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uanling Biota: A Marker of Triassic Biotic Recovery from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in the Ancient Guizhou Sea 被引量:11
1
作者 JIANG Dayong Ryosuke MOTAN +4 位作者 LI Chun HAO Weicheng SUN Yuanlin SUN Zuoyu Lars SCHMITZ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29-738,共10页
After a slow recovery from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during the Early Triassic and rapid radiation in the Middle Triassic, evolution of organisms reached a new peak phase in the Late Triassic. The Guanling Biota from... After a slow recovery from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during the Early Triassic and rapid radiation in the Middle Triassic, evolution of organisms reached a new peak phase in the Late Triassic. The Guanling Biota from the Wayao Member (conodont 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 Zone), Falang Formation, Xinpu, Guanli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corresponds to this peak that marks the full recovery from the end-Permian extinction of marine ecosystems. The biota is of high diversity, containing well preserved and completely articulated skeletons of vertebrates comprising marine reptiles, fishes, and invertebrates including crinoids, ammonites, bivalves, and other fossils, and is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of marine ecosystem records in life history. The fossil marine reptiles and crinoids are most significant in this biota, especially the marine reptiles, which provide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he Triassic Pacific and Tethys, and between Triassic basal forms and the Jurassic-Cretaceous marine top predators. The most remarkable fossils are the large completely articulated ichthyosaur skeletons up to and more than 10 m, and the first recorded thalattosaurs and placodonts in China. Following our review, of the 17 named reptilian taxa the eight listed here are considered to be valid: three ichthyosaurs (Qianichthyosaurus zhoui Li, 1999; 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 Cao and Luo in Yin et al., 2000, Guanlingsaurus liangae Yin in Yin et al., 2000), three thalattosaurs (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 Liu, 1999, Xinpusaurus suni Yin in Yin et al., 2000, Xinpusaurus kohi Jiang et al., 2004), and two placodonts (Sinocyamodus xinpuensis Li, 2000, 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 Li and Rieppel, 2002). Mixosaurus guanlingensis Cao in Yin et al., 2000 might be a junior synonym of Qianichthyosaurus zhoui Li, 1999, and Cymbospondylus asiaticus Li and You, 2002 and Panjiangsaurus epicharis Chen and Cheng, 2003 might be junior synonyms of 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 Cao and Luo in Yin et al., 2000. It needs to re-describe the holotypes after a complete preparation for clarifying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 Yu in Yin et al., 2000, Xinpusaurus bamaolinensis Cheng, 2003, Neosinosaurus hoangi (Zhou in Yin et al., 2000), Wayaosaurus geei Zhou in Yin et al., 2000, Wayaosaurus bellus Zhou in Yin et al., 2000 and Placochelys ? minutus Yin and Luo in Yin et al., 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ling Biota marine reptiles late triassic CARNIAN guizhou China
