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ITIAL COMPARIS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ITH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S AN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1
作者 王大明 凌锋 +2 位作者 李萌 王安顺 蔡艺龄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mbolization effect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s (MDS) an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GDC).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with 125 intracranial 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mbolization effect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s (MDS) and with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GDC).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with 125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mbolized in Beijing Hospital from March 1995 to July 1999. Sixty - six aneurysms in 64 cases were embolized with MDS, 51 in 48 with GDC, and 8 in 8 with both MDS and GDC. Clinical data including sex, ag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Hunt & Hess grading, diameter and neck width of aneurysms, number and length of coils used per aneurysm, occlusive ratio,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MDS and GDC groups.Results. MDS and GDC groups were comparable (t-test or x2 -test, all P value > 0. 10) in terms of age, sex, diameter of aneurysms [ (8. 46 ± 3. 42) mm vs. (7. 38 ± 3. 45) mm], neck width [ (3. 49 ± 1. 50) mm vs. (3. 26 ± 1. 52) mm], coils number[ (4. 65 ± 3. 01) vs. (4. 24 ± 2. 65) ] and their length[ (460. 2 ± 398. 5) mm vs. (422. 9 ±387. 1) mm] used per aneurysm, occlusive ratio in aneurysms embolized ≥80% [ (95. 00% ± 6. 32% ) vs. (94. 19% ± 7. 63% ) ], mortality and permanent complications (7. 8% vs. 4. 2% ).Conclusions. MDS and GDC are all materials for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DS is less expensive, but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of propensity to complications while GDC is more compliant, easier to be used, safer, and have many alternative types for use as well as more extensive ind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mbolization mechanical detachable spiral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 AND ELECTROLYTIC DETACHABLE COILS FOR TREATMENT OF CANINE ANEURYSMAL MODELS
2
作者 杨新健 吴中学 +2 位作者 李佑祥 孙异临 尹可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7-51,共5页
Electrolytic detachable coils (EDC) have been the main embolic materi al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Liquid aneurysmal embolic materials represented by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 (CAP) are still in controversy. In thi... Electrolytic detachable coils (EDC) have been the main embolic materi al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 Liquid aneurysmal embolic materials represented by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 (CAP) are still in controversy. In this research, t he embolization results and pathological reactions after embolization of canine aneurysmal models with EDC or CAP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Methods. The canine aneurysmal models constructed by anastomosis of venous pouch es were randomly grouped. The aneurysms were respectively occluded with CAP and electrolytic detachable coils that was named by Wu electrolytic detachable coil (WEDC) and made by us. Angiogram follow ups were performed at 24 hour, 2 week , and 2 month after embolization. The occluded aneurysms were dissected in each stage for light microscopic, electron microscopic, and histochemical research. Results. The effect of emboliza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with WEDC than that with CAP . Post embolized complications such as aneurysm rupture and stenosis of parent arteries could only be found in CAP group. Pathol ogical research showed that CAP mass could packed the aneurysms more densely tha n coils. Acute chemical damage of aneurysmal wall and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 tion was prominently found in early stage after CAP embolization. Organization of thrombus inside aneurysms and formation of endothelial tissue over the orific es of aneurysmal necks could be found in both groups 2 months after embolization . But parts of coils might be exposed outside endothelial layer. Conclusions. EDC are still the most safe, efficient, and reliable instruments to embolize aneurysm. CAP should be improved furth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on g chemical corrosion and difficulty in control before it is widely u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SM cellulose acetate polymer electrol ytic detachable coils
下载PDF
Regenerative material for aneurysm embolizationA 3-dimensional culture system of fibroblasts and calcium alginate gel
3
作者 Jingdong Zhang Kan Xu Jinlu Yu Jun Wang Qi Lu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762-766,共5页
Calcium alginate gel(CAG) has been shown to successfully mode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However,gradually degrading CAG potentially results in aneurysm recanaliza-tion.In the present study... Calcium alginate gel(CAG) has been shown to successfully model aneurysm embolization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However,gradually degrading CAG potentially results in aneurysm recanaliza-tion.In the present study,a regenerative embolic material was designed by seeding rat fibroblasts in a CAG.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 3-dimensional culture system.The fibroblasts grew well and firmly attached to the CAG.CAG was conducive for fibroblast growth,and resulted in a 3-dimensional culture system.Results show that CAG can be used theoretically as a vascular,regenerative,embolic mat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ranial aneurysm embolic material detachable coil FIBROBLAST ALGINATE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支架辅助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文元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张珑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 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 ,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 5例难治性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 目的 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 ,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 5例难治性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GDC。结果  6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移位 ,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 ,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 ,1例发生支架塌陷 ,1例发生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弹簧圈突入小脑后下动脉 (PICA)起始部 ,10例发生血管痉挛 ,经对症处理 ,预后良好。结论 在支架植入过程中 ,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血管内支架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介入治疗 临床表现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治疗效果的多因素法建立
