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reening and field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flooding activator systems
1
作者 Xiutian Yao Lipeng Gai +6 位作者 Yun Feng Runlin Zhao Yang Gao Yucui Zhang Chuanzhi Cui Jun Ma Zhongwei Wu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2期14-20,共7页
This study aim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oil recovery of reservoirs in the Zhong-2 Block of the Gudao Oilfield by identifying the most effective microbial-flooding activator systems and applying them in the field.We beg... This study aim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oil recovery of reservoirs in the Zhong-2 Block of the Gudao Oilfield by identifying the most effective microbial-flooding activator systems and applying them in the field.We began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ervoirs'endogenous microbial communities to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microbial flooding.This was followed by determining commonly used activator systems based on their abilities to stimulate oil-displacement functional bacteria.Throug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on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nd sweep characteristics,we determined the optimal activator injection method(injection ratio)and the requisite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for maximal microbial-flooding efficacy.Finally,we selected the optimal activator systems and applied them to field tests.Our findings suggest the target block is highly receptive to microbial-flooding.In terms of performance,the activator systems ranked as No.3>No.4>No.1>No.2.Interestingly,a deep activator system,when compared to the top-performing No.3 system,exhibited a higher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peak and longer peaking duration.Optimal oil displacement effects were observed at a 1:4 vol ratio between the No.3 activator and deep activator systems,with bacterial concentrations of up to 106 cells/mL or above.Field tests with the selected activator systems,following a specific injection protocol,demonstrated a notable increase in oil production and a reduction in water c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ong-2 Block of gudao oilfield Microbial flood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 Screening of activator system Field application
下载PDF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李双应 李忠 +3 位作者 王忠诚 刘建民 吴朝东 李翔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6-393,共8页
根据结构单元、岩石粒度分析、河流形态参数等特征 ,对比Miall的 16种河流分类方案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其中洪泛平原细粒 (FF)、决口扇 (CS)和侧向加积砂坝 (LA)结构单元发育 ,其次是天然堤(LV)和决口水道 (CR... 根据结构单元、岩石粒度分析、河流形态参数等特征 ,对比Miall的 16种河流分类方案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其中洪泛平原细粒 (FF)、决口扇 (CS)和侧向加积砂坝 (LA)结构单元发育 ,其次是天然堤(LV)和决口水道 (CR)结构单元。河流曲率P大于 2 .2 ,河道宽度 10 0~ 30 0m ,河流曲率波长 10 0 0~ 1770m。河流可能临近河口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单元 细粒曲流河 馆上段 孤岛油田 岩石粒度分析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大孔道的表现特征及调剖对策 被引量:41
3
作者 何长 李平 +3 位作者 汪正勇 景瑞林 许庆银 殷强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3-66,共4页
根据孤岛油田的地质特点和长期注水开发生产历程 ,分析了孤岛油田大孔道形成原因 ,以及大孔道在注水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在室内对各种类型堵剂进行筛选及性能评价 ,确定了以 HD- 1无机颗粒型 + L WSD- 1木质素磺酸钙冻胶型复合堵剂调... 根据孤岛油田的地质特点和长期注水开发生产历程 ,分析了孤岛油田大孔道形成原因 ,以及大孔道在注水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在室内对各种类型堵剂进行筛选及性能评价 ,确定了以 HD- 1无机颗粒型 + L WSD- 1木质素磺酸钙冻胶型复合堵剂调剖体系封堵大孔道 ,并且详细提出了调剖封堵大孔道选井选层原则及其调剖封堵对策。自 1997年以来调剖封堵大孔道 5 8井次 ,对应油井累计增油 5 7383t,减水 7136 1m3,投入产出比 1∶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高含水期 剖面调整 调剖 大孔道
下载PDF
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被引量:249
4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刘建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9-103,共5页
