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禽副粘病毒-2型标准毒株与不同分离株HN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1
作者 杨爱梅 赵继勋 +2 位作者 赵西星 张国中 卜春亚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4-427,共4页
提取实验室保存禽副粘病毒-2标准毒株Yucaipa株和3株分离毒株F4、F6、F8株的RNA,经RT-PCR,获得4株毒株的HN基因,同时测得F基因与HN基因之间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N基因的ORF全长为1743nt,编码一个由58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运用DNA... 提取实验室保存禽副粘病毒-2标准毒株Yucaipa株和3株分离毒株F4、F6、F8株的RNA,经RT-PCR,获得4株毒株的HN基因,同时测得F基因与HN基因之间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N基因的ORF全长为1743nt,编码一个由58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运用DNAMAN软件分析,4株毒株与GenBank上已发表毒株的HN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之间的同源性相比,同源率分别为99.89%和99.69%。分析F基因与HN基因间序列发现两基因间序列与副粘病毒科其他病毒的基因间序列相似,含有基因起始信号和终止信号,但不含3个碱基的连接序列。通过序列分析,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实分离于同一批进口七彩文鸟的F4、F6株是抗原性存在差异的两个毒株。毒株间的血清学关系与分子水平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关系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副粘病毒-2型标准毒株 分离株 HN基因 序列分析 致病性
下载PDF
(H2O)n(n=1-3)对HN(NO2)2→HONONNO2氢迁移反应的影响
2
作者 张田雷 贾子龙 王炳楠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6期57-64,共8页
采用CBS-QB3方法对HN(NO_2)2→HONONNO_2氢迁移机理和速率常数进行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水簇(H_2O)_n(n=1—3)对该反应机理及速率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HN(NO_2)_2→HONONNO_2氢迁移过程需克服33.8 kcal/mol的能垒。水簇(H_2O)_n... 采用CBS-QB3方法对HN(NO_2)2→HONONNO_2氢迁移机理和速率常数进行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水簇(H_2O)_n(n=1—3)对该反应机理及速率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HN(NO_2)_2→HONONNO_2氢迁移过程需克服33.8 kcal/mol的能垒。水簇(H_2O)_n(n=1—3)的加入不仅使得氢转移方式从原有反应中的直接抽氢转变为双、三、四氢原子协同转移,而且使得反应能垒降低了15.2~22.8 kcal/mol。其中,(H_2O)_3的参与使能垒降低22.8 kcal/mol,而(H_2O)_2和H_2O使其分别降低22.5 kcal/mol和15.2 kcal/mol。此外,在200~1 000 K温度范围内(H_2O)_3参与使通道的速率常数k3比相同温度下无水参与通道的速率常数k0大了4.2×10~3~6.9×10^(24)倍,说明在200~1 000 K温度范围内(H_2O)_3对HN(NO_2)_2→HONONNO_2氢迁移反应所起的正催化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NO2)2 H2O 氢迁移 反应机理 速率常数
下载PDF
抗单链DN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明才 朱道银 唐恩洁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制备特异性的抗单链单克隆抗体,为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奠定基础。DNA方法:根据烷化剂盐酸氮芥能特异性地修饰小牛胸腺链上的鸟嘌呤而暴露互补链上的胞嘧啶这一特性,将修饰后的DNA(G)(C)小牛胸腺连于甲基化... 目的:制备特异性的抗单链单克隆抗体,为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奠定基础。DNA方法:根据烷化剂盐酸氮芥能特异性地修饰小牛胸腺链上的鸟嘌呤而暴露互补链上的胞嘧啶这一特性,将修饰后的DNA(G)(C)小牛胸腺连于甲基化的牛血清白蛋白上制备成完全抗原,免疫小鼠获得特异性的抗单链单克隆抗体,并对DNABALB/cDNA单抗的类别和特异性进行鉴定;用叠氮钠和抗肿瘤药物诱导了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利用所制备的抗单链单克VP-16HL60DNA隆抗体对其进行检测,并与形态学方法、凝胶电泳法和法进行了比较。TUNEL结果:所制备的抗单链单克隆抗体能与羊DNA抗小鼠发生特异性反应,且能与凋亡细胞特异性结合,而不结合坏死细胞。IgM结论:所制备的单抗为型,利用其能特异IgM地结合单链的特性,可用于检测细胞凋亡,简便、有效地区别细胞凋亡和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凋亡 单链DNA 氮芥
下载PDF
玉米果穗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军 魏开锋 +4 位作者 刘万 郭鹏程 徐风雨 张鑫生 潘洪玉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33期18-24,共7页
