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8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tick-borne pathogens using metagenomic analyses in H.longicornis feeding on humans in downtown Beijing
1
作者 Jizhou Lv Huiyu Wang +7 位作者 Xueqing Han Lin Mei Xiangfen Yuan Yufang Kong Junhua Deng Zhen F.Fu Shaoqiang Wu Xiangmei Lin 《Animal Diseases》 2021年第3期173-181,共9页
On August 14th,2018,a Beijing resident living in Xicheng District found a female H.longicornis tick attached to the skin at the front of his upper shin.On examination,the patient was afebrile and appeared well.The spe... On August 14th,2018,a Beijing resident living in Xicheng District found a female H.longicornis tick attached to the skin at the front of his upper shin.On examination,the patient was afebrile and appeared well.The species of the tick was identified through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This H.longicornis tick was screened for tick-borne pathogens such as viruses,bacteria and parasites.RNA pathogens were screened by PCR and sequencing,while DNA pathogens were screened by metagenomic analyses.It was found that the tick was positive for the DNA sequences of zoonotic and animal pathogens such as A phagocytophilum,Ehrlichia minasensis and C.burnetii.Considering the good health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pathogens originated from the tick specimen itself rather than host blood meal.For the first time,our study reveals the possible risk of transmission of tick-borne pathogens to human beings through tick bit in downtown Beijing.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screen for tick-borne pathogens among unfed ticks collected from central 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k-borne pathogens Metagenomic analyses h.longicornis Downtown Beijing
下载PDF
入ICU 12h内相关指标构建危重症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2
作者 李淑娴 翁慧纯 洪春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28d死亡的影响因子,以入ICU 12h内指标构建危重症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ICU接收的危重症患者资料,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因子,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Nomogram模...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28d死亡的影响因子,以入ICU 12h内指标构建危重症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ICU接收的危重症患者资料,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因子,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Nomogram模型展示影响因子对预后影响可视化。结果:共纳入259例危重症患者,入ICU 28d存活180例,死亡7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21,95%CI:1.002~1.040)、收缩压(OR=0.990,95%CI:0.981~0.999)、血清肌酐(OR=1.142,95%CI:1.018~1.281)、氧合指数(OR=0.998,95%CI:0.996~1.000)、格拉斯哥昏迷评分(OR=0.992,95%CI:0.868~0.981)是危重症患者28d死亡的影响因子(P<0.05);建立危重症患者28d死亡的预测模型为P=1/(1^(+)e^(-z)),Z=0.021×年龄-0.010×SBP^(+)0.133×SCr-0.002×OI-0.081×GCS,该模型对危重症患者预后预测AUC为0.752(95%CI:0.685~0.819,P<0.001),敏感度为0.658,特异度为0.767。结论:入ICU 12h内的年龄、收缩压、血清肌酐、氧合指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是本组危重症患者28d死亡的影响因子,依托入ICU 12h内建立的预测模型在早期预测危重症患者有良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重症监护室 12h内相关指标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木犀草素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诱导的心肌细胞死亡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稳稳 徐梦如 +6 位作者 田园 张立飞 师姝 王宁 原媛 王丽 郝海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3,共6页