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11J11密井网区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前人关于河流相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原型模型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套点坝识别及精细解剖点坝内部构型的方法,确定了地下点坝的识别标志。根据嫩江月亮泡曲流... 以胜利油区孤岛油田11J11密井网区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前人关于河流相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原型模型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套点坝识别及精细解剖点坝内部构型的方法,确定了地下点坝的识别标志。根据嫩江月亮泡曲流河段的卫星照片资料,推算了点坝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的关系式,并将其用于识别研究区点坝。总结了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的三类分布模式,应用经验公式、水平井及小井距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侧积层的规模及产状,进而根据侧积层模式、规模及产状进行了研究区点坝内部构型解剖,用检查井动态资料进一步验证了解剖结果,最终建立了研究区真正意义上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剩余油主要富集在点坝中上部。该方法在研究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可用于类似油田储层精细研究及剩余油分布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剩余油分布 侧积体 点坝 曲流河 油藏数值模拟 孤岛油田
下载PDF
孤岛油田聚驱后聚合物微球调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宋岱锋 贾艳平 +3 位作者 于丽 陈辉 王涛 林桂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69,185,共6页
在模拟孤岛聚驱后油田条件下,在70℃考察了两种聚合物微球在10g/L盐水中的形态变化及岩心封堵、调驱性能。一种是乳液、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的纳米级聚合物微球(纳米球),在盐水中浸泡14天后粒径增至100~1200nm。另一种为用分散聚合... 在模拟孤岛聚驱后油田条件下,在70℃考察了两种聚合物微球在10g/L盐水中的形态变化及岩心封堵、调驱性能。一种是乳液、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的纳米级聚合物微球(纳米球),在盐水中浸泡14天后粒径增至100~1200nm。另一种为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具核壳结构的微米级阳/阴离子聚合物微球(微米球),在盐水中初始粒径2~5μm,7天后形成几十至几百微米的微粒聚集体。分别在高、中、低渗岩心中注入0.3PV用孤岛污水配制的1.5g/L纳米球液,在低渗(0.42μm^2)岩心中注入溶胀15天的纳米球液时封堵率最高(40%)。相同浓度的一种微米球液在中渗(1.7μm^2)、高渗(4.8μm^2)岩心的封堵率为76%(0.3PV)、86%(0.4PV)。注入0.3PV溶胀15天的0.5g/L纳米球+1.5g/L微米球污水液后,并联高渗(5.3μm^2)、低渗(1.2μm^2)岩心组中高渗岩心分流率由82%逐渐降至10%。用此复合微球液驱替水驱、聚驱后岩心剩余油,浓度0.5g/L+2.0g/L、注入量0.3PV时提高采收率13.54%,浓度或注入量增大时提高采收率幅度增大。此体系的试验已在有8口油井的井组顺利实施。图7表1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油田污水 溶胀特性 岩心封堵性能 流体转向性能 聚合物驱后 提高原油采收率 胜利孤岛油田
下载PDF
胜利油田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复合驱技术 被引量:21
6
作者 石静 曹绪龙 +2 位作者 王红艳 郭淑凤 夏晞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133,共5页
为提高胜利油田孤岛油田东区油藏化学驱油体系的耐温性、抗盐性、增黏性,研制了新型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根据聚合物驱水油黏度比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确定了聚合物的合理黏度,利用动态界面张力分析,研究了驱油体系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提高胜利油田孤岛油田东区油藏化学驱油体系的耐温性、抗盐性、增黏性,研制了新型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根据聚合物驱水油黏度比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确定了聚合物的合理黏度,利用动态界面张力分析,研究了驱油体系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分子质量为22×10~6的超高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可满足驱油要求;石油磺酸盐(SLPS)与烷醇酰胺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GD-1)复配能大幅度提高体系的界面活性和抗钙能力;高效二元复合驱配方为0.18%聚合物+0.2%SLPS+0.2%GD-1,室内提高采收率17.4个百分点。孤岛东区Ng3-4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于2011年实施,试验后综合含水率从94.7%降至80.9%,日产油由279 t/d增至778 t/d,截至2016年8月,试验区已累计增油65×10~4t,提高采收率6.0个百分点,预测可提高采收率11.3个百分点。研发的新型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可满足胜利油田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开发的需要,先导试验的成功为同类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稠油 复合驱 界面张力 先导试验 胜利油田 孤岛油田东区
下载PDF
基于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量:79
7
作者 岳大力 吴胜和 +1 位作者 程会明 杨渔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7,共7页
