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orescence Spectral Study on the Rhodamine B-I_3^-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 System and Its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1
作者 康彩艳 奚旦立 +1 位作者 蒋治良 高阳俊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6年第4期48-51,共4页
In acid medium, rhodamine B(RhB), rhodamine S(RhS), rhodamine 6G(RhG) and butyl rhodamine B(b-RhB) have a fluorescence peak at 580, 549, 553 and 580nm, respectively. BrO^-3 oxidizes excess I^- into I^-3 Rhodam... In acid medium, rhodamine B(RhB), rhodamine S(RhS), rhodamine 6G(RhG) and butyl rhodamine B(b-RhB) have a fluorescence peak at 580, 549, 553 and 580nm, respectively. BrO^-3 oxidizes excess I^- into I^-3 Rhodamine dyes combine I^-3 to form ion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s, resulting in fluorescence quenching at 580, 549, 553 and 580 rim, respectively.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intensit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BrO^-3 in the range of 0.020 4 - 0.710 μg/mL for RhB, 0.025 - 0. 512μg/mL for RhS, 0.025 - 0.260 μg/mL for RhG, 0.025 - 1.28μg/mL for b-RhB, respectively. In the four systems, RhB system has good stability and high sensitivity. Thus, a simple, sensitive fluorescence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rO^-3 in commercial bread additives and flour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sca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about 60 ran (RhB - I^-3) n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s and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nanoparticles and solution ar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amine dyes FLUORESCENCE rhodamine B-I^-3 association nanoparticle bromate.
下载PDF
Liver-specific drug delivery platforms: Ap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 被引量:1
2
作者 Jeffrey Barr Warner Steven Corrigan Guenthner +3 位作者 Josiah Everett Hardesty Craig James McClain Dennis Ray Warner Irina Andreyevna Kirpich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22年第36期5280-5299,共20页
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ALD)is a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major contributor to liver disease-related deaths worldwide.Despite its prevalence,there are few effective pharmacological options for the sev... 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ALD)is a common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d major contributor to liver disease-related deaths worldwide.Despite its prevalence,there are few effective pharmacological options for the severe stages of this disease.While much pre-clinical research attention is paid to drug development in ALD,many of these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have limitations such as poor pharmacokinetics,poor efficacy,or off-target side effects due to systemic administration.One means of addressing these limitations is through liver-targeted drug delivery,which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 different platforms including liposomes,polymeric nanoparticles,exosomes,bacteria,and adenoassociated viruses,among others.These platforms allow drugs to target the liver passively or actively,thereby reducing systemic circulation and increasing the‘effective dose’in the liver.While many studies,some clinical,have applied targeted delivery systems to other liver diseases such as viral hepatitis 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only