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uo Moruo's Translation Theory
1
作者 孙慧慧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S1期189-191,共3页
郭沫若是中国杰出的作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者和翻译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作品直至今天仍然深深影响着读者和社会.
关键词 guo moruo TRANSLATION THEORY CREATION critisime
下载PDF
Some Remarks on the Earliest Poetry of Guo Moruo (1904-12)
2
作者 Barbora Vesterova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4期539-552,共14页
This is a study of the earliest poetry by the modern Chinese writer Guo Moruo (1892-1978), composed between 1904 and 1912. He became famous mostly due to his "early poetry" composed in the 1920s, such as Niishen ... This is a study of the earliest poetry by the modern Chinese writer Guo Moruo (1892-1978), composed between 1904 and 1912. He became famous mostly due to his "early poetry" composed in the 1920s, such as Niishen (The Goddesses), but he was also an author of autobiographies. His autobiography Shaonian shidai (Childhood) and the poems published in the volume Guo Moruo shaonian shigao (Guo Moruo's childhood poetry), are analysed her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traditional Tang po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o moruo earliest poetry Tang poetry qing (emotion) jing(nature)
原文传递
Ren, Geren and Renmin: The Prehistory of the New Man and Guo Moruo's Conception of "the People"
3
作者 Pu Wa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1期78-94,共17页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ongoing debate about the "socialist New Man" in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 Focusing on the ideas of humanity, individuality and the people, it attempts to show the prehistory of t...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ongoing debate about the "socialist New Man" in modem Chinese literature. Focusing on the ideas of humanity, individuality and the people, it attempts to show the prehistory of the "New Man," i.e.,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figure of "the people" out of the discourse of human!ty. The making of a new historical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was part and parcel of the singular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precondition for its social experiments. Yet this issue receives insufficient critical attention. This paper gives an outline of this idea's genealogy, by concentrating on Guo Moruo's literary-intellectual trajectory. It will show how the enlightenment project and romantic historical imagination paved the way for the concept of the people, and how the new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prepared for the ideal of the new m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people HUMANISM New Man Chinese Revolution guo moruo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Guo Moruo's Works
4
作者 黄侯兴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年第2期152-161,223,共11页
关键词 Research on guo moruo’s Works
原文传递
郭沫若早期对外国诗人的评价失误及其内在原因
5
作者 邹茜 邹建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90,共7页
作为中国新诗的开创者与开拓者,郭沫若在早期的诗论中对外国诗人及其作品有过诸多公允的评价,对中国新诗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他早期在评价外国诗人及其作品的时候,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郭沫若早期对外国诗人及其作品的评... 作为中国新诗的开创者与开拓者,郭沫若在早期的诗论中对外国诗人及其作品有过诸多公允的评价,对中国新诗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他早期在评价外国诗人及其作品的时候,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郭沫若早期对外国诗人及其作品的评价存在五个方面的失误,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揭示与分析,并探讨了这些失误出现的内在原因以及一些重要的外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早期诗论 外国诗人与诗作 评价失误 内在原因
