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7α(H)-重排藿烷在塔里木盆地中的指相意义 被引量:40
1
作者 赵孟军 张水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38,共3页
烃源岩抽提物和原油中的 1 7α(H) 重排藿烷可能与细菌藿类先质有关 ,但是其含量的高低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 ,在氧化至亚氧化沉积环境和酸性介质及黏土矿物催化作用下 ,细菌藿类先质易于发生重排 ,形成 1 7α(H) 重排藿烷。从塔里木盆... 烃源岩抽提物和原油中的 1 7α(H) 重排藿烷可能与细菌藿类先质有关 ,但是其含量的高低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 ,在氧化至亚氧化沉积环境和酸性介质及黏土矿物催化作用下 ,细菌藿类先质易于发生重排 ,形成 1 7α(H) 重排藿烷。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叶城凹陷和巴楚隆起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和产物特征来看 ,1 7α(H) 重排藿烷具有明显的指相意义 ,即高含量的 1 7α(H) 重排藿烷一般反映滨浅湖—沼泽相的煤系泥质烃源岩的沉积特征 ,这种沉积环境最具备形成 1 7α(H) 重排藿烷的条件。图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17α(h)-重排藿烷 指相意义 油气勘探 烃源岩
下载PDF
泥页岩热模拟排出油与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烷的成熟度指示规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姗姗 白斌 +2 位作者 严刚 徐耀辉 刘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7-895,共9页
在沉积有机相接近的前提条件下,重排藿烷的相对丰度与热成熟度密切相关。选用鄂尔多斯盆地低熟(R_(o)为0.58%)富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为3.87%)泥页岩进行生排烃热模拟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排出油和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类... 在沉积有机相接近的前提条件下,重排藿烷的相对丰度与热成熟度密切相关。选用鄂尔多斯盆地低熟(R_(o)为0.58%)富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为3.87%)泥页岩进行生排烃热模拟实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排出油和滞留油中17α(H)-重排藿类化合物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并结合热模拟残余岩样的实测镜质体随机反射率(R_(o))界定了17α(H)-重排藿烷参数作为成熟度指标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无论在排出油还是滞留油中,参数C_(29)*/(C_(29)*+C_(29)H)和C_(30)*/(C_(30)*+C_(30)H)呈现出类似的三段式变化特征,均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最后降低,表明两个参数可能是较好的油源对比指标。在325℃之前,即R_(o)<1.01%时,参数变化幅度均不明显;但在325~385℃之间,两个参数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在有机质成熟中期—高成熟早期阶段(1.01%<R_(o)<1.48%)两个参数均可作为有效的成熟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模拟实验 排出油 滞留油 17α(h)-重排藿烷 热演化
下载PDF
环戊烯酮甲酸乙酯质谱重排失醇反应的理论研究
3
作者 冀永强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248-249,共2页
用UHFAM1 方法研究了1羧基3氧代5甲酸乙酯环戊烯正离子裂解反应的反应过程,证实该反应物可经过一个H 重排的五元环过渡态产生.[M—ROH]+ ·失醇反应的能量位垒仅有12.00kJ/mol,故失醇... 用UHFAM1 方法研究了1羧基3氧代5甲酸乙酯环戊烯正离子裂解反应的反应过程,证实该反应物可经过一个H 重排的五元环过渡态产生.[M—ROH]+ ·失醇反应的能量位垒仅有12.00kJ/mol,故失醇反应容易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醇反应 h重排 质谱 环戊烯酮 甲酸乙酯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原油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1
4
作者 朱扬明 钟荣春 +1 位作者 蔡勋育 罗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260,共8页
川中石龙场油田侏罗系湖相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和GC/MS/MS分析,检出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三个完整系列。17α(H)-重排藿烷相对含量最高,碳数分布范围为C27、C29~C35,分布模... 川中石龙场油田侏罗系湖相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和GC/MS/MS分析,检出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三个完整系列。17α(H)-重排藿烷相对含量最高,碳数分布范围为C27、C29~C35,分布模式与正常藿烷相似,C30化合物为主峰,C31以上化合物每个碳数有两个异构体。18α(H)-新藿烷系列含量明显低于重排藿烷,主要有Ts和C29Ts两个化合物,可能还存在C30的同系物。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碳数为C29~C35,C31以上每个碳数有一对异构体,具有与正常藿烷和重排藿烷相似的分布特征。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先质物可能是细菌藿类物质。其形成过程与氧化性且富含粘土的沉积环境性质有密切联系,高成熟度条件下有利于它们的相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排藿烷类 17α(h)-重排藿烷 18α(h)-新藿烷 早洗脱重排藿烷 原油 川中地区
下载PDF
利用芳烃参数研究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成因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红磊 张敏 +1 位作者 姜连 程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1-199,共9页