下载PDF
贵州关岭地区法郎组瓦窑段菊石类新材料
2
作者 马知恒 李世鑫 +2 位作者 陈镜文 何犇 张廷山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9-776,共8页
本文对采自于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上部的齿菊石目化石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3属3种,其中包含一新种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sp.nov.。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nov.以具有细密横肋及粗壮腹缘瘤为特征,属K... 本文对采自于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上部的齿菊石目化石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3属3种,其中包含一新种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sp.nov.。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nov.以具有细密横肋及粗壮腹缘瘤为特征,属Klipsteinia在华南为首次发现。根据Klipsteinia和Arctosirenites组合特征判断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底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卡尼期早期(Julian 1),上部时代归属于晚卡尼期早期(Tuvalian 1),并且认为造成法郎组瓦窑段底部的岩性变化是由于构造因素导致,而并非受到卡尼期湿润幕事件(CPE,Carnian Pluvial Episode)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nov. 菊石类 卡尼期湿润幕事件 晚三叠世 贵州关岭
下载PDF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 Cao and Luo in Yin et al.,2000)的讨论 被引量:5
3
作者 潘薪如 江大勇 +3 位作者 孙作玉 蔡涛 张大鹏 谢家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7-703,共7页
贵州省关岭县新铺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下部的鱼龙标本保存完整、精美,对它们准确而详细的描述将对研究鱼龙类分类、演化和完善其演化谱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其中大型鱼龙已有Guizhouichthyosaurustangae、Typicusichthyosaurus... 贵州省关岭县新铺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下部的鱼龙标本保存完整、精美,对它们准确而详细的描述将对研究鱼龙类分类、演化和完善其演化谱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其中大型鱼龙已有Guizhouichthyosaurustangae、Typicusichthyosaurustsaihuae、Guanlingsaurusliangae、Cymbospondylusasiaticus、Panjiangsaurusepicharis等5个命名。在野外调查、室内修理、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补充、修正了Guizhouichthyosaurustangae的描述,并认为Cymbospondylus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epicharis应为Guizhouichthyosaurustangae的同物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龙 晚三叠世 关岭 贵州
下载PDF
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龙鱼属(Saurichthys)(Actinopterygii:Saurichthyidae)的首次记录
4
作者 房庚雨 孙元林 +1 位作者 季承 吴飞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共16页
龙鱼类具尖吻和流线型的细长体型,是中生代早期海洋鱼群中的顶级捕食者。经历晚二叠世生物大绝灭(EPME)后,龙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辐射,并于中三叠世时期在形态特征及适应策略上发展出可观的多样性。先前的化石记录显示,曾经全球广布的... 龙鱼类具尖吻和流线型的细长体型,是中生代早期海洋鱼群中的顶级捕食者。经历晚二叠世生物大绝灭(EPME)后,龙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辐射,并于中三叠世时期在形态特征及适应策略上发展出可观的多样性。先前的化石记录显示,曾经全球广布的龙鱼类似乎自晚三叠世开始收缩至西特提斯洋。当时海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热点——东特提斯洋区中国华南晚三叠世海相地层中迄今尚无龙鱼类的记录,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该地区更低层位(如中三叠世盘县-罗平生物群和兴义生物群)的数个化石库(Lagerstätten)却保存有高度多样化的龙鱼类化石。报道了产自中国西南地区(黔西南和滇东地区)晚三叠世早期的关岭生物群的龙鱼属(Saurichthys)一新种——饕餮龙鱼(Saurichthys taotie sp. nov.)。饕餮龙鱼体型中等,其主要特征有:下鳃盖骨(subopercle)近三角形且外侧具密集纵纹,颅顶后部纹饰较弱,吻部前端背缘发育显著的纵嵴。作为龙鱼类在晚三叠世东特提斯洋区的首次记录,饕餮龙鱼的发现说明当时这一类群的多样性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显著的下降,但它们的地理分布实际上比先前的认识广阔得多。此外,饕餮龙鱼保留了一些此前仅见于早三叠世同类的特征,为认识龙鱼类的演化和生物地理学历史带来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岭生物群 贵州 云南 东特提斯洋 晚三叠世 龙鱼类