few have investigated their efficacy in ALD.This review provides basic information on these liver-targeting drug delivery platforms,including their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efforts to apply them to the treatment of ALD in rodent models.We also discuss gaps in knowledge in the field,which when addressed,may help to increase the efficacy of novel therapies and better translate them to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targeted delivery nanoparticles Liposomes Polymeric nanoparticles Precision medicine Alcohol associated liver disease
下载PDF
Nischarin-siRNA delivered by polyethyleniminealginate nanoparticles accelerates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2
3
作者 Yue-min Ding Yu-ying Li +6 位作者 Chu Wang Hao Huang Chen-chen Zheng Shao-han Huang Yang Xuan Xiao-yi Sun Xiong Zhan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687-1694,共8页
A previous study by our group found that inhibition of nischarin promotes neurite outgrowth and neuronal regeneration in Neuro-2 a cells and primary cortical neurons.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 A previous study by our group found that inhibition of nischarin promotes neurite outgrowth and neuronal regeneration in Neuro-2 a cells and primary cortical neurons.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anomaterials have good prospects in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We proposed that small interfering RNA targeting nischarin(Nis-si RNA) delivered by polyethyleneimine-alginate(PEIALG) nanoparticles promoted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Direct microinjection of 5 μL PEI-ALG/Nis-si RNA into the spinal cord lesion area of spinal cord injury rats was performed.From day 7 after surgery,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rats from the PEI-ALG/Nis-si RNA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spinal cord injury group and PEI-ALG/Control-si RNA group.On day 21 after injection,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necrotic area was reduced in the PEI-ALG/Nis-si RNA group.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assay results confirmed successful inhibition of nischarin expression and increased protein expression of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 in the PEI-ALG/Nis-si RNA group.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complex of PEI-ALG nanoparticles and Nis-si RNA effectively suppresses nischarin expression,induces expression of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and accelerates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polyethylenimine alginate nanoparticles nischarin small interfering RNA necrotic area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 motor func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Phonopheresis Associated with Nanoparticle Gel from Phyllanthus amarus Relieves Pain by Reduc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Proinflammatory Markers in Adul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被引量:5
4