背景:脊髓损伤导致的心功能不全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楚。因此,揭示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机制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木犀草素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诱导心肌细胞死亡的... 背景:脊髓损伤导致的心功能不全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具体机制并不清楚。因此,揭示脊髓损伤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的机制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木犀草素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诱导心肌细胞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Allen’s冲击仪损伤雄性SD大鼠脊椎T9-T11,进行脊髓损伤造模,设置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取各组大鼠血清。将H9c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大鼠血清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组以及木犀草素预处理组,空白对照组为普通培养基培养,假手术大鼠血清组使用含体积分数10%假手术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脊髓损伤大鼠血清组使用含体积分数10%脊髓损伤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木犀草素预处理组预先使用含有终浓度为20μmol/L木犀草素的培养基培养心肌细胞4 h,之后更换含体积分数10%脊髓损伤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后使用CCK-8法检测各组H9c2心肌细胞的存活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9c2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及p6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假手术大鼠血清组细胞存活率无明显改变(P>0.05);与假手术大鼠血清组相比,脊髓损伤大鼠血清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LC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6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脊髓损伤大鼠血清组相比,木犀草素预处理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回升(P<0.0001),LC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可能通过促进自噬进而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诱导的心肌细胞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血清 H9C2细胞 自噬 木犀草素 心功能不全
下载PDF
高温高压对三元预混燃料爆炸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朱源 姜根柱 +2 位作者 王筱蓉 郭宏展 苏傲成 《高压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8,共15页
乙醇/甲烷/氢气(C_(2)H_(5)OH/CH_(4)/H_(2))作为一种新型的替代燃料,研究其爆炸特性对于我国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当量比(0.8~1.4)、初始压力(0.1、0.2和0.4 MPa)和初始温度(370、400和450 K)下,从实验和化学动力... 乙醇/甲烷/氢气(C_(2)H_(5)OH/CH_(4)/H_(2))作为一种新型的替代燃料,研究其爆炸特性对于我国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当量比(0.8~1.4)、初始压力(0.1、0.2和0.4 MPa)和初始温度(370、400和450 K)下,从实验和化学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其对关键爆炸特性参数,如峰值爆炸压力、峰值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爆炸时间以及爆燃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炸特性参数在当量比为1.2~1.3之间时出现极值。峰值爆炸压力与初始压力呈线性正相关,而与初始温度呈线性负相关。增大初始压力,火焰锋面裂纹、胞化程度加深,峰值爆炸压力增大。此外,实验工况下评估的最大爆燃指数为20.83 MPa·m/s,表明预混燃料的燃烧处于相对安全水平。基元反应敏感性分析表明:爆燃反应与H和OH自由基密切相关,而R1、R8、R24、R96是影响爆炸反应强度最重要的4个基元反应。研究成果可为C_(2)H_(5)OH/CH_(4)/H_(2)三元混合燃料在实际燃烧装置中的应用、燃料安全性评估以及爆炸事故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甲烷/氢气 爆炸特性 线性相关 H和OH自由基
下载PDF
抗纤维化与促“H”型血管核壳结构生物支架修复临界骨缺损
5
作者 李永航 李文铭 +5 位作者 严才平 王星宽 向超 张袁 蒋科 陈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420-3431,共12页
背景:在骨组织愈合过程中,促进新生骨的血管化是加速骨组织修复的常用策略,然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过快的纤维化进程常常被忽略。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具有调节新生骨痂内纤维化及血管化进程的核壳结构仿生支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体... 背景:在骨组织愈合过程中,促进新生骨的血管化是加速骨组织修复的常用策略,然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过快的纤维化进程常常被忽略。目的:设计并制备一种具有调节新生骨痂内纤维化及血管化进程的核壳结构仿生支架,表征其物理学特征,验证其体内外抗纤维化与促成骨性能。方法:制备具有调节新生骨痂内纤维化及血管化进程的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外层壳结构由聚己内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负载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组成,内层核结构由甲基丙烯酸酐明胶水凝胶负载去铁胺组成,表征静电纺丝和水凝胶的物理学特征,利用活死染色与CCK-8实验验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成纤维细胞体外实验分析支架壳结构的抗纤维化作用,通过MC3T3-E1细胞体外实验分析支架壳结构中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的促成骨作用,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析支架核结构中去铁胺的促血管形成作用。通过大鼠临界骨缺损实验评估核壳结构仿生支架的骨修复作用。结果与结论:①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电纺纤维具有疏水性,在物理层面上有效阻隔外源性纤维组织长入,电纺纤维膜在2周内可有效释放抗纤维化药物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抑制剂,释放的抗纤维化药物可以抑制骨缺损周围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黏附,有效降低成纤维相关蛋白的表达,同时可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蛋白的表达,加快其矿化速度;支架核结构中的去铁胺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迁移、成管能力,并促进其强烈表达“H”血管特征性蛋白。②在SD大鼠的股骨制造临界骨缺损模型中,相较于聚己内酯膜,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实现了骨缺损的有效修复。③结果表明,核壳结构仿生支架在预防骨痂过度纤维化的同时促进新生骨痂内“H”血管形成,能有效避免骨不连的发生,加速临界骨缺损修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骨缺损 核壳结构仿生支架 静电纺丝 聚己内酯 水凝胶 抗纤维化 “H”型血管