以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曲流河储层,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建立了三维储... 以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与模式拟合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曲流河储层,按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4个层次进行模式拟合,对各级次构型单元内部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建立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基于实际三维储层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合曲流带(平面相变、层间干扰等)、单一曲流带(层内韵律、废弃河道遮挡)以及点坝内部侧积体(侧积层遮挡)3种不同规模储层构型及开发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提出了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孤岛油田单井上侧积层厚度为0.2~0.8m,空间上侧积层向废弃河道方向倾斜分布,倾角为5°~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单井历史拟合符合率较高,检查井11J11的剩余油饱和度资料较好地验证了油藏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采用在注采井之间靠近点坝中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可有效挖潜曲流河点坝内部的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储层 油藏数值模拟 储层构型 剩余油分布 孤岛油田
下载PDF
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规律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葵英 陈辉 +2 位作者 杨东明 朱岸昌 杨玉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3-96,共4页
胜利油区蕴藏着丰富的稠油资源,但大多具有活跃的边底水。在注蒸汽吞吐长期降压开采过程中,油藏压力下降导致边底水推进,水淹井区含水急剧上升,水侵范围不断扩大,水侵区控制储量占总动用储量的70%左右。为了提高边底水稠油油藏的最终采... 胜利油区蕴藏着丰富的稠油资源,但大多具有活跃的边底水。在注蒸汽吞吐长期降压开采过程中,油藏压力下降导致边底水推进,水淹井区含水急剧上升,水侵范围不断扩大,水侵区控制储量占总动用储量的70%左右。为了提高边底水稠油油藏的最终采收率,提出将单井乙型水驱特征曲线用于稠油油藏,并结合水侵现状将整个油藏划分为不同的井区:强水侵区、弱水侵区、无水侵区和外层水侵。运用稠油渗流的知识,分析了不同井区的开发指标的变化规律。不同井区暴露的开发矛盾不同,根据不同矛盾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案,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水侵 开发特征 开发对策 孤岛油田
下载PDF
孤岛油田三元复合驱油井结垢机理分析与治理措施 被引量:15
9
作者 高小鹏 张伟峰 +3 位作者 王炎明 王冬梅 符碧英 高亚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5-66,共2页
针对孤岛油田西区三元复合驱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井筒堵塞问题 ,应用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 ,对其结垢机理、垢样的组成及其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孤岛油田垢样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镁和少量硫酸钙等。结垢出现时 ... 针对孤岛油田西区三元复合驱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井筒堵塞问题 ,应用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 ,对其结垢机理、垢样的组成及其预防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孤岛油田垢样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镁和少量硫酸钙等。结垢出现时 ,采出液中 pH值升高 ,Ca2 + 和Mg2 + 及HCO3 -明显减少。矿场采用HMP防垢剂 ,防垢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三元复合驱 油井 结垢机理 治理 防垢剂
下载PDF
注水开发对孤岛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4
10
作者 李继红 曲志浩 陈清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24-428,共5页
该文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及压汞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孤岛油田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性等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研究表明 ,长期注水开发提高了储层的物性 ,改善了孔隙结构 ,降低了泥质含量和... 该文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及压汞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孤岛油田不同开发时期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性等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研究表明 ,长期注水开发提高了储层的物性 ,改善了孔隙结构 ,降低了泥质含量和束缚水饱和度 ,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储层微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微观结构 孤岛油田 注水开发 孔隙结构
下载PDF
聚合物驱提液与控制含水的关系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陆先亮 周洪钟 +2 位作者 徐东萍 李传新 姜颜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26,共3页
分析了孤岛油田聚合物驱不同见效阶段提液与含水率的变化关系 ;提出了不同见效阶段合理的提液时机和提液幅度 ;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改善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开发效果 。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提液 控制 含水 提液进机 提液幅度 孤岛油田
下载PDF
孤岛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及效果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束青林 张本华 +1 位作者 毛卫荣 王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5,共4页
