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Guo Moruo's Works
1
作者 黄侯兴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年第2期152-161,223,共11页
关键词 Research on guo moruos works
原文传递
The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n the Three Translations of Robert Burns' A Red,Red Rose
2
作者 徐婷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年第Z4期38-40,共3页
A poem a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ense,sound and form is hardly to make a good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This thesis,based on the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of "Beauty in three aspects about sense,soun... A poem a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ense,sound and form is hardly to make a good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This thesis,based on the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of "Beauty in three aspects about sense,sound and form" advanced by Xu Yuangchong,makes the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n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 Su Manshu's《赤墙靡》,Guo Moruo's《红玫瑰》and Wang Zuoliang's《一朵红红的玫瑰》-of Robert Burns' A Red,Red R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RED RED ROsE su Manshu’s《赤墙靡》 guo moruos《红玫瑰》 Wang Zuoliang’s《一朵红红的玫瑰》 "Beauty in THREE aspects"
下载PDF
改写理论视阈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以郭译《鲁拜集》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宋自容 程敏 王昌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第15期167-168,共2页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即改写",翻译不仅只是单纯的语言系统之间的语际转换,而是译者基于时代及自身的意识形态及诗学观念对原作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性的改写过程。译者并不是一个被动隐身的存在,而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本文以...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即改写",翻译不仅只是单纯的语言系统之间的语际转换,而是译者基于时代及自身的意识形态及诗学观念对原作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性的改写过程。译者并不是一个被动隐身的存在,而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本文以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为例,探讨了译者是如何在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的规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写理论 译者主体性 郭沫若 《鲁拜集》
下载PDF
《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编辑札记——以译文版本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6-84,共9页
编辑《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无论是对郭沫若的学术研究还是对资料汇集来讲,都是一件重要而有价值的事情。在编辑过程中,应首先将郭沫若译作版本进行全面的统计整理,去伪存真。在对郭沫若译作版本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各个译作... 编辑《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无论是对郭沫若的学术研究还是对资料汇集来讲,都是一件重要而有价值的事情。在编辑过程中,应首先将郭沫若译作版本进行全面的统计整理,去伪存真。在对郭沫若译作版本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各个译作版本出版次数的考察,进一步探究郭沫若与现代出版的关系,可以进而从另一角度阐释中国现代出版市场与现代文学创作的关系。而郭沫若版本出版的不均衡性,则可以从中窥见其文艺观念和审美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 翻译 译文版本 编辑
下载PDF
郭沫若书信中的楷书风貌探寻 被引量:1
5
作者 吴胜景 王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8-113,119,共7页
郭沫若楷书书迹较少,其书信中的楷书字体多是青年时期与其父母之书,且相对水平不是很高,但却是研究郭沫若楷书书法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对郭沫若书信中楷书风貌的研究,能够明确他早年的学书出处,更利于今后全面研究郭沫若的书法艺术。... 郭沫若楷书书迹较少,其书信中的楷书字体多是青年时期与其父母之书,且相对水平不是很高,但却是研究郭沫若楷书书法的重要参考材料。通过对郭沫若书信中楷书风貌的研究,能够明确他早年的学书出处,更利于今后全面研究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在现有能够查阅到的书信中,郭沫若楷书展现出三种风貌:一是欧颜风貌,结构谨严,风神遒脱,骨气凛然,体现出了郭沫若幼年学欧学颜的楷书基本功力;二是苏体风貌,兼有写经书风,字取横势,斜逸开张,突显出东坡楷书对郭体楷书的影响,尤其体现了写经书体对郭沫若楷书书风的影响;三是王(宠)体风格,这是在欧颜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结合明代王宠楷书的艺术特征,通过融会贯通,表现出了飘逸闲雅、含蓄秀美的楷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书信 楷书 欧颜 经书 王宠
下载PDF
从订定篇题看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整理 被引量:1
6
