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gut microbiota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of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via the gut-liver-brain axis 被引量:8
1
作者 Ming Luo Rui-Juan Xin +3 位作者 Fang-Rui Hu Li Yao Sheng-Juan Hu Fei-Hu Ba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3年第1期144-156,共13页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 is a frequent neur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 of liver cirrhosis. The precise pathogenesis of MHE is complicated and has yet to be fully elucidated. Studies in cirrhotic p...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 is a frequent neurological and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 of liver cirrhosis. The precise pathogenesis of MHE is complicated and has yet to be fully elucidated. Studies in cirrhotic patients and experimental animals with MHE have indicated that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duces systemic inflammation, hyperammonemia, and endotoxemia, subsequently leading to neuroinflammation in the brain via the gut-liver-brain axis. Related mechanisms initiated by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have significant roles in MHE pathogenesis.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MHE in clinical practice, including lactulose, rifaximin, probiotics, synbiotics, and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exert their effects mainly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Microbiome therapies for MHE have shown promised efficacy and safety;however, several controversies and challenges regarding their clinical use deserve to be intensively discussed. We have summarized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concerning the roles of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HE via the gut-liver-brain axis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by which microbiome therapies regulate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MH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t microbiota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gut-liver-brain axis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S
下载PDF
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阴虚动风证大鼠肠-肝-脑轴DJ-1、IP3R、GRP75、VDAC1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王行玲 孙光洁 +2 位作者 吕子微 何建成 梁建庆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21-128,共8页
目的观察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PD)阴虚动风证大鼠肝脏和结肠组织DJ-1、肌醇1,4,5-三磷酸受体(IP3R)、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右侧黑质注射6-羟基多巴胺法制备PD阴虚动风证大鼠模... 目的观察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PD)阴虚动风证大鼠肝脏和结肠组织DJ-1、肌醇1,4,5-三磷酸受体(IP3R)、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右侧黑质注射6-羟基多巴胺法制备PD阴虚动风证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6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多芭组(美多芭150 mg/kg)和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复方地黄颗粒1.75、3.5、7 g/kg),每组13只。另取13只未造模大鼠为正常对照组、13只仅注射抗坏血酸溶液大鼠为假手术组。各药物组予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28 d。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肠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组织和结肠组织DJ-1、IP3R、GRP75、VDAC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旋转圈数增加,肝组织颗粒样变性,细胞胞质疏松,少量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水肿,结缔组织疏松,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较多血管扩张,肝组织和结肠组织DJ-1、IP3R、GRP75、VDAC1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美多芭组及中药各剂量组大鼠旋转圈数减少,肝细胞轻度颗粒样变性,胞质疏松,肝索排列较整齐,结肠轻度水肿,有少量淋巴细胞、粒细胞浸润,少量血管扩张,肝组织和结肠组织DJ-1、IP3R、GRP75、VDAC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中药高剂量组变化最明显,与美多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地黄颗粒可能通过调节肝组织和结肠组织DJ-1、IP3R、GRP75、VDAC1表达恢复内质网-线粒体稳态,改善肠-肝-脑轴线粒体功能,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延缓PD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阴虚动风证 复方地黄颗粒 肠-肝-脑轴 大鼠
下载PDF
基于“肠脑-肝脾相关”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
3
