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ydrus-1D模型的大安灌区旱田灌溉入渗补给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卞建民 李育松 +1 位作者 胡昱欣 李宏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1-195,共5页
以吉林省大安灌区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借助Hydrus-1D模型,模拟分析了旱田(玉米地)灌溉条件下地下水入渗补给过程。结果表明:模拟期间蒸散发动态变化较大,蒸腾量约为蒸发量的2.18倍,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分蒸腾损失... 以吉林省大安灌区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借助Hydrus-1D模型,模拟分析了旱田(玉米地)灌溉条件下地下水入渗补给过程。结果表明:模拟期间蒸散发动态变化较大,蒸腾量约为蒸发量的2.18倍,玉米生育期内,土壤水分蒸腾损失约占蒸散发消耗的79.74%,蒸散发在作物生长旺季以蒸腾为主,其它时段则以蒸发为主;旱田灌溉条件下,降水灌溉大量入渗形成土壤水,土壤水与地下水发生双向的、动态的水量频繁交换,模拟中地下水入渗补给量约为33.63 mm,入渗比为5.21%,其与研究区细密的包气带介质岩性有关。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旱田灌溉合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安灌区 hydrus -1D 模型 旱田灌溉 入渗补给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
2
作者 黄强 王宇 +5 位作者 江渊 梁道斌 黄锐洁 秦小超 潘燕妮 和鹰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1-24,29,共5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其分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确诊组(血或组织液培育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简称A组(62例),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临床诊断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诊断],简称B组(58例)。检测患者(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的(1-3)-β-D葡聚糖和PCT水平均高于B组,CD4^(+)T淋巴细胞个数低于B组(P<0.05);(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为0.933,(1-3)-β-D葡聚糖单独检测的AUC是0.812,PCT单独检测的AUC为0.883,CD4^(+)T淋巴细胞单独检测的AUC是0.810,(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皆优于三项单独检测,表明(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皆优于单一指标诊断,且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2.43%和0.580,均高于三项单独检测。结论(1-3)-β-D葡聚糖联合PCT和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对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帮助医生分析出高危风险患者,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也承担预后效果的判断依据,对治疗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PCT CD4^(+)T淋巴细胞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下载PDF
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与老年急性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肺功能的关系
3
作者 李红 孙惠 王龙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0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表面活性蛋白-A(SP-A)、表面活性蛋白-D(SP-D)、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微小核糖核酸-21(miR-21)与老年急性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及肺功能的关系,以提高AE-IPF早期诊断率、防范误诊的发... 目的 探讨血清表面活性蛋白-A(SP-A)、表面活性蛋白-D(SP-D)、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微小核糖核酸-21(miR-21)与老年急性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及肺功能的关系,以提高AE-IPF早期诊断率、防范误诊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老年AE-IPF患者80例为AE-IPF组,另选择同期就诊的80例老年稳定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为IPF组及50例体检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1 min最大自主通气量(MVV)、1 min最大自主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分析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诊断AE-IPF的价值;分析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IPF组、AE-IPF组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高于对照组,且AE-IPF组高于IPF组(P<0.05)。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诊断AE-IPF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6、0.882、0.890、0.793、0.783,敏感度分别为0.800、0.825、0.800、0.763、0.813。AE-IPF组、IPF组FEV1、FEV1/FVC、FEV1%pred、MVV、MVV%pred、DLCO%pred均低于对照组,AE-IPF组低于IPF组(P<0.05)。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与FEV1、FEV1/FVC、FEV1%pred、MVV、MVV%pred、DLCO%pred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 检测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表达情况可提高AE-IPF早期诊断率,防范误诊误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急性加重 表面活性蛋白-d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1秒用力呼气容积 1 min最大自主通气量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下载PDF
血清sTLT-1、SP-D、NF-κB水平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4
作者 王晓林 李静 +2 位作者 范志强 佟庆 黄艳丽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2期1781-1785,共5页