下载PDF
温肾通络止痛方对小鼠H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影响
6
作者 周士杰 李沐哲 +7 位作者 员浬 张天驰 牛园园 朱弈桦 周勤峰 郭杨 马勇 王礼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背景:骨骼依赖血管与骨细胞之间的密切连接来维持完整性,骨骼处在生理低氧环境中,因此在低氧环境下研究血管生成与骨生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究在低氧环境下温肾通络止痛方对H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影响及... 背景:骨骼依赖血管与骨细胞之间的密切连接来维持完整性,骨骼处在生理低氧环境中,因此在低氧环境下研究血管生成与骨生成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究在低氧环境下温肾通络止痛方对H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运用酶消化法及流式分选技术,分选小鼠H型血管特异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应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以及缺氧培养工作站建立两种细胞低氧共培养体系,使用50,100μg/m L质量浓度温肾通络止痛方冻干粉进行干预;通过划痕迁移实验与管形成实验评估共培养体系内H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成血管功能;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与茜素红染色评估共培养体系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使用Western Blotting与q-PCR检测共培养体系内H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中PDGF/PI3K/AKT信号轴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H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划痕迁移率及新生血管长度均显著升高(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增强(P<0.05);PDGF/PI3K/AKT信号轴相关分子的蛋白、mRNA表达升高(P<0.05);(2)与低氧组相比,经不同质量浓度温肾通络止痛方干预后H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划痕迁移率及新生血管长度进一步提高(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更强(P<0.05),PDGF/PI3K/AKT信号轴相关分子的蛋白、mRNA表达也进一步升高(P<0.05)。结果表明:低氧条件下H型血管生成及骨生成可能与PDGF/PI3K/AKT信号轴有关,而温肾通络止痛方可能通过激活PDGF/PI3K/AKT信号轴促进“H型血管生成-骨生成”作用从而防治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肾通络止痛方 H型骨微血管内皮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低氧 血管生成 骨生成
下载PDF
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揭示宣城地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及断裂发育特征
7
作者 方捷 姚华建 +2 位作者 李杰 李俊伦 周桂理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宣城市位于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区内经历多期构造活动,地质构造复杂且断裂十分发育,开展宣城地区浅部速度结构和断裂带探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内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还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 宣城市位于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区内经历多期构造活动,地质构造复杂且断裂十分发育,开展宣城地区浅部速度结构和断裂带探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内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还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本文在研究区布设了一条由110套三分量地震仪组成的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利用采集的一个月的三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噪声谱比方法(HVSR)探测研究区场地峰值频率及基岩界面结构;通过垂直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重建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拓距相移法(ERPS)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线性台阵下方浅部地壳精细横波速度结构.基于HVSR计算的场地峰值频率和基岩界面埋深,刻画了测线下方浅部地表松散沉积层的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皖南山区基岩埋深较浅,盆地区域基岩埋深较深,地表松散沉积层的厚度最大可至地下80 m,此外还评估了区内地震破坏性和建筑的抗震性,认为研究区内平均振幅放大系数相对较高,局部区域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地震放大效应,并且皖南山区低矮建筑(1~2层)及宣城—南陵盆地区域的高层建筑(7层及以上)在抗震设防上应当特别注意;依据反演的二维横波速度模型,获得了研究区浅部地壳6 km以深的结构,结果显示宣城—南陵盆地在浅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其基底深度可达2 km,并且盆地部分区域呈现相对高速的异常特征,指示在区域多期构造活动中产生的岩浆侵入和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此外,区内深部总体表现为高低速异常交替分布的“叠瓦状”构造模式,出现的多处低速异常带推断分别是周王断裂、江南断裂和茅山断裂以及清水河—河湾断裂的构造破碎带,指示了研究区内经历的多期次挤压—拉伸的强烈变形改造.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为宣城地区地质构造条件的分析、地震危险性及危害性的评价以及区域找矿勘查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H/V谱比 拓距相移 地壳浅层结构 断裂带探测 地震灾害预防
下载PDF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结合24 h眼压曲线探析青风内障证治
8
