究了川滇主要地震构造带历史成组强震和现今小震的空间—时间活动图像。分析结果 :在垂直断层走向两侧约 30km范围内的强震活动 ,在北西、南北、北东走向的构造带间相继交替发生 ,存在有序步进的联动现象。这可能也是川滇成组强震活... 研究了川滇主要地震构造带历史成组强震和现今小震的空间—时间活动图像。分析结果 :在垂直断层走向两侧约 30km范围内的强震活动 ,在北西、南北、北东走向的构造带间相继交替发生 ,存在有序步进的联动现象。这可能也是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 ,且现今小震活动亦呈现此特点。最后对此现象概述了目前力学机理方面的初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组地震 构造活动 有序步进 川滇地区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8级地震活动图像特征的初步研究及趋势评估(一)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圣睦 董瑞英 《内陆地震》 2011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总结了中国大陆8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30年、53年及100年周期性,百年主体活动区及其格局变动,大地震空段填位及迁移,成组性,几十年多阶段强震释放特征及其连发、复发特点。根据当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评估认为,未来1~5年中国大陆喜马拉... 总结了中国大陆8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30年、53年及100年周期性,百年主体活动区及其格局变动,大地震空段填位及迁移,成组性,几十年多阶段强震释放特征及其连发、复发特点。根据当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评估认为,未来1~5年中国大陆喜马拉雅山带西段可能发生7 12~8级地震,以及新疆,川、滇4处为注意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级左右地震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带 多阶段预释放强震 成组活动 评估趋势
下载PDF
华北北部地区3组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丁 曹刚 +1 位作者 纪建国 赵爱萍 《山西地震》 2006年第4期5-7,共3页
从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MS6.3地震起,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呈现活跃态势,表现出3组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特点。介绍了这3组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时、空特征及迁移规律。指出,这些研究对提高华北北部地区的地震预测水平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中强地震成组活动 地震预测 华北北部地区
下载PDF
滇西地区小地震群特征
20
作者 龙晓帆 王绍晋 +3 位作者 陈立德 张喜玲 陈燕 罗淑进 《华北地震科学》 1998年第1期30-35,共6页
根据滇西地区(23°.8-28°N;97°.0-101°.5E)1966年1月-1996年7月89个ML≤4.7的小地震震群资料分别总结出滇西地区H,K,U,η,b,△M参数的判别指标和地区特征。着重讨论了小地震震群与云南及邻区中强震... 根据滇西地区(23°.8-28°N;97°.0-101°.5E)1966年1月-1996年7月89个ML≤4.7的小地震震群资料分别总结出滇西地区H,K,U,η,b,△M参数的判别指标和地区特征。着重讨论了小地震震群与云南及邻区中强震关系,以及综合利用上述参数尝试预报未来中强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活动 地震群 地震预报 云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