下载PDF
现代性与民族化:郭沫若早期戏剧的承启功能与史学价值
6
作者 逯艳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7-60,共4页
郭沫若早期浪漫主义戏剧作为中国戏剧变革的时代样本,与《新青年》派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和“国剧运动”共同推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转型,同时承接了20世纪30年代普罗列塔利亚革命戏剧与40年代革命戏剧民族化运... 郭沫若早期浪漫主义戏剧作为中国戏剧变革的时代样本,与《新青年》派现实主义、新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和“国剧运动”共同推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转型,同时承接了20世纪30年代普罗列塔利亚革命戏剧与40年代革命戏剧民族化运动,投映出中国戏剧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裂变与融合的复杂过程。着眼郭沫若早期戏剧创作文本,梳理世界浪漫主义戏剧演变历程,横向对比郭沫若中国浪漫主义戏剧与西方浪漫主义戏剧的不同及对后者的超越,进而纵深剖析郭沫若早期戏剧对中国20世纪初至抗战时期中国戏剧现代化与民族化的贡献,探寻郭沫若早期戏剧对不同时期戏剧运动的承启功能,挖掘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三个叛逆的女性》 承启功能 史学价值
下载PDF
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过程考论
7
作者 孟文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6,216,217,共13页
南昌起义爆发前夕,郭沫若正随军北伐,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其时他已经扯起反蒋大旗,并对张发奎未能东征感到失望。待南昌起义爆发后,郭沫若第一时间要求参加。郭沫若提出的理由较有策略性,再加上张发奎一向有“倾向共... 南昌起义爆发前夕,郭沫若正随军北伐,任北伐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其时他已经扯起反蒋大旗,并对张发奎未能东征感到失望。待南昌起义爆发后,郭沫若第一时间要求参加。郭沫若提出的理由较有策略性,再加上张发奎一向有“倾向共产党”的态度,遂得成行。1927年8月3日,郭沫若从张发奎的部队中出发,与阳翰笙、梅龚彬、李一氓等赶赴南昌参加起义,途中历经波折。对于这段历程同行人员后来的回忆差异较大,目前各种研究文献对此事件的描述,矛盾与模糊之处也甚多。综合分析围绕这一历史事件的各种史料,可以看出“客观”复原历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同时也能看到,事件“主角”的回忆比旁观者的回忆更加可靠,其中对历史细节回忆和描述最为详细的史料价值最高,自传式记述往往又比口述历史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南昌起义 口述历史 历史客观性
下载PDF
郭沫若肇庆纪游诗的文学意义和文旅价值
8
作者 陈少萍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0-97,共8页
郭沫若肇庆纪游诗是七星岩鼎湖景区人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诗对景区自然山水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赋予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建构了灵动的艺术时空,呈现出多重文化内涵和解读空间。对组诗的发现阅读和深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 郭沫若肇庆纪游诗是七星岩鼎湖景区人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诗对景区自然山水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赋予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建构了灵动的艺术时空,呈现出多重文化内涵和解读空间。对组诗的发现阅读和深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郭沫若一生,了解其古体诗创作风格与内容的演变;更有助于促进肇庆本土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深挖诗文人文内涵和文旅价值,创设形式多样的文旅项目,探寻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实现景区自然与人文、生态与经济的多重价值,塑造肇庆富于个性和特色的文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肇庆纪游诗 文学意义 文旅价值
下载PDF
论泰戈尔与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相似性及其美学意义
9
作者 卢赛男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6-59,共4页
泰戈尔的诗歌中充满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情怀,泛神论思想在泰戈尔的诗歌中影响深远。郭沫若是中国“五四”时期深受泛神论影响而出现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代表了“五四”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呼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笔者将试从泰... 泰戈尔的诗歌中充满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情怀,泛神论思想在泰戈尔的诗歌中影响深远。郭沫若是中国“五四”时期深受泛神论影响而出现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代表了“五四”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呼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笔者将试从泰戈尔和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形成历程,泛神论思想在他们诗歌中与自然的融合以及与人的融合三个方面来论述泰戈尔与郭沫若诗歌中泛神论思想的相似性及其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郭沫若 诗歌 泛神论思想 相似性
下载PDF
郭沫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
10