目的 探究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表面活性蛋白-D(SP-D)、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4月—2023年4月来我院就诊脓毒症患者36例作为脓毒症组,选择... 目的 探究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sTLT-1)、表面活性蛋白-D(SP-D)、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4月—2023年4月来我院就诊脓毒症患者36例作为脓毒症组,选择同期脓毒症并ALI患者80例作为ALI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血清sTLT-1、SP-D、NF-κB水平、APACHEⅡ评分、LIPS评分。ALI组患者根据1个月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n=32)和存活组(n=48)。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一般资料、血清sTLT-1、SP-D、NF-κB水平、APACHEⅡ评分、LIPS评分,分析ALI组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及血清学sTLT-1、SP-D、NF-κB指标对ALI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ALI组患者的sTLT-1、SP-D、NF-κB、APACHEⅡ评分、LIPS评分均高于脓毒症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I患者中死亡组及存活组的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吸烟例数及B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I患者中死亡组血清sTLT-1、SP-D、NF-κB、APACHEⅡ评分、LIPS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sTLT-1、SP-D、NF-κB、APACHEⅡ评分、LIPS评分是AL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sTLT-1、SP-D、NF-κB联合诊断ALI预后不良的AUC为0.914,均高于单一sTLT-1、SP-D、NF-κB的0.832、0.796、0.816。结论 血清sTLT-1、SP-D、NF-κB水平与脓毒症ALI的发生及发展相关,同时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联合检测sTLT-1、SP-D、NF-κB三项指标有助于指导ALI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样转录因子-1 表面活性蛋白-d 核转录因子-ΚB 预后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少锋 李丹青 +2 位作者 杜凡 魏志强 王海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114-1117,1123,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者分为SP组(124例)和对照组(133例)。比较两组血清SP-D、HMGB1和NLR水平。记录SP组患者28 d内预后情况,根据28 d内生存情况将SP组患者分为生存组(104例)和病死组(2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术后SP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SP-D及HMGB1对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SP组血清SP-D及HMGB1和NLR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死组NLR、SP-D及HMGB1水平高于生存组(均P<0.05)。NLR、SP-D及HMGB1是食管癌术后SP患者病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NLR、SP-D及HMGB1预测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744、0.763、0.715,而三者联合检测的AUC更高(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SP患者NLR、SP-D及HMGB1水平升高,且与患者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升对患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重症肺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预后
下载PDF
基于改进事件触发与1-D CNN的MMC冗余子模块开路故障实时诊断策略
6
作者 庄凯 谢建峰 +2 位作者 罗辞勇 刘承鑫 顾亦超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5-67,共13页
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中存在大量的子模块(SM),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引入了具有容错能力的新型冗余SM,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事件触发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 CNN)的MMC冗余SM开路故障实时诊断... 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中存在大量的子模块(SM),其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引入了具有容错能力的新型冗余SM,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事件触发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 CNN)的MMC冗余SM开路故障实时诊断策略。首先,选定MMC中特定SM构成的集成单元的电容电压作为事件触发对象,大大减少了传统诊断策略中需要观测的电容数量;其次,从有效地减少计算负担角度出发,改进事件触发流程,并结合1-D CNN算法有条件地对集成单元电容电压和桥臂电流波动情况分别进行检测,构建出MMC故障实时诊断系统;最后,综合考虑故障集成单元与故障桥臂位置定位出开路SM,进而完成新型冗余SM条件下MMC的容错运行。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的19电平MMC模型,验证了所提实时诊断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d CNN 新型冗余SM 开路故障 事件触发 故障实时诊断
下载PDF
Parameterization, sensitivity, and uncertainty of 1-D thermodynamic thin-ice thickness retrieval
7
作者 Tianyu Zhang Mohammed Shokr +5 位作者 Zhida Zhang Fengming Hui Xiao Cheng Zhilun Zhang Jiechen Zhao Chunlei M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7期93-111,共19页
Retrieval of Thin-Ice Thickness(TIT)using thermodynamic modeling is sensitive to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coded in the model)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easured input variables.This article ex... Retrieval of Thin-Ice Thickness(TIT)using thermodynamic modeling is sensitive to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coded in the model)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measured input variables.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eviation of the classical model’s TIT output when using different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output to the ice thickness.Moreover,it estimates the uncertainty of the output in response to the uncertainties of the input variables.The parameterized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clude atmospheric longwave emissivity,air density,specific heat of air,latent heat of ice,conductivity of ice,snow depth,and snow conductivity.Measured input parameters include air temperature,ice surface temperature,and wind speed.Among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st deviation is caused by adjusting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snow conductivity and depth,followed ice conductivity.The sensitivity of the