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our and Access,Deleuze and Guattari’s Researches on Chinese Immanent Becoming
1
作者 DONG Shu-ba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5期739-749,共11页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s researches on Chinese immanent becoming,they explain the theory of rhizome,the theory of becoming and the immanent philosophy from the relation be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s researches on Chinese immanent becoming,they explain the theory of rhizome,the theory of becoming and the immanent philosophy from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rass and China,the line and Chinese Poetry Painting,the figure and chinese thougth,and display the others'visual angle from which they enter into Western philosophy by Chine.Meanwhile,by the intermediary of French sinologist Fran?ois Jullien,Deleuze and Guattari encounter the immanent transcendence of modern neo-confucianism on the plane of immanence.This shows the interleaving 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thought and western philosophy,and presents the movements of the thoughts which become each other and fuse each other between Chinese thought and western philoso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EUZE guattari RHIZOME BECOMING IMMANENCE
下载PDF
“翻译间性论”:基于德勒兹和加塔利哲学概念的阐释
2
作者 马红旗 马晴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4-69,共6页
翻译是一种居间的活动,其中的任一要素均是间性的存在。传统翻译研究对间性的讨论建立在本体论视域上,探讨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仍未摆脱二元对立的认知束缚。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中的各要素为同一时空中共生并在且相... 翻译是一种居间的活动,其中的任一要素均是间性的存在。传统翻译研究对间性的讨论建立在本体论视域上,探讨的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仍未摆脱二元对立的认知束缚。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中的各要素为同一时空中共生并在且相互联系的存在体。基于对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提出的“块茎”“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层”“褶子”等概念中“间性”理论的分析,提出“翻译间性论”。研究发现,翻译中的间性具有多元性、动态性、联系性和生成性。间性视域下的翻译研究要打破惯常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关注翻译在多元动态派生网中的连接、转换和生成过程以及其中多元异质因素的动态连结和联系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间性论 德勒兹和加塔利 块茎 辖域化 褶子
下载PDF
作为生命进程的文学——德勒兹(和瓜塔里)文学批评思想概论 被引量:5
3
作者 尹晶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93,124,共7页
本文旨在以文学是"生命在构成理念的语言内部的进程"来概括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文学批评思想。本文首先对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生命"概念进行了阐释,指出"生命"不是指具体的或抽象的个体生命,而是质料-能... 本文旨在以文学是"生命在构成理念的语言内部的进程"来概括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文学批评思想。本文首先对德勒兹(和瓜塔里)的"生命"概念进行了阐释,指出"生命"不是指具体的或抽象的个体生命,而是质料-能量流所特有的创造和生产差异的非个体、非有机的力量,它不断地在内在性平面上进行欲望生产,进行各种生成;然后指出西方传统哲学通过二元对立对内在性平面进行超验组织,从而阻碍了生命的自由流动和生产;最后指出德勒兹(和瓜塔里)的文学批评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作家们如何通过语言的生成将解放生命、增强生命力的各种生命实验和各种生成表现为新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和瓜塔里) 非个体、非有机的生命 生成 语言
下载PDF
论德勒兹和加塔里的“欲望机器” 被引量:2
4
作者 邰蓓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6,共8页
精神分析将"欲望"置于家庭结构之中,置于社会法则之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成为资本主义的同谋。与此相反,德勒兹和加塔里在《反俄狄浦斯》中倡导解放欲望。他们将"欲望"与"生产"、"欲望&qu... 精神分析将"欲望"置于家庭结构之中,置于社会法则之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成为资本主义的同谋。与此相反,德勒兹和加塔里在《反俄狄浦斯》中倡导解放欲望。他们将"欲望"与"生产"、"欲望"与"机器"联系起来。"欲望"、"生产"、"机器"是来自不同领域的概念。在德勒兹和加塔里的文本中,它们彼此连接,形成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哲学 欲望生产 欲望机器 德勒兹 加塔里
下载PDF
于克斯屈尔的动物理论——从海德格尔到德勒兹和加塔利 被引量:1
5
作者 庞红蕊 《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169-187,共19页
