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顾城之诗看顾城之死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炜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1,共5页
顾城的死亡是一个自我精神活动发展的过程,他的诗歌暗示着其生命发展的轨迹。顾城之死是其理想主义遭遇个体的死亡本能、毁灭意识与生命价值追求失落的结果。顾城的死亡本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死亡意识的自然流露,其二是"本我... 顾城的死亡是一个自我精神活动发展的过程,他的诗歌暗示着其生命发展的轨迹。顾城之死是其理想主义遭遇个体的死亡本能、毁灭意识与生命价值追求失落的结果。顾城的死亡本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死亡意识的自然流露,其二是"本我"与"自我"的冲突。顾城毁灭意识的根源是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极度自恋,极度自恋导致了他在迷惘中生发出毁灭意识。顾城生命价值追求的失落体现在对文化荒芜沉思后的绝望,对自我价值超越的极端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顾城 死亡本能 毁灭意识 生命价值
下载PDF
张岱卒年及《明史纪事本末》作者问题再考辨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益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7-81,共5页
本文对张岱研究中两个重要悬案进行了严密的考辨 :一是关于卒年。张氏卒年 ,向有“69岁”、“70余岁”、“93岁”诸说 ,本文通过对大量第一手材料的比勘、互证 ,并运用张岱手稿 ,确证张岱卒于1 680年 ,时年八十四 ;其二是关于《明史纪... 本文对张岱研究中两个重要悬案进行了严密的考辨 :一是关于卒年。张氏卒年 ,向有“69岁”、“70余岁”、“93岁”诸说 ,本文通过对大量第一手材料的比勘、互证 ,并运用张岱手稿 ,确证张岱卒于1 680年 ,时年八十四 ;其二是关于《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问题 :自清初温睿临至清末陆以 ,《明史纪事本末》系谷应泰“以五百金购 (张岱 )《石匮书》”而改名成书的说法一直存在 ,本文从张岱的生平游历入手 ,并将《石匮书》与《本末》细加比勘 ,认为张岱只是参加写作者之一 ,所谓谷书“窃自张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 卒年 石匮书 明史纪事本末 谷应泰
下载PDF
内史亳觚与西周王号生称 被引量:1
3
作者 涂白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102,共2页
内史亳觚铭记成王赐内史亳酒醴以用于祼祭,且銘中有"弗敢虒"字样。所谓"弗敢虒",即不敢懈怠废事。由于酒醴长期放置会酸败不堪用,结合文献所载古代帝王崩逝后的停殡之期,因此,可以推测,内史亳在受赐之后宜于及时用... 内史亳觚铭记成王赐内史亳酒醴以用于祼祭,且銘中有"弗敢虒"字样。所谓"弗敢虒",即不敢懈怠废事。由于酒醴长期放置会酸败不堪用,结合文献所载古代帝王崩逝后的停殡之期,因此,可以推测,内史亳在受赐之后宜于及时用祼,而不可能在成王生前受酒醴赐,而用祼却在成王崩薨将葬得谥之后。综上,说觚铭中的"成王"为生称可无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史亳觚 酒酸 西周王号 生称
下载PDF
顾镇生卒年考辨 被引量:1
4
作者 殷衍韬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100-102,共3页
顾镇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江苏常熟人,乾隆年间进士。关于顾镇的生卒年问题,众说纷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原始文献,运用本证、旁证等考证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考辨,最终确定顾镇的生卒年为1700—1771年。
关键词 顾镇 生卒年 考辨
下载PDF
赵嘏、杜牧卒年与《唐诗类选后序》作年考论
5
作者 吴在庆 常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68,109,共9页
有学者认为《唐诗类选后序》撰于"咸通元、二年间"或"咸通三年前后",并据此和其他"根据"考订赵嘏卒于大中十二三年,否定杜牧卒于大中六年。经过分析考证,张祜卒于大中八年,杜牧则卒于大中六年底,且顾陶... 有学者认为《唐诗类选后序》撰于"咸通元、二年间"或"咸通三年前后",并据此和其他"根据"考订赵嘏卒于大中十二三年,否定杜牧卒于大中六年。经过分析考证,张祜卒于大中八年,杜牧则卒于大中六年底,且顾陶前后两序之撰写时间极为接近,均是大中十年先后所撰,因此赵嘏即约卒于大中八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嘏 杜牧 卒年 《后序》 作年
下载PDF
结局或开始——顾城的死亡意识及“顾城之死”现象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袁野 《新余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2-44,共3页
顾城的自杀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文坛也因此沸腾起来,诗人死了,诗人的死却开始了一种文化奇观,他们的死从终点回归到了起点,诗人的诗也就开始繁荣了。对顾城作品的解读可以体会到他诗歌中充斥的死亡意识,他对个人的"... 顾城的自杀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文坛也因此沸腾起来,诗人死了,诗人的死却开始了一种文化奇观,他们的死从终点回归到了起点,诗人的诗也就开始繁荣了。对顾城作品的解读可以体会到他诗歌中充斥的死亡意识,他对个人的"自然哲学"的崇尚以及现实条件的紧逼是他自杀的原因。顾城的死令人惋惜,"顾城之死"现象这一奇观也理应引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死亡意识 顾城之死 结局 开始
下载PDF
“物故”考
7
作者 王志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170-172,共3页
