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 of débitage and technical cognition of hominids at the Guanyindong site 被引量:6
1
作者 LI YingHua HOU YaMei BOEDA Eri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1期3864-3871,共8页
Explor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mode of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of prehistoric hunter-gatherers is always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current Paleolithic research. In the 1940s, French prehistorians proposed the... Explor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mode of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of prehistoric hunter-gatherers is always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current Paleolithic research. In the 1940s, French prehistorians proposed the technological method for studying lithic assemblages which opened a brand-new perspective on the prehistoric domain. In the 1960s, French ethnographer and anthropologist André Leroi-Gourhan proposed the concept "chane opératoire" and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lithic technological study. After the 1980s, the concept "chane opératoire" was substituted for two different but complementary concepts: techno-cognition and techno-economy, which contributed not only to revealing the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know-how applied during lithic production but also to interpreting the technical behavior of prehistoric hunter-gatherers from social and economic viewpoints. The lithic technological study of the Guanyindong sit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by applying lithic technological method developed by French prehistorians to the Chinese materials. Our analytic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ébitage system of Guanyindong is quite distinct from the concept Levallois largely used in Europe, Near-East and Africa.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se two débitage modes may contribute to explor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in Middle Paleolithic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Near-East and Afr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学习 认知模式 原始人类 网站 旧石器时代 行为模式 技术经济 人类学家
原文传递
贵州观音洞遗址石制品剥片技术辨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锋 李英华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期,英国杂志《自然》(Nature)发表了对贵州观音洞遗址1964-1973年出土石制品的再研究结果,认为该遗址石制品中存在系统的勒瓦娄哇技术;新的光释光测年显示遗址主文化层距今17-8万年。据此,该文作者认为观音洞遗址的石制品组合代表了... 近期,英国杂志《自然》(Nature)发表了对贵州观音洞遗址1964-1973年出土石制品的再研究结果,认为该遗址石制品中存在系统的勒瓦娄哇技术;新的光释光测年显示遗址主文化层距今17-8万年。据此,该文作者认为观音洞遗址的石制品组合代表了东亚最早的勒瓦娄哇技术遗存。本文对观音洞遗址石制品的研究历史、勒瓦娄哇技术研究简史和定义等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同时对观音洞遗址相关石制品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观音洞遗址石制品组合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石核-石片技术复合体,与之前学者得出的结论一致;不存在勒瓦娄哇技术。最后,本文对宁夏水洞沟、金斯太、通天洞等遗址发现的勒瓦娄哇技术遗存的简要分析表明,目前尚无可靠证据显示中国在距今5万年前出现过勒瓦娄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洞遗址 勒瓦娄哇技术 石制品 技术分析
下载PDF
贵州黔西观音洞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 被引量:16
3
作者 沈冠军 金林红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3-100,共8页
本文基于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提出了华南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贵州黔西观音洞的年代界限;A组堆积小于4万年;B组第3层小于5万年;B组第4—8层5—24万年,如地层研究能证明B组堆积物的一致性,其年代应可限制在10—19万年之间。本文数据不支持... 本文基于钟乳石样的铀系年龄,提出了华南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贵州黔西观音洞的年代界限;A组堆积小于4万年;B组第3层小于5万年;B组第4—8层5—24万年,如地层研究能证明B组堆积物的一致性,其年代应可限制在10—19万年之间。本文数据不支持地层古生物研究关于观音洞A、B二组堆积分属中更新世中、早期的假设,但证实了B组堆积的下部应属中更新世的晚期,为含嵌齿象科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迄今最晚的地史记录。观音洞以其丰富的内涵,有可能成为我国南方跨越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文化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洞 钟乳石 铀系年龄
下载PDF
旧石器技术研究法之应用--以观音洞石核为例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英华 侯亚梅 Eric BOEDA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5-362,共8页
