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bient tectonic shear stress field in Southern California and seismic hazard reg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培善 肖磊 +1 位作者 白彤霞 成瑾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8年第2期20-29,共10页
ccording to the fracture mechanics rupture model of earthquakes put forward by us, several equations to compute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value τ0 have been derived [equations (1), (2), (3), (5)].τ0 values for i... ccording to the fracture mechanics rupture model of earthquakes put forward by us, several equations to compute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value τ0 have been derived [equations (1), (2), (3), (5)].τ0 values for intermediate and small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have been calculated by use of these equa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τ0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tion where large earthquakes will occur, i.e. the region with higher level of τ0 will be prone to occur large earthquakes and the region with lower level will usually occur small earthquakes.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τ0 , the seismic hazard regions or the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 regions can in some degree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τ0 with time, the large earthquake occurrence time can be roughly estimat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τ0 in Southern California and variation with time, three high stress level regions are determined, one (Goldfield area) of them is the present seismic hazard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ic ambient shear stress field Southern California seismic hazard region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 region
下载PDF
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研究
2
作者 刘特培 谭争光 +3 位作者 李晓慧 杨选 刘吉平 邓志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08-1524,共17页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起上述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由弱转强,中小地震及震群活动由海域逐步向粤闽赣湘交界广泛扩散,表明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是较大范围应力场增强所致;(2)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呈现拉张(震前15年)-挤压(震前5年)-拉张(震前半年)的演化特征;地震视应力计算结果同样显示震前5年开始区域应力水平快速大幅上升并持续至临震前半年转为下降;(3)GPS基线长期观测表明台湾岛相对大陆存在年度"分离-相聚"交替运动,6.2级地震前两岸经历了"分离-相聚-分离"2次明显的倒转运动,运动方式倒转时间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变化存在准同步性.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粤闽赣湘交界等区域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制于两岸相对运动方式,台湾岛震前持续近5年朝大陆挤压造成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可能是导致6.2级地震以剪切破裂方式发生的直接因素.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台湾岛东部的动力触角作用可能是造成台湾岛相对大陆往返运动最主要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地震 地震活动性 构造应力场 地震视应力 GPS
下载PDF
邢台地区近年的震源机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宏志 刁桂苓 +4 位作者 赵英萍 王成亮 张骁 李光 马利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5,共5页
利用首都圈和邯郸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2年以来的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波形的方法,得到邢台地区96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1)地震主要分布在1966年邢台地震区内,呈共轭交汇条带,因此可以作为邢台地震序列的延续;2)... 利用首都圈和邯郸数字地震遥测台网2002年以来的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拟合观测波形的方法,得到邢台地区96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1)地震主要分布在1966年邢台地震区内,呈共轭交汇条带,因此可以作为邢台地震序列的延续;2)震源机制解应力轴的优势取向和序列早期与华北其它强震的相同,说明该地构造应力场与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3)机制解节面占优的走向以NNE-NE和NWW-NW为最多,和序列早期的破裂方向一致,证实近年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4)震源机制类型多样,表明当地的应力水平有别于序列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台地区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地震序列 继承性活动
下载PDF
海城7.3级地震震源环境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卢良玉 李平 +2 位作者 潘科 卢造勋 徐心同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1-147,共7页