作者 毛思涵 张强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劳动教育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场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刻不容缓。郭沫若作为我国近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战线上的巨人,他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相关论述及实践... 劳动教育是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场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全面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刻不容缓。郭沫若作为我国近现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战线上的巨人,他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相关论述及实践,能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启发与借鉴。文章梳理其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结合劳动教育面临的四重困境,从统一融合、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和顺应自然四个思想维度阐释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全面发展教育 劳动教育 新时代 大学生
下载PDF
郭沫若书信中的楷书风貌探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胜景 王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8-113,119,共7页
郭沫若楷书书迹较少,其书信中的楷书字体多是青年时期与其父母之书,且相对水平不是很高,但却是研究郭沫若楷书书法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对郭沫若书信中楷书风貌的研究,能够明确他早年的学书出处,更利于今后全面研究郭沫若的书法艺术。... 郭沫若楷书书迹较少,其书信中的楷书字体多是青年时期与其父母之书,且相对水平不是很高,但却是研究郭沫若楷书书法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对郭沫若书信中楷书风貌的研究,能够明确他早年的学书出处,更利于今后全面研究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在现有能够查阅到的书信中,郭沫若楷书展现出三种风貌:一是欧颜风貌,结构谨严,风神遒脱,骨气凛然,体现出了郭沫若幼年学欧学颜的楷书基本功力;二是苏体风貌,兼有写经书风,字取横势,斜逸开张,突显出东坡楷书对郭体楷书的影响,尤其体现了写经书体对郭沫若楷书书风的影响;三是王(宠)体风格,这是在欧颜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结合明代王宠楷书的艺术特征,通过融会贯通,表现出了飘逸闲雅、含蓄秀美的楷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书信 楷书 欧颜 经书 王宠
下载PDF
眼前有景君须道,或分秋色未可知——略论黄维若的历史剧《屈原》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红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11期72-83,I0003,共13页
黄维若的新作《屈原》与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屈原》同名,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既受制于二人所秉持之历史剧创作理念,也与各自所处之时代息息相关。郭作失事求似,借古讽今,大抵不出古典主义戏剧范畴;黄作则依托史实,反... 黄维若的新作《屈原》与郭沫若1942年创作的《屈原》同名,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既受制于二人所秉持之历史剧创作理念,也与各自所处之时代息息相关。郭作失事求似,借古讽今,大抵不出古典主义戏剧范畴;黄作则依托史实,反思历史,有更多现代戏剧表现技巧。通过比较两部《屈原》之异同,或可为当下的历史剧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维若 《屈原》 历史剧 郭沫若
下载PDF
翻译与信奉——论郭沫若从早期泛神思想到中晚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转变
13
作者 刘林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4期173-176,共4页
郭沫若乃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和翻译家,其一生译著颇丰。郭沫若早期的阅读和翻译实践使其深受泛神思想的影响,庄周、王阳明、斯宾诺莎、歌德、雪莱、泰戈尔的泛神思想是郭沫若早期泛神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但他后来在对一些进步作品的翻译... 郭沫若乃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和翻译家,其一生译著颇丰。郭沫若早期的阅读和翻译实践使其深受泛神思想的影响,庄周、王阳明、斯宾诺莎、歌德、雪莱、泰戈尔的泛神思想是郭沫若早期泛神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但他后来在对一些进步作品的翻译中深受影响,逐渐改变了观念,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包括他对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处女地》和日本社会主义者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翻译活动。翻译实践促成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奉,使其最终放弃泛神思想并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泛神论 翻译活动 马克思主义 理念皈依
下载PDF
评郭沫若的楚辞研究
14
作者 周秉高 《云梦学刊》 2023年第4期43-50,共8页
郭沫若的楚辞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功劳不可抹杀,然亦存不少可商之处。第一,关于屈原的生年,其说法十分可疑;第二,郭沫若凭想象勾勒出屈原放逐的路线,与屈原诗作和史籍所载完全背道而驰;第三,其创作的屈原自杀故事,... 郭沫若的楚辞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功劳不可抹杀,然亦存不少可商之处。第一,关于屈原的生年,其说法十分可疑;第二,郭沫若凭想象勾勒出屈原放逐的路线,与屈原诗作和史籍所载完全背道而驰;第三,其创作的屈原自杀故事,决非事情真相;第四,谓《离骚》是屈原的“绝命辞”,其说亦非;第五,关于《天问》错简问题,其观点更是前后矛盾;第六,关于《九歌》的写作年代,断然推翻王逸、朱熹等人的传统说法,失之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楚辞研究 贡献 商榷
下载PDF
在生活的夹缝中寻找出路——郭沫若留日时期的思想嬗变
15
作者 陈金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73-82,共10页