作者 张思宁 马紫慧 +2 位作者 张晓蕾 马国海 商洪涛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11期40-47,共8页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以疲劳为主症,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排便习惯改变等不适的多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脑-肠轴”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是肝脾相关,肝脾不调在CFS患者中最常见,结合“脏腑别通”理论中“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一种以疲劳为主症,同时伴有焦虑、抑郁、排便习惯改变等不适的多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脑-肠轴”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是肝脾相关,肝脾不调在CFS患者中最常见,结合“脏腑别通”理论中“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可以将“脑-肠轴”与肝脾不调在CFS发病中的作用相互关联。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系统阐述CFS发病中“脑-肠轴”通路的失控、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免疫炎症反应的异常和线粒体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创新地提出“肠脑-肝脾相关”理论,用现代医学语言揭示CFS肝郁脾虚病机的生物学内涵,并总结疏肝健脾疗法对CFS患者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为CF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促进中医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 “脑-肠轴” 肝脾相关 肠道菌群 “肠脑-肝脾相关”理论
下载PDF
动物肠道血管屏障功能及调节研究进展
4
作者 聂兴宇 冯露雅 +1 位作者 王婧 谭碧娥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3,共10页
肠道血管屏障(GVB)是一种位于肠上皮层下方的解剖结构,由紧密相互作用的内皮细胞、肠神经胶质细胞和周细胞组成,是防止大分子和细菌从肠腔转移到体循环的最后一道防线。GVB被认为是肠道屏障的必需组分,也是肠-肝-脑轴上重要的枢纽,其功... 肠道血管屏障(GVB)是一种位于肠上皮层下方的解剖结构,由紧密相互作用的内皮细胞、肠神经胶质细胞和周细胞组成,是防止大分子和细菌从肠腔转移到体循环的最后一道防线。GVB被认为是肠道屏障的必需组分,也是肠-肝-脑轴上重要的枢纽,其功能障碍会导致许多肠道和肠外疾病的发生。引起GVB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肠道菌群的失调。因为肠道菌群会通过分泌细菌素或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从而参与调节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载脂蛋白M(ApoM)/鞘氨醇-1-磷酸(S1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一氧化氮(NO)等信号途径,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如封闭蛋白(claudin)]和黏附连接蛋白[如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表达下降以及质膜囊泡相关蛋白1表达升高。高脂饮食和过糖化饮食会诱导肠道菌群紊乱,破坏GVB,这一过程可由含黄酮或生物碱的物质缓解。本文综述了GVB的组成和分子基础及其调节机制,阐明了肠道菌群尤其是病原菌影响GVB功能的机制,并阐述了GVB功能的营养调控,旨在为肠道屏障功能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血管屏障 血管内皮细胞 肠道微生物 菌群易位 肠-肝-脑轴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从肝脾同调探讨偏头痛诊疗思路
5
作者 陈红艳 田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34-137,共4页
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肠-脑轴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成为治疗偏头痛的新靶点。中医肝、脾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关系密切,该文通过对中医肝、脾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二者相互影响的阐述展现出... 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肠-脑轴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成为治疗偏头痛的新靶点。中医肝、脾与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关系密切,该文通过对中医肝、脾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二者相互影响的阐述展现出中医肝、脾不仅参与肠道和肠道微生物的生理功能,且在肠道与大脑的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链接作用。该文以“肝脾相关”理论阐述肠道菌群-肠-脑轴的作用及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并从中医角度论述肠道菌群-肠-脑轴与偏头痛发病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药以肠道菌群-肠-脑轴为治疗靶点,运用肝脾同调法论治偏头痛诊疗思路的可行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偏头痛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肠道菌群-肠-脑轴 肝脾同调
下载PDF
宋银枝基于木郁土壅辨治更年期高血压的思路探讨
6
作者 陶洁 李亮 +1 位作者 许禄华 宋银枝(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2462-2466,共5页
肝木与脾土互资互用,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协同配合是人体维持生命和机能的枢纽。若肝脾功能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出现木郁土壅的病理状态,则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脑-肠轴机制异常,从而导致更年期高血压的发生... 肝木与脾土互资互用,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协同配合是人体维持生命和机能的枢纽。若肝脾功能失调,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出现木郁土壅的病理状态,则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脑-肠轴机制异常,从而导致更年期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宋银枝教授基于多年临证体会,提出木郁土壅可致更年期高血压,并结合现代研究分析其病理机制,探讨采用疏肝运脾法防治更年期高血压的思路。疏肝运脾之具体措施包括“健运脾土,祛痰化浊”“疏肝解郁,补益气血”“未病先防,调摄心神”,方药可选六君子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逍遥散等。通过疏肝运脾,可使肝气调达,情志舒畅;脾肠健运,肠道菌群保持稳态平衡,膏脂代谢正常,使血压波动在正常范围。治疗更年期高血压可从肝脾入手,疏肝运脾是调治更年期高血压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年期高血压 木郁土壅 脑-肠轴 疏肝运脾 六君子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逍遥散 宋银枝
下载PDF
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初探夏桂成教授“心(脑)肾-肝脾-子宫轴”的理论创新及用药思考
7