作者 Decha Pinkaew Kanokwan Kiattisin +2 位作者 Jiraporn Tocharus Pichaya Jumnongprakhon Pisittawoot Awoot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9期691-695,共5页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nd antioxidant levels among the knee osteoarthritis(OA)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ith Phyllanthus amarus(PP) by nanoparticle gel phonopho...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nd antioxidant levels among the knee osteoarthritis(OA)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with Phyllanthus amarus(PP) by nanoparticle gel phonophoresis. 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 parallel-group, clinical trial involving 30 subjects with mild-to-moderate degree of knee OA. The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to two groups using a computer-generated random numbers, and received conventional ultrasound therapy(control group, 15 cases) and PP(treatment group, 15 cases) once daily for 10 sessions. The pain was evaluated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Serum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 Nitric oxide(NO) was determined by modified Griess reagent. The antioxidant effects, including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nd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 were also measured by ELISA assay. Results: The VA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P<0.01).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NF-α and NO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1) after treatment. However,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SOD and TAC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 PP could alleviate knee pain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 systemic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in knee OA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nopheresis associated with nanoparticle GEL from PHYLLANTHUS amarus osteoarthritis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TIOXIDANTS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原文传递
三阴性乳腺癌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5
作者 罗晴 印永祥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26-433,共8页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因缺乏明显的标志物及有效的靶向治疗,是乳腺癌亚型中侵袭性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癌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因缺乏明显的标志物及有效的靶向治疗,是乳腺癌亚型中侵袭性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癌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TME中占比最高的免疫细胞。TAMs可以极化为抑制肿瘤的M1型和促进肿瘤的M2型TAMs,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M1型TAMs通过促进炎症和免疫反应发挥抗肿瘤活性。M2型TAMs通常表达高水平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蛋白酶,支持其致癌功能。TAMs在TNBC中的作用机制正在被阐明。纳米药物载体的抗肿瘤作用可以促进M2型向M1型TAMs转化或直接靶向M2型TAMs从而杀伤癌细胞。未来靶向TAMs可能成为TNBC辅助治疗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肿瘤微环境 纳米颗粒
下载PDF
[AuI4]^--RDG^+缔合物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增强与荧光猝灭 被引量:11
6
作者 蒋治良 刘绍璞 +2 位作者 江洪流 唐平生 尹传磊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33-1136,共4页
在 0 .2 mol/L HCl介质中 ,罗丹明 6 G( RDG)分别在 5 2 0和 5 5 0 nm处有 1个吸收峰和荧光峰。当有Au( )和 KI存在时 ,Au( )与 I-形成 Au I- 4 ,Au I- 4 与 RDG+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 ( Au I4) RDG缔合物分子。 ( Au I4) RD... 在 0 .2 mol/L HCl介质中 ,罗丹明 6 G( RDG)分别在 5 2 0和 5 5 0 nm处有 1个吸收峰和荧光峰。当有Au( )和 KI存在时 ,Au( )与 I-形成 Au I- 4 ,Au I- 4 与 RDG+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 ( Au I4) RDG缔合物分子。 ( Au I4) RDG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 ( ( Au I4) RDG) n 纳米微粒 ,在6 0 0 nm产生 1个特征共振散射峰 ,并且 5 5 0 nm荧光峰和 5 2 0 nm吸收峰降低。当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 ,体系的红紫色和共振散射峰消失 ,吸收峰和荧光峰恢复 ,由于乙醇致使 ( ( Au I4) RDG) n 纳米微粒分解为( Au I4) RDG分子。研究结果表明 ,红紫色 ( ( Au I4) RDG) n 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其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产生特征共振散射峰和减色效应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I4]-RDG^+缔合物 纳米微粒体系 共振散射增强 荧光猝灭 减色效应 罗丹明6G 碘化金 共振散射光谱 吸收光谱
