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滋味品质的万州区主栽茶树品种绿茶差异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翔 许彦 +7 位作者 冯婷婷 张磊 张艳 付勋 胡琳玲 俞滢 杨如兴 聂青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31-139,共9页
滋味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为探明万州区主栽品种绿茶的滋味品质,采用感官审评和靶向检测方法评价不同品种绿茶茶汤的滋味,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嘌呤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和有机酸类5大类滋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 滋味是茶叶的重要品质,为探明万州区主栽品种绿茶的滋味品质,采用感官审评和靶向检测方法评价不同品种绿茶茶汤的滋味,分析茶汤中儿茶素类、游离氨基酸类、嘌呤碱类、黄酮醇及其苷类和有机酸类5大类滋味成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制备的绿茶滋味品质有明显区别,川中小叶群体种滋味浓强,‘安吉白茶’鲜爽、甘醇滋味特征明显,‘福鼎大白茶’兼具浓强、鲜爽、醇厚,‘中黄1号’滋味鲜爽但浓强不足;滋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川中小叶群体种儿茶素类含量较高,游离氨基酸类含量较低;‘安吉白茶’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福鼎大白茶’各类滋味成分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中黄1号’滋味成分总量和水浸出物含量均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可以得到较好地区分,通过滋味贡献度分析发现,芦丁、咖啡碱等13种滋味成分具有较大贡献;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茶氨酸是‘安吉白茶’和‘福鼎大白茶’鲜爽度的主要贡献物质,杨梅素-3-O-半乳糖苷和金丝桃苷是‘中黄1号’区别于其他3个品种茶类的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川中小叶群体种内部也有较大差异,其中C4和C5距离较近,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苷类物质,滋味表现出较强的收敛感。本研究对万州区主栽品种所制绿茶的品质特性进行了梳理,为万州区绿茶滋味品质改进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品种 滋味品质 川中小叶群体种
下载PDF
小叶苦丁茶粗茶中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2
作者 杨兴变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72-74,26,共4页
为建立经济、简便、有效的苦丁茶皂苷提取方法,采用正交法对小叶苦丁茶粗茶中皂苷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苦丁茶皂苷在λ=543 nm波长条件,在0.0089~0.0543 m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标准曲线为y=13.124x+0.... 为建立经济、简便、有效的苦丁茶皂苷提取方法,采用正交法对小叶苦丁茶粗茶中皂苷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苦丁茶皂苷在λ=543 nm波长条件,在0.0089~0.0543 m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标准曲线为y=13.124x+0.0479,R2=0.9985;小叶苦丁茶粗茶中皂苷提取工艺为:70%的乙醇,料液比为1∶10、提取时间为2 h、提取温度为70℃。本方法经济、简便,重复性好,可快速有效地从小叶苦丁茶粗茶中提取皂苷,为充分利用苦丁茶资源提供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苦丁茶粗茶 皂苷 提取
下载PDF
小叶条形苦丁茶采制技术
3
作者 申东 胡华健 刘晓霞 《茶叶通讯》 2005年第2期10-11,共2页
介绍小叶条形苦丁茶的采摘技术、加工技术的方法及关键。
关键词 苦丁茶 采制技术 条形 小叶 采摘技术 加工技术
下载PDF
小叶苦丁茶水煎液促进豚鼠糠秕马拉色菌皮肤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佼佼 田茂松 +4 位作者 王明进 王娜 廖玉丹 刘玲 潘雪莉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1306-1312,共7页
目的观察贵州小叶苦丁茶水煎液对糠秕马拉色菌皮肤感染模型豚鼠皮肤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7 d经皮涂抹糠秕马拉色菌液建立豚鼠糠秕马拉色菌皮肤感染模型,将建模成功的12只豚鼠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自然恢复组;干预组用浓度为0.5 g/mL小... 目的观察贵州小叶苦丁茶水煎液对糠秕马拉色菌皮肤感染模型豚鼠皮肤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7 d经皮涂抹糠秕马拉色菌液建立豚鼠糠秕马拉色菌皮肤感染模型,将建模成功的12只豚鼠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自然恢复组;干预组用浓度为0.5 g/mL小叶苦丁茶水煎液涂于豚鼠感染区、连续处理10 d,自然恢复组涂生理盐水;通过皮损评分、菌落数、真菌转阴率及组织病理改变,评价小叶苦丁茶水煎液对豚鼠糠秕马拉色菌皮肤感染恢复的促进作用。结果与自然恢复组相比,第10天时干预组皮损评分明显下降(P<0.05),干预组菌落数低于自然恢复组(P<0.05),真菌转阴率高于自然恢复组(P<0.05);皮肤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干预组豚鼠皮损部位皮肤的皮脂腺少、角质层变薄、未发现孢子,而自然恢复组仍有少量孢子。结论小叶苦丁茶水煎液促进糠秕马拉色菌皮肤感染模型豚鼠皮损部位组织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苦丁茶 糠秕马拉色菌 豚鼠 皮肤感染 实验动物模型