中国旧石器材料数量众多,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在世界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类型学在解读与提取石器所包含的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制品的形态和组合与欧洲和近东常... 中国旧石器材料数量众多,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在世界旧石器考古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类型学在解读与提取石器所包含的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制品的形态和组合与欧洲和近东常常难以直接对比,对器物的分类定名也存在交流上的困难。由法国学者开创发展起来的史前石器技术研究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形态特征的同时,通过关注支配石器工业生产体系的技术机制和逻辑规则,对深入细致地探讨史前人类的认知特征和技术行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为石器工业甚至跨地域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基础。本文对贵州观音洞遗址的石核标本为例进行了技术分析,说明其在研究中国旧石器材料上的可行性,特别是信息提取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洞 剥坯 操作链 技术分析
下载PDF
应用投影寻踪分类技术的森林生态功能评价 被引量:9
5
作者 张瑜 陈存友 胡希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3-250,共8页
【目的】合理评价森林生态功能,为制定提升森林生态功能相应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南雄观音岽自然保护区为例,选取与森林生态功能相关的19项指标,通过投影寻踪分类法构建森林生态功能评价体系。【结果】①保护区中“较优”等级... 【目的】合理评价森林生态功能,为制定提升森林生态功能相应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广东南雄观音岽自然保护区为例,选取与森林生态功能相关的19项指标,通过投影寻踪分类法构建森林生态功能评价体系。【结果】①保护区中“较优”等级森林占据明显优势,但保护区整体评级为“中”。②保护区森林结构整体较好,但竹林多,幼龄林较多,森林蓄积能力、自然度较弱。③19项评价指标中,郁闭度、枯枝落叶厚度、公顷株数、平均高、总覆盖度是极重要指标;坡位、自然度、海拔、龄组、土层厚度、森林群落结构、平均胸径、坡向是一般重要指标;公顷生物量、公顷蓄积量、树种结构、健康度、坡度、土壤类型是不重要指标。【结论】针对各个评价等级的森林,建议如下:①对“优”和“较优”等级森林进行监测与保护;“中”等级森林需寻找得分较差原因,对症保护,进行重点监测;“差”和“较差”等级森林进行封山抚育。②适当控制竹林的生长范围。③根据评价结果适当调整保护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学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 投影寻踪分类 评价体系 森林特征 观音岽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梦楠 胡希军梁胜 +1 位作者 韦宝婧 李芮芝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0年第12期65-70,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对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周边相邻3个研究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观音岽自然保护区共统计到蕨类植物28科49属93种,优势科为水龙骨科、鳞... 通过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对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周边相邻3个研究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观音岽自然保护区共统计到蕨类植物28科49属93种,优势科为水龙骨科、鳞毛蕨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单种科9个,单种属26个;该区蕨类植物起源古老,进化关系连贯;优势科属明显,分化水平不高,以寡种科属居多。(2)该区蕨类生态类型多样,土生蕨类62种、附生蕨类28种、水生蕨类3种,分别占总种数的66.66%、30.11%、3.23%。(3)该区蕨类植物热带分布种类占绝对优势,热带种类分布科、属、种分别占除世界分布类型外总科、属、种的84.21%、83.72%、65.93%;在种水平上以热带亚洲分布和东亚广布为主,整体呈现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4)在地理亲缘关系上,观音岽自然保护区与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联系最为密切,与冠豸山次之,与丹霞山的关系则较为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植物区系 区系相似性 观音岽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石器研究的新视角:技术-功能分析法--以观音洞遗址为例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英华 包爱丽 侯亚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8-70,113,共13页
技术-功能分析法通过综合考察支配石制工具生产的技术机制、分析工具刃口上所整合的技术特征,理解工具预设性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并复原打制者的意图。对观音洞遗址石器材料的分析表明,此方法在揭示打制者意图及工具预设性的功能和使用方... 技术-功能分析法通过综合考察支配石制工具生产的技术机制、分析工具刃口上所整合的技术特征,理解工具预设性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并复原打制者的意图。对观音洞遗址石器材料的分析表明,此方法在揭示打制者意图及工具预设性的功能和使用方式的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技术-功能分析法 技术分析图 操作链 观音洞遗址
原文传递
大冶石龙头遗址石器的新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英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53,共9页
大冶石龙头是中国重要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之一。本文运用法国史前学者开创的技术分析法对该遗址石器重新进行分析,并尝试对相关遗址和区域的旧石器进行了宏观比较,探索了诸遗址石器工业之间的共性和多样性。结果表明,一方面它与观音洞... 大冶石龙头是中国重要的中更新世晚期遗址之一。本文运用法国史前学者开创的技术分析法对该遗址石器重新进行分析,并尝试对相关遗址和区域的旧石器进行了宏观比较,探索了诸遗址石器工业之间的共性和多样性。结果表明,一方面它与观音洞和大洞遗址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主要反映了长江以南的旧石器工业特征,另一方面它又有类似于长江以北遗址的一些因素,具有过渡性的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龙头遗址 观音洞遗址 技术分析 操作链 中更新世晚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