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存在较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对重排藿烷分布、组成特征及生标组成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芳烃参数对高丰度重排藿烷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地区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存在较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对重排藿烷分布、组成特征及生标组成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芳烃参数对高丰度重排藿烷的成因进行了探讨。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显示,高重排藿烷与陆源高等植物生源关系密切,主要在弱氧化沉积环境下演化形成。具有高—异常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C30*/C30H>0.2、C30E/C30H>0.1)的烃源岩二环+三环芳烃相对含量一般大于50%,四环、五环芳烃含量相对较低,普遍低于35%,未见芳香甾萜类,研究认为其生源主要为陆生高等植物;甲基菲指数MPI1、MPI2和甲基菲比值F1研究结果显示,Pr/Ph>1的弱氧化环境烃源岩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在进入成熟阶段后开始大量形成,并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大;Pr/Ph<1还原环境下的烃源岩重排藿烷丰度相对较低,但在进入成熟阶段后仍有随成熟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三芴系列化合物参数表明,沉积环境的弱氧化性质对17α(H)-重排藿烷和早洗脱重排藿烷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沼泽相沉积环境最有利于重排藿烷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α(h)-重排藿烷 芳烃 煤系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 早洗脱重排藿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沉积环境中煤系烃源岩重排藿烷的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段志强 张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7-32,43,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分析,检测出17α(H)-重排藿烷系列相对丰度最高,这类化合物以C30重排藿烷为主峰,C29重排化合物次之,分布模式与正常藿烷类似。从烃源岩的生源构成、沉积环境的氧化还...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分析,检测出17α(H)-重排藿烷系列相对丰度最高,这类化合物以C30重排藿烷为主峰,C29重排化合物次之,分布模式与正常藿烷类似。从烃源岩的生源构成、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和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3个方面来探讨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的成因。研究表明,烃源岩中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的母质来源可能是低等水生菌藻类弱氧化-弱还原、微咸水的扇缘泥炭沼泽相有利于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形成;其形成不完全取决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煤系烃源岩 沉积环境 17α(h)-重排藿烷 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
下载PDF
陕北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成藏特征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士祥 刘显阳 +2 位作者 韩天佑 黄锦绣 焦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8-709,共12页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长10原油、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并结合长10储层流体包裹体与长7烃源岩供烃层位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差异性分析,对长10油层组油源进行综合判识。在此基础上,结...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长10原油、长7烃源岩和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并结合长10储层流体包裹体与长7烃源岩供烃层位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差异性分析,对长10油层组油源进行综合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及储层特征,对长10油藏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9烃源岩为长10油藏的主力烃源岩,长7烃源岩也有贡献,但作用有限。长10油藏的形成受源岩条件、沉积、成岩和微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藏条件较为复杂。长9烃源岩的范围及发育程度控制着长10油藏的分布,有利的沉积相带、成岩相带和长9暗色泥岩的过剩压力高值区,为油藏发育的有利目标区。长10油藏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砂岩上倾方向尖灭性油藏和上倾方向岩性致密遮挡油藏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α(h)-重排藿烷 流体包裹体 长10油层组 成藏控制因素 油-源对比 陕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湖相油型油的精细划分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华 张文正 +2 位作者 彭平安 刘飞 罗丽荣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含油盆地同一类型原油的精细划分与油源对比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量样品的GC-MS分析资料显示,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湖相烃源岩的17α(H)-C30重排藿烷(C*_(30))相对丰度的变化特征相耦合,原油的C*_(30)相对丰度也表现... 含油盆地同一类型原油的精细划分与油源对比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量样品的GC-MS分析资料显示,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湖相烃源岩的17α(H)-C30重排藿烷(C*_(30))相对丰度的变化特征相耦合,原油的C*_(30)相对丰度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与规律性,并且C*_(30)相对丰度的变化与重排甾烷、C29Ts、Ts等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因而,以C*_(30)相对丰度为主要依据,进行C*_(30)/C29降藿烷值-C*_(30)/C30藿烷值、C29Ts/C29降藿烷值-C*_(30)/C30藿烷值等图解分析,可将中生界湖相油型油细分为异常高的C*_(30)相对丰度、较高—高的C*_(30)相对丰度和低C*_(30)相对丰度等3类。