下载PDF
贵州小叶苦丁茶多种类品系分类及其制茶机理
5
作者 郑文佳 龙明树 +2 位作者 赵志青 罗显扬 刘晓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为了解决贵州小叶苦丁茶产业发展中产品种类单一的难题,本项目研究以试验加工对比法为主,结合成分变化测量及其机理形成分析法为辅,归纳总结了6大茶类工艺技术中贵州小叶苦丁茶的品质特征;提出其分类学理论,建立了贵州小叶苦丁茶2个种... 为了解决贵州小叶苦丁茶产业发展中产品种类单一的难题,本项目研究以试验加工对比法为主,结合成分变化测量及其机理形成分析法为辅,归纳总结了6大茶类工艺技术中贵州小叶苦丁茶的品质特征;提出其分类学理论,建立了贵州小叶苦丁茶2个种类的产品品系;新创高档贵州小叶苦丁红茶、精品贵州小叶苦丁红茶和精品贵州小叶苦丁绿茶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小叶苦丁茶 贵州小叶苦丁绿茶 贵州小叶苦丁红茶 种类 品系
下载PDF
小叶种夏秋晒青绿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呈味成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康受姈 张颖彬 +2 位作者 龚淑英 顾志雷 敖存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106,共6页
采用浙江省夏、秋季小叶种茶鲜叶制作的晒青毛茶,通过人工接种渥堆和自然接种渥堆两种处理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验的进行,呈味物质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茶褐素呈明显的上... 采用浙江省夏、秋季小叶种茶鲜叶制作的晒青毛茶,通过人工接种渥堆和自然接种渥堆两种处理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验的进行,呈味物质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茶褐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人工接种处理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下降幅度高于自然接种处理的,氨基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自然接种处理的氨基酸含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两个处理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速率与幅度不同。两个处理的可溶性糖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自然接种处理的茶褐素含量高于人工接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绿茶 渥堆发酵 茶多酚 氨基酸 茶红素 茶褐素 自然接种 人工接种
原文传递
土壤水分对贵州小叶苦丁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吴丽丽 王德炉 李自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贵州小叶苦丁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探究其产量以及品质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特征,找出适宜贵州小叶苦丁茶植株(粗壮女贞)生长的土壤水分范围,为丰富贵州小叶苦丁茶的优质丰产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3年生贵州小叶苦丁茶植株... 【目的】贵州小叶苦丁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探究其产量以及品质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特征,找出适宜贵州小叶苦丁茶植株(粗壮女贞)生长的土壤水分范围,为丰富贵州小叶苦丁茶的优质丰产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以3年生贵州小叶苦丁茶植株(粗壮女贞)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设置6个土壤水分梯度,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贵州小叶苦丁茶叶片形态及叶片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1)叶片指标包括叶片数、单叶面积、叶长与叶宽,茶产量指标包括单株发芽数、芽质量、一叶两芽质量、一叶四芽质量均在土壤相对含水率为85%时达到最高,各指标在70%~100%的含水率处理间并无差异。(2)植株死亡率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而升高。(3)可溶性糖、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黄酮、茶皂素含量随着土壤相对含水率减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相对含水率≤55%时,可溶性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黄酮、茶皂素含量均降低。【结论】适宜贵州小叶苦丁茶植株(粗壮女贞)栽培且获得最佳产量和品质的土壤相对含水率范围为7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壮女贞 贵州小叶苦丁茶 茶产量 茶品质 土壤水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