下载PDF
I_3^-丁基罗丹明B缔合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梁爱惠 蒋治良 +1 位作者 李振中 康彩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17-1220,共4页
采用共振散射光谱、荧光光谱、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 ,研究了I-3 丁基罗丹明B(BRhB) 0 0 8mol/LHCl体系。结果表明 ,BRhB在 5 85nm有 1个吸收峰 ,在 5 80nm处有 1个荧光峰 ,在 5 70nm处有 1个同步荧光峰。当BRhB与I-3 ... 采用共振散射光谱、荧光光谱、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 ,研究了I-3 丁基罗丹明B(BRhB) 0 0 8mol/LHCl体系。结果表明 ,BRhB在 5 85nm有 1个吸收峰 ,在 5 80nm处有 1个荧光峰 ,在 5 70nm处有 1个同步荧光峰。当BRhB与I-3 存在时 ,二者形成粒径约 6 0nm的缔合纳米微粒 ,在 4 2 0、5 30和 6 0 5nm处产生 3个共振散射 (RS)峰 ;而在 5 80nm处荧光峰猝灭、5 85nm处吸收峰降低。碘 (I)浓度在 2 0× 10 -7~ 4 0×10 -7mol/L范围内与共振散射光强度成线性关系。光谱和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 ,BRhB I-3 缔合纳米微粒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体系荧光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2 丁基罗丹明B 缔合纳米微粒 荧光猝灭 共振散射 痕量分析
下载PDF
小檗碱-四苯硼钠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邹节明 江洪流 +1 位作者 王力生 蒋治良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30-533,共4页
目的 研究 (小檗碱 四苯硼钠 ) n 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与共振Rayleigh散射之间的关系 ,建立测定小檗碱的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分析新方法。方法 采用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法、吸收光谱和透射电镜研究四苯硼钠(TPB)与盐酸小檗碱 (BB)的... 目的 研究 (小檗碱 四苯硼钠 ) n 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与共振Rayleigh散射之间的关系 ,建立测定小檗碱的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分析新方法。方法 采用共振Rayleigh散射光谱法、吸收光谱和透射电镜研究四苯硼钠(TPB)与盐酸小檗碱 (BB)的缔合反应。结果 在pH 5 0NaAc HAc缓冲溶液中 ,TPB与BB结合形成的 (BB TPB) n 缔合纳米微粒在 4 70nm处产生一个共振Rayleigh散射 (RRS)峰。建立了测定 0 0 6~ 5 2 8mg·L- 1 盐酸小檗碱的RRS新方法 ,检出限为 2 6 μg·L- 1 。结论 通过TPB- 与BB+ 和Ag+ 反应形成可用透射电镜观测的 (BBjAgp TPBj +p) h 复合缔合纳米微粒 ,证实了固液界面的形成是导致其共振Rayleigh散射光增强的充分必要条件。建立的RRS新方法可用于中成药中微量小檗碱的测定 ,具有灵敏度高 ,试样用量少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 四苯硼钠 缔合纳米微粒 共振Rayleigh散射
下载PDF
钙化性纳米微粒致肾结石大鼠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骨桥蛋白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杰 粟宏伟 +3 位作者 刘鑫 庞宇 朱智 王春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6,共6页
目的在建立钙化性纳米微粒(CNPs)致大鼠肾结石模型的过程中,检测大鼠不同时间尿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骨桥蛋白(OP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初步分析CNPs致肾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肾结石患者... 目的在建立钙化性纳米微粒(CNPs)致大鼠肾结石模型的过程中,检测大鼠不同时间尿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骨桥蛋白(OP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初步分析CNPs致肾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肾结石患者术中所得结石培养出CNPs,制成CNPs混悬液。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CNPs诱石组(A组)和空白对照组(B组)。通过鼠尾静脉注射CNPs感染大鼠,分别于注射后4 h、12 h、24 h、1周、2周及8周用代谢笼收集大鼠尿液,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大鼠各时间尿液中NGAL、OPN、MCP-1的含量。于注射CNPs后1、2和8周分批次处死大鼠,肾脏组织HE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其结晶的形成及病理改变,对照分析结晶的形成与大鼠尿液中NGAL、OPN、MCP-1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在注射CNPs后4 h,与B组比较,A组的NGAL水平显著增高(P<0.05),2周时A组的OPN、MCP-1水平开始大幅度升高(P<0.05),8周时A组的NGAL、OPN、MCP-1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1周时,A组肾脏组织可见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样变性,肾小管内未见钙盐晶体沉积;2周时,A组肾小管内可见少量钙盐晶体沉积,伴有少数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和颗粒样变性;2周后肾小管内钙盐晶体的沉积量与NGAL、OPN、MCP-1的含量呈正相关;8周时,A组肾小管内可见大量钙盐晶体沉积,伴有广泛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病理改变程度与NGAL的含量呈正相关;B组肾脏组织未见钙盐沉积和病理改变。结论大鼠感染CNPs 4 h后即肾小管上皮细胞开始受到损伤,并且损伤程度与NGAL水平呈正相关。2周后肾小管内开始出现钙盐晶体的黏附和聚集,单核-巨噬细胞和OPN参与其黏附和聚集过程,并且钙盐晶体的沉积量随损伤程度加重也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钙化性纳米微粒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骨桥蛋白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福贵 董晓臣 贺继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0-101,108,共3页
