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似性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以李煜词作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庆明 吴永莉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07-512,共6页
以李煜词作为例,运用象似性原则对不同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采用象似性的切入点有助于原文形式及其附加义的再现和传递,从而实现"形神皆似"的理想翻译效果。
关键词 象似性原则 中国古典诗词 李煜词英译
下载PDF
评庞德译李白名诗《长干行》 被引量:4
2
作者 朱谷强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02-105,116,共5页
庞德译《长干行》曾被评论家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译诗。该文试图从其主要特 点、主要问题及差错原因对该作品进行分析,以加强人们对汉诗英译质量的关注。
关键词 庞德 《长干行》 汉诗英译
下载PDF
中国古诗英译的诗体和散体 被引量:2
3
作者 颜学军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2-24,共3页
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存在着诗体派和散体派之争。诗体派认为 ,中国古诗的英译应充分考虑原作的形式美 ,以诗译诗 ;而散体派则认为 ,中国古诗的英译应考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以自然的自由诗体来传达原文的神韵 ,从而避免诗体译文“因韵害... 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存在着诗体派和散体派之争。诗体派认为 ,中国古诗的英译应充分考虑原作的形式美 ,以诗译诗 ;而散体派则认为 ,中国古诗的英译应考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以自然的自由诗体来传达原文的神韵 ,从而避免诗体译文“因韵害义”的弊端。实际上 ,译文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对原文深层意义的传达 ,译诗无论押韵还是不押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英译 诗体 散体
下载PDF
以认知诗学“从解释到发现”分析法品鉴郭沫若英诗翻译之美
4
作者 陈析西 车欢欢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6-60,共5页
认知诗学"从解释到发现",力求发现作品效果中新的原因、作品新的涵义或新的美感。文章通过认知诗学主要范畴:原型、图形—背景、脚本理论,品鉴郭沫若英诗翻译中的精妙之处,理解其译文中个人感情投入及中国文化、东方元素的渗... 认知诗学"从解释到发现",力求发现作品效果中新的原因、作品新的涵义或新的美感。文章通过认知诗学主要范畴:原型、图形—背景、脚本理论,品鉴郭沫若英诗翻译中的精妙之处,理解其译文中个人感情投入及中国文化、东方元素的渗透;赏析郭沫若译本中看似跳跃实则紧扣原文的高明手法;挖掘郭沫若英诗翻译之新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郭沫若英诗翻译 审美潜能
下载PDF
论汉诗英译的形蕴再现——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
5
作者 邹琼 《当代教育论坛》 2015年第5期84-92,共9页
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英语系的区别,汉英诗歌各自文体特征的不同,译者精神视域的局限,常常导致汉诗英译本每行诗的音节数、长短、音律等形式与原诗不符,而错误的词语意象解读更是损害原诗整体的意韵和意境,故翻译界素有"诗不可译"... 中西文化的差异,汉英语系的区别,汉英诗歌各自文体特征的不同,译者精神视域的局限,常常导致汉诗英译本每行诗的音节数、长短、音律等形式与原诗不符,而错误的词语意象解读更是损害原诗整体的意韵和意境,故翻译界素有"诗不可译"之说。然而,通过"以步代字/顿"的办法,采取音律形式上的创造性对等,甄别空间意境的描写、动静意境的对比、透视意境的观照,综合审慎言内因素(形韵)和言外因素(意蕴),我们还是可以再现原诗的形蕴。《江雪》16个不同译本反映了当前译诗理论和实践上的上述问题,以这16个译本为例,认真分析各译本不同的形蕴表现,可以使《江雪》及其译本成为汉诗英译形蕴再现的理想样本,促进我国汉诗翻译及其翻译教学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英译 形式 意蕴 《江雪》英译本
下载PDF
浅谈中国古诗词中的“意义空白”及翻译
6
作者 李珏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3-44,共2页
在古诗词翻译中如何认识意义空白并成功传译是译诗的一个关键问题。提出可以在具体的语义空白、句法空白、结构空白、意境空白的翻译处理上再现原诗的无言之美。
关键词 古诗英译 意义空白
下载PDF
从语篇衔接探究汉诗英译的人称确定与意境传递——以杜甫《月夜》四种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吕丹 朱小美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1-74,共4页
语篇是语言系统中最高级别的单位,而衔接是组成语篇的语义关系的手段,指称又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诗词作为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蓄,汉诗词为了意境的... 语篇是语言系统中最高级别的单位,而衔接是组成语篇的语义关系的手段,指称又是语篇衔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诗词作为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含蓄,汉诗词为了意境的塑造往往会省略人称,而英语诗歌为了追求真实的美会运用大量的人称指称。从语篇衔接的角度探究在汉诗《月夜》英译过程中,译文人称的选取对意境传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篇衔接 人称指称 汉诗词英译 意境传递 《月夜》