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面临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难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使油田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通过... 孤岛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面临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和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等难题,通过应用化学驱和稠油热采技术,使油田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砂岩稠油油藏长期高效开发的技术系列。针对二类油藏油层发育差、原油粘度高的特点,通过深化储层认识、优化注聚合物参数、强化注聚合物全过程动态跟踪治理等措施,单元采收率提高了6%~12%,而且降水增油达到一类油藏效果。针对油水过渡带的稠油油藏,根据其井间剩余油富集、水驱效率低和水侵影响大的特点,实施井网加密、低效水驱转热采和水侵治理等技术,使采收率提高了13.8%。同时,发展了河道砂储层构型和空间剩余油描述技术,配套形成了水平井挖潜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后续水驱阶段又提高单元采收率3%~5%,使单元采收率达到5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藏 聚合物驱 稠油热采 储层构型 水平井 提高采收率 孤岛油田
下载PDF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段隔夹层划分与展布 被引量:30
13
作者 林博 戴俊生 +1 位作者 陆先亮 张本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11-14,共4页
依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的地质特点,处理了区段内1 00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对分布于研究区段的隔夹层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共划分出8个砂层组、17个单砂层.7个隔层和9个夹层.对隔层展布及砂体单元内夹层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隔夹层与... 依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的地质特点,处理了区段内1 00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对分布于研究区段的隔夹层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共划分出8个砂层组、17个单砂层.7个隔层和9个夹层.对隔层展布及砂体单元内夹层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隔夹层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在G2,G5,G6和G7下部单元的顶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主力油层馆532,531和541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较小,剩余油饱和度较低,但可采剩余油绝对数量较大;馆51、馆52、馆542、馆55、馆56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值较高,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中一区 隔夹层研究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聚合物驱注采动态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姜其慧 裘嘉璞 +2 位作者 赵宝柱 彭修聪 王曰宝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5期71-72,共2页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 4开发单元 1997年 1月投入聚合物驱油 ,现已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产油量由710t/d上升到 16 74t/d ,综合含水由 94.4%降至 86 .5 % ,累积增油 5 4.5 5× 10 4 t,2 0 0 0年 7月 2 0日转入后续水驱 ,目前正...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 4开发单元 1997年 1月投入聚合物驱油 ,现已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产油量由710t/d上升到 16 74t/d ,综合含水由 94.4%降至 86 .5 % ,累积增油 5 4.5 5× 10 4 t,2 0 0 0年 7月 2 0日转入后续水驱 ,目前正处于见效高峰期。对注聚期间油水井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 ,指出消除层间干扰、合理控制生产参数、提高注聚质量是改善聚合物驱油效果的重要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馆陶组 聚合物驱 注采动态 效果
下载PDF
孤岛油田西南缘馆陶组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晓敏 鲜本忠 +3 位作者 束青林 朱之锦 孙立东 魏新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29,共4页
针对孤岛油田西南缘地质结构及沉积特征,利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有机地化分析测试技术对其成藏条件、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油源平面分带性和输导体系差异性的控制,孤岛油田西南缘发育渤南型断阶输导... 针对孤岛油田西南缘地质结构及沉积特征,利用石油地质学理论和有机地化分析测试技术对其成藏条件、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油源平面分带性和输导体系差异性的控制,孤岛油田西南缘发育渤南型断阶输导—网毯汇聚和孤南型砂体输导—网毯汇聚2种油气成藏模式,前者控制了该区西南部的油气成藏,后者控制了东北部的油气成藏,而中部地区的油气成藏受2种模式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输导体系 馆陶组 孤岛油田
下载PDF
强化泡沫的封堵调剖性能及矿场试验 被引量:21
16
作者 付继彤 张莉 +1 位作者 尹德江 隋志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49,共3页
针对强非均质油藏和大孔道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要,开展了强化泡沫驱油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矿场单井试验,初步评价了强化泡沫体系的封堵调剖能力和驱油效果,探索了强化泡沫驱的注入方式。孤岛油田28-8井区强化泡沫驱矿场试验取得了... 针对强非均质油藏和大孔道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要,开展了强化泡沫驱油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矿场单井试验,初步评价了强化泡沫体系的封堵调剖能力和驱油效果,探索了强化泡沫驱的注入方式。孤岛油田28-8井区强化泡沫驱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期间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吸水剖面明显改善,6口生产井见到了降水增油效果,累积增产原油1.1×104t,表明强化泡沫驱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三次采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 封堵调剖 提高采收率 矿场试验 孤岛油田