output TIT to ice thickness is highest when using parameterization of ice conductivity,atmospheric emissivity,and snow conductivity and depth.The retrieved TIT obtained using each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validated using in situ measurements and satellite-retrieved data.From in situ measurements,the uncertainties of the measured air temperature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re found to be high.The resulting uncertainties of TIT are evaluated using perturbations of the input data selected based on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he measurement erro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uncertainty of TIT to air temperature,surface temperature,and wind speed uncertainty is around 0.09 m,0.049 m,and−0.005 m,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tic sea ice 1-d thermodynamic ice model thin-ice thickness sea ice parameterization
下载PDF
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的HYDRUS-1D预测模型——以某焦化项目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邓强伟 《四川环境》 2018年第2期45-49,共5页
以某地区焦化项目为研究对象,根据工程分析结果,利用HYDRUS-1D软件构建该项目酚氰废水处理站调节池渗漏液中典型的污染物挥发酚在包气带中的运移模型,预测挥发酚在包气带中的垂直迁移,计算出挥发酚通过包气带到达地下水面的时间和浓度值... 以某地区焦化项目为研究对象,根据工程分析结果,利用HYDRUS-1D软件构建该项目酚氰废水处理站调节池渗漏液中典型的污染物挥发酚在包气带中的运移模型,预测挥发酚在包气带中的垂直迁移,计算出挥发酚通过包气带到达地下水面的时间和浓度值,为项目的地下水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预测提供起始时间和初始浓度值,同时为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源强和污染场地修复治理等环境保护工程提供有力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溶质运移 包气带 hydrus-1D
下载PDF
利用HYDRUS—1D模拟积水条件下水盐运移 被引量:2
9
作者 孙毅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年第5期92-94,共3页
利用HYDRUS—1D模型对积水条件下的水盐入渗和再分布过程进行模拟,结果发现湿润锋、含水率和盐分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相关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的值分别为0.99、0.95、0.94;4.1 cm、0.000 2 cm3/cm3、0.21 mS/cm,这些结果说明... 利用HYDRUS—1D模型对积水条件下的水盐入渗和再分布过程进行模拟,结果发现湿润锋、含水率和盐分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相关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的值分别为0.99、0.95、0.94;4.1 cm、0.000 2 cm3/cm3、0.21 mS/cm,这些结果说明该模型可以模拟积水条件下的水盐运移,为设计合理的灌水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us1D模型 积水入渗 再分布 相关系数 均方根误差 灌水量
下载PDF
基于Hydrus-1D的包气带污染物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斌 陈建东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35-39,共5页
自然条件下,土壤表层污染物随降雨入渗是污染包气带及地下水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河北省廊坊市某化工园区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取样及室内试验获取土壤参数,刻画包气带剖面概念模型,利用Hydrus-1D软件预测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范围和迁... 自然条件下,土壤表层污染物随降雨入渗是污染包气带及地下水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河北省廊坊市某化工园区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取样及室内试验获取土壤参数,刻画包气带剖面概念模型,利用Hydrus-1D软件预测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范围和迁移趋势,具有极强的便利性,为非饱和带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染物迁移过程中,受土壤自净作用影响,最大迁移距离为15.5 m,未穿过包气带污染含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us-1D 包气带 污染物运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价值
11
作者 邵碧波 刘思佳 李益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01-0004,共4页
探讨在针对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中使用血浆(1-3)-β-D葡聚糖能够产生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2月因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于医院寻求医疗干预的新生儿总共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对象记为1组;另外选取60例健康... 探讨在针对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中使用血浆(1-3)-β-D葡聚糖能够产生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2月因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于医院寻求医疗干预的新生儿总共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对象记为1组;另外选取60例健康婴儿作为2组;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CD4+T淋巴细胞数水平;整理PCR技术针对1组患者诊断结果,将其与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1组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CD4+T淋巴细胞数水平较之于2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1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更高,而CD4+T淋巴细胞数水平明显更低;P<0.05。在针对诊断效能的考察上,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效能和PCR诊断结果之间在灵敏度、特异度方面差异不大,P>0.05。结论 针对罹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生儿使用血浆(1-3)-β-D葡聚糖进行检查,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诊断结果的严谨程度,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 血浆(1-3)-β-d葡聚糖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12
作者 王珍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150-0153,共4页