在此基础上,开展油岩的甾烷、萜烷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参数、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的对比,进一步结合烃源岩的发育特征、成藏组合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7优质烃源岩(油页岩)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长7、长9黑色泥岩是次要烃源岩,长6、长8暗色泥岩对油源的贡献有限。中生界油源供给呈"一源主导、多源参与"的特征。这一认识对于盆地中生界资源评价与进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17α(h)-重排藿烷 生物标志物 单体烃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与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IgH基因重排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少谦 陈培松 +4 位作者 江晓冰 余展鹏 何秋莹 陈渡波 徐鸿绪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893-896,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与免疫磁珠分选联合荧光原位杂交(MACS-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细胞Ig H基因重排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9月初治或治疗后MM患者骨髓标本,分别以荧光定量PCR和MACS-F...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与免疫磁珠分选联合荧光原位杂交(MACS-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细胞Ig H基因重排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9月初治或治疗后MM患者骨髓标本,分别以荧光定量PCR和MACS-FISH两种方法检测Ig 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利用Ig H基因通用引物荧光定量PCR检测23例标本,其中阳性4例,阳性率为17.4%;MACS-FISH法利用Ig H基因断裂点分离探针检测23例标本,其中阳性10例,阳性率为43.5%。MACS-FISH检测的阳性率高于FQ-PCR,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对应用MACS-FISH法检测Ig H基因重排阳性的10例标本进一步检测3种融合基因:IGH/CCND1、IGH/FGFR3、IGH/MAF,其中检出IGH/CCND1融合基因阳性3例,IGH/FGFR3融合基因阳性5例,未检出IGH/MAF融合基因。结论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Ig H基因重排方面,MACS-FISH检测阳性率高于荧光定量PCR,对Ig H重排阳性病例还可以进一步检测多种涉及Ig H重排的融合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IG h基因重排 荧光定量PCR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8亿多年前由红藻堆积而成的下马岭组油页岩 被引量:51
10
作者 张水昌 张宝民 +3 位作者 边立曾 金之钧 王大锐 陈践发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36-643,共8页
在河北下花园新元古界青白口系(距今900~873Ma)下马岭组第三段厚约350m的碳-硅泥岩建造中,发现一套主要由黑色含泥硅质岩和黑棕色纸片状页岩构成的油页岩.油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介于21.41%~22.91%,沥青“A”介于0.5776%~0.8787%,含油... 在河北下花园新元古界青白口系(距今900~873Ma)下马岭组第三段厚约350m的碳-硅泥岩建造中,发现一套主要由黑色含泥硅质岩和黑棕色纸片状页岩构成的油页岩.油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介于21.41%~22.91%,沥青“A”介于0.5776%~0.8787%,含油率介于5.29%~10.57%;对黑棕色纸片状油页岩进行超薄切片观察及干酪根鉴定,发现其生烃母质主要是底栖红藻,红藻特有的四分孢子囊清晰可见,且相当丰富.这种主要由红藻构成的生烃母质具有如此高的TOC和沥青“A”含量从而成为优质烃源岩的实例鲜见报道.油页岩抽提物中富含17α(H)-重排藿烷和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甾烷含量较少.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于该区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抽提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由于该套沉积岩中的生物构成简单,因此,这些分子标志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底栖红藻生物的分子组成特征.根据岩石类型组合和沉积层序分析,这套含油页岩的碳-硅泥岩建造发育在下马岭组第三段最大海泛面时期的深水海湾环境中,并受到了海底热水流体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马岭组油页岩 红藻 17α(h)-重排藿烷 下马岭组 新元古界 河北下花园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发现底栖宏观红藻类生烃母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曹剑 边立曾 +5 位作者 胡凯 刘云田 汪立群 杨少勇 陈琰 彭晓群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4-480,共7页
底栖宏观藻类能否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烃母质是烃源岩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根据典型生殖器官(囊果)的形态,结合重排藿烷类特征生物标志物,新鉴定出了底栖宏观红藻类生烃母质.鉴于该区很多原油中富含重排藿烷类化合物... 底栖宏观藻类能否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烃母质是烃源岩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根据典型生殖器官(囊果)的形态,结合重排藿烷类特征生物标志物,新鉴定出了底栖宏观红藻类生烃母质.鉴于该区很多原油中富含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由此说明原油可能有来自红藻的贡献.为查明此,对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藻及其相关生物对区域油气生成/聚集作出过贡献,即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可能存在底栖宏观红藻类生烃母质,这提供了新的底栖宏观藻类生烃典型实例,有助于加深对这一科学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生烃母质 底栖宏观红藻 17α(h)-C30重排藿烷 侏罗系 柴达木盆地北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