根据地学断面资料建立地壳结构模型,以精密水准测量数据为检验标准,在水平力和垂直力为边界力学条件下,对海城地震区震前地壳内部的构造应力场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设计了3种受力方案,分析了模拟计算结果,结合... 根据地学断面资料建立地壳结构模型,以精密水准测量数据为检验标准,在水平力和垂直力为边界力学条件下,对海城地震区震前地壳内部的构造应力场用二维线弹性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设计了3种受力方案,分析了模拟计算结果,结合震源机制解等实际资料,选出最佳方案模型,讨论了海城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环境 力学分析 地震前兆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优势方向与机理 被引量:11
5
作者 段书苏 姚令侃 郭沉稳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8-434,共7页
利用芦山地震强震记录、水系图和1 754个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据,对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优势方向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崩塌滑坡数的优势方向与研究区自然坡体的优势坡向;基于对抗性原理,确定了芦山震区新构造应力场方向;对... 利用芦山地震强震记录、水系图和1 754个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数据,对芦山地震触发崩塌滑坡的优势方向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崩塌滑坡数的优势方向与研究区自然坡体的优势坡向;基于对抗性原理,确定了芦山震区新构造应力场方向;对崩塌滑坡确定性系数分区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坡体的优势方向是决定崩塌滑坡方向的首要因素,但应考虑不对称地形造成的坡向分异现象;新构造应力场是崩塌滑坡方向的全局性影响因素,地震台站的最大累计加速度方向是其代表区域内崩塌滑坡方向的影响因素.对于盲断层型地震,上述三因素对地震触发崩塌滑坡方向的控制效应可能是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滑坡方向 芦山地震 确定性系数 新构造应力场 最大累积加速度
下载PDF
漫湾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地震活动性与构造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绍晋 秦嘉政 龙晓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7,共5页
对漫湾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后库区小震频次明显增加,近距离地震明显增多,在蓄水首次达到高水位和由高水位突降至低水位时,诱发了最强地震。表明蓄水对库区构造应力场产生了影响,使得局部应力场较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 对漫湾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后库区小震频次明显增加,近距离地震明显增多,在蓄水首次达到高水位和由高水位突降至低水位时,诱发了最强地震。表明蓄水对库区构造应力场产生了影响,使得局部应力场较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方向出现明显偏转,作用方式发生改变,呈现较大的垂直作用效应,节面错动出现较大正倾滑动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地震活动性 构造应力场 漫湾水库
下载PDF
日本M_(W)9.0地震前后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构造应力场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孙业君 黄耘 +5 位作者 刘泽民 郑建常 江昊琳 李婷婷 杨浩 王俊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4-2136,共13页
本文以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周缘为研究区,计算和收集了1970—2016年1148次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应力张量方法反演了构造应力场,通过分析应力场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和地震活动性特征,探讨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本文以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周缘为研究区,计算和收集了1970—2016年1148次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阻尼应力张量方法反演了构造应力场,通过分析应力场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和地震活动性特征,探讨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周缘的影响.结果显示:9.0级地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周缘造成了显著影响,表现为应力场出现扰动变化和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以挤压为主的背景应力场呈现出一定的拉张作用,应力结构及应力方向发生变化,最大主应力σ_(1)轴倾伏角增大,中等主应力σ_(2)轴倾伏角减小,最大主应力σ_(1)轴方向发生小幅逆时针偏转.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中国陆地东部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中强地震丛集活动.应力场扰动变化和地震起伏活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并先后呈现出3个不同阶段,扰动导致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的阶段性改变是地震活动增强的动力机制.结果还显示,应力场扰动变化和地震活动增强开始于9.0级地震前1~2年,揭示了9.0级地震的影响不仅限于同震和震后,在其孕震后期已经对远场的中国陆地东部产生了影响.本文结果可以为日本俯冲带大震对中国陆地构造活动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年日本M_(W)9.0地震 构造应力场 应力场扰动 震源机制 地震活动增强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下载PDF
福建街面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许振栋 林松建 危福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25-31,共7页
分析福建街面水库区的地震活动背景、构造应力场特征、库区地层岩性、断裂构造与节理裂隙,给出街面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参数。
关键词 街面水库 诱发地震 地震活动 构造应力场 断裂构造
下载PDF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强震带形成机制与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蒋良文 王士天 +1 位作者 李渝生 王运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S1期217-222,共6页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强震带 构造应力场 “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
下载PDF