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与他思想上的转向有重大关系。留日时期,他虽饱尝歧视却始终是一个在寻找意义的“他者”,在压抑、矛盾状态之下其爱国之情的喷涌勃发也同样剧烈。如何看待爱国与异族的爱妻、如何在复杂而矛盾的生活中平衡... 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与他思想上的转向有重大关系。留日时期,他虽饱尝歧视却始终是一个在寻找意义的“他者”,在压抑、矛盾状态之下其爱国之情的喷涌勃发也同样剧烈。如何看待爱国与异族的爱妻、如何在复杂而矛盾的生活中平衡民族主义与超越民族主义的碰撞,既是他思想的困境、也是他借以寻求思想出路的契机。另一方面,郭沫若的爱国之情和一腔抱负伴随着几次归国又几次被迫离开的现实而无所附丽。在体验到上海的殖民化、无以报国的时代迷惘、苦闷的生活煎熬之后,他回到日本安心学医,但在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时实现了思想上的“再生”,下定放弃研究医学的决心,这个决心使郭沫若放下所有的迷茫、烦闷,得到了“觉醒”“醒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留日时期 思想嬗变
下载PDF
论惠特曼对郭沫若“惠特曼式”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草叶集》到《凤凰涅槃》的明示
16
作者 潘利锋 何愉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5-92,共8页
美国诗人惠特曼是十九世纪最接地气的人民诗人,是民主自由的倡导者和礼赞者。他的诗风雄浑,大胆而有力,清晰、朴素而真实,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他诗歌中创作中的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不仅影响本国诗歌创作,而且穿越了时空,对五... 美国诗人惠特曼是十九世纪最接地气的人民诗人,是民主自由的倡导者和礼赞者。他的诗风雄浑,大胆而有力,清晰、朴素而真实,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他诗歌中创作中的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不仅影响本国诗歌创作,而且穿越了时空,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人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可以说深受惠特曼《草叶集》的诗学思想影响,诗人从《草叶集》中找到了艺术的喷火口。郭氏“惠特曼式”的个人咏叹与豪放在中国诗坛上影响了许多年轻诗人,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创作出积极向上的新诗,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特曼 郭沫若 民主自由 “惠特曼式”《草叶集》 《凤凰涅槃》
下载PDF
论郭沫若早期诗剧的写作范式——以“女神三部曲”为例
17
作者 吕书彦 《写作》 2023年第3期86-94,共9页
相比于对郭沫若诗歌和戏剧的研究,对郭沫若早期诗剧创作的关注甚少。“女神三部曲”是郭沫若早期诗剧写作的重要代表,以之为例,可揭示出郭沫若早期诗剧“诗中有剧,剧中有诗”的写作特点。这个写作特点既表明了“女神三部曲”在“诗”的... 相比于对郭沫若诗歌和戏剧的研究,对郭沫若早期诗剧创作的关注甚少。“女神三部曲”是郭沫若早期诗剧写作的重要代表,以之为例,可揭示出郭沫若早期诗剧“诗中有剧,剧中有诗”的写作特点。这个写作特点既表明了“女神三部曲”在“诗”的概念下展现矛盾从平缓进行到快速解决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文中角色在“舞台演出”设定下抒发有节奏且充沛的情绪,反映出郭沫若早期诗剧统一的写作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剧 郭沫若 “诗中有剧” “剧中有诗” 写作范式
下载PDF
四川方志中的郭沫若探析
18
作者 焦树芳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四川方志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料,史料性和地方性强。郭沫若活动范围广泛,在46部方志中,搜集整理了60条相关度较高的史料,涉及生平、创作等多方面的内容。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多样相结合,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郭沫若的活动经历。在不同的时... 四川方志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料,史料性和地方性强。郭沫若活动范围广泛,在46部方志中,搜集整理了60条相关度较高的史料,涉及生平、创作等多方面的内容。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多样相结合,全面立体地展现了郭沫若的活动经历。在不同的时期,其思想中体现了多重身份相互转换的差异与和谐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方志 郭沫若 史料 多重身份
下载PDF
“雅言”“自力”与郭沫若早期翻译思想整体观
19
作者 刘希哲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37-146,共10页
郭沫若在《雅言与自力》中回避对尼采思想的概括,原因并非知识技术的不足,而是对“自力”的强调。以“自力”为中心,《雅言与自力》不仅集中体现了郭沫若对翻译的译法与读法等的态度,还成为理解郭沫若早期翻译思想的切口。作为郭沫若同... 郭沫若在《雅言与自力》中回避对尼采思想的概括,原因并非知识技术的不足,而是对“自力”的强调。以“自力”为中心,《雅言与自力》不仅集中体现了郭沫若对翻译的译法与读法等的态度,还成为理解郭沫若早期翻译思想的切口。作为郭沫若同一人格支撑的不同翻译观点,尽管所受褒贬不同,但实际仍有相互关系。“自力”强调的经验积淀、情感共鸣是“风韵译”的重要实现路径,“自力”需要的研究态度、翻译方法与“媒婆处女论”中郭沫若对翻译研究状况的批评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言与自力》 郭沫若 翻译思想 整体观
下载PDF
乐山郭沫若故居的文旅IP建设策略研究
20
作者 白一君 胡春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4-61,共8页
名人故居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现实意义。郭沫若这位文化巨人在当时的乐山县沙湾镇的郭家老宅,完成了其思想、性情、学习习惯与视野的塑造、积累与奠定。从文旅IP建设角度,沫若故居搭建了时空叙事的文旅IP价值,沫若戏... 名人故居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现实意义。郭沫若这位文化巨人在当时的乐山县沙湾镇的郭家老宅,完成了其思想、性情、学习习惯与视野的塑造、积累与奠定。从文旅IP建设角度,沫若故居搭建了时空叙事的文旅IP价值,沫若戏剧小镇承载着文创场域的文旅IP建设,沫若文化IP在乐山市整体文旅规划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沫若故居呈现的IP价值在革命历史与个人足迹、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整体布局与个别规划之间,将郭沫若人生中展现的才华、气节,为国家、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借助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窗口,展现于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山市 郭沫若故居 文旅IP 建设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