下载PDF
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油藏动态模型及剩余油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束青林 张本华 徐守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4-67,73,共5页
对孤岛油田馆陶组河道砂储集层的研究表明,经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宏观、微观参数一般都随着油藏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不同类型的参数有各自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小,渗透率变化较大。从总体上来看,注水开发... 对孤岛油田馆陶组河道砂储集层的研究表明,经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宏观、微观参数一般都随着油藏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不同类型的参数有各自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小,渗透率变化较大。从总体上来看,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相对变化较快。利用孤岛油田大量的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宏观、微观参数动态模型,研究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油藏不同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孤岛油田馆陶组油藏挖潜提供了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河道砂储集层 剩余油分布 控制因素 油藏动态模型
下载PDF
孤岛油田三元复合驱结垢机理与防垢技术 被引量:12
18
作者 付剑 高亚丽 +2 位作者 吴卫国 李红梅 吴秀莉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55-58,共4页
针对孤岛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结垢现象 ,应用 X-射线 (粉末 )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 ,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中的结垢机理、垢样组成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垢主要以碳酸钙和碳酸镁为主 ,在此基础上... 针对孤岛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结垢现象 ,应用 X-射线 (粉末 )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 ,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过程中的结垢机理、垢样组成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垢主要以碳酸钙和碳酸镁为主 ,在此基础上研究的 HMP防垢剂 ,矿场采用后 ,效果十分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三元复合驱 结垢机理 防垢技术 防垢剂
下载PDF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曹功泽 刘涛 +4 位作者 巴燕 徐登霆 王涛 赵凤敏 束青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96,117,共3页
为了探索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适应性和驱油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开展了先导试验.在室内筛选了激活剂配方,有效激活了试验区块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同时筛选了4株在油藏环境下能大量生长繁殖的外源高效驱油菌种,对试... 为了探索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适应性和驱油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开展了先导试验.在室内筛选了激活剂配方,有效激活了试验区块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同时筛选了4株在油藏环境下能大量生长繁殖的外源高效驱油菌种,对试验区原油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可提高驱油效率7.8% ~ 8.3%.在室内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试验,油井产出液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油藏微生物得到了有效激活,且具有良好的代谢活性,代谢产物乙酸根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05 mg/L;生产动态分析表明,试验后油藏的生产动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提高采收率为1.27%,试验期间试验区采出程度提高了4.7%,达5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聚合物驱后 先导试验 提高采收率 孤岛油田
下载PDF
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建民 束青林 +1 位作者 张本华 毛卫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共4页
针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油藏非均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及辫状河心滩坝、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了厚油层层内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 针对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油藏非均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及辫状河心滩坝、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了厚油层层内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进一步深化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剩余油研究。针对孤岛油田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提出了采用水平井挖潜。在井区综合含水率已达93.7%,采出程度高达45.3%的情况下,矿场实施23口水平井。水平井初期产油量达31.9t/d,是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4倍,综合含水率比同期投产直井降低了3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厚油层 储层构型 孤岛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