在过硫酸钾/亚硫酸钠(K2S2O8/Na2SO3)催化作用下,利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合成丙烯酰胺、阳离子单体与取代乙烯基单体共聚疏水缔合衍生物,产物粒子均匀,直径60~80 nm。研究了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不同用量、配比以及水相中分散剂、稳定剂、成... 在过硫酸钾/亚硫酸钠(K2S2O8/Na2SO3)催化作用下,利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合成丙烯酰胺、阳离子单体与取代乙烯基单体共聚疏水缔合衍生物,产物粒子均匀,直径60~80 nm。研究了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不同用量、配比以及水相中分散剂、稳定剂、成乳剂的用量对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 聚丙烯酰胺 合成 纳米粒子 相对分子质量
下载PDF
HSA-磷钼杂多酸缔合纳米微粒体系荧光猝灭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袁伟恩 蒋治良 潘宏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70-974,共5页
在 pH 7 4 0的Tris HCl缓冲溶液中 ,磷钼杂多酸 (PMA)呈浅黄色 ,在可见光区没有明显的吸收峰 ;人血清白蛋白 (HSA)呈无色 ,在可见光区也没有明显的吸收峰 ,但在 35 0nm处有一荧光峰。当有PMA存在时 ,HSA与PMA形成缔合纳米微粒 ,HSA PMA... 在 pH 7 4 0的Tris HCl缓冲溶液中 ,磷钼杂多酸 (PMA)呈浅黄色 ,在可见光区没有明显的吸收峰 ;人血清白蛋白 (HSA)呈无色 ,在可见光区也没有明显的吸收峰 ,但在 35 0nm处有一荧光峰。当有PMA存在时 ,HSA与PMA形成缔合纳米微粒 ,HSA PMA缔合纳米微粒的粒径约为 80nm。经研究发现HSA对PMA有增色和减色效应 ,PMA对HSA有荧光猝灭作用 ;PMA对色氨酸 (Trp)和酪氨酸 (Tyr)也有一定的荧光猝灭作用 ,但这两种荧光猝灭机理不同 ,且没有形成缔合纳米微粒。PMA对色氨酸 (Trp)和酪氨酸的荧光猝灭作用主要是由于PMA在发射波长范围内存在一定的分子吸收 ,即通常所报道过的能量转移所至。研究结果表明 ,HSA PMA缔合纳米微粒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该体系的荧光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血清白蛋白 磷钼杂多酸 缔合纳米微粒体系 荧光猝灭 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 共振散射效应
下载PDF
大豆亲脂蛋白热诱导解离缔合及自组装纳米颗粒表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冰玉 刘琳琳 +3 位作者 石彦国 朱秀清 张娜 曾剑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6-354,共9页
大豆亲脂蛋白(SLP)是解决大豆分离蛋白水合特性和界面特性等功能特性问题的关键。采用多光谱、热分析和凝胶电泳等技术研究了大豆亲脂蛋白热诱导解离缔合行为,并对其自组装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显示,80~90℃是SLP热处理过渡带,在热处... 大豆亲脂蛋白(SLP)是解决大豆分离蛋白水合特性和界面特性等功能特性问题的关键。采用多光谱、热分析和凝胶电泳等技术研究了大豆亲脂蛋白热诱导解离缔合行为,并对其自组装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显示,80~90℃是SLP热处理过渡带,在热处理温度低于80℃时,SLP能基本保持天然构象而无显著性变化,在热处理温度高于90℃时,SLP二级构象发生显著性改变。在90℃处理20 min时,SLP蛋白分子结构解聚,且伸展至最大程度,表面疏水性增加,随后自组装形成粒径约为110 nm的稳定单分布纳米颗粒体系。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解离的亚基通过二硫键和疏水相互作用重新聚集成中间聚集体,导致分子间聚集程度增大、构象稳定性增强。本研究可为SLP专用大豆蛋白粉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亲脂蛋白 解离缔合行为 自组装纳米颗粒 热诱导
下载PDF
磁性纳米Fe_3O_4对卵巢癌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姜智 陈宝安 +11 位作者 吴强 夏国华 张宇 高峰 洪铁艳 徐翠荣 程坚 李国宏 陈文姬 刘莉洁 李小毛 王雪梅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58-1162,共5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认为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卵巢癌化疗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磁性纳米Fe3O4颗粒对卵巢癌细胞(SKOV3/DDP)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的关系。方法:将卵巢癌细胞的耐药株SKOV3/DDP分... 背景与目的:目前认为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卵巢癌化疗失败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磁性纳米Fe3O4颗粒对卵巢癌细胞(SKOV3/DDP)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的关系。方法:将卵巢癌细胞的耐药株SKOV3/DDP分为对照组、顺铂组(DDP组)、磁性纳米Fe3O4颗粒组(Fe3O4-MNPs组)、DDP+磁性纳米Fe3O4颗粒组(DDP+Fe3O4-MNPs组)4个组,用MTT比色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细胞内顺铂的含量,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Survivin mRNA在SKOV3/DDP中的表达。结果:Fe3O4-MNPs组细胞耐药性的逆转倍数为2.259。DDP+Fe3O4-MNPs组细胞凋亡率[(42.1±5.6)%vs.(26.9±4.1)%]及细胞内铂含量[(0.074±0.006)μmol/Lvs.(0.057±0.003)μmol/L]均高于DDP组(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Fe3O4-MNPs组细胞bcl-2、survivin mRNA表达均低于DDP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性纳米Fe3O4颗粒可逆转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抗凋亡基因bcl-2和survivin 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Fe3O4颗粒 卵巢肿瘤 SKOV3/DDP细胞 耐药 逆转 凋亡相关基因