作者 孙文英 杨薇 +5 位作者 张丽霞 陈曦 张丰 李雪菲 师宜鹏 解晓斌 《中医药学报》 CAS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在顾植山教授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下,结合六经辨证、六脉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象态辨证、运气辨证等多种辨证方式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开阖枢理论是对人体三阴三阳之气升降出入状态的概括,从开阖枢角度,青...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在顾植山教授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下,结合六经辨证、六脉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象态辨证、运气辨证等多种辨证方式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开阖枢理论是对人体三阴三阳之气升降出入状态的概括,从开阖枢角度,青风内障的病机可概括为开机不利、阖机不利、枢机不利。开机不利,当辨太阳或太阴开机不利;阖机不利,当辨厥阴阖之太过、厥阴阖之不足或阳明阖之太过、阳明阖之不足;枢机不利,当辨少阴枢机不利或少阳枢机不利。此外,导师解晓斌主任医师将24 h眼压曲线与“六经病欲解时”相结合,以眼压峰值的时间节点对应“六经病欲解时”的病变之经来辨时定经。临证以开阖枢理论结合24 h眼压曲线为指导,采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通过辨时定经、辨证定经来明确青风内障所主之经,指导青风内障的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风内障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 开阖枢 24 h眼压曲线 六经病欲解时
下载PDF
2株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
9
作者 陈晓娜 杨文卓 +3 位作者 尹信 周江涛 张家豪 亓文宝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11,共15页
为了解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遗传进化特点,试验对2022—2023年从我国湖南和福建活禽交易市场分离的2株鸭源H5N6亚型AIV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和遗传进化树构建,这2株AIV分别为A/duck/Hunan/QG3/2022(... 为了解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遗传进化特点,试验对2022—2023年从我国湖南和福建活禽交易市场分离的2株鸭源H5N6亚型AIV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和遗传进化树构建,这2株AIV分别为A/duck/Hunan/QG3/2022(H5N6)(简称HN/QG3)和A/duck/Fujian/QG4/2023(H5N6)(简称FJ/QG4)。结果显示:HN/QG3株属于2.3.4.4b分支,其基因组来源于H5N6和H5N8毒株,与鸭、野鸟、环境和人类来源的H5亚型AIV的同源性较高,而FJ/QG4株属于2.3.4.4h分支,HA基因与分离株A/Rattus norvegicus/China/FS21/2021(H5N6)的相似性为97%,而其他基因片段与2021年广东地区分离的人源H5N6亚型AIV的同源性较高;2株H5N6亚型AIV的HA蛋白裂解位点含有多个连续的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HA蛋白第226和228位分别为Q和G,说明H5N6亚型AIV具有优先结合禽源α2,3-唾液酸受体的特征,并且NA蛋白第58~68位缺失11个氨基酸,对小鼠的致病性可能增强。研究表明,2株鸭源H5N6亚型AIV分别属于2.3.4.4b分支和2.3.4.4h分支,其对人源α2,6-唾液酸受体的识别能力增强,毒力和传播能力可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5N6亚型 遗传进化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中促进骨-血管偶联的作用
10
作者 郑丽 丁一桁 +3 位作者 李新浩 文泽开 姜炳正 林雪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576-4583,共8页
背景: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促进骨-血管偶联方面。骨-血管偶联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包括血管(尤其是H型血管)、新骨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目的:回顾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促骨-血... 背景: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促进骨-血管偶联方面。骨-血管偶联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包括血管(尤其是H型血管)、新骨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目的:回顾神经纤毛因子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促骨-血管偶联作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检索1982年1月至2024年4月发表的文献,以“Neuropilin-1,neuropilin 1,NRP1,neuropilin-1,NRP-1,Neuropilin 1,Nrp1,Nrp-1”为检索词,从中选择与骨折愈合、H型血管、动脉、骨细胞、骨-血管偶联关系紧密的文献43篇,增加手工检索的文献24篇,最终得到67篇文献。结果与结论:(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血管偶联的关键事件包括血管生成、新骨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其中H型血管生成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H型血管由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周细胞组成;新骨形成主要是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软骨细胞等骨细胞共同完成的;(2)神经纤毛因子1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内皮细胞迁移、稳定,增强周细胞稳定性及其与内皮细胞之间的关联,从而促进血管再生;(3)神经纤毛因子1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形成、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来促进骨再生;(4)神经纤毛因子1可能是血管和骨偶联的关键因子之一;(5)局部应用神经纤毛因子1及其生物制剂,或将神经纤毛因子1、纳米载药系统以及高分子智能聚合材料等生物工程材料融合,为骨折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毛因子1 骨折愈合 骨-血管偶联 H型血管 内皮细胞 周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软骨细胞
下载PDF
骨诱导膜中H型血管动态表达及耦合骨生成修复大段骨缺损
11
作者 申震 黄梓越 +5 位作者 和智娟 王艺婷 陈奇刚 耿春梅 黄雅静 吴祖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5950-5956,共7页
