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ng the charge transfer mechanism of ZnSe QD/COF S-scheme photocatalyst for H_(2)O_(2) production by using femtosecond 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1
作者 Yanyan Zhao Chunyan Yang +4 位作者 Shumin Zhang Guotai Sun Bicheng Zhu Linxi Wang Jianjun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58-269,共12页
Hydrogen peroxide(H_(2)O_(2))has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s a versatile oxidant and a mild disin-fectant.Here,an 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 method is applied to couple ZnSe quantum dots(QDs)with a flower-like cov... Hydrogen peroxide(H_(2)O_(2))has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s a versatile oxidant and a mild disin-fectant.Here,an 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 method is applied to couple ZnSe quantum dots(QDs)with a flower-like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COF)to form a step-scheme(S-scheme)photocata-lyst for H_(2)O_(2)production.The as-prepared S-scheme photocatalyst exhibits a broad light absorption range with an edge at 810 nm owing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ZnSe QDs and COF.The S-scheme charge-carrier transfer mechanism is validated by performing Fermi level calculations and in-situ X-ray photoelectron and femtosecond 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oscopies.Photolumi-nescence,time-resolved photoluminescence,photocurrent response,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and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scheme heterojunction not only promotes charge carrier separation but also boosts the redox ability,resulting in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Remarkably,a 10%-ZnSe QD/COF has excellent photocatalytic H_(2)O_(2)-production activity,and the optimal S-scheme composite with ethanol as the hole scavenger yields a H_(2)O_(2)-production rate of 1895 mol g^(-1)h^(-1).This study presents an example of a high-performance organic/inorganic S-scheme photocatalyst for H_(2)O_(2)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Se quantum dot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S-scheme heterojunction Carrier migration and separation h_(2)O_(2) production
下载PDF
高通量计算筛选分离乙烷/乙烯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2
作者 杜信明 陈广慧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19,F0002,共18页
乙烯属于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之一,从乙烷蒸汽裂解产生乙烯后的混合气体中分离乙烯具有重要的应用,筛选用于C_(2)H_(6)/C_(2)H_(4)吸附分离的高性能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迫在眉睫.通过先前文献报道从CoRE MOFs(2019)数据库中得出的... 乙烯属于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之一,从乙烷蒸汽裂解产生乙烯后的混合气体中分离乙烯具有重要的应用,筛选用于C_(2)H_(6)/C_(2)H_(4)吸附分离的高性能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迫在眉睫.通过先前文献报道从CoRE MOFs(2019)数据库中得出的重要结构吸附性质关系(SAPR),随后用于在G-MOFs和hMOFs数据库中筛选高性能MOFs.综合考虑热稳定性和吸附剂性能评分(APS),筛选出6种有希望用于C_(2)H_(6)/C_(2)H_(4)分离的MOFs,其中C_2H_6吸附量均大于1.05 mmol/g,选择性均大于1.99,其性能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框架.研究发现这些MOFs对C_2H_6,C_2H_4的吸附等温线属于I型曲线,C_(2)H_(6)/C_(2)H_(4)分离的机理为热力学分离.此外,通过能量分解分析(EDA)的独立梯度模型(IGMH)电子结构计算,发现客体与框架之间的相互作用为vdW作用.当前采用的基于SAPR筛选方法有助于快速预测分离新型MOF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计算筛选 GCMC模拟 密度泛函理论 C_(2)h_(6)/C_(2)h_(4)分离
下载PDF
面向氢气/甲烷分离分子筛膜微结构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柳波 潘宜昌 +1 位作者 周荣飞 邢卫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073-6085,共13页
