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苦难”揭示文明逻辑——读《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
1
作者 刘雅云 陆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5-47,共3页
郭于华教授所著《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有其丰富的学术内涵,旨在通过从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中探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她通过口述法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骥村底层农民苦难生活发展历史逻辑的梳... 郭于华教授所著《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有其丰富的学术内涵,旨在通过从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中探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她通过口述法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骥村底层农民苦难生活发展历史逻辑的梳理和从底层女性视角来揭示这个阶层农民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探寻并理解文明的发展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及社会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于华 《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 口述史 人类学 文明逻辑
下载PDF
话剧《雨花台》:历史教育与情感教育
2
作者 杨鹏鑫 孙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2-98,共7页
布莱希特和郭沫若的教育剧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剧范式。话剧《雨花台》在郭沫若式的教育剧范式下,经由一个谍战故事框架聚焦于人性高光与利他主义,显现出革命浪漫主义的基调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归旨。在《雨花台》中,历史教育与情感教育... 布莱希特和郭沫若的教育剧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剧范式。话剧《雨花台》在郭沫若式的教育剧范式下,经由一个谍战故事框架聚焦于人性高光与利他主义,显现出革命浪漫主义的基调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归旨。在《雨花台》中,历史教育与情感教育既是其形式,亦是其目的,而两者还共同指向一个更高的目的———价值(观)教育。不管是哪种教育,《雨花台》都追求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共鸣,或者说郭沫若教育剧式的情感投入与价值共鸣,而非布莱希特教育剧式的批判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花台》 教育剧 布莱希特 郭沫若 革命浪漫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