作者 蔡震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89-93,共5页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是关于其生平与文学活动最基本的史实,但在其旧体诗词的整理工作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尚未厘清,如何订定作品篇题便是其中之一。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基本上不是为发表而作,许多只是诗人自己的抒情、感怀之作,与友朋之... 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创作,是关于其生平与文学活动最基本的史实,但在其旧体诗词的整理工作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尚未厘清,如何订定作品篇题便是其中之一。郭沫若的旧体诗词基本上不是为发表而作,许多只是诗人自己的抒情、感怀之作,与友朋之间的唱酬、交往之作,诗成时常常没有篇题。以至于今,许多作品的篇题五花八门,且多有异题同篇者。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改变这些乱象,需要规范相关问题的解决,尽快地将史实梳理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旧体诗词整理 篇题
下载PDF
郭沫若建国初期对诗集《女神》的筛选 被引量:2
7
作者 商金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1-7,共7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以"经典"的方式打造新文学的传统,开明书店于1951至1952年出版了"现代作家选集"丛书。这部丛书的示范性及"经典"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郭沫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以"经典"的方式打造新文学的传统,开明书店于1951至1952年出版了"现代作家选集"丛书。这部丛书的示范性及"经典"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郭沫若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战线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主将"和"向导",他选编《郭沫若选集》时对诗集《女神》的筛选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选集》《女神》
下载PDF
郭沫若与唱和传统的现代嬗变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奎 《长江学术》 2017年第3期37-49,共13页
抗战时期,郭沫若深度参与了陪都重庆文士间的旧体诗词唱和,尤其是与他密切相关的"寿郭"唱和、"屈原"唱和与"沁园春"唱和,见证了战时郭沫若的文化实践与政治的复杂关联。通过"寿郭"唱和,他在左... 抗战时期,郭沫若深度参与了陪都重庆文士间的旧体诗词唱和,尤其是与他密切相关的"寿郭"唱和、"屈原"唱和与"沁园春"唱和,见证了战时郭沫若的文化实践与政治的复杂关联。通过"寿郭"唱和,他在左翼政治文化之外维护了一个私人化的交际圈;"屈原"唱和则表达了他被国民党疏离后的不满,不无讽谏之意;较之前两次唱和中他与政治间的模棱关系,"沁园春"唱和时他主动选择了政治阵营,诗词酬答因而不再仅仅是文学问题,而成为文学与政治间的交互往来,这促成了抗战时期诗教传统的功能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诗词唱和 寿郭活动 屈原 政治
下载PDF
关于晚年郭沫若佚作中“大寨”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1
9
作者 逯艳 《淄博师专学报》 2010年第1期63-66,共4页
郭沫若晚年佚作中,提到"大寨"的有两处。"大寨"不但没有绝迹,反而贯穿了郭沫若的晚年。沿着这一条线,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出1966年到1978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决策历变,也可以发现郭沫若对于"大寨"所指涉的更... 郭沫若晚年佚作中,提到"大寨"的有两处。"大寨"不但没有绝迹,反而贯穿了郭沫若的晚年。沿着这一条线,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出1966年到1978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决策历变,也可以发现郭沫若对于"大寨"所指涉的更深一层含义的自觉追随和自我回归的心态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晚年佚作 “大寨”情结
下载PDF
论郭沫若作品在中学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利用
10
作者 李菀 康斌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120-124,共5页
郭沫若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效而多元化地发掘利用其经典作品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对于探究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激发起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情感和学习兴趣,培... 郭沫若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效而多元化地发掘利用其经典作品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对于探究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激发起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情感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作品 中学语文 教材 课程资源开发
下载PDF
郭沫若:建国后儿童文学的护航人——以“十七年”期间《人民日报》为参照
11
作者 逯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89-95,共7页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十七年” 《人民日报》 儿童文学
下载PDF
郭沫若多篇作品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原因分析
12
作者 廖久明 王春燕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93-95,共3页
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尽管高中教材目前仅出版一册,郭沫若已有4篇作品入选。其原因应该有以下两个:(1)新的编写理念为郭沫若多篇作品选入奠定了基础,(2)郭沫若多种风格、体裁的作品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
关键词 郭沫若作品 统编本语文教材 原因
下载PDF
论郭沫若晚年佚作中的日本情结
13
作者 逯艳 《淄博师专学报》 2012年第4期30-34,共5页
在郭沫若晚年佚作中,提及日本的地方达到十二处。郭沫若晚年的日本情结并不是兀自出现的,而是对早年日本情结的一种自觉或无意识的顺承。从这一角度,我们也能更好地撇开以往某些秉持"政治先行"思维去误读存在特定政治背景下... 在郭沫若晚年佚作中,提及日本的地方达到十二处。郭沫若晚年的日本情结并不是兀自出现的,而是对早年日本情结的一种自觉或无意识的顺承。从这一角度,我们也能更好地撇开以往某些秉持"政治先行"思维去误读存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郭沫若的论断,能用更客观更坦诚的眼光去看待那个首先作为生命个体的郭沫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佚作 晚年 日本