背景:骨诱导膜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存在骨修复缓慢、成骨质量不佳等问题。H型血管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可增强局部成血管-成骨偶联作用,促进骨修复,但H型血管在骨诱导膜中的作用鲜有报道。目的:构建SD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模型,观察骨诱导膜中... 背景:骨诱导膜技术治疗大段骨缺损存在骨修复缓慢、成骨质量不佳等问题。H型血管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可增强局部成血管-成骨偶联作用,促进骨修复,但H型血管在骨诱导膜中的作用鲜有报道。目的:构建SD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模型,观察骨诱导膜中H型血管表达特征,进而明确骨诱导膜中H型血管表达高峰点与植骨最佳时期。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模型组(n=30),两组又各自分为骨水泥植入后4,6,8周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均构建右侧胫骨4 mm骨缺损模型,模型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诱导骨生物膜形成,对照组不植入骨水泥。骨水泥植入后4,6,8周,每个时间点随机取6只大鼠,模型组切取骨诱导膜组织,对照组切取对应部位的非骨性软组织,通过免疫荧光鉴定H型血管动态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诱导膜组织形态改变,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形成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每个时间点剩余4只大鼠,模型组切开诱导膜后取出骨水泥,植入自体尾骨,对照组骨缺损区植入自体尾骨,植骨后8周进行胫骨缺损部位Micro-CT评估。结果与结论:①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模型组H型血管表达在骨水泥植入后6周最明显,模型组骨水泥植入后各时间点的H型血管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与血管造影检测显示,模型组骨水泥植入后各时间点的新生血管数、血管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组内新生血管数、血管体积大小顺序为:骨水泥植入后8周>骨水泥植入后6周>骨水泥植入后4周;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模型组骨水泥植入后各时间点的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阳性表达在骨水泥植入后6周最明显;④Micro-CT检测显示,模型组3个亚组的骨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应的亚组,模型组骨水泥植入后6周亚组的骨修复效果优于骨水泥植入后4,8周亚组。结果表明:骨诱导膜中H型血管呈动态表达并在骨水泥植入后6周达高峰,在骨水泥植入后6周进行骨诱导膜植骨可获得良好的骨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骨诱导膜 H型血管 动态表达 骨修复 大段骨缺损 骨水泥 工程化骨材料
下载PDF
氨氯地平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药物经济学评价
12
作者 彭必新 黄春丽 +2 位作者 陈颖萍 吴秀珍 徐朝焰 《中外医学研究》 2025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收治的141例H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药物将其分为A组、B组、C组,各47例。A组给予苯...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收治的141例H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药物将其分为A组、B组、C组,各47例。A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B组给予氨氯地平叶酸片,C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指标及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因子,不良反应及药物经济学。结果:B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Hcy水平均降低,B组SBP、DBP和Hcy水平均低于A组和C组,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升高,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均降低,B组NO水平显著高于A组及C组,ET-1、TNF-α、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及C组,C组NO水平显著高于A组,ET-1、TNF-α、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药物成本低于A组和C组,C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好,不仅有效降低血压、Hcy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更具有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氯地平叶酸片 H 型高血压 效果
下载PDF
Hsa-miR-214-3p inhibits breast cancer cell growth and improves the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by downregulating B7H3
13
作者 YAN LU KANG WANG +9 位作者 YUANHONG PENG MENG CHEN LIN ZHONG LUJI HUANG FU CHENG XINDAN SHENG XIN YANG MANZHAO OUYANG GEORGE A.CALIN ZHIWEI HE 《Oncology Research》 SCIE 2025年第1期103-121,共19页
Background: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but the currently use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target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Background: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but the currently use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target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and 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show limited clinical efficacy in many breast cancers.B7H3 has been widely reported as an immunosuppressive molecule,but its immunological functio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mains unclear.Methods:We analyzed the expression of B7H3 in breast cancer samples using data from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and the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databases.MicroRNAs were selected using the TarBase,miRTarBase,and miRBase databases.The regulatory role of the microRNA hsa-miR-214-3p on B7H3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s,which identified the specific action sites of interaction.