为了明确玉米果穗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效应,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参试的20个玉米自交系(9个母本,11个父本)的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自交系JZF5、JZF2、JZM10、JZM5、JZM... 为了明确玉米果穗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效应,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参试的20个玉米自交系(9个母本,11个父本)的9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自交系JZF5、JZF2、JZM10、JZM5、JZM3在穗粒重等多个性状上兼具一般配合力(GCA)有益的显著或极显著值。穗粒重特殊配合力(SCA)排名前5的杂交组合JZF5×JZM4、JZF2×JZM1、JZF8×JZM5、JZF6×JZM5、JZF7×JZM5,它们的亲本之一穗粒重GCA为极显著正值,提示在杂交种组配时应兼顾GCA和SCA效应。穗长、秃尖长、行粒数、穗行数、水分含量加性遗传方差占比大于70%,穗粒重的加性遗传方差占比为35.7%,主要由非加性遗传方差构成。广义遗传力上,水分含量>秃尖长>穗行数>穗长>穗粒重>行粒数>穗轴重>穗宽>百粒重,其中秃尖长、穗行数的广义遗传力大于60%,水分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大于70%。狭义遗传力上,秃尖长>水分含量>穗行数>穗长>行粒数>穗轴重>穗宽>百粒重>穗粒重,其中秃尖长、水分含量和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大于50%,适宜在早代进行选择;百粒重和穗粒重的狭义遗传力最低,分别是22.8%和19.7%,不宜在早代进行选择。本研究的果穗部分性状供试特性偏向父本,建议关注父本对玉米杂交种果穗相关性状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果穗性状 不完全双列杂交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广义遗传力 狭义遗传力
下载PDF
HNS-Ⅳ的制备及粒径、形貌控制 被引量:8
5
作者 尚雁 叶志虎 +2 位作者 王友兵 李亚南 王伯周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9-304,共6页
采用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方法制备了超细六硝基茋(HNS-Ⅳ),研究了溶解溶剂、非溶剂、洗涤溶剂及干燥方式对HNS-Ⅳ粒径及形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对HNS-Ⅳ晶体的形貌、粒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 采用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方法制备了超细六硝基茋(HNS-Ⅳ),研究了溶解溶剂、非溶剂、洗涤溶剂及干燥方式对HNS-Ⅳ粒径及形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和激光粒度对HNS-Ⅳ晶体的形貌、粒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解溶剂,H2O非溶剂,CH3OH洗涤溶剂;较适宜的干燥方式为室温下真空干燥48 h。通过控制温度、溶剂用量、非溶剂用量、表面活性剂用量、干燥方式,可调节产品粒径,得到粒径为0.5~1.0μm,晶貌较好的HNS-Ⅳ粉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超细六硝基茋(HNS-Ⅳ) 溶剂-非溶剂法 粒径 晶形
下载PDF
绿色氧化法制备HNS的催化体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晓华 陆婷婷 陆明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2-736,共5页
以六硝基联卞(HNBB)为原料,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N-氧自由基(4-OH-TEMPO)和氯化亚铁(FeCl2)为催化剂,在二甲亚砜(DMSO)中通过氧气氧化HNBB脱氢制备了六硝基茋(HNS),收率为81%。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溶剂为DMSO,催化剂组合及其比例... 以六硝基联卞(HNBB)为原料,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N-氧自由基(4-OH-TEMPO)和氯化亚铁(FeCl2)为催化剂,在二甲亚砜(DMSO)中通过氧气氧化HNBB脱氢制备了六硝基茋(HNS),收率为81%。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溶剂为DMSO,催化剂组合及其比例为n(4-OH-TEMPO)∶n(FeCl2)=4∶6时,在55℃下以25 m L·h-1的速率通入氧气反应8 h。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亚铁离子结合氧气直接氧化底物HNBB脱氢得到HNS,4-OH-TEMPO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促进FeCl2循环加速氧化脱氢的助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羟基-2 2 6 6-四甲基哌啶-N-氧自由基(4-OH-TEMPO) 氧化脱氢 亚铁离子 六硝基茋(HNS)
下载PDF
Structures and Stability of HNS_2 Isomers
7
