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NMR方法研究杂多酸HPA-23与谷胱甘肽的作用
1
作者 赵大庆 高新风 +2 位作者 裴奉奎 倪嘉缵 刘景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996-999,共4页
早在70年代初,人们就发现杂多酸具有抗病毒活性.例如钨锑酸钠[NaSb_9W_(21)O_(86)]^(18-)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抗病毒化合物.非常有趣的是最近报道[NH_4]_(18)[NaSb_9W_(21)O_(86)]·24H_2O(结构代号为HPA-23)具有很高的抗爱滋病病毒活... 早在70年代初,人们就发现杂多酸具有抗病毒活性.例如钨锑酸钠[NaSb_9W_(21)O_(86)]^(18-)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抗病毒化合物.非常有趣的是最近报道[NH_4]_(18)[NaSb_9W_(21)O_(86)]·24H_2O(结构代号为HPA-23)具有很高的抗爱滋病病毒活性,在法国已进入临床应用.但从分子水平研究杂多酸化合物抗病毒的机理,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报道.而作为病毒可以广义地看作由一个蛋白外壳包裹,内部则为核酸.爱滋病病毒同样由两层蛋白所包裹,与宿主细胞发生吸附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层包络蛋白(GP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杂多酸 谷胱甘肽 hpa-23
原文传递
具有抗HIV病毒活性的杂多酸HPA-23与谷胱甘肽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大庆 高新风 +5 位作者 吴亦洁 孝延文 裴奉奎 倪嘉缵 刘景福 刘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以谷胱甘肽作为病毒包络蛋白的模拟物,用NMR方法研究了与具有抗爱滋病病毒活性杂多酸HPA-23的作用.对不同配比的HPA-23和谷胱甘肽混合物的1H和183WNMR谱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均以C末端CO... 以谷胱甘肽作为病毒包络蛋白的模拟物,用NMR方法研究了与具有抗爱滋病病毒活性杂多酸HPA-23的作用.对不同配比的HPA-23和谷胱甘肽混合物的1H和183WNMR谱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均以C末端COO-与HPA-23骨架的钨原子配位,还原型谷胱甘肽侧链上的巯基(SH)也参加配位.COSY谱证明了SH配位为慢交换反应.早在七十年代初,人们就发现杂多酸具有抗病毒活性[1,2].最近报道[NH4]18[NaSb9W21O88]·24H2O(结构代号为HPA-23)具有很高的抗爱滋病病毒活性,在法国已进入临床应用[3].但从分子水平研究杂多酸化合物抗病毒的机理.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报道.而作为病毒可以广义地看作由一个蛋白外壳包裹,内部则为核酸.爱滋病病毒同样由两层蛋白所包裹,与宿主细胞发生吸附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层包络蛋白(GP120)[4],该蛋白的活性组份是一个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T(Ala-Ser-Thr-Thr-Thr-Asn-Tyr-Thn)肽段[5].我们以容易得到的三肽一谷胱甘肽作为病毒包络蛋白的模拟物,用NMR方法研究杂多酸HPA-23与它的作用.结果表明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均以C末端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多酸 谷胱甘肽 hpa-23 NMR
下载PDF
多酸的细胞渗透作用和抗肿瘤研究
3
作者 周友亚 李铭岫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多酸 细胞渗透 抗肿瘤 作用 hpa-23
下载PDF
穴状型和Keggin型聚氧钨酸盐结构特征和抗HIV-1、抗癌活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曦 林爱琴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7年第2期22-27,共6页
目的综述无机穴状化合物(NH4)18[NaSb9W21O86]18-,和Keggin型聚氧钨酸盐作为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和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方法根据构效关系对HPA-23和Keggin型聚氧钨酸盐进行体内体外研究。结果标题化合物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中,... 目的综述无机穴状化合物(NH4)18[NaSb9W21O86]18-,和Keggin型聚氧钨酸盐作为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和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方法根据构效关系对HPA-23和Keggin型聚氧钨酸盐进行体内体外研究。结果标题化合物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中,对HIV-1反转录酶或人体肿瘤有抑制活性。结论:直接揭示其可做为抗癌抗病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氧酸盐 无机穴状聚锑钨氧酸盐 Keggin型聚钨氧酸盐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抗病毒活性 抗癌活性
下载PDF
电针“胰俞”穴对2型糖尿病大鼠HPA轴相关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高珊 李瑞 +3 位作者 田环环 裴恩实 曹昺焱 武燕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9-1105,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胰俞”穴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干预效果,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0只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对照组,余制造T2DM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2只大鼠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模型组(10只)、药... 目的:观察电针“胰俞”穴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干预效果,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70只雄性Wistar清洁级大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对照组,余制造T2DM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2只大鼠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模型组(10只)、药物组(10只)、电针肾俞组(11只)、电针脾俞组(10只)和电针胰俞组(11只)。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将大鼠固定于自制鼠袋中,不进行任何处理;药物组按大鼠体质量以格列美脲(10mL/kg)灌胃;各电针组分别取双侧“肾俞”、“脾俞”、“胰俞”穴电针治疗,选用连续波,频率15Hz,电流强度4~6mA。均20min/次,1次/日,5次/周,连续4周。于造模前及干预后连续4周,各组大鼠尾静脉采血,采用快速血糖仪法每周测量空腹血糖(FBG);末次干预结束,处死大鼠取血,取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采用比色法测定甘油三脂(TG)、胆回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放免法测定糖化血清蛋白(GSP)、胰岛素(FINS)、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含量。结果:干预4周后,除正常组大鼠体质量持续上升,模型组、药物组和各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均显著减轻(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脾俞组和电针胰俞组FBG明显降低(P〈0.05,P〈0.01),电针胰俞组FBG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肾俞组(均P〈0.05);电针胰俞组血清中TG、HDL-C、LDL-C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TG水平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肾俞组(均P〈0.05,P〈0.01),LDL—C水平明显低于电针肾俞组(P〈0.05);药物组、电针脾俞组和电针胰俞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P〈0.01),药物组ISI明显低于电针胰俞组(P〈0.05);电针胰俞组CRH水平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肾俞组(P〈0.05,P〈0.01),电针胰俞组CORT水平低于药物组和电针脾俞组(均P〈0.05)。结论;电针胰俞穴可能通过降低CORT的水平而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提高其胰岛素敏感指数、调节其血脂代谢水平,并缓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亢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DM大鼠 电针 胰俞穴 脾俞穴 肾俞穴 HPA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