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卒中的斑块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陈禹 沈龙山 +1 位作者 陈刘成 王震寰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8期46-53,共8页
目的:使用全脑管壁成像联合全脑灌注探寻引起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相关高危斑块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疑似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 目的:使用全脑管壁成像联合全脑灌注探寻引起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相关高危斑块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疑似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联合CT灌注检查,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或临床出现与MCA供血区域相关的特异性临床症状将其分为症状组(36例)和无症状组(24例),比较两组的斑块影像学特征、侧支循环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单因素和联合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与无症状组相比,症状组患者的斑块更长、重构指数更大、斑块强化程度更高、斑块位于上壁和(或)后侧的更多、偏心性斑块更多、侧支循环状态更差、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更大、相对达峰时间(rTTP)更大、相对剩余函数达峰时间(rTmax)更大。ROC曲线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低于4者联合诊断模型的AUC(0.911)。结论:HRMR-VWI联合CTP能够明确其在预测缺血性事件中的价值,优化基于MCA粥样硬化斑块、软脑膜侧支状态及脑灌注状态等风险因素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 血流动力学 大脑中动脉(MCA) 斑块 缺血性事件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芪龙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爱杰 和一帆 +3 位作者 王春业 于凌 董圣杰 张国伟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754-761,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技术探讨芪龙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等对症状性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因脑缺血...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技术探讨芪龙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等对症状性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因脑缺血性单侧肢体无力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行颈动脉HRMR-VWI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对照组)和西药联合芪龙胶囊治疗组(试验组),并于6个月后复查,比较两组的HRMR-VWI测量结果及血脂水平。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对照组18例、试验组14例。治疗后试验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07±0.38 vs.1.84±1.24,P=0.033)。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远端正常血管面积及重构指数增大,试验组最窄处管腔面积增大,两组脂核面积及甘油三酯均减小(P<0.05)。结论芪龙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可改善颈动脉斑块狭窄,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血管重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颈动脉易损斑块 芪龙胶囊
下载PDF
CE-MRA与磁共振管壁成像联合应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3
作者 尹伟 王馨蕊 +2 位作者 陈录广 周振 王敏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对比剂增强MRA与MR管壁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行3.0T HR-MRI多序列动脉瘤管壁成像的患者50例,共65例动脉瘤,其中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于检查前后行DSA检查,与DSA做比较... 目的探讨对比剂增强MRA与MR管壁成像技术联合应用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行3.0T HR-MRI多序列动脉瘤管壁成像的患者50例,共65例动脉瘤,其中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于检查前后行DSA检查,与DSA做比较,评估CE-MRA与MR-VWI对动脉瘤管腔形态学测量精准度;再对动脉瘤增强前后进行诊断分析,观察瘤壁情况以评估动脉瘤的不稳定性。结果 (1)21例行DSA检查的动脉瘤最大径均值为(12.35mm±8.57mm),CE-MRA和MRVWI在颅内动脉瘤最大径测量上的结果与在DSA上测量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81、0.118)。(2)65动脉瘤瘤体平均最大径为(6.9mm±6.1mm),动脉瘤管壁增厚及瘤壁增强率为41.54(27/65),瘤壁强化情况与瘤体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瘤体的增大,瘤壁强化率呈增高趋势。结论 CE-MRA与MR-VWI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不仅可以精准显示动脉瘤管腔的形态学结构,也可以较传统的MRA提供更多的瘤壁信息-如瘤壁的增厚强化、附壁血栓等,对颅内动脉瘤管壁的不稳定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9期3172-3174,共3页
缺血性脑卒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评估斑块易损性及成份、准确预测血管性事件发生和预后成为研究焦点。传统的血管内检查方法首... 缺血性脑卒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评估斑块易损性及成份、准确预测血管性事件发生和预后成为研究焦点。传统的血管内检查方法首选超声检查,进一步可行CTA、MRA或DSA等,但都无法明确斑块成份及稳定性。HRMR技术的产生使斑块评估进入新的时代,图像直观,方法简便。2011年最新研究提示一种弹性蛋白造影剂可更精确分析斑块各组成,使斑块评估进入分子影像学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hrmr 弹性蛋白造影剂(ESMA)
下载PDF
进展性双侧脑桥旁正中梗死1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张守成 蒋孝宗 +1 位作者 王永伟 李敬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12期2158-2160,共3页
脑桥梗死在缺血性脑梗死病例中占比约7%[1],脑桥旁正中梗死是脑桥梗死较为常见的类型。进展性双侧脑桥旁正中梗死临床非常少见,目前认为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入院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较入院时NIHSS≥4分。进展性脑... 脑桥梗死在缺血性脑梗死病例中占比约7%[1],脑桥旁正中梗死是脑桥梗死较为常见的类型。进展性双侧脑桥旁正中梗死临床非常少见,目前认为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入院后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较入院时NIHSS≥4分。进展性脑桥梗死者平均住院长达3周,73.4%转入康复中心,提示该类梗死易于致残,预后极差[2]。现介绍1例进展性双侧脑桥旁正中脑梗死病例的诊治经过及预后,旨在提醒临床医师早期识别、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双侧脑桥旁正中梗死 hrmr BAD
下载PDF
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1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6
作者 马红 张燕 +3 位作者 李文玲 成江 马薇 冯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826-828,共3页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是椎动脉的重要分支,其近端发出供应延髓的穿支血管,远端发出供应小脑半球的分支血管,PICA闭塞可以造成延髓及小脑半球的缺血或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PICA区梗死的病因机制... 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是椎动脉的重要分支,其近端发出供应延髓的穿支血管,远端发出供应小脑半球的分支血管,PICA闭塞可以造成延髓及小脑半球的缺血或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PICA区梗死的病因机制主要包括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病变、心源性栓塞和PICA原位分支动脉病变。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isolated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dissection,iPICA-D)也有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 小脑后下动脉 磁共振成像 壁内血肿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症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责任斑块、责任血管特征分析
7
作者 耿姿慧 康志雷 +2 位作者 王心颖 管铁岗 刘兵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延长症(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责任血管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142例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延长症(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责任血管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142例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检查。记录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责任斑块、责任血管特征,并比较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及不同责任血管重构情况患者一般资料、HRMR-VWI参数。结果 142例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中48例(33.8%)为易损斑块,其中28例患者的易损斑块位于基底动脉(BA)、20例患者的易损斑块位于椎动脉(VA);94例(66.2%)为稳定斑块,其中45例患者的稳定斑块位于BA、49例患者的稳定斑块位于VA。142例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中责任血管正性重构99例(69.7%),负性重构30例(21.1%),无重构13例(9.2%)。易损斑块患者BA直径、VA直径大于稳定斑块患者,BA高度评分、BA水平移位评分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负性重构患者BA直径、VA直径小于正性重构患者,BA高度评分、BA水平移位评分低于正性重构患者(P<0.05);无重构患者BA直径、VA直径小于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患者,BA高度评分、BA水平移位评分低于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患者(P<0.05)。结论 VBD合并后循环梗死患者以稳定斑块、责任血管正性重构多见,且易损斑块、责任血管正性重构患者VBD病情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后循环脑梗死 椎基底动脉延长症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斑块 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