下载PDF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海生爬行动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1
5
作者 尹恭正 周修高 +2 位作者 曹泽田 喻羑艺 罗永明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3,共23页
通过初步研究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瓦窑组中的海生爬行动物 3个目 ,2个亚目 ,6个科(其中 2个新科 ) ,9个属 (其中 6个新属 )和 10个种 (其中 9个新种 )。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所发现的海生爬行动物是关岭动物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通过初步研究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瓦窑组中的海生爬行动物 3个目 ,2个亚目 ,6个科(其中 2个新科 ) ,9个属 (其中 6个新属 )和 10个种 (其中 9个新种 )。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所发现的海生爬行动物是关岭动物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总体面貌与古特提斯海的海生爬行动物比较相似 ,但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群具有三叠纪与侏罗—白垩纪动物群之间的过渡性质 ,在种类的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很高的多样性 ,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关岭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的发现 ,对研究海生爬行动物的分类、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早期 关岭动物群 海生爬行动物 贵州
下载PDF
贵州关岭生物群的埋藏环境与古生态特点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孝红 陈立德 王传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8-284,共7页
新建并逐层描述了含关岭生物群的上三叠统小凹组。根据小凹组下段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生物群生态特征分析,指出关岭新铺乡一带在晚三叠世时为一个三面环陆、一面可能与特提斯大洋相通的局限海湾。关岭生物群中少量完好保存的植物化石的... 新建并逐层描述了含关岭生物群的上三叠统小凹组。根据小凹组下段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生物群生态特征分析,指出关岭新铺乡一带在晚三叠世时为一个三面环陆、一面可能与特提斯大洋相通的局限海湾。关岭生物群中少量完好保存的植物化石的生态特点指示该区当时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气候特点,雨水充沛。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则显示海湾中的海水可能受间歇性大量淡水注入影响而出现间歇性淡化,并导致生物原来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出现间歇性缺氧,而发生生物集群死亡和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岭生物群 埋藏环境 古生态 晚三叠世 贵州
下载PDF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一大型鱼龙类头骨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淳 尤海鲁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6,共8页
记述了产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杯椎鱼龙属一新种——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asiaticus sp. nov)。标本为两件几乎完整的头骨,产于法朗组瓦窑段的泥质灰岩中,这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晚三叠世(Cymbospondylus属的标本,也是该属时代最晚的... 记述了产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杯椎鱼龙属一新种——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asiaticus sp. nov)。标本为两件几乎完整的头骨,产于法朗组瓦窑段的泥质灰岩中,这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晚三叠世(Cymbospondylus属的标本,也是该属时代最晚的一个种。亚洲杯椎鱼龙头部最明显的特征是下颌牙齿仅分布于齿骨的前半部分。此外,新种的吻部极长,超过头骨全长之半,上颌骨非常发达,并且具有已知鱼龙类中最小的眼眶。亚洲杯椎鱼龙是这一大型鱼龙类在北美和欧洲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关岭 晚三叠世 法郎组 鱼龙类 头骨化石
下载PDF
贵州晚三叠世关岭鱼龙的原始尾弯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季承 江大勇 +2 位作者 郝维城 孙元林 孙作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9-314,共6页
通过对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地层中的两件关岭鱼龙属标本的观察、测量,并与早侏罗世鱼龙标本对比研究,发现晚三叠世的关岭鱼龙尾椎中部存在一定数量形态发生变化的侧视呈梯形的椎体,已经具有了传统观点认为只在侏罗纪和... 通过对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地层中的两件关岭鱼龙属标本的观察、测量,并与早侏罗世鱼龙标本对比研究,发现晚三叠世的关岭鱼龙尾椎中部存在一定数量形态发生变化的侧视呈梯形的椎体,已经具有了传统观点认为只在侏罗纪和白垩纪鱼龙中出现的尾弯,弯角为15°左右(侏罗纪鱼龙尾弯弯角可达60°)。这一衍生性状的出现表明晚三叠世关岭鱼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鼎盛时期鱼龙所拥有的尾鳍,并已获得了较强的游泳能力,开始成为完全适应远洋快速游泳的生物,并将以前认为截然分离的三叠纪的早期鱼龙类群与侏罗纪-白垩纪鼎盛时期特化的鱼龙类群联系起来,是鱼龙目单系起源的又一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弯 鱼龙 晚三叠世 关岭 贵州
