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PVs介导的植物与害虫互作机理研究进展
1
作者 冯江帅 冯长虹 +2 位作者 唐硕 刘永华 阎雄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53-58,63,共7页
对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的种类及其释放特性、生态功能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综述,并从利用HIPVs防治害虫、探索HIPVs在植物-害虫-天敌三者营养关系中的调控作用和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造3个方面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让人... 对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的种类及其释放特性、生态功能及应用进行了详细综述,并从利用HIPVs防治害虫、探索HIPVs在植物-害虫-天敌三者营养关系中的调控作用和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造3个方面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开发出更多的害虫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挥发物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ipvs) 释放特点 生态功能 应用 互作机理
下载PDF
宏病毒组测序检测豆蚜田间种群病毒种类
2
作者 朴君 靳道然 +3 位作者 朴敬爱 季英华 孙枫 李硕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1-198,共8页
为探究蚜虫体内携带的病毒种类,采集江苏地区豆蚜田间种群,鉴定种类后,提取豆蚜总RNA,以片段化的mRNA为模板构建测序文库,利用宏病毒组测序技术检测分析豆蚜体内的病毒种类,并对获得的2个新病毒进行检测鉴定。结果显示,测序数据经拼接... 为探究蚜虫体内携带的病毒种类,采集江苏地区豆蚜田间种群,鉴定种类后,提取豆蚜总RNA,以片段化的mRNA为模板构建测序文库,利用宏病毒组测序技术检测分析豆蚜体内的病毒种类,并对获得的2个新病毒进行检测鉴定。结果显示,测序数据经拼接、比对和分类注释,最终共得到病毒序列177条,与24种病毒序列一致或同源性较高,包括5种植物病毒(属于5个病毒科)和19种昆虫病毒(涉及9个科和6种暂未分类病毒);对植物病毒中测序丰度最高的种类进行基因检测,获得序列经Blast比对,与其同源性较高的病毒均来自细胞质弹状病毒属,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保守区,确定该病毒为一种新的细胞质弹状病毒,暂命名为Aphis craccivoraassociated rhabdovirus(AcARV);基于病毒L蛋白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cARV与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SMV)构成最小分支,说明这2种病毒在进化上最为近缘;鉴定的多数昆虫病毒种类在蚜虫中鲜有报道;通过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在豆蚜体内均检测出昆虫病毒(HiPV)衣壳蛋白VP1,证实了HiPV对豆蚜的感染,这是首次在蚜虫体内发现HiPV,HiPV豆蚜分离物VP1基因与日本、江苏灰飞虱分离物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5%,99.0%。研究结果表明,豆蚜体内携带多种植物病毒,并含有一种新的弹状病毒AcARV,同时,豆蚜体内昆虫病毒种类非常丰富,HiPV可感染蚜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蚜 病毒种类 宏病毒组测序 细胞质弹状病毒 HiPV病毒
下载PDF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挥发物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彬 黄长礼 王国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5-89,共5页
植物受到植食性昆虫为害后,会通过间接防御途径产生和释放一种挥发性气体(HIPVs),HIPVs对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对于害虫可以起到有效防治作用。HIPVs的释放机制主要分为JA和SA两种信号途径,不同植食性昆虫会诱导不同... 植物受到植食性昆虫为害后,会通过间接防御途径产生和释放一种挥发性气体(HIPVs),HIPVs对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对于害虫可以起到有效防治作用。HIPVs的释放机制主要分为JA和SA两种信号途径,不同植食性昆虫会诱导不同信号途径的激活。主要从种植抗虫栽培品系、应用转基因植物、人工释放合成的HIPVs、利用外源性化学物质等方面综述了利用HIPVs进行生物防治的现状,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HIPVs进行农业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vs 释放机制 害虫防治 应用
下载PDF
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及化学生态调控在粉虱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秀爽 张国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7,共10页
新型生物防治方法逐渐替代了预防性差、持效性短的传统生物防治,它包括以延长天敌寿命、延长控害时间为目的的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利用信息化合物调控害虫、天敌的行为与传统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等。笔者从植物支持系统和化学生态... 新型生物防治方法逐渐替代了预防性差、持效性短的传统生物防治,它包括以延长天敌寿命、延长控害时间为目的的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利用信息化合物调控害虫、天敌的行为与传统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等。笔者从植物支持系统和化学生态调控粉虱、天敌两个方面综述了粉虱的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植食性昆虫和天敌均会遇到多种气味物质,这些也是粉虱和天敌进行食物定位、寄主或猎物定位所依赖的主要通讯工具。通过查阅近20年来粉虱及其天敌的化学生态学相关研究,整理对粉虱在寄主植物定位、天敌定位粉虱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及利它素。期望能在农业生产上将化学信息物质与植物支持系统联合使用,调控粉虱和天敌的行为,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危害,延长天敌寿命,增强生物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防新技术 化学通讯 hipvs 利它素