上寺地表破裂带及其形成机制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华光 刘洪春 +4 位作者 苏向洲 陈永明 张杰 马兰花 贾云鸿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5-29,共5页
在详细描述破裂带几何形态、展布特征及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对上寺地表破裂带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关键词 古浪地震 甘肃 构造应力场 地表破裂带 地震地质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背景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岳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61-3177,共17页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和自贡—荣昌等地震亚区,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边界带。通过综合分析主、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认为该地震区存在2类发震断层,其中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地震亚区以基底断层走滑型或走滑逆冲型地震为主,而自贡—荣昌亚区则以浅层滑脱断层逆冲型地震为主。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从WNW-ESE向至ENE-WSW向。双震型地震频发,一次走滑地震往往会触发一组共轭基底断层的同时活动。这些地震构造特征表明它们不同于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岷山逆冲走滑型地震构造带,也不同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走滑型地震构造带,属于一个新生的克拉通地震构造区,因西南扬子地块遭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和压迫,构造应力通过"大凉山地块"传递并作用到四川盆地南部,导致扬子地块的断块型结构及其基底断层的逆冲走滑活动,进而主导了该地区的一系列中、强地震的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 地震分区特征 基底走滑型和走滑逆冲型地震 浅层逆冲型地震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构造环境应力场在确定新疆地震危险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培善 白彤霞 《内陆地震》 1998年第1期1-12,共12页
基于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和位错理论,提出了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模式,进而推导出了几个从地震波观测资料直接计算震源处构造环境剪应力场量值τ0 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地区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τ0 值的大... 基于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和位错理论,提出了断裂力学地震破裂模式,进而推导出了几个从地震波观测资料直接计算震源处构造环境剪应力场量值τ0 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计算了中国地区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结果表明:τ0 值的大小与分布和大震发生的地点有密切的关系,即剪应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将容易发生大地震,而剪应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只发生小地震。据此,从1992 年开始,根据环境应力场进行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总有效率达70% 。把此法用于新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地震危险区 地震预报 地震破裂模式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及邻区大地震时空特征、地质背景及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冲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3-205,共13页
在中国西部及邻区有一个以中国南北地震带—蒙古东部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蒙古西部地震带为3条边而组成的巨型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其大地震发生的强度之大、频度之高以及重复率之高、重复周期之短,在世界大... 在中国西部及邻区有一个以中国南北地震带—蒙古东部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蒙古西部地震带为3条边而组成的巨型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其大地震发生的强度之大、频度之高以及重复率之高、重复周期之短,在世界大陆上绝无仅有。这些大地震在空间上受到大地构造位置、构造应力场-滑移线场、介质力学条件、壳内低阻流变层和先存力学脆弱带等五位一体的复合控制,震中主要分布于3条边与活动断裂带交叉处的中—上地壳中;在时间上存在以21.5 a±为最小单元的多种周期。印度板块的持续顶撞和推挤,是该带大地震孕育的能源,而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可能是该带地震的触发因素。以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标志,中亚三角形地震带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107.5 a活动中周期。果真如此,则未来数十年内在该三角形的3条边及其周缘,可能分别发生若干个M≥8.0级大地震和多个M≥7.0级强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中亚三角形地震带 力学脆弱带 构造应力场 滑移线场 介质力学条件 壳内低阻流变层
下载PDF
福建街面水库地震活动背景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松建 《华南地震》 2006年第4期41-47,共7页
福建街面水库2006年10月下闸蓄水,分析了街面水库库区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震中分布、震源深度、震源机制解等地震活动特点,并结合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认为街面水库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地震活动 构造应力场 街面水库
下载PDF
福建省长泰上存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分析
15
作者 林松建 林锦华 《华南地震》 2013年第1期15-25,共11页
介绍了上存水库库区地质背景、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背景等诱发地震条件。应用诱发地震条件类比与概率预测法,对上存水库进行诱发地震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根据水库诱发条件类比分析认为上存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小。②从概率预... 介绍了上存水库库区地质背景、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背景等诱发地震条件。应用诱发地震条件类比与概率预测法,对上存水库进行诱发地震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根据水库诱发条件类比分析认为上存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小。②从概率预测和最大诱发地震估算看,上存水库存在发生4级以下诱发地震的可能。极震区地震烈度可能会达到Ⅵ度,尚未达到当地地震基本烈度。水库建设可不用考虑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地震 构造应力场 上存水库 地震活动