下载PDF
读者反应与翻译质量评价:以李白《送友人》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勇 刘兰婷 《语言教育》 2015年第4期89-92,共4页
翻译质量评价问题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基于读者反应论,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李白《送友人》的八种译本,检验这些译本对目标语读者产生的不同反应,以期检验目标语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本文期望通过说明读者反应... 翻译质量评价问题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焦点。本文基于读者反应论,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李白《送友人》的八种译本,检验这些译本对目标语读者产生的不同反应,以期检验目标语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本文期望通过说明读者反应论在翻译评价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来提出翻译质量评价的一种可行性方法。我们希望,翻译研究,特别是译本比较和分析,应尽量避免过于主观的个人意见或随感式的比较分析,尽可能地建立一定程度客观可靠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质量评价 读者反应论 中国古典诗歌 《送友人》英译本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唐诗英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曦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0-84,共5页
奈达的"对等论"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也影响了许多中国翻译家;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前者强调"等值",后者推崇"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种相对的理论。文章... 奈达的"对等论"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也影响了许多中国翻译家;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前者强调"等值",后者推崇"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两种相对的理论。文章基于两种不同翻译理论,就中国古代唐诗英译版本中"对等论"与"优化论"运用的对比展开讨论,旨在研究唐诗英译的作品是否分为"等值"与"优化"两类,唐诗英译应该将两种理论相结合,其指导下的译文更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更有利于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英译 对等理论 优化理论 文化译介
下载PDF
诗体派遗珠:海伦·沃德尔古诗英译研究
10
作者 宋颖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07-114,共8页
自17世纪古诗英译肇始,西方传教士、汉学家译作丰硕,翻译风格多样化,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国外独具特色的诗体派译本有海伦·沃德尔于1913年节选《诗经》英译的《中国抒情诗》。介绍诗人译者及其主要作品,探析... 自17世纪古诗英译肇始,西方传教士、汉学家译作丰硕,翻译风格多样化,为“中国文学走出去”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国外独具特色的诗体派译本有海伦·沃德尔于1913年节选《诗经》英译的《中国抒情诗》。介绍诗人译者及其主要作品,探析译本的选材、诗体和内容特征,归纳出译本选材聚焦婚恋、忧国和宴饮,译注凸显女性主义思想,译诗诗体遵从目的语诗体规范,同时分析时代诗学对诗人个性化译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沃德尔 古诗英译 诗经英译 诗体派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译文文学性实现路径研究
11
作者 周方衡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100,共6页
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多集中对原作文学性之传递展开探讨,而对古诗词译文自身的文学性至今缺乏关注,不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本文基于译文语言层面的诗感、译文作为独立文本时的诗意这两大维度,对中国古典... 长期以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多集中对原作文学性之传递展开探讨,而对古诗词译文自身的文学性至今缺乏关注,不利于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本文基于译文语言层面的诗感、译文作为独立文本时的诗意这两大维度,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译文文学性之实现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最终提出实现译文的文学性是中国古典诗词有效走向英语世界的重要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 译文文学性 实现路径 读者接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