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常见"物故"一语,较早的训解,一般认为是"死"的另一种说法,但是经过古今学者的不断研究,参考出土的简牍文献中发现的新材料,我们发现"物故"所指的"死"应该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死... 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常见"物故"一语,较早的训解,一般认为是"死"的另一种说法,但是经过古今学者的不断研究,参考出土的简牍文献中发现的新材料,我们发现"物故"所指的"死"应该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物故"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产生了"损坏"这个新义。因此有必要对"物故"的词义及演变作一全面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故 损坏
下载PDF
谈顾城诗歌的审美取向
8
作者 张明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8-39,共2页
本文就中国当代诗人顾城创作中的审美取向,即一种明晰的对纯真人性的不懈追求进行探求。笔者从顾城诗歌中所充盈的童心、幻想、追求等纯真人性最直观的流露中,去分析其审美取向所在。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即人类理念中永久的矛盾,渴望纯真... 本文就中国当代诗人顾城创作中的审美取向,即一种明晰的对纯真人性的不懈追求进行探求。笔者从顾城诗歌中所充盈的童心、幻想、追求等纯真人性最直观的流露中,去分析其审美取向所在。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即人类理念中永久的矛盾,渴望纯真却总是拱手让纯真走向被扼杀的祭坛的无奈中进一步深化这种审美取向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童心 幻想 追求 寂灭
下载PDF
爱与死本能下的政治无意识——对贾平凹小说《古炉》的心理学解读
9
作者 王红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6-79,共4页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来分析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会看到小说描写了古炉村"文化大革命"中的残酷历史。人性的"爱欲本能"在"文化大革命"政治与意识形态之下遭受了压抑与扭曲,导致人的"死亡本能"...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来分析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会看到小说描写了古炉村"文化大革命"中的残酷历史。人性的"爱欲本能"在"文化大革命"政治与意识形态之下遭受了压抑与扭曲,导致人的"死亡本能"发展为对他人的攻击、仇恨与残杀。人的"死亡本能"打着"革命"的借口,使之成为实现自己利益与野心的场域。在对爱与死本能的反思中,只有在心理上解除对人的压抑,才能给人以自由与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炉》 文化大革命 爱欲本能 死亡本能
下载PDF
《楚辞·渔父》篇与汨罗花鼓戏《大夫殉国》
10
作者 曹楠 李有梁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47-51,共5页
《楚辞·渔父》篇反映了儒道两家人生哲学的根本冲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其为基础创作的汨罗花鼓戏《大夫殉国》,为了情节展开的需要,增加了“女璇”这一虚构人物形象,思想方面侧重于表达和弘扬屈原的“志洁行廉”,其对白与唱... 《楚辞·渔父》篇反映了儒道两家人生哲学的根本冲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其为基础创作的汨罗花鼓戏《大夫殉国》,为了情节展开的需要,增加了“女璇”这一虚构人物形象,思想方面侧重于表达和弘扬屈原的“志洁行廉”,其对白与唱词多处移植《楚辞·渔父》篇,并善于用隐喻来增强艺术效果,深化作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渔父 花鼓戏 《大夫殉国》
下载PDF
“走向死亡”:论顾城与海子诗歌中的死亡预示
11
作者 李雨萌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7-70,共4页
顾城和海子分属于当代不同时期的诗歌派别,但同为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并最终在相近的时间走向死亡。这种巧合为探讨顾城与海子的诗歌提供了某种线索。论文将从比较顾城和海子的自然观出发,以二者诗歌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春天意象为例,来分... 顾城和海子分属于当代不同时期的诗歌派别,但同为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并最终在相近的时间走向死亡。这种巧合为探讨顾城与海子的诗歌提供了某种线索。论文将从比较顾城和海子的自然观出发,以二者诗歌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春天意象为例,来分析二人诗歌中的悲剧意识。最后简要分析顾城和海子的诗歌风格,勾画出二人诗歌中的对立的主体形象,进一步探求顾城和海子诗歌中的死亡预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海子 死亡
下载PDF
浅析顾城之死及“顾城热”的原因
12
作者 李兴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第3期78-79,共2页
一个"童话诗人"的离世,给中国文坛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不小的震惊,然而被披上道德评判外衣的"顾城事件"让"童话诗人"走出了象牙塔,坠入了撒旦的世界。他的死可从其自身在处理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 一个"童话诗人"的离世,给中国文坛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不小的震惊,然而被披上道德评判外衣的"顾城事件"让"童话诗人"走出了象牙塔,坠入了撒旦的世界。他的死可从其自身在处理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矛盾关系中解读。顾城死后他的诗又重新得到了读者大众的关注,文坛上掀起了一阵"顾城热",在对诗人之死感到惋惜的同时,造成这一悲剧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诗歌事件所产生的诗歌"热"更是值得探讨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大众文化 死亡 现象 童话诗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