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B7H3 and hsa-miR-214-3p in human breast cancer tissues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were quantified using Western blotting and quantitative PCR(qPCR).In vitro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od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B7H3 or hsa-miR-214-3p on breast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Additionally,the regulatory impact of hsa-miR-214-3p on B7H3 was examined.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and flow cytometry were employ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co-cultured breast cancer cells and normal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on immune cells and associated cytokines.Results:In breast cancer tissues,the expression level of B7H3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hsa-miR-214-3p,as well as with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n breast cancercell behavior.Hsa-miR-214-3p was found to inhibit breast cancer cell growth by downregulating B7H3.Importantly,our research identified,for the first time,two binding sites for hsa-miR-214-3p on the 3’UTR of B7H3,both of which exert similar effects independently.Co-culture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hsamiR-214-3p obstructs the suppressive function of B7H3 on CD8^(+)T cells and natural killer cells.Conclusions:This study confirms the existence of two hsa-miR-214-3p binding sites on the 3’UTR of B7H3,reinforcing the role of hsamiR-214-3p as a regulatory factor for B7H3.In breast cancer,hsa-miR-214-3p reduces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enhances the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by downregulating B7H3.These findings suggest new potential target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st cancer B7H3 Hsa-miR-214-3p IMMUNOTHERAPY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联合人参皂苷Rg1对心力衰竭细胞模型的影响
14
作者 任疏桐 郝苗 +2 位作者 刘越 侯平 全娟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1期6625-6633,共9页
背景:目前,如何促进细胞扩增、减少细胞损失、提高细胞归巢率、减少细胞凋亡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人参皂苷Rg1可在体外或体内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增殖、分化,其可能是提高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效... 背景:目前,如何促进细胞扩增、减少细胞损失、提高细胞归巢率、减少细胞凋亡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人参皂苷Rg1可在体外或体内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增殖、分化,其可能是提高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效率的候选药物。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联合人参皂苷Rg1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心衰细胞模型的影响。方法:将H9C2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戊巴比妥钠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人参皂苷Rg1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参皂苷Rg1组。对照组H9C2细胞用正常DMEM培养基培养24 h,其他组H9C2细胞用含0.8%戊巴比妥钠的DMEM培养基培养7 min构建心衰细胞模型。建模后,分别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参皂苷Rg1单独或共同处理。采用CCK-8法和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按试剂盒说明检测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ELISA测定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RT-qPCR测定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Bax和Bcl-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测定细胞中Bax、Bcl-2、Toll样受体4、p65和p-p65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戊巴比妥钠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人参皂苷Rg1组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参皂苷Rg1组H9C2细胞活力和EdU阳性率升高,TUNEL阳性率以及Bax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Bcl-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Na^(+)-K^(+)-ATP酶活性降低,Ca^(2+)-Mg^(2+)-ATP酶活性升高,H9C2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降低,H9C2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 mRNA表达降低,Toll样受体4和p-p65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和人参皂苷Rg1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参皂苷Rg1组上述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人参皂苷Rg1提高了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心衰细胞活力,并抑制了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通路介导的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H9C2细胞 心力衰竭 人参皂苷RG1 戊巴比妥钠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尿电解质水平及尿钠钾比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15
