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筛选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结合蛋白2反式激活基因
1
作者 黄燕萍 张树林 +8 位作者 成军 张黎颖 郭江 杨瑗 戴久增 刘妍 王琳 蔺淑梅 高学松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37-339,共3页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新基因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结合蛋白2(HCVFBP2)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克隆HCVFBP2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HCVFBP2表达质粒pcDNA3.1(-)FBP2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转染的...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新基因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结合蛋白2(HCVFBP2)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克隆HCVFBP2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HCVFBP2表达质粒pcDNA3.1(-)FBP2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转染的HepG2细胞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多聚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pGEMTeasy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类新基因HCVFBP2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选取48个克隆,进行菌落PCR分析,均得200~1000bp插入片断。挑取30个克隆进行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28个已知功能基因序列和2个未知功能基因。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HCVFBP2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该文库的建立为阐明HCVFBP2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结合蛋白2 反式激活 抑制性消减杂交
下载PDF
HCVF蛋白和负性共刺激分子2B4与慢性HCV感染的关联研究
2
作者 石丽萍 李森森 +8 位作者 肖雯 裴家平 季晓伟 蒋龙凤 王长军 邓小昭 张琪 韩一芳 张锦海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3-616,644,共5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蛋白的产生与负性共刺激分子2B4在慢性HCV感染中的关联性。方法收集慢性HCV患者(chronic hepatitis patient,CHP)的血液样本,检测F抗体(F antibody,F-Ab)的阳性率并依据结果分成(HCV-F(+)...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F蛋白的产生与负性共刺激分子2B4在慢性HCV感染中的关联性。方法收集慢性HCV患者(chronic hepatitis patient,CHP)的血液样本,检测F抗体(F antibody,F-Ab)的阳性率并依据结果分成(HCV-F(+)组、HCV-F(-)组)两组,收集健康者的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收集各孔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B4抗体阻断前后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2B4抗体阻断前,HCV患者PBMCs中IFN-γ和IL-4分泌水平均较健康组高(均有P<0.05),且HCV-F(-)组分泌IFN-γ水平高于HCV-F(+)组(F=1.908,P=0.020),而IL-4分泌水平低于HCV-F(+)组(F=1.342,P=0.009)。2B4抗体阻断后,健康组中IFN-γ和IL-4水平较阻断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CHP IFN-γ分泌水平较阻断前升高(F=1.214,P=0.003),且HCV-F(-)组升高程度高于HCV-F(+)组(F=1.434,P=0.009);而IL-4分泌水平较阻断前明显降低(F=1.505,P=0.015),且HCV-F(-)组降低程度低于HCV-F(+)组(F=1.444,P=0.032)。结论在慢性HCV感染中,F蛋白的信号调控机制与负性共刺激分子2B4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 负性共刺激分子2B4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丙型肝炎病毒F蛋白在病毒复制和致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文博 任浩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49-353,共5页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是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HCV基因组约有9 600个碱基,编码的单一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翻译出约3 00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聚蛋白前体,在宿主细胞及病毒蛋白酶的作用下,剪...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是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HCV基因组约有9 600个碱基,编码的单一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翻译出约3 000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聚蛋白前体,在宿主细胞及病毒蛋白酶的作用下,剪切成至少10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近年来,一种新的病毒蛋白在一些实验室相继被发现,称为读码框移位蛋白(Alternative reading frame protein,ARFP),或称为F蛋白(Frameshift protein),也有学者称之为Core+1蛋白。F蛋白是由核心基因读码框移位产生的,虽然从发现至今已有10余年,但其生物学功能仍不明确,对其在肝脏疾病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HCV复制和感染的影响尚有争议。本文就F蛋白的发现、产生机制、抗原性、生化特性及生物学功能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f蛋白 重叠读码框 核糖体漂移 病毒复制 毒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