于克斯屈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也是行为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海德格尔与德勒兹(和加塔利)都深受于克斯屈尔的影响,他们都借用于克斯屈尔的动物理论来批判传统哲学话语,都尝试从环境角度来重新定义生命。然而海德格尔... 于克斯屈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也是行为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海德格尔与德勒兹(和加塔利)都深受于克斯屈尔的影响,他们都借用于克斯屈尔的动物理论来批判传统哲学话语,都尝试从环境角度来重新定义生命。然而海德格尔对于克斯屈尔的借鉴是为了更好地规定人类此在的本质,为了重构人与动物之间的界限,为了强化人与动物之间的等级结构。德勒兹和加塔利则不同,他们将于克斯屈尔的动物研究与斯宾诺莎的“情动”理论并置在一起,用哲学理论来充实科学实验,用科学实验来印证哲学理论。以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和于克斯屈尔的动物研究为根基,德勒兹和加塔利提出“生成-动物”的概念,尝试从“非拟人化”的角度来思考动物,为人们探索人与动物之关系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克斯屈尔 海德格尔 德勒兹和加塔利 动物理论
下载PDF
加塔利生态智慧对生态美学的理论贡献
6
作者 张惠青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6-185,共10页
加塔利的生态智慧是一种面向真实的生活领域的救世智慧,以其为理论内核与生态美学进行合法联结,成为突破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瓶颈的关键之匙.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美学发展概况的系统梳理,深度反思了生态美学的理论困境,提出了生态美学的... 加塔利的生态智慧是一种面向真实的生活领域的救世智慧,以其为理论内核与生态美学进行合法联结,成为突破当代生态美学理论瓶颈的关键之匙.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美学发展概况的系统梳理,深度反思了生态美学的理论困境,提出了生态美学的美学自律、生态整体论和生态审美实践等三个关键理论难题;进而以主体性生产为轴心的"爱"与"智慧"两条主线,深刻剖析了加塔利生态智慧的理论精髓;最后以"爱"与"智慧"为依托,将生态智慧的三个关键理论范畴——伦理美学范式、三重生态学和主体性生产递次介入生态美学,在为生态美学的三个关键理论难题觅得了"解决之道"的同时,建构了伦理美学范式下以三重生态向度内的主体性生产为目标的生态美学这一全新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加塔利 生态智慧 伦理美学范式 主体性生产 混沌互渗
下载PDF
欲望的港区:德勒兹与城市规划话语 被引量:1
7
作者 斯蒂芬.伍德 黄晶 +1 位作者 张慧若 卢素格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72,95,共14页
文章研究了1989至2003年间墨尔本港区规划话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基本变化。这一变化代表着与"常规范式"的一种根本上的背离。文章运用德勒兹与瓜塔里的哲学思想,解释了这些变化,表明这个规划过程如何从一个以场地、历史与社区... 文章研究了1989至2003年间墨尔本港区规划话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基本变化。这一变化代表着与"常规范式"的一种根本上的背离。文章运用德勒兹与瓜塔里的哲学思想,解释了这些变化,表明这个规划过程如何从一个以场地、历史与社区为基础的阶段,经历了一个无限制的、无基础的以及梦幻般的"解域化"阶段,转向产生了新的身份与欲望的"再领域化"阶段。文章结尾阐述了,这一分析会对理解城市规划实践、规划与资本和欲望之间的关系、规划中权力的行使、城市研究中的"话语转向"以及德勒兹与瓜塔里的"内在性"优越于"先验性"观点对于规划的适用性等问题带来什么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控制力 德勒兹与瓜塔里 欲望 话语 内在性
下载PDF
连接“关系美学”——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晨 《文化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01-212,共12页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对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贡献,既集中体现在其对英国画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个案研究,与对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褶子”化描述,同时,也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域内,影响并启发了当代艺术理论的后继工作,...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对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贡献,既集中体现在其对英国画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个案研究,与对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褶子”化描述,同时,也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域内,影响并启发了当代艺术理论的后继工作,“关系美学”即是其中代表。通过对“关系美学”理论观点的研究,将其与德勒兹、加塔里的思想构成连接,一方面,可以对德勒兹以及国内研究相对缺乏的加塔里哲学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另一方面,也借助对于德勒兹核心概念“身体”的延伸,及其与空间的动态关系,尝试对当代艺术的理论内涵、文化意义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加塔里 伯瑞奥德 身体 空间
下载PDF
机器过程 被引量:1
9
作者 尼尔·里奇 李京(译) 《城市建筑》 2012年第9期33-39,共7页
本文以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曼纽尔·德兰达(Manuelde Landa)的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讨论一种与技术更有共鸣的手段。尤其着眼于德勒兹的"机器过程"和"欲望机器"的概念—其概念超越了早期机械与... 本文以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曼纽尔·德兰达(Manuelde Landa)的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讨论一种与技术更有共鸣的手段。尤其着眼于德勒兹的"机器过程"和"欲望机器"的概念—其概念超越了早期机械与有机体之间的区别,认识到人们吸收新鲜与不熟悉事物及利用技术作为人类作业之假体的潜能。本文同时也提出,如果采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可能就会认识到诸如勒·柯布西耶广受误解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论断在内的诸多关于技术的现代主义评论的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本文探讨的关键主题不是某物是否是技术的,而是它被设计得有多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过程 德勒兹和加塔利 机器门类 装配 欲望机器 根茎 交感 抽象机器 超现实主义
下载PDF
超越与颠覆: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理论
10
作者 曹海峰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5-37,共3页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心理学家费里克斯.高塔利在对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大量研究后提出了一种反俄狄普斯的批评策略,并在他们一系列著作中实现了对精神分析学说中若干理论的超越和颠覆。