作者 池玉娟 于海涛 +3 位作者 傅宏刚 黄旭日 李泽生 孙家钟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8期760-765,共6页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HNS 2 i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second order Moller Plesset perturbation theory (MP2) and QCISD(T) (single point) methods. At final QCISD (T)/6 311++G(3df,2p)//MP2/6 311++G(d,p...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of HNS 2 i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second order Moller Plesset perturbation theory (MP2) and QCISD(T) (single point) methods. At final QCISD (T)/6 311++G(3df,2p)//MP2/6 311++G(d,p) level with zero point vibrational energies included, cis HNSS is found to be global minimum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followed by low lying trans HNSS, HN(S)S( C 2v ), cis HSNS, cis HSSN, trans HSNS, trans HSSN, and HN(S)S( C s ) by 13 46, 66 92, 78 25, 80 38, 81 22, 81 38 and 86 40 kJ/mol, respectively. A new high lying HS(N)S isomer with C s symmetry is located on the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The kinetic stabilities of all isomers are predicted. Comparisons are made for HNS 2 with its analogues, HNO 2, HPS 2 and HPO 2. The causes that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NS 2 and its analogues are hypervalent capacity of phosphorus and distinct electronegativities of hydroge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HNS 2 molecule ISOMERIZATION STABILITY
原文传递
“饿马摇铃”针法治疗早期老年黄斑变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桂敏 邵玉红 殷建权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94-1298,共5页
目的:比较"饿马摇铃"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早期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10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73眼)和对照组(55例,76眼)。观察组先针刺攒竹、翳明穴... 目的:比较"饿马摇铃"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早期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10例老年黄斑变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73眼)和对照组(55例,76眼)。观察组先针刺攒竹、翳明穴,留针30 min;再取肝俞、脾俞、肾俞,不留针。针刺手法均为"饿马摇铃"针法,先用右手拇指与示指捻针,前后捻转,拇指向前时用力及捻转幅度较大,拇指向后时用力及捻转幅度较小,整个操作过程要求缓慢而用力柔和,如"饿马摇铃"之状。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行常规针刺法,穴位留针时间与观察组一致。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评价患眼视力、眼底黄斑区疗效和黄斑视网膜结构[包括黄斑部神经纤维层(macular nerve fiber layer,MNFL)、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epithelium layer,RNL)及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层(pigment epithelium and choroid capillary composite layer,PECCL)]厚度。结果:(1)视力:治疗后和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患眼视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视力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前后差值及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眼底黄斑区疗效:治疗后和随访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61/73)和86.3%(63/73),对照组分别为63.2%(48/76)和67.1%(51/76),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黄斑视网膜结构:两组治疗后和随访时的MNFL、RNL、PECCL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和随访时的MNFL、RNL、PECCL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饿马摇铃"针法治疗早期老年黄斑变性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黄斑变性 “饿马摇铃”针法 针刺疗法 攒竹 翳明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