下载PDF
冯锡刚《郭沫若的晚年岁月》拾补四则
14
作者 逯艳 《淄博师专学报》 2011年第3期53-54,共2页
在整理和翻阅郭沫若晚年文学的佚作,与冯锡刚的《郭沫若的晚年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进行比对时,发现冯本(冯锡刚《郭沫若的晚年岁月》的简称)与郭沫若的原作出入若干,因此就目前发现的四处错误做了比较准确地考证,以期对... 在整理和翻阅郭沫若晚年文学的佚作,与冯锡刚的《郭沫若的晚年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版)进行比对时,发现冯本(冯锡刚《郭沫若的晚年岁月》的简称)与郭沫若的原作出入若干,因此就目前发现的四处错误做了比较准确地考证,以期对郭沫若的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锡刚 《郭沫若的晚年岁月》 佚作 遗误
下载PDF
虢周科临床状态医学理论创新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林林 林松俊 +2 位作者 倪新强 庞冰 虢周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907-910,共4页
以虢周科教授运用经验方郁乐冲剂加减治疗郁病为例,分析其临床状态医学理论体系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临床状态医学的理论创新点。在该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自然—社会医学模式及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工作模式等,推动了医学模式的发展,促进了医... 以虢周科教授运用经验方郁乐冲剂加减治疗郁病为例,分析其临床状态医学理论体系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临床状态医学的理论创新点。在该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自然—社会医学模式及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工作模式等,推动了医学模式的发展,促进了医疗诊治方法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状态医学 人—自然—社会医学模式 家庭医生工作模式 虢周科
下载PDF
郭沫若基督教文化观流变
16
作者 贾玉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19-123,共5页
1925年后郭沫若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由原先的汲取的姿态逐渐变为批判的态度。20世纪30年代之后,他的文学作品中,基督教文化色彩已鲜有痕迹。透过历史背景,我们发现,这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有密切联系。郭沫若作为一个善于把握时代风潮... 1925年后郭沫若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由原先的汲取的姿态逐渐变为批判的态度。20世纪30年代之后,他的文学作品中,基督教文化色彩已鲜有痕迹。透过历史背景,我们发现,这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有密切联系。郭沫若作为一个善于把握时代风潮的文学家,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必然受到两者的影响,而后期他转变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基督教文化只能作为其文学创作素材的源泉,而非精神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基督教文化 后期文学作品 文化观流变
下载PDF
基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以郭沫若戏剧作品专题为例
17
作者 杨宏 《林区教学》 2023年第3期104-107,共4页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得到了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可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郭沫若戏剧作品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并融注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思维训练的空间、培...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得到了强化,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可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郭沫若戏剧作品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并融注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思维训练的空间、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郭沫若戏剧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策略,可以使作为选修课程的郭沫若戏剧作品教学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批判性思维 郭沫若戏剧
下载PDF
关于杜文秀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乾就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9,共14页
范文澜主编《中国近代史》给杜文秀论定为"祖国的和起义军的叛卖者",郭沫若主编《中国历史》(初稿)说杜文秀是"背叛祖国、背叛回族人民"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无论范著还是郭著,在评价杜文秀问题上,都... 范文澜主编《中国近代史》给杜文秀论定为"祖国的和起义军的叛卖者",郭沫若主编《中国历史》(初稿)说杜文秀是"背叛祖国、背叛回族人民"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无论范著还是郭著,在评价杜文秀问题上,都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它们没有根据足够而正确的资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过快地得出结论;另一方面,它们得出这结论的依据———史料,是异常贫乏的,而且他们主要是根据法、英侵略者所提供的资料,或传闻疑似之辞,并没有拿丰富的、多方面的中国文献和调查材料互相印证,在某些问题上,连起码的所谓"辨伪"工作都没做到,而是法、英侵略者怎样说就怎样写。因此,在论述这问题时,有不少明显的史实上的错误,这就不能不叫人怀疑,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确实可靠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 郭沫若 《中国历史》(初稿) 资料贫乏 结论可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