下载PDF
龙滩水库蓄水后库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阎春恒 周斌 +2 位作者 陆丽娟 孙学军 文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207-4222,共16页
本文在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的基础上,利用FOCMEC方法和改进的格点尝试法反演了ML2.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并综合龙滩库区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渗透条件等资料,探讨了地震活... 本文在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的基础上,利用FOCMEC方法和改进的格点尝试法反演了ML2.0以上地震震源机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并综合龙滩库区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和渗透条件等资料,探讨了地震活动类型与库区蓄水过程的关系,获得以下认识:(1)龙滩水库蓄水后的地震活动主要丛集在罗妥、八茂、拉浪、坝首和布柳河5个深水区,地震类型以逆断为主,正断和走滑也占有一定比例.蓄水初期,库区地震类型呈现多样性,蓄水约4年3个月后,地震主要发生在浅部地层中,并大多为逆断型地震.(2)5个地震丛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以NW—SE为主,倾角均较小,中等和最小主应力分布较凌乱,在此构造应力环境中,龙滩库区主要断裂整体上呈现走滑运动的性质,局部伴生不同程度的逆倾滑或正倾滑运动分量.(3)库区深、浅部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性质之所以会随蓄水过程发生变化,可能与深、浅部构造应力环境、岩体力学性质和渗透性能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精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水库诱发地震 龙滩水库
下载PDF
古浪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17
作者 邹谨敞 邵顺妹 蒋荣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68-174,共7页
1927年古浪地区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震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分析了古浪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古浪地震的地面破坏类型和滑坡滑动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关键词 古浪地震 地震 滑坡 分布 应力场
下载PDF
安徽省大别山地区“4大水库”引起的水库地震对“霍山震情窗”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育平 缪鹏 +1 位作者 朱亮 戴斌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年第1期5-14,共10页
以"霍山震情窗"的地震质为背景,讨论安徽省大别山地区"4大水库"的水位变化,引起的水库诱发地震,对"霍山震情窗"中提取更多前兆信息的影响。在科学地排除水库地震活动"穴"对"霍山震情窗&qu... 以"霍山震情窗"的地震质为背景,讨论安徽省大别山地区"4大水库"的水位变化,引起的水库诱发地震,对"霍山震情窗"中提取更多前兆信息的影响。在科学地排除水库地震活动"穴"对"霍山震情窗"影响的同时,用地震活动窗的思想,客观反映孕震区附近的构造应力场信息,在华东及安徽省附近中强地震前后应力状态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大水库 霍山震情窗 地震地质环境 构造应力场 中强地震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震成因机理理论与地震预测实践:进展、挑战、展望
19
作者 招洁兰 任亮 +5 位作者 赵玉玲 沈今川 朱念麟 罗新 耿庆国 高建国 《价值工程》 2020年第35期244-247,共4页
本文系统阐述星体运动-行星对应区-五运六气与人体感应四维耦合全球强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和实践,探讨人耳能听到地震前兆的“耳鸣”信号问题,分析地震发生前蓝光与气体关系,论述全球大陆板内强震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机理及其立体监测分析系... 本文系统阐述星体运动-行星对应区-五运六气与人体感应四维耦合全球强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和实践,探讨人耳能听到地震前兆的“耳鸣”信号问题,分析地震发生前蓝光与气体关系,论述全球大陆板内强震的地球系统动力学机理及其立体监测分析系统,系统分析中国西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及人体感应地震预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西南地区大陆大地构造环境及其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体运动-行星对应区-五运六气与人体感应四维耦合 地球系统动力学机理 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人体感应地震预测
下载PDF
2017年武隆5.0级地震序列剪切波分裂研究
20
作者 高见 杨宜海 +1 位作者 李翠平 傅卓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63-1168,共6页
利用流动台及原有固定台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分析方法对武隆5.0级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得到震区5个台站共94对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武隆震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总体呈NW向,受区域主压应力场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 利用流动台及原有固定台记录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M分析方法对武隆5.0级地震序列进行剪切波分裂特征研究,得到震区5个台站共94对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武隆震区快剪切波偏振方向总体呈NW向,受区域主压应力场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而第一优势偏振方向由NW向转为NNW向可能是受该区域多条NE向断裂及复杂构造的综合影响;震中东、西两侧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变化;快波偏振方向在震后早期较为离散,后期呈现逐步收敛的趋势,显示震后应力场逐步趋于稳定;在较强余震发生前,时间延迟具有上升趋势,其中部分较强余震前的短时间内还观测到时间延迟减小的现象,这可能反映震前应力场增强和临震应力释放;慢波时间延迟与震源深度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隆地震序列 剪切波分裂 SAM方法 地震各向异性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