下载PDF
贵州晚三叠世关岭生物群大型鱼龙化石一新属种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孝红 程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8-235,共8页
根据采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小凹组下段两个分别具有完整骨架和呈立体保存的头骨标本,命名和描述为一种大型的长体型的鱼龙Panjiangsaurusepicharisgen.etsp.nov.。这类鱼龙以下颌后部缺齿,荐前椎数约69节,前肢边缘的凹口出现在桡骨、接... 根据采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小凹组下段两个分别具有完整骨架和呈立体保存的头骨标本,命名和描述为一种大型的长体型的鱼龙Panjiangsaurusepicharisgen.etsp.nov.。这类鱼龙以下颌后部缺齿,荐前椎数约69节,前肢边缘的凹口出现在桡骨、接桡骨和远端腕骨上为特征。Panjiangsaurus外鼻孔的骨片组成与中、晚三叠世Shastasaurus和Cymbospondylus的外鼻孔相似,肩带和腰带也具有晚三叠世卡尼期Shonisaurus的肩带和腰带的特点,但其桡骨、接桡骨和远端腕骨均发育有凹槽的前肢,可以与晚三叠世诺利期Macgonwani以及早侏罗世Stenopterygius的前肢相比较,而具有侏罗纪鱼龙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岭生物群 晚三叠世 小凹组 鱼龙类 贵州
下载PDF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鱼类化石初步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冠邦 尹恭正 +2 位作者 罗永明 王雪华 王尚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0,共20页
描述了关岭新铺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中发现的鱼类5目5科5属5种和1未定种,其中1新属5新种,它们是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 Liu,Yin et Wang S Y gen.etsp.nov.,Birgeria guizhouensisLiu,Yin et Luo sp.nov.,Birgeriasp... 描述了关岭新铺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中发现的鱼类5目5科5属5种和1未定种,其中1新属5新种,它们是Guizhoucoelacanthus guanlingensis Liu,Yin et Wang S Y gen.etsp.nov.,Birgeria guizhouensisLiu,Yin et Luo sp.nov.,Birgeriasp.,Pholidopleurus xiao waensis Liuet Yin sp.nov.,Peltopleurus brachycephalus Liu et Yin sp.nov.,Guizhoueugnathus largusLiu,Yinet Luo sp.nov.。关岭法郎组瓦窑段鱼类组合与邻区兴义晚三叠世法郎组竹杆坡段(卡尼早期)鱼类组合明显不同,瓦窑段的层位在竹杆坡段之上,其时代可能为卡尼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晚三叠世 卡尼期 贵州关岭
下载PDF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卡洛维龙(爬行动物:鱼龙类)一新种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孝红 程龙 P.Martin Sander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74-982,共9页
根据采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小凹组一件近乎完整的鱼龙骨架标本和一件压扁的头骨标本,笔者建立并系统描述了卡洛维龙的一个新种Callawayia wolonggangensis sp.nov.。分析和讨论了新种与Callawayia属其他种及其在关岭生物群中共生的各鱼... 根据采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小凹组一件近乎完整的鱼龙骨架标本和一件压扁的头骨标本,笔者建立并系统描述了卡洛维龙的一个新种Callawayia wolonggangensis sp.nov.。分析和讨论了新种与Callawayia属其他种及其在关岭生物群中共生的各鱼龙属种之间的异同点,指出新种以具有发育的上颌骨上升支,窄的额骨及其与鼻骨之间宽缓的U-形接缝与该属模式种C.neoscapularis相区别。新种与关岭生物群中的Panjiangsaurus分子在头骨和四肢的一般形态特征上较为接近,但新种的鼻骨向后延伸与后额骨接触;额骨呈槽状向上颞孔方向延伸,并直接参与上颞孔前边缘的形成,以及后部顶骨脊之下具有发育的顶骨架而易于区别。另外,新种桡骨和桡侧腕骨前边缘直的特点也与Panjiangsaurus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龙 系统古生物 三叠纪 关岭生物群 贵州
下载PDF
贵州关岭生物群盘江鱼龙体内胃融物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龙 陈孝红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1-65,共5页
本文主要描述了关岭生物群中一美丽盘江鱼龙标本(YIGM V30016)-Panjiansaurus epicharis Chen & Cheng体内的胃融物。其组成物质为微晶含有机质胶磷质生物碎屑灰岩。其中生物碎屑主要为较小的鱼类骨碎片,其次含有少量的双壳类外壳,... 本文主要描述了关岭生物群中一美丽盘江鱼龙标本(YIGM V30016)-Panjiansaurus epicharis Chen & Cheng体内的胃融物。其组成物质为微晶含有机质胶磷质生物碎屑灰岩。其中生物碎屑主要为较小的鱼类骨碎片,其次含有少量的双壳类外壳,没有胃石。通过分析胃融物的成分,比较牙齿类型和身体特征等,认为盘江鱼龙主要以小型鱼类和双壳类为食,并不需胃石帮助消化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龙 胃融物 三叠纪 关岭生物群 贵州