作者 陈雯玥 马桦 任青玲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6-1228,共3页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以下尊称“夏老”)在临床反复实践中对“心-肾-子宫轴”产生了新的认识,肝脾为枢纽,同为生化之源,协助心肾相交。基于“肠道微生态”的现代医学内涵,阐述其在“心(脑)肾-肝脾-子宫轴”理论中的加入“肝脾”二脏的分...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以下尊称“夏老”)在临床反复实践中对“心-肾-子宫轴”产生了新的认识,肝脾为枢纽,同为生化之源,协助心肾相交。基于“肠道微生态”的现代医学内涵,阐述其在“心(脑)肾-肝脾-子宫轴”理论中的加入“肝脾”二脏的分子基础,进而证实“肠道菌-卵巢轴”平衡是其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临证用药以调和肝脾四法为基础,最终达到心肾同治、肝脾同调的境地,并贯穿于“调周法”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心(脑)-肝脾-肾-子宫轴” “肠道菌-卵巢轴” 夏桂成 心肾同治 肝脾同调
下载PDF
基于脑-肠互动观点探讨解郁复胃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机制
8
作者 于红梅 李堃 +3 位作者 季瑜 田祖成 梅莉 葛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3-57,共5页
目的观察解郁复胃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海安市中医院门诊66例慢性FD(肝胃不和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对照组应用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应用解郁复胃散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5-羟色胺(5-... 目的观察解郁复胃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海安市中医院门诊66例慢性FD(肝胃不和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3例。对照组应用多潘立酮治疗,治疗组应用解郁复胃散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募集2组治疗后志愿者(对照组为14例,治疗组为13例)接受门诊胃镜检查并获取活检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及GAS、MTL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两胁串通、胃脘痞满、上腹不适、嗳气、烧心反酸、急躁易怒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血清5-HT、SP水平下降,MTL、GAS水平升高,且治疗组血清5-HT、SP水平低于对照组,MTL、GA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2/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检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2组病理无显著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治疗组的GAS、MTL表达较对照组增加。结论解郁复胃散对肝胃不和型FD的疗效优于多潘立酮,其机制可能与干预脑-肠互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郁复胃散 肝胃不和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 脑-肠互动 脑肠轴
下载PDF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9
作者 吴存虎 王岱 +2 位作者 王玉兰 窦新涛 何曼曼 《精神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目的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8例PS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临床... 目的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8例PS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评分及血清P物质(SP)、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血清SP、NPY、5-HT与PSD患者HAMD-24评分的关系,ROC分析血清SP、NPY、5-HT与PSD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12周末两组HAMD-24、NIHSS评分及血清SP水平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HAMD-24、NIHSS评分及血清S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第4、12周末两组ADL评分及血清NPY、5-HT水平均较各自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ADL评分及NPY、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PSD患者HAMD-24评分与血清SP水平呈正相关(P<0.001),与NPY、5-HT水平呈负相关(P<0.001)。与有效组比较,无效组入院时血清SP水平升高(P<0.05),NPY、5-HT水平下降(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SP、NPY、5-HT联合预测PSD治疗效果的AUC、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0.841、85.00%、87.01%。结论舒肝解郁胶囊有助于改善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节多种脑肠肽因子水平,改善机体脑-肠轴紊乱状况,且脑肠肽因子SP、NPY、5-HT与PSD病情及疗效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肠轴 舒肝解郁胶囊 肝郁脾虚型 卒中后抑郁 P物质 5-羟色胺 神经肽Y
下载PDF
左金加味方联合针灸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脑肠肽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徐致君 杨振斌 +2 位作者 邱伟 夏文娟 陈莉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左金加味方联合针灸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脑肠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扬州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诊治的160例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中药结合... 目的探讨左金加味方联合针灸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脑肠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扬州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诊治的160例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中药结合针刺组,每组40例。西药组以雷贝拉唑为主进行治疗,中药组单用左金加味方治疗,中药结合针刺组在左金加味方基础上予以针灸足三里、中脘、太冲、内关治疗,针刺组予以单纯针灸足三里、中脘、太冲、内关。4组均治疗8周,比较4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耐信量表评分、中医主要症状积分、食管黏膜评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结果治疗后,中药结合针刺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耐信量表评分、食管黏膜评分、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低于其他3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金加味方联合针灸可有效减轻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症状,促进黏膜愈合,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金加味方 肝胃郁热 胃食管反流病 针灸 食管炎 脑肠肽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1