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技术(G实验)应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危型侵袭型真菌感染患者,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以及对应的试剂对患者的血浆(1,... 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技术(G实验)应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危型侵袭型真菌感染患者,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以及对应的试剂对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进行检测,分析真菌培养、G实验和联合检测结果;三种方法的诊断效能;三种方法的ROC曲线。结果 确诊IFI阳性共28例,阴性共72例;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高于真菌培养或者G实验。联合检测面积高于单一检测。结论 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中,应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效能良好,在和传统真菌培养技术联合检测下,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1 3)-β-d葡聚糖检测技术 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效能
下载PDF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13
作者 张建芳 徐修礼 +1 位作者 樊新 孙怡群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E-80微生物动态快速 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 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3士2.57)μg...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E-80微生物动态快速 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 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3士2.57)μg/L;深部真菌感染组为(54.06士36.13)μg/L,经t检验分析,对照组与深部 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平均值差异非常显著(t=7.741,P<0.001)。结论 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 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 葡聚糖 深部真菌 感染
下载PDF
4-(对取代苯基)-2-[2-(取代苯基)呋喃-4-甲酰胺]-1',3',4'-均三唑[1,2-d]-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薛思佳 柴安 +1 位作者 蔡志娟 卞王东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4-497,共4页
以1-氨基-5-巯基-2-(对取代苯基)-1,3,4-均三唑和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酰异硫氰酸酯为原料,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苯环连呋喃的均三唑并噻二唑类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1HNMR,IR和MS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标题化合物... 以1-氨基-5-巯基-2-(对取代苯基)-1,3,4-均三唑和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酰异硫氰酸酯为原料,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苯环连呋喃的均三唑并噻二唑类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1HNMR,IR和MS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标题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1 3 4-均三唑并[1 2-d]-1 3 4-噻二唑 合成 除草活性
下载PDF
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峰 陶晓勤 +2 位作者 刁文晶 俞静 刘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7例确诊IFD和6例拟诊IFD的真阳性病例为IFD组,100例非IFD真阴性病例为对照组,应用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质量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利用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结果两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皆为非正态分布,峰度系数>0、偏度系数>0,呈正偏态分布。对照组和IFD组血浆(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33.62±5.0)pg/mL和(373.82±125.5)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为20.85,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P<0.05),95%CI 0.792~0.92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86.0%。结论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于IFD具有诊断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下载PDF
小麦生长素结合基因TaABP1-D的克隆、功能标记开发及其与株高的关联 被引量:6
16
作者 乔麟轶 张磊 +3 位作者 张文萍 赵光耀 王玺 贾继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34-2041,共8页
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建立浓度梯度来调控植物的株型。ABP1(auxin binding protein)作为生长素受体,在质膜上相关生长素响应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普通小麦中国春基因组数据库中分离了TaABP1基因的基因组序列,根据基因... 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建立浓度梯度来调控植物的株型。ABP1(auxin binding protein)作为生长素受体,在质膜上相关生长素响应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普通小麦中国春基因组数据库中分离了TaABP1基因的基因组序列,根据基因组间序列差异将TaABP1定位于小麦第5同源群。在中国春中克隆得到TaABP1-D基因的gDNA和cDNA序列。TaABP1-D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887bp,编码205个氨基酸,含有ABP1蛋白典型的内质网滞留信号KDEL及Box区域。表达分析表明,TaABP1-D在普通小麦中国春拔节期的根、茎基部、茎上部和叶尖均有表达,相对表达量为叶尖>茎上部>根>茎基部,与小麦的株型发育关系密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BP1基因在植物中较为保守,TaABP1-D是水稻OsABP1的直向同源基因。