5
作者 陶英群 白如林 +3 位作者 黄承光 陈左权 张光霁 熊林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1-403,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评估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方法。方法 选择近期资料收集齐全的应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根据可能与疗效有关的26个临床指标,建立数据库,采用多变量资料统计方法,应用医... 目的 建立一种评估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方法。方法 选择近期资料收集齐全的应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根据可能与疗效有关的26个临床指标,建立数据库,采用多变量资料统计方法,应用医学统计软件SAS6.12版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有五项临床指标被证实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Hunt-Hess分级、载瘤动脉是否闭塞、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昏迷史、是否出现血管痉挛。并根据临床治疗结果建立相应的概率方程。经回代检验总正确率72.58%。结论 该多因素分析方法可用于对颅内动脉瘤病人栓塞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 多因素法 栓塞疗法 治疗
下载PDF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探讨(附66例报告)
6
作者 罗祺 侯凯 +3 位作者 王宏磊 许侃 罗毅男 王长坤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5-86,共2页
目的 探讨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机及手术技巧。方法 经全脑 DSA检查 ,6 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全部实施血管内 GDC栓塞治疗。股动脉入路 5 7例 ,颈动脉入路 9例。结果 完全栓塞 5 0例 ,次全栓塞 15例 ,失败 1例。 15例患者于栓塞术后半... 目的 探讨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时机及手术技巧。方法 经全脑 DSA检查 ,6 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全部实施血管内 GDC栓塞治疗。股动脉入路 5 7例 ,颈动脉入路 9例。结果 完全栓塞 5 0例 ,次全栓塞 15例 ,失败 1例。 15例患者于栓塞术后半年复查脑血管造影 ,14例显示瘤腔内无造影剂充盈 ,另 1例动脉瘤腔较原来有所增大 ,再次栓塞治疗。结论  GDC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有效材料 ,为外科手术提供了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弹环圈 gdc 栓塞疗法
下载PDF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7
作者 郑少俊 茹利新 +2 位作者 张冰 许建伟 李明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566-568,共3页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对31例动脉瘤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采用GDC作动脉瘤囊内填塞治疗.结果31例31枚动脉瘤中28枚瘤腔完全闭塞,3枚95%闭塞.术后30例临...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对31例动脉瘤患者应用微导管技术,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采用GDC作动脉瘤囊内填塞治疗.结果31例31枚动脉瘤中28枚瘤腔完全闭塞,3枚95%闭塞.术后30例临床痊愈;1例死亡;病死率3.2%.术中并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1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1例.术后随访0.5~3年均无再出血.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下载PDF
GDC栓塞治疗47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8
作者 华续明 刘鸣 +3 位作者 万亮 江峰 徐顺清 马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8期667-670,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栓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 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c栓塞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影像学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4 位作者 洪波 黄清海 赵文元 张珑 王永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 ,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 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前循环 78例 ,后循环 2 7例 )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塞GDC ,术后 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 ,6~ 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 4例手术成功 ,1例失败 ;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2 4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 ,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 ,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 98例临床随访 3~ 3 2个月 ,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 62例 (随访期 6~ 12个月 ) ,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 ,2例明显缩小 ,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 ,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防止动脉瘤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弹簧圈 介入治疗 颅内宽颈动脉瘤 临床研究 适应证 并发症 血栓形成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58
10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秦永文 赵文元 周晓平 黄清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52-1054,F003,共4页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 目的 :报告联合使用支架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5 0岁男性患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CTA)、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检查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 ,大小 8.9mm× 6 .8mm,瘤颈宽 8.9m m,瘤颈 /体比 >1。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 35 d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输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 GDC。 结果 :支架定位准确 ,GDC致密填塞 ,载瘤动脉及小脑后下、前下动脉均通畅 ,患者术后 7d痊愈出院。 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颅内梭形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
下载PDF
电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并发症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17
11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3 位作者 杨铭 潘力 李俊 胡军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 目的 探讨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对 16 2例患者 171枚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出现 9例并发症 ,其中 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 ,立即中和肝素继续栓塞 ,2例GDC脱出动脉瘤立即手术取出 ,动脉瘤夹闭 ,2例血栓形成 ,术中溶栓 ,术后均采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 ,解痉及对症处理。结果  5例恢复良好 ,2例永久性轻度功能障碍 ,2例死亡。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发生并发症与手术操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 治疗 微弹簧圈栓塞 gdc 术中 患者 内囊 动脉瘤破裂 对症处理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建民 周晓平 +5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王来兴 黄清海 王永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73-775,共3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 55例 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4 9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Hess分级 : 级 9例 , 级 1 5例 , 级 1 8例 , 级 7例。...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 55例 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 :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 4 9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Hess分级 : 级 9例 , 级 1 5例 , 级 1 8例 , 级 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 51例 ,瘤颈重塑形技术 2例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DC)栓塞治疗 3例。