关键词 德勒兹 高塔利 精神分裂症分析 欲望
下载PDF
Becoming-Music in 4 Minutes and 33 Seconds
11
作者 Dorothea Hine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4期411-417,共7页
关键词 音乐制作 美学理论 实验过程 电话线 复杂性 审美 空间
下载PDF
翻译“动态转换”属性:一个德勒兹哲学的理论阐释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琼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8,共8页
"动态转换"属性是翻译学本体研究的核心焦点之一。自翻译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对译学本体研究的实质性探索未曾间断。语言学途径的研究展现了语际层面的动态转换本质,译者主体途径的研究强调了译者身心层面的动态展演性和美学... "动态转换"属性是翻译学本体研究的核心焦点之一。自翻译学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对译学本体研究的实质性探索未曾间断。语言学途径的研究展现了语际层面的动态转换本质,译者主体途径的研究强调了译者身心层面的动态展演性和美学重构意义,文艺学和社会学途径的研究揭示了造成翻译动态转换的各种目的和条件。本研究基于德勒兹和伽塔里的后现代哲学思想,在跨语境理论意义层面上突破了前期译论,从文本内部和文本外部存在的差异性、异质因素的多元性、文本聚合的再创造性等方面对翻译"动态转换"属性展开探讨,并在翻译文本层面、语境层面、译者层面和受众层面阐释翻译文本疆域的动态形成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转换属性 后现代哲学 德勒兹 伽塔里
原文传递
少数文学:一个生成的概念 被引量:1
13
作者 骜龙 许钧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6-123,共8页
“少数文学”是世界文学视角下对文学关系的重要论述。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少数文学”的出现、概念化与再次概念化是牵动法国文学翻译、哲学与文学批评的知识事件。以同时代的翻译、哲学与批评文本为参照,对“少数文学”的生成与流变... “少数文学”是世界文学视角下对文学关系的重要论述。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少数文学”的出现、概念化与再次概念化是牵动法国文学翻译、哲学与文学批评的知识事件。以同时代的翻译、哲学与批评文本为参照,对“少数文学”的生成与流变进行语境化的考察可以发现,“少数文学”经历了从想法到概念、再从概念到实践的生成过程。这个概念不仅是德勒兹与瓜塔里对结构和精神分析反思的交汇点,也是两人在文本中寻求概念层面突破的典型案例。溯源“少数文学”的概念,不仅能透视法国知识界对文本问题的持续关注,也能为后殖民主义视角下探讨文学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文学 德勒兹 瓜塔里 结构 生成
原文传递
论《荒原狼》中的表达机器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克非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3-183,共11页
瑞典籍德裔作家黑塞于1927年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荒原狼》,这是他最受关注的文本之一。此前评论界论及《荒原狼》,一般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政治语境入手,将主人公解读为以个人意志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局外人”,而将小说的实验性文体... 瑞典籍德裔作家黑塞于1927年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荒原狼》,这是他最受关注的文本之一。此前评论界论及《荒原狼》,一般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政治语境入手,将主人公解读为以个人意志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局外人”,而将小说的实验性文体特征视为黑塞对现代主义先锋性的探索。本文将《荒原狼》置于德勒兹与加塔利的理论透镜之下,解析黑塞在《荒原狼》中所实验的文学表达形式及其效果。本文认为《荒原狼》中存在着一部德勒兹与加塔利所说的“表达机器”,“序言”“论文”与“自传”这三种表达形式相互连接、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小说内部的共振。这部内置于《荒原狼》的表达机器既显现了精神分裂患者无意识的运动轨迹,无意识的自动生产又构成了这部表达机器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曼·黑塞 吉尔·德勒兹 菲利克斯·加塔利 荒原狼 表达机器
原文传递
迂回与进入:德勒兹与加塔利论中国思想的内在生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树宝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3,160,共9页
法国当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与菲利克斯·加塔利从"草"之于中国、"线"之于中国诗书画、"形象"之于中国思想的角度来阐释块茎论、生成论与内在性哲学,呈现了他们经由中国而进入西方哲学的他者视... 法国当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与菲利克斯·加塔利从"草"之于中国、"线"之于中国诗书画、"形象"之于中国思想的角度来阐释块茎论、生成论与内在性哲学,呈现了他们经由中国而进入西方哲学的他者视角。与此同时,以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为思想中介,德勒兹与加塔利在内在性的平面上与现代新儒家的内在超越论交汇到一起,展现了中国思想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交错运行,呈现了中西相互生发、融会贯通的思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加塔利 块茎 生成 内在性
原文传递
作为装配的实验电影 被引量:1
16
作者 石可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7,共9页
本文以比尔·布朗的再—装配理论(连接视觉艺术中装配的实践意义和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装配理论)为出发点和范例,尝试构建一个阐释实验电影的模型,分析五种用装配观念阐释实验电影的理解路径:空镜头、寻得镜头、符号或表意的装配、(社... 本文以比尔·布朗的再—装配理论(连接视觉艺术中装配的实践意义和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装配理论)为出发点和范例,尝试构建一个阐释实验电影的模型,分析五种用装配观念阐释实验电影的理解路径:空镜头、寻得镜头、符号或表意的装配、(社会性)电影机器、蒙太奇。从这几个层面重新理解拼贴式的创作思维在文本、社会和艺术语言层面的含义。从装配观念看,蒙太奇的天然跨媒介性具有意义和生产的双重潜力,可进一步抽象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解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电影 装配 德勒兹和加塔利 蒙太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