下载PDF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英文) 被引量:6
13
作者 尚庆华 李淳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8-193,共16页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地区,包括5个种(Merriam,1895,1902,1908)。由于建立这些种的化石材料均保存不好,尤其是模式种仅建立于几块背椎、背肋和两块耻骨之上,导致有关萨斯特鱼龙属和萨斯特鱼龙科的一些特征定义不明确。后人倾向于将已建立的种进行归并,即将Shastasaurus alexandrae、S.altispinus和S.osmonti划归模式种S.pacificus,将S.careyi另归入Shonisaurus sp.。虽然萨斯特鱼龙类的其他属,如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Pessosaurus等,在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等地的中、晚三叠世地层中被陆续发现和报道,但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材料外,其他地区发现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均未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将G.tangae归入萨斯特鱼龙属主要依据对该种模式标本(Gmr 009)的重新观察和对该种一新材料(IVPP V 11853)头后骨骼的深入研究。两骨架的头后部分尤其是前肢和肩带均表现出与已知的萨斯特鱼龙属各种的极大相似性,具体包括:椎体稍短;颈肋近端双头;尾椎腹侧Y型人字骨发育;锁骨细长,中部向后弯;乌喙骨斧状,中部收缩形成前后缘不对称的"茎";肩胛骨呈宽的镰刀状,前缘强烈外展;肱骨、桡骨、尺骨均较短;肱骨和桡骨前缘具凹缺;桡骨明显大于尺骨,桡骨后缘和尺骨前缘略凹入;相对较大的桡腕骨等。腰带和后肢特征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属差别不大。除头后骨骼特征外,关岭材料的头骨特征也与萨斯特鱼龙属惟一的一个保存有部分头骨骨骼的S.alexandrae的特征大体相符,如具有大的、前后略拉长的眼眶,相对较窄的颊部,横向伸展的鼻骨和额骨的接触面,颞孔稍小于眼眶等。同时,通过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各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萨斯特鱼龙属的荐前椎数目在55个左右,且指(趾)骨为3指(趾),但鉴于已经发现同属于萨斯特鱼龙类的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等属或者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或者指(趾)骨为4指(趾),同时迄今为止尚无完整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标本被发现,有关其荐前椎数目和指(趾)骨列数仅是推测,因此基于中国贵州关岭的标本,本文认为萨斯特鱼龙属很可能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同时指骨(趾骨)是4指(趾)。在观察和对比了众多产于关岭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基础上,将邓氏贵州鱼龙、亚洲杯椎鱼龙和美丽盘江龙重新厘定为邓氏萨斯特鱼龙,并对该种的头后骨骼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是萨斯特鱼龙属的分子第一次在中国被确认,为了解该属鉴定特征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关岭生物群 晚三叠世 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下载PDF
贵州关岭地区中晚三叠世法郎组中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新材料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立德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6-287,共12页
软骨鱼类的微体化石具有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地层对比潜力 ,还可以用于有机成熟度的分析。贵州关岭中晚三叠世法郎组产数量丰富、类型繁多的软骨鱼类微体化石 ,本文按照形态分类系统 ,对其进行了分类和描述。
关键词 贵州关岭地区 中晚三叠世 法郎组 软骨鱼类 微体化石 新材料
下载PDF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一海龙头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瞿清明 江大勇 孙作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0-896,共7页
对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晚三叠世卡尼期瓦窑组的一件新铺龙头骨标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和新铺龙属另外两种的标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该标本以下特征与其他新铺龙类似:上下颌咬合时头骨侧视呈直角三角形;齿骨前部由于弯曲形成一个平台;前颌骨... 对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晚三叠世卡尼期瓦窑组的一件新铺龙头骨标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和新铺龙属另外两种的标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该标本以下特征与其他新铺龙类似:上下颌咬合时头骨侧视呈直角三角形;齿骨前部由于弯曲形成一个平台;前颌骨末端形成明显的凹缘;鼻骨向后延伸至离外鼻孔较远处;前颌骨内侧突向后延伸至外鼻孔之后。因此将其归入新铺龙属。但其与其他两种存在以下明显区别:成年个体明显较大;前颌骨末端的牙齿倒伏方向向后;前颌骨参与了外鼻孔的形成;没有翼骨齿;前额骨与鼻骨接触;齿骨后端和上颌骨没有牙齿。由于标本保存不完整,重要的颅区骨骼和头后骨骼特征无法鉴定,因此暂将其归入一未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铺龙 海龙 晚三叠世 贵州关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