下载PDF
罗丹明B-PdI_4^(2-)缔合纳米粒子体系的极谱猝灭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治良 刘绍璞 邹彩霞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4-37,共4页
罗丹明B(RhB)在 1 0mmol/LH2 SO4 中于 -0 5 9V处产生 1个单扫描极谱波 ;当有PdI2 -4 存在时 ,PdI2 -4 与RhB+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PdI4 2RhB缔合物分子 ;PdI4 2RhB缔合分子间由于较强的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力可形成紫红色的... 罗丹明B(RhB)在 1 0mmol/LH2 SO4 中于 -0 5 9V处产生 1个单扫描极谱波 ;当有PdI2 -4 存在时 ,PdI2 -4 与RhB+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PdI4 2RhB缔合物分子 ;PdI4 2RhB缔合分子间由于较强的范德华力和疏水作用力可形成紫红色的、尺寸约为 2 0nm的 (PdI4 2RhB) n 纳米微粒 ,在 4 70nm处产生 1个同步散射峰 ,在 5 2 0nm处产生 1个特征共振散射峰 ;而在 -0 5 9V处的极谱峰降低。一些水溶性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酮等的加入可使紫红色的 (PdI4 2RhB) n 纳米微粒分解为红色PdI4 2RhB分子 ,体系的同步散射峰和共振散射峰消失 ,极谱峰和同步荧光峰增强 ,颜色恢复。紫红色 (PdI4 2RhB) 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 缔合纳米粒子体系 极谱猝灭效应 共振散射 极谱分析 碘化 镉离子
下载PDF
丁基罗丹明B-AuI_4^-缔合纳米粒子体系的极谱猝灭效应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国顺 杨明媚 +2 位作者 蒋治良 李廷盛 罗杨合 《贵金属》 CAS CSCD 2003年第4期9-15,共7页
在 0 1mol/LH2 SO4介质中 ,丁基罗丹明B(RBB)在 - 0 5 9伏产生 1个单扫描极谱峰。当有AuI4- 存在时 ,AuI4- 与RBB+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AuI4- 2RBB缔合物分子。AuI4- 2RBB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紫红色的 (... 在 0 1mol/LH2 SO4介质中 ,丁基罗丹明B(RBB)在 - 0 5 9伏产生 1个单扫描极谱峰。当有AuI4- 存在时 ,AuI4- 与RBB+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AuI4- 2RBB缔合物分子。AuI4- 2RBB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紫红色的 (AuI4-RBB) n 纳米微粒 ,在 470nm处产生 1个瑞利散射峰 ,在 61 0nm处产生 1个共振瑞利散射峰 ;而在 - 0 5 9伏处的极谱峰降低。这是由于该紫红色复合纳米微粒形成所致。当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 ,体系的瑞利散射峰和共振瑞利散射峰消失 ,极谱峰、同步荧光峰和颜色恢复 ,由于乙醇而致使紫红色的 (AuI4-RBB) n 纳米微粒分解为红色AuI4-RBB分子。研究结果表明 ,紫红色 (AuI4-RBB) n 纳米粒子的形成是其极谱猝灭和共振瑞利散射效应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罗丹明B 纳米微粒 极谱猝灭 共振瑞利散射
下载PDF
(PtI_6-2RDG)_n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共振散射、荧光猝灭和减色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芳 蒋治良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02年第3期147-152,共6页
在 0 .0 2mol LHCl介质中 ,罗丹明 6G(RDG)分别在 5 30nm和 5 5 0nm处有一个吸收峰和荧光峰 .PtI2 -6与RDG+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PtI6 2RDG缔合物分子 .PtI6 2RDG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 (PtI6 2RDG) n... 在 0 .0 2mol LHCl介质中 ,罗丹明 6G(RDG)分别在 5 30nm和 5 5 0nm处有一个吸收峰和荧光峰 .PtI2 -6与RDG+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形成疏水性的PtI6 2RDG缔合物分子 .PtI6 2RDG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 (PtI6 2RDG) n 缔合纳米微粒 ,其粒径为 40nm ,在 40 0nm、470nm和 5 90nm产生 3个共振散射峰 ,其中40 0nm和 5 90nm处的 2个峰为其特征共振散射峰 .5 5 0nm荧光峰和 5 30nm吸收峰的降低是由于纳米微粒形成后 ,只有裹露在 (PtI6 2RDG) n 纳米微粒界面的RDG荧光分子才能吸收激发光子跃迁到激发态 ,进而返回基态产生荧光 ,而体相的RDG荧光分子无法与激发光作用产生荧光 ,即与激发光作用的RDG分子数大为降低 .当该纳米微粒体系加入乙醇后 ,由于乙醇致使 (PtI6 2RDG) n 纳米微粒分解为PtI6 2RDG分子 ,体系的红紫色和共振散射峰消失 ,吸收峰和荧光峰恢复 .研究结果表明 ,红紫色 (PtI6 2RDG) n 纳米微粒的形成是其共振散射增强、荧光猝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I6-2RDG缔合分子 (PtI6-2RDG)n缔合纳米微粒 共振散射 荧光猝灭 减色效应
下载PDF
HSA-硅钨杂多酸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荧光猝灭
17
作者 罗杨合 蒋治良 +2 位作者 袁伟恩 潘宏程 唐国顺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33-836,共4页