针对TaABP1-D基因上游调控区重复序列差异(GT)6/5开发了一个SSR标记,该标记在W7984×Opata85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中对株高的表型变异解释率为9.7%,是一个与株高极显著关联的功能标记;其中对应高秆类型的等位变异属野生种特有,在栽培种中被淘汰,推测TaABP1-D基因在小麦驯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ABP1-d基因 同源克隆 表达分析 功能标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莉莉 邓瑛 +3 位作者 刘敏 杨菊艳 张峻梅 冯小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0期1364-136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G试验检测;同时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及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以患者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使用抗真菌药物及相应临床症状转归情况作为IFI诊断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2 133例患者中经临床诊断为IFI 745例,非感染1 388例;G试验诊断IFI468例,非感染1 665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59.3%,特异度为98.1%,阳性预测值(PPV)为94.4%和阴性预测值(NPV)为81.8%;真菌培养诊断IFI 440例,非感染1 693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45.9%,特异度为92.9%,PPV和NPV分别为77.3%和76.2%;G试验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为64.0%,特异度提高为99.2%,PPV和NPV分别为90.3%和83.3%。结论 G试验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在拟诊断早期为临床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较可靠信息,是一种快速、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度低,但特异度高,并可确定感染菌种类,提供用药指导,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进行G试验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IFI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黄云昆 史玉芹 +2 位作者 朱雯梅 王佳 姚瑶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5期520-521,52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住院患者病历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昆明市延安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住院患者病历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昆明市延安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的120例怀疑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所做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结合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的阳性预测值时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20例住院患者中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37例,临床资料不明确的8例(剔除),实际有效病例112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10、20、50pg/mL为临界值时,其敏感度分别为73.0%(27/37)、67.6%(25/37)、56.8%(21/37);特异度分别为66.7%(50/75)、76.0%(57/75)、86.7%(65/7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1.9%(27/52)、58.1%(25/43)、67.7%(21/3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50/60)、82.6%(57/69)、80.2%(65/8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简便、快速、阳性率高的优点,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但影响因素也较多,实际应用中需密切结合临床情况和动态监测以排除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真菌感染 G试验
下载PDF
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3种体液标本(1,3)-β-D-葡聚糖检测 被引量:7
19
作者 祝贺 杨蓉娅 +3 位作者 王文岭 樊昕 赵逊 王聪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4-1216,1234,共4页
目的观察(1,3)-β-D-葡聚糖检测,在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不同体液标本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收集不同时间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浆和尿液标本,采用G试验测定(1,3)-β-D-葡聚糖,同时进行巢式PCR(nPCR)检测和... 目的观察(1,3)-β-D-葡聚糖检测,在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不同体液标本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收集不同时间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浆和尿液标本,采用G试验测定(1,3)-β-D-葡聚糖,同时进行巢式PCR(nPCR)检测和真菌学培养。结果感染早期(10 d)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标本G试验敏感性分别为80.00%、86.67%、6.67%,前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只实验大鼠血浆标本G试验平均敏感性为76.76%,nPCR法为68.85%、血真菌培养为3.33%,G试验结果与血真菌培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值(pg/ml)与感染的脏器数目呈正相关(┃r┃>0.7,P<0.05)。结论对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有助于系统性毛孢子菌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判断感染范围和疾病转归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毛孢子菌病 (1 3)-β-d葡聚糖 大鼠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邓林强 余理智 +2 位作者 熊章华 孙敬 陈会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08年第6期601-602,69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至8月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且有感染体征的108例患者,在其发热当天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至8月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且有感染体征的108例患者,在其发热当天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同时留取血液、呼吸道、泌尿道和肠道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临床用药及患者是否症状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10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且症状缓解32例,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未缓解和未使用抗真菌药物并症状缓解76例。在108例患者中(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31例,阴性77例。108例真菌培养阳性59例,阴性49例。(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真菌培养结果对比差异显著(χ2=11.529,P<0.01);(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临床诊断对比差异不明显(χ2=0.0105,P>0.05);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比较差异显著(χ2=11.215,P<0.0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方面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真菌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