作者 刘惠娟 穆耶赛尔·麦麦提明 冯艳 《西部医学》 2025年第1期93-98,共6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尿电解质水平及尿钠钾比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高血压中心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3例,根据入院后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非房性心律失常组474例及房性心律失常组2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尿电解质水平及尿钠钾比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高血压中心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3例,根据入院后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非房性心律失常组474例及房性心律失常组229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及实验室结果进行比较,分析24 h尿电解质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房性心律失常组年龄、血钠水平高于非房性心律失常组,而LVEF及24 h尿钠、尿磷、尿镁低于非房性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ρ=0.389,P<0.001);与LVEF及24 h尿钠、尿磷、尿镁呈负相关(ρ=0.127、0.086、0.143、0.091,均P<0.05)。将有可能影响的变量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左房内径增加与24 h尿钙增加,左室舒张期内径降低、LVEF降低、甘油三酯水平降低是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 95%CI分别为(1.064~1.099),(1.005~1.113),(0.888~0.988),(0.873~0.961),(0.760~0.978),(1.027~1.229)]。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24 h尿钠、尿磷、尿镁及LVEF呈负相关,而年龄、左房内径和24 h尿钙的升高及左室舒张期内径降低、LVEF降低可能增加了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24 h尿电解质 房性心律失常 尿钠钾比
下载PDF
高压旋喷桩内插H型钢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16
作者 刘志刚 《河南建材》 2025年第1期100-102,共3页
文章以某工程实例为基础,分析H型钢和高压旋喷桩在基坑支护施工中的应用。实践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基坑加固方面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能够有效满足基坑结构及周围构筑物安全需求。
关键词 基坑支护 H型钢 高压旋喷桩 应用分析
下载PDF
The cGAS-STING-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pathway regulates neuroinflamm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17
作者 Shengyang Zhou Ting Li +8 位作者 Wei Zhang Jian Wu Hui Hong Wei Quan Xinyu Qiao Chun Cui Chenmeng Qiao Weijiang Zhao Yanqin S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2025年第8期2361-2372,共12页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However,whether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mediated signaling contributes to Parkinson's disease remains unknown.Here we report...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However,whether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mediated signaling contributes to Parkinson's disease remains unknown.Here we report that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is markedly up-regulated in a 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induced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co-localizes with microglial cells.Both the selective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 inhibitor RU.521 and the 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inhibitor H151 effectively suppressed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activation in BV2 microglia exposed to 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and inhibited transformation of mouse BV2 microglia into the neurotoxic M1 phenotype.In addition,si RNA-mediated knockdown of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expression in BV2 microglia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tumor necrosis factorα,CD16,CD32,and CD86 and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markers ARG1 and YM1.Taken together,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pathwa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 H151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 M1 phenotyp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NEUROINFLAMMATION Parkinson’s disease RU521 STING type I interferon