下载PDF
灰飞虱内生病毒HiPV外壳蛋白VP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朴君 许春玲 +2 位作者 朴敬爱 周益军 李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23-829,共7页
【目的】前期发现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可与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体内的HiPV病毒(Himetobi P virus,HiPV)互作。本研究旨在制备HiPV外壳蛋白VP1的多克隆抗体,并评估其在HiPV病毒检测中的可用性,以为深入研究... 【目的】前期发现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可与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体内的HiPV病毒(Himetobi P virus,HiPV)互作。本研究旨在制备HiPV外壳蛋白VP1的多克隆抗体,并评估其在HiPV病毒检测中的可用性,以为深入研究HiPV-RSV和HiPV-灰飞虱的互作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RT-PCR方法从灰飞虱成虫体内扩增HiPV主要外壳蛋白基因VP 1,然后将VP 1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表达载体pET-VP 1。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Ni 2+-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体。【结果】从灰飞虱体内克隆到774 bp的HiPV外壳蛋白基因VP 1,经原核表达、纯化,获得分子量约47.5 kD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后获得VP1多克隆抗体。该抗体间接ELISA效价达1∶819 200,与HiPV外壳蛋白VP1有特异性反应,而与灰飞虱蛋白无交叉反应。利用该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单头灰飞虱成虫体内HiPV的Western blot和免疫捕获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HiPV在携带和不携带RSV的灰飞虱高亲和性群体内均广泛存在。【结论】利用制备的HiPV的VP1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检测灰飞虱体内HiPV。本研究为HiPV病毒的快速检测以及HiPV-RSV互作、HiPV-灰飞虱互作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HiPV病毒 VP1基因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病毒检测
下载PDF
The plant terpenes DMNT and TMTT function as signaling compounds that attract Asian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 to maize plants
6
作者 Mengjie Zhao Shijie Huang +10 位作者 Qingyang Zhang Yuming Wei Zhen Tao Chuanhong Wang Yibing Zhao Xinqiao Zhang Jinghui Dong Ling Wang Chen Chen Tengyue Wang Peijin 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2024年第11期2528-2542,共15页
During their co-evolution with herbivorous insects,plants have developed multiple defense strategies that resist pests,such as releasing a blend of herbivory-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that repel pests or recruit t... During their co-evolution with herbivorous insects,plants have developed multiple defense strategies that resist pests,such as releasing a blend of herbivory-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that repel pests or recruit their natural enemies.However,the responses of insects to HIPVs in maize(Zea mays L.) are not well understood.Here,we demonstrate that the Asian corn borer(ACB,Ostrinia furnacalis),a major insect pest of maize,shows a preference for maize pre-infested with ACB larvae rather than being repelled by these plants.Through combined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s analysis of ACB-infested maize seedlings,we identified two substances that explain this behavior:(E)-4,8-dimethylnona-1,3,7-triene(DMNT) and(3E,7E)-4,8,12-trimethyltrideca-1,3,7,11-tetraene(TMTT).DMNT and TMTT attracted ACB larvae,and knocking out the maize genes responsible for their biosynthesis via gene editing impaired this attraction.External supplementation with DMNT/TMTT hampered the larvae's ability to locate pre-infested maize.These findings uncover a novel role for DMNT and TMTT in driving the behavior of ACB.Genetic modification of maize to make it less detectable by ACB might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maize germplasm resistant to ACB and for managing this pest effectively in th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 corn borer DMNT hipvs maize TMT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