作者 朱姣 刘晶晶 代二庆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714-2716,共3页
目的:总结近些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科研工作。方法:通过对近几年CAG与心理因素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从脑-肠轴、肝主疏泄的现代研究、CAG与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探讨了CAG患者... 目的:总结近些年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科研工作。方法:通过对近几年CAG与心理因素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从脑-肠轴、肝主疏泄的现代研究、CAG与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探讨了CAG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进展。结果:CAG患者心理状态差,以焦虑、抑郁为主。结论:CAG疾病本身与心理因素共同主导疾病的发生和整个病程进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等措施,辅以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CAG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心理 脑-肠轴
下载PDF
肠-脑-肝轴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病理机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史小林 龚雅婷 +7 位作者 牛晶晶 黄文瑾 周铭月 沙雯君 朱婷 张军 陈建峰 周里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87-92,共6页
传统观点认为小肠只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最近这种观点有所改变,因为发现口腔黏膜和十二指肠等还能够感受营养物质触发负反馈回路,并且通过控制食物摄入量抑制葡萄糖生产来维持代谢平衡。此外,研究发现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的十... 传统观点认为小肠只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最近这种观点有所改变,因为发现口腔黏膜和十二指肠等还能够感受营养物质触发负反馈回路,并且通过控制食物摄入量抑制葡萄糖生产来维持代谢平衡。此外,研究发现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的十二指肠营养感知存在缺陷,因而导致葡萄糖产生增加。相比之下,空肠营养感知功能的改变、介导减肥手术的早期抗糖尿病作用和肠道菌群组合物的改变,可能会改变肠道营养感应机制,可以使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能够长期有效地维持葡萄糖稳定。这一观点的重点是:肠道表面内的营养感应和反射机制可以维持葡萄糖稳定,并且可以靶向地改善糖尿病和肥胖病人的肠道营养感应机制,可能成为一个降低血糖浓度的治疗策略。中医观念认为消渴病与脾胃及舌象有着重要联系,而脾胃及舌象在消渴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现代医学理论的小肠及口腔黏膜等还能够感受营养物质,触发营养和能量代谢的负反馈回路的新发现为古老的中医理论奠定了现代医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感应机制 肠-脑-肝轴 肠内菌群 十二指肠空肠旁路(DJB)手术
下载PDF
肝脾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 被引量:38
13
作者 蔡光先 刘柏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7期1361-1362,共2页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脏腑相关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回顾整理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内涵,结合现代对肝、脾藏象本质研究成果,将现代医学脑-肠互动理论引入肝脾相关的研究,提出了肝脾...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脏腑相关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回顾整理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内涵,结合现代对肝、脾藏象本质研究成果,将现代医学脑-肠互动理论引入肝脾相关的研究,提出了肝脾相关理论与脑肠轴学说的关联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相关 脑-肠互动 中医学
下载PDF
基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脑-肠互动与肝郁脾虚实质探讨 被引量:12
14
作者 林燕 李兴广 《世界中医药》 CAS 2009年第6期304-306,共3页
脑-肠互动在胃肠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涉及肝脾二脏最常见的中医病机和临床证候,二者分属中西医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本文以肠易激综合征为研究对象,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了肝郁脾虚的病理实质。... 脑-肠互动在胃肠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涉及肝脾二脏最常见的中医病机和临床证候,二者分属中西医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本文以肠易激综合征为研究对象,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了肝郁脾虚的病理实质。中医学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渐虚,肝脾不调的病机观点和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及脑-肠互动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联,两者间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客观的、量化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脑-肠互动 肝郁脾虚
下载PDF
“肝-脑-肠轴”与中医脏腑辨证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果 胡贤哲 《四川中医》 2020年第12期26-28,共3页
“脑-肠轴”和“肝-肠轴”学说在胃肠、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但将这两种学说联系起来提出的“肝-脑-肠轴”研究偏少。一方面“肝-脑-肠轴”概念的提出可延伸“脑-肠轴”、“肝-肠轴”两种学说的... “脑-肠轴”和“肝-肠轴”学说在胃肠、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但将这两种学说联系起来提出的“肝-脑-肠轴”研究偏少。一方面“肝-脑-肠轴”概念的提出可延伸“脑-肠轴”、“肝-肠轴”两种学说的覆盖范围,并将脑、肝、肠从病理生理上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相关疾病提供新的干预手段和治疗措施;另一方面探讨其在中医学理论中气化相通的脏腑辨证关系,可从中医视角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肠轴 脑-肠轴 肝-脑-肠轴 脏腑别通 肝脾相关
下载PDF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和胃理气方治疗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姜巍 程寒 +2 位作者 周剑杰 宋囡 王垂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126-129,共4页