结果 :栓塞程度 :致密栓塞 50个 ( 80 .6% ) ,90 %以上 8枚 ( 1 2 .9% ) ,90 %以下 4枚 ( 6.5% )。术中出血 2例 ( 3 .6% ) ,死亡 2例 ( 3 .6% )。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 ( 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 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gdc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93例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建民 许奕 +5 位作者 赵文元 洪波 黄清海 周晓平 王文仲 王永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 方法 :93例颅内动脉瘤 (共 118个 )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 Hess分级 : 级 18例 , 级 2 9例 , 级 2 5例 , 级 10例 , 级 2例。80例行急诊栓塞 ,术后腰椎蛛...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 方法 :93例颅内动脉瘤 (共 118个 )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 ,按 Hunt- Hess分级 : 级 18例 , 级 2 9例 , 级 2 5例 , 级 10例 , 级 2例。80例行急诊栓塞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 ,并予以 3H治疗。 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10 4个 (88.14% ) ,闭塞达 90 %以上 11个 (9.32 % ) ,闭塞在90 %以下 3个 (2 .5 4% )。全组手术死亡 3例 (3.2 3% )。随访 2~ 2 2个月 ,1例术后 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 ;1例术后 1.5个月复发出血 ,经手术夹闭痊愈 ;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 ,经再次填塞后痊愈 ;1例 (1.0 7% )重残 ,7例 (7.5 3% )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其余恢复良好。 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 ,以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 ;破裂动脉瘤应急诊栓塞治疗 ;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明显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栓塞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4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赵文元 秦永文 周晓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 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  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 6例宽颈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 目的 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  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 6例宽颈动脉瘤 ,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 ,填入GDC。结果  7例动脉瘤致密填塞 ,2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周晓平 倪宝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76-778,共3页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 GDC栓塞治疗 1 2 3例 1 57枚动脉瘤 ,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 GDC栓塞治疗 1 2 3例 1 57枚动脉瘤 ,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 :Hunt-Hess分级 ~ 级患者中 ,预后良好者 ( GOS>3分 )为 1 0 0 % , 、 ~ 级患者中分别为 95.0 %、76.0 % ;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大部栓塞率及部分栓塞率分别为 92 .4 %、5.7%、1 .9% ,宽颈动脉瘤中分别为 80 .8%、1 3 .5%、5.8% ,大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动脉瘤。结论 :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大小有关 ,还受瘤体大小的影响。而临床预后与 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介入治疗 栓塞治疗 gdc
下载PDF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22
16
作者 姚国杰 马廉亭 +4 位作者 余泽 秦尚振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42-143,共2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确立有效的处理方法。 方法 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71个。 结果 发生并发症4例次,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病人均获临床治愈。 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常见并发症,确立有效的处理方法。 方法 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71个。 结果 发生并发症4例次,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病人均获临床治愈。 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电解可脱弹簧圈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时机的选择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2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周晓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6-207,共2页
目的 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1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 ,根据破裂出血后至栓塞时间分组 ,分析栓塞程度、并发症及临床预后与手术时机之间的关系。结果  130例 16 1枚动... 目的 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13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 ,根据破裂出血后至栓塞时间分组 ,分析栓塞程度、并发症及临床预后与手术时机之间的关系。结果  130例 16 1枚动脉瘤均得到栓塞 ,超早期治疗致密栓塞率为 89 11% ,早期治疗与延迟治疗 (72h以上 )分别为 80 5 6 %、75 % ,7 6 9%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 ,89 2 3%患者恢复满意。结论 尽早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栓塞满意 ,并发症少 ,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gdc 治疗时机 栓塞治疗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7
18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4 位作者 王茂德 谢昌厚 谢万福 张晓东 鲍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  42个动脉瘤中 3 8个瘤腔完全闭塞 ,3个95 %闭塞 ,1个被 9... 目的 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4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 ,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  42个动脉瘤中 3 8个瘤腔完全闭塞 ,3个95 %闭塞 ,1个被 90 %闭塞。术后 41例临床痊愈 ,1例死亡 ,死亡率 2 .4%。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 1例 ;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 1例。 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 2例。术后随访 3~ 5 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电解质 可脱性弹簧圈 SAH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及并发症防治 被引量:8
19
作者 宋锦宁 刘守勋 +6 位作者 鲍刚 王拓 刘晓斌 张明 梁琦 张晓东 徐高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GDC对1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68个动脉瘤,其中l00%闭塞的144个,95%闭塞的14个,90%闭塞的1... 目的 总结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GDC对1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68个动脉瘤,其中l00%闭塞的144个,95%闭塞的14个,90%闭塞的10个,全组6例死亡,死亡率3.6%。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脑血管痉挛9例,脑梗死2例,术后弹簧圈末端逸出2例,3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随访5~54个月,全组术后均无再出血。结论 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应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设计,并采用与之相应的栓塞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动脉瘤栓塞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并发症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 被引量:10
20
作者 温宏峰 赵春霞 +2 位作者 李继来 王培福 杜继臣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90-892,共3页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 目的评估双微导管技术在栓塞颅内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DSA造影确认的颅内宽颈不规整动脉瘤6例,采用单侧股动脉入路,把2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由微导管内先后交替送入弹簧圈,待弹簧圈稳定后解脱,逐步达到致密填塞。结果6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瘤腔闭塞均〉90%。治愈5例,术中出血导致中残1例。随访6个月一2年,动脉瘤无复发。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某些不规则的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可解脱弹簧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