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患者基于含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方案抗HIV下直接抗HCV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梧州市第三人民...目的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患者基于含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方案抗HIV下直接抗HCV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基于含EFV方案抗HIV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直接抗HCV治疗的HIV和HCV共感染患者21例,疗程12周,停药随访12周,分析患者基线特征,比较治疗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肝肾功能,评估患者基于抗HIV情况下直接抗HCV治疗的疗效以及停药12周病毒持续应答率和安全性。结果21例HIV和HCV共感染的患者基于含EFV方案抗HIV下,接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治疗12周,停药随访12周,HCV病毒应答率均达到100%。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降低(P<0.01),白细胞、血小板、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和HCV共感染患者基于含EFV方案抗HIV下直接抗HCV的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中隐匿性乙肝感染(OBI)率,为进一步阐明HCV/OBI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盖立复PROCLEIX TIGRIS、罗氏cobas s 201和罗氏E601等仪器对2011年1月—2015年7月广州无偿献血者中的933(...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中隐匿性乙肝感染(OBI)率,为进一步阐明HCV/OBI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盖立复PROCLEIX TIGRIS、罗氏cobas s 201和罗氏E601等仪器对2011年1月—2015年7月广州无偿献血者中的933(人)份HCV感染者标本做HBV DNA和抗-HBc检测,比较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之间性别、年龄、民族和转氨酶的差异;巢式PCR扩增HCV/OBI共感染者HCV C区和S区,并构建进化树和基因分型,荧光定量PCR检测HCV和HBV的病毒载量;另外,随机选取同期本地HCV 6a基因型的44名单纯HCV感染者和16名HCV/HBV共感染者最为对照组,通过巢式PCR扩增各组HCV C区,并对3组对象的HCV核心蛋白氨基酸序列做比对分析。结果本组HCV感染的献血者标本中,有6(人)份HBV DNA和抗-HBc阳性,亦即OBI感染率为6.43‰(6/933);该6份HCV/OBI共感染标本的HCV基因型中6a占83.3%(5/6)、1b占16.7%(1/6),HCV病毒载量(log_(10)IU/mL)为3.8—5.7(5.0±0.69)。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和ALT均无明显差异(P>0.05)。HCV单纯感染者、HCV/HBV共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HCV核心蛋白序列氨基酸变异数分别为0.8±1.3 vs 0.7±1.5 vs 0.4±0.5(P>0.05),没有在HCV/OBI共感染者中发现一致性的结构或突变规律。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者中的OBI阳性率较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患者基于含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方案抗HIV下直接抗HCV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基于含EFV方案抗HIV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直接抗HCV治疗的HIV和HCV共感染患者21例,疗程12周,停药随访12周,分析患者基线特征,比较治疗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肝肾功能,评估患者基于抗HIV情况下直接抗HCV治疗的疗效以及停药12周病毒持续应答率和安全性。结果21例HIV和HCV共感染的患者基于含EFV方案抗HIV下,接受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治疗12周,停药随访12周,HCV病毒应答率均达到100%。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降低(P<0.01),白细胞、血小板、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V和HCV共感染患者基于含EFV方案抗HIV下直接抗HCV的疗效确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文摘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中隐匿性乙肝感染(OBI)率,为进一步阐明HCV/OBI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盖立复PROCLEIX TIGRIS、罗氏cobas s 201和罗氏E601等仪器对2011年1月—2015年7月广州无偿献血者中的933(人)份HCV感染者标本做HBV DNA和抗-HBc检测,比较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之间性别、年龄、民族和转氨酶的差异;巢式PCR扩增HCV/OBI共感染者HCV C区和S区,并构建进化树和基因分型,荧光定量PCR检测HCV和HBV的病毒载量;另外,随机选取同期本地HCV 6a基因型的44名单纯HCV感染者和16名HCV/HBV共感染者最为对照组,通过巢式PCR扩增各组HCV C区,并对3组对象的HCV核心蛋白氨基酸序列做比对分析。结果本组HCV感染的献血者标本中,有6(人)份HBV DNA和抗-HBc阳性,亦即OBI感染率为6.43‰(6/933);该6份HCV/OBI共感染标本的HCV基因型中6a占83.3%(5/6)、1b占16.7%(1/6),HCV病毒载量(log_(10)IU/mL)为3.8—5.7(5.0±0.69)。HCV单纯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和ALT均无明显差异(P>0.05)。HCV单纯感染者、HCV/HBV共感染者和HCV/OBI共感染者HCV核心蛋白序列氨基酸变异数分别为0.8±1.3 vs 0.7±1.5 vs 0.4±0.5(P>0.05),没有在HCV/OBI共感染者中发现一致性的结构或突变规律。结论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者中的OBI阳性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