下载PDF
血清CitH3、PCT及IL-10检测对体外心肺复苏后急性肺损伤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王晓宁 孙家安 +1 位作者 王燕 段浩朋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瓜氨酸组蛋白H3(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H3)、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对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 目的探究血清瓜氨酸组蛋白H3(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H3)、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对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预测价值。方法择取2021年1月至2024年4月行ECPR的患者126例,入院次日空腹采血测定患者血清CitH3、PCT、IL⁃10水平。根据ECPR后ALI发生与否分为ALI组与非ALI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CitH3、PCT、IL-10水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CPR后ALI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CitH3、PCT、IL-10对ALI的预测价值。结果因6例患者未配合完成相关检查等被剔除,最终纳入120例患者,其中住院期间ALI发生28例(ALI组),ALI未发生92例(非ALI组)。ALI组入院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ing System,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心肺复苏到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大于非ALI组(P<0.05);ALI组血清CitH3、PCT、IL-10水平均高于非ALI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肺复苏到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血清CitH3、PCT及IL-10是A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CitH3、PCT、IL-10单一及3项联合预测AL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86、0.837、0.852、0.951,3项联合的AUC均大于PCT、IL-10单一检测(P<0.05)。结论ECPR后ALI发生患者血清CitH3、PCT、IL-10水平上升,对ALI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特别是联合检测效能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 急性肺损伤 瓜氨酸组蛋白H3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药师24 h全医嘱审核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张可 《医药前沿》 202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观察药师24 h全医嘱审核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泗洪医院住院接受静脉用药患者70例,按照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2023年1—5月)和观察组(2023年6—12月)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观察组... 目的观察药师24 h全医嘱审核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2月在泗洪医院住院接受静脉用药患者70例,按照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2023年1—5月)和观察组(2023年6—12月)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观察组接受药师24 h全医嘱审核管理。比较两组不合理用药状况及静脉调配中心调配效率、工作质量评价情况。结果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静脉调配中心日人均审核数量低于对照组,医嘱审核后流程耗时、医嘱同步时间、批次优化耗时短于对照组,静脉调配中心工作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师24 h全医嘱审核方式可以提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质量,提升调配效率,减少不合理用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师24 h全医嘱审核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不合理用药 调配效率 调配质量
下载PDF
4例犬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学和PN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20
作者 贾茜涵 石俊超 +4 位作者 张竞 马莹 刘政 陆慧君 贺文琦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了对4例疑似犬肿瘤的临床病例进行确诊,本文对临床送检的4例疑似犬肿瘤的肿物样本进行组织切片制作,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镜下可见增生的细胞排列呈束状、片状、巢状和螺纹状等,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部分细胞胞浆内含有黑色素颗... 为了对4例疑似犬肿瘤的临床病例进行确诊,本文对临床送检的4例疑似犬肿瘤的肿物样本进行组织切片制作,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镜下可见增生的细胞排列呈束状、片状、巢状和螺纹状等,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部分细胞胞浆内含有黑色素颗粒,符合黑色素细胞肿瘤的特征;为了进一步观察细胞形态并对肿物进行确诊,使用黑色素瘤相关抗原(PNL-2)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并用二氨基联苯胺(DAB)和3-氨基-9-乙基卡唑(AEC)显色液对其显色,结果均为恶性黑色素瘤(MM)。本试验通过对肿物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和IHC染色结果综合分析,将4例病例诊断为MM。试验结果不仅为犬MM的病理诊断提供参考,还为比较医学中MM的确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MM) 苏木精-伊红(H.E.) 免疫组织化学(IHC)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PNL-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