在 pH =7 4 0Tris缓冲溶液中 ,硅钨杂多酸 (SiW )在 2 6 0nm有 1吸收峰 ;人血清白蛋白 (HSA)在35 0nm处有 1荧光峰。当HSA与SiW存在时 ,二者形成粒径约 5 0nm的缔合纳米微粒 ,导致 4 70nm处瑞利散射 (RS)光信号增强及 35 0nm处荧光猝灭... 在 pH =7 4 0Tris缓冲溶液中 ,硅钨杂多酸 (SiW )在 2 6 0nm有 1吸收峰 ;人血清白蛋白 (HSA)在35 0nm处有 1荧光峰。当HSA与SiW存在时 ,二者形成粒径约 5 0nm的缔合纳米微粒 ,导致 4 70nm处瑞利散射 (RS)光信号增强及 35 0nm处荧光猝灭。RS光谱和透射电镜研究结果表明 ,HSA SiW缔合纳米微粒和界面的形成是导致体系荧光猝灭和RS增强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钨杂多酸 人血清白蛋白 缔合纳米微粒 荧光猝灭 瑞利散射
下载PDF
小檗碱-[AuI_4]^-缔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吸收光谱研究及分析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力生 邹节明 +2 位作者 蒋治良 廖祖荷 潘宏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640-1642,共3页
在 0 0 0 8mol·L-1HCl介质中 ,Au(Ⅲ )与I-形成 [AuI4]-;[AuI4]-和小檗碱 (BB)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形成疏水性的 (AuI4 BB)缔合物分子。由于 (AuI4 BB)缔合物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橙黄色 (AuI4 BB) n 缔... 在 0 0 0 8mol·L-1HCl介质中 ,Au(Ⅲ )与I-形成 [AuI4]-;[AuI4]-和小檗碱 (BB)通过静电引力作用形成疏水性的 (AuI4 BB)缔合物分子。由于 (AuI4 BB)缔合物分子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而生成橙黄色 (AuI4 BB) n 缔合纳米微粒 ,在 5 2 0nm处产生一个共振散射峰 ;其吸收峰仍位于 [AuI4]-的吸收峰 35 0nm处 ,但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光度增大。在选定条件下 ,BB浓度在 0 8× 10 -6~ 2 0× 10 -6mol·L-1范围内与A450nm 呈线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AuI4 BB) n 缔合纳米微粒的形成是产生共振散射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BB) 缔合纳米微粒 分光光度法 共振散射效应 吸光度 中药 黄连 黄柏
下载PDF
靶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汉 刘艳红 +2 位作者 殷婷婕 周建平 霍美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5,共6页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AFs)是肿瘤微环境(TME)中最主要的基质细胞,可通过旁分泌、直接的细胞-细胞接触、免疫调控和胞外基质重塑等方式,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产生重要影响,是目前广为关注的抗肿瘤新靶点。在分析TAFs在肿瘤的分布位...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AFs)是肿瘤微环境(TME)中最主要的基质细胞,可通过旁分泌、直接的细胞-细胞接触、免疫调控和胞外基质重塑等方式,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产生重要影响,是目前广为关注的抗肿瘤新靶点。在分析TAFs在肿瘤的分布位置及独有的生物学表达基础上,对目前已报道的TAFs靶向制剂进行详细的综述和分析,以期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酶激活式前药 纳米粒 TAFs靶向治疗
下载PDF
携肠球菌Ace抗原的铁蛋白纳米粒制备与免疫效果检测
20
作者 和春昊 金钺 +5 位作者 张晨昕 郭珍珍 李滨洲 吴秋玲 王亚宾 陈丽颖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8-642,共5页
为制备携肠球菌胶原蛋白黏附素Ace抗原表位的铁蛋白纳米颗粒,并评价其免疫效果,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Ace抗原表位,合成相应的基因片段,分别构建含有相应抗原表位基因与铁蛋白H亚基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同时构建融合表达Ace蛋白和H亚基... 为制备携肠球菌胶原蛋白黏附素Ace抗原表位的铁蛋白纳米颗粒,并评价其免疫效果,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Ace抗原表位,合成相应的基因片段,分别构建含有相应抗原表位基因与铁蛋白H亚基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同时构建融合表达Ace蛋白和H亚基的质粒pET-32a-ace-H,分别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融合表达。利用Western blot鉴定各重组融合蛋白的反应原性,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目的蛋白表征。用重组铁蛋白纳米颗粒分别制备免疫原进行家兔接种试验,并定期检测家兔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正确构建了6个Ace蛋白抗原表位基因与H亚基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ET-32a-ace1-H^pET-32a-ace6-H,其中pET-32a-ace1-H、pET-32a-ace3-H、pET-32a-ace5-H和pET-32a-ace6-H为可溶性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可溶性表达的4种融合蛋白均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透射电镜图像显示,4种融合蛋白均形成了具有中空结构的铁蛋白纳米笼,其直径与天然铁蛋白类似;而融合蛋白Ace-H纳米笼没有中空结构,且直径比天然铁蛋白大。家兔免疫试验结果显示,6种融合蛋白均在家兔体内诱导产生了特异性抗体,而且,携带单个Ace表位的铁蛋白纳米颗粒Ace1-H、Ace3-H、Ace5-H与携带多表位的Ace重组蛋白以及Ace-H纳米颗粒相比,其诱导的抗体效价和消长规律均一致,其中以铁蛋白纳米粒Ace5-H的免疫效果为最佳。本研究结果表明铁蛋白纳米颗粒能有效增强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有望作为候选表位疫苗佐剂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胶原蛋白黏附素 铁蛋白 纳米颗粒 表位疫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