目的观察和胃理气方对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0只健康Wistar SPF级大鼠,经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 目的观察和胃理气方对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0只健康Wistar SPF级大鼠,经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4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式CUMS方法建立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分别用和胃理气方和吗丁啉进行干预治疗。通过敞箱、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大鼠抑郁状态;采用胃排空、小肠推进实验评价胃肠运动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海马体中CREB及p-CREB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海马体中BDNF含量。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率下降,敞箱实验水平及垂直得分下降;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减慢;海马体中CREB、p-CREB蛋白表达下降,BDNF含量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糖水消耗率提高,敞箱实验水平及垂直得分增加;海马体中CREB、p-CREB蛋白表达升高,BDNF含量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中药组和西药组海马体中CREB、p-CREB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海马体中BDNF含量高于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郁可致"脑肠轴"失衡,和胃理气方可以改善FD肝郁大鼠抑郁状态,促进胃肠动力,其分子机制与上调CREB/BD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脑肠轴 CREB/BDNF信号通路 肝郁
下载PDF
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汪正芳 贾玉 侯亚男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2685-2688,共4页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制疏肝健脾汤进行治...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制疏肝健脾汤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清P物质(SP)及神经肽Y(NPY)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统计2组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5-HT、CGRP、SP、NP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临床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在腹痛、腹泻、腹胀及倦怠乏力方面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2%(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2例(6.25%),对照组复发8例(32.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结合西药的综合治疗法显著降低IBS-D患者血清5-HT、CGRP、SP、NPY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疏肝健脾法 肝郁脾虚证 脑肠肽
下载PDF
从肝脾失调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芸 姚红艳 孙相如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年第10期1802-1805,共4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餐后饱胀不适、上腹部烧灼感或上腹部痛等临床症状,经一系列检查后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多年理论探索及临床总结,作者发现该病的核心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餐后饱胀不适、上腹部烧灼感或上腹部痛等临床症状,经一系列检查后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中医中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多年理论探索及临床总结,作者发现该病的核心病机在于肝脾功能失调,现代病机与脑-肠轴的调节障碍有关,因此提出“疏肝健脾、肝脾同治及调节脑-肠轴”的理论治疗该病,经多年临床验证及其他研究证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脾失调 肝脾同病 脑—肠轴
下载PDF
探析越鞠丸之肝脾同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一鸣 杨勇 +4 位作者 常文杰 李治 王荣 孙冰 孙闵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8-380,共3页
朱丹溪创立的越鞠丸作为一首中医经典方剂,功能行气解郁,总解诸郁,主治“六郁。”目前临床关于本方应用主要含括两方面,一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二是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肝亦密... 朱丹溪创立的越鞠丸作为一首中医经典方剂,功能行气解郁,总解诸郁,主治“六郁。”目前临床关于本方应用主要含括两方面,一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二是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肝亦密切相关。肝脾同调可视为越鞠丸组方之特点,而肝脾之间密切相关,脑肠肽可能是肝脾相关的重要机制,其中5-羟色胺可能是其作用于肝脾的物质基础。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结合越鞠丸创立的时代背景,探究越鞠丸用药规律,联系现代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越鞠丸主治以及肝脾相关理论,以利于提高越鞠丸的临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鞠丸 肝脾同调 脑肠肽
下载PDF
酒精摄入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帅 刘富强 王军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2期172-176,共5页
过量酒精摄入可引起肠、肝、脑等靶器官的损伤,促进酒精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酒精摄入可通过引起粪便pH值升高,影响胆汁酸的分泌和合成等因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继而通过肠-肝轴和肠-脑轴... 过量酒精摄入可引起肠、肝、脑等靶器官的损伤,促进酒精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酒精摄入可通过引起粪便pH值升高,影响胆汁酸的分泌和合成等因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继而通过肠-肝轴和肠-脑轴引起相应靶器官损伤,促进酒精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现综述近年来酒精摄入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及其靶器官损伤的分子机制以及酒精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策略,以期为酒精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摄入 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 肠道通透性 肠-肝轴 肠-脑轴 干预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