氢能具有燃烧值高、零碳排放等优势,发展氢能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基于天然气和石油路线的制氢均存在将氢气从甲烷等烃分子中分离的过程。氢气/甲烷分离主要有变压吸附法、深冷精馏法以及膜分离... 氢能具有燃烧值高、零碳排放等优势,发展氢能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基于天然气和石油路线的制氢均存在将氢气从甲烷等烃分子中分离的过程。氢气/甲烷分离主要有变压吸附法、深冷精馏法以及膜分离法。分子筛膜具有精准分子筛分、高分离性能和稳定性好等优势,是低能耗分离氢气/甲烷最具发展潜力的膜材料。面向氢气/甲烷分离的应用需求,阐述了沸石分子筛膜和MOFs分子筛膜微结构调控策略、氢气/甲烷分离性能和构效关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分子筛膜材料在氢气/甲烷分离领域的机遇和挑战。绘制了可与2008年聚合物膜Robeson上限图相比的分子筛膜性能数据图,并预测了分子筛膜在制氢分离领域经济可行的分离性能目标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氢 沸石 h_(2)/Ch_(4)分离 分子筛膜 金属有机框架
下载PDF
无机柱中心强化的二次生长法制备KAUST-7气体分离膜 被引量:1
4
作者 崔燕雯 吕金印 +2 位作者 杨建华 鲁金明 张艳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32,共9页
超微孔KAUST-7氟化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具有0.30~0.48 nm的孔道,对于CO_(2)、丙烯等气体具有特异性吸附,是一种潜在的小分子气体分离膜材料。本研究提出采用无机柱中心强化的二次生长法制备KAUST-7膜。首先采用无机柱中心法合成晶种,通... 超微孔KAUST-7氟化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具有0.30~0.48 nm的孔道,对于CO_(2)、丙烯等气体具有特异性吸附,是一种潜在的小分子气体分离膜材料。本研究提出采用无机柱中心强化的二次生长法制备KAUST-7膜。首先采用无机柱中心法合成晶种,通过调节合成液中乙醇含量控制晶体的尺度及形貌,得到70 nm的KAUST-7小晶种。由预先合成的无机柱中心(NbOF_(5))^(2-)代替氢氟酸和Nb_(2)O_(5)为氟源及铌源,考察了热浸渍和层层组装法制备的晶种层对于大孔α-Al_(2)O_(3)载体管上二次生长法制备KAUST-7膜的影响。层层组装晶种二次生长法制备出的高性能KAUST-7气体分离膜对于H_(2)的渗透速率为2.23×10^(-7)mol/(m^(-2)·s·Pa),H_(2)/CO_(2)、H_(2)/N_(2)和H_(2)/CH_(4)的理想选择性分别为24.9、17.3和13.0。本方法不但突破了原合成液中含有的氢氟酸对于氧化铝载体的腐蚀导致难以成膜的挑战,而且实现了温和条件下KAUST-7分离膜的制备,也为含腐蚀性反应体系制备分离膜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UST-7分离 无机柱中心 二次生长法 h_(2)分离
下载PDF
机器学习与分子模拟协同的CH_(4)/H_(2)分离金属有机框架高通量计算筛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诗慧 薛小雨 +5 位作者 程敏 陈少臣 刘冲 周利 毕可鑫 吉旭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4-640,共27页
在减少CO_(2)排放、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清洁能源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提出一种机器学习和分子模拟协同的分层筛选策略,快速、准确地从134185个假设MOFs中识别出具有最佳CH_(4)/H_(2)分离性能的吸附剂.首先,根据... 在减少CO_(2)排放、实现碳中和的背景下,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清洁能源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提出一种机器学习和分子模拟协同的分层筛选策略,快速、准确地从134185个假设MOFs中识别出具有最佳CH_(4)/H_(2)分离性能的吸附剂.首先,根据MOFs的结构性质,筛掉孔径或体积比表面积不恰当的吸附剂,初筛后MOFs的数量减至62278个.接下来,抽取10%MOFs将结构和化学混合描述符作为特征,利用随机森林分别构建变压吸附和真空变压吸附过程中其对CH_(4)的吸附剂性能得分(APS)预测模型.相比于其他模型构建策略,基于本策略构建的模型具有最优预测准确性,可用于余下MOFs的性能预测.随后根据APS预测值排序,筛选出Top 1000的MOFs并利用分子模拟修正预测结果,进一步确定了10个最佳MOFs.最后,对描述符的重要性进行解释,揭示了实现模型在不同操作场景下的迁移具有潜力,为未来开发适用于多操作场景下的高性能MOFs筛选方法提供了一条高效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Ch_(4)/h_(2)分离 分子模拟 机器学习 可解释性
原文传递
高石墨化度多孔炭的制备及其乙烷/乙烯分离性能
6
作者 刘汝帅 唐帆 +2 位作者 史晓东 郝广平 陆安慧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2024年第5期1027-1036,共10页
乙烷(C_(2)H_(6))与乙烯(C_(2)H_(4))的高效分离对于制备聚合物级C_(2)H_(4)至关重要,需要开发选择性高和稳定性好的C_(2)H_(6)/C_(2)H_(4)吸附剂。本文以酚醛树脂为前驱体,FeCl_(3)为铁源,通过在室温下聚合及800℃下炭化的方法制备了... 乙烷(C_(2)H_(6))与乙烯(C_(2)H_(4))的高效分离对于制备聚合物级C_(2)H_(4)至关重要,需要开发选择性高和稳定性好的C_(2)H_(6)/C_(2)H_(4)吸附剂。本文以酚醛树脂为前驱体,FeCl_(3)为铁源,通过在室温下聚合及800℃下炭化的方法制备了高石墨化度多孔炭(GC-800,GC=Graphitized Carbon),并利用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VASP)计算证实了石墨化的多孔炭表面与C_(2)H_(6)分子间的结合能更高。石墨化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多孔炭对C_(2)H_(6)的吸附能力,但高温下Fe的催化石墨化过程会破坏多孔炭的微孔结构,从而降低C_(2)H_(6)/C_(2)H_(4)的分离能力。通过调控炭化温度,实现了对多孔炭的石墨化度与孔隙结构的协同优化。结果表明,GC-800具有高的石墨化度,sp^(2)C的含量高达73%,比表面积高达574 m^(2)·g^(-1)。在298 K和1 bar的条件下GC-800对C_(2)H_(6)的平衡吸附容量为2.16 mmol·g^(-1),C_(2)H_(6)/C_(2)H_(4)(1∶1和1∶9,v/v)Ideal Adsorption Solution Theory(IAST)选择性分别达到2.4和3.8,显著高于大多数报道的高性能C_(2)H_(6)选择性吸附剂。动态穿透实验表明GC-800可以从C_(2)H_(6)和C_(2)H_(4)混合物中一步获得高纯度的C_(2)H_(4)。动态循环测试证实了GC-800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含湿条件下GC-800仍能高效分离C_(2)H_(6)/C_(2)H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炭 石墨化炭 C_(2)h_(6)/C_(2)h_(4)分离 反转吸附
下载PDF
面向工业过程碳减排的分子筛膜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春 王学瑞 +3 位作者 刘华 高雪超 张玉亭 顾学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76-1390,共15页
我国工业过程碳排放占比高达70%,实施节能增效、替代燃料、CO_(2)捕集等是实现工业过程碳减排的重要路径。高效膜分离技术已成为过程工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共性支撑技术。本文围绕碳减排目标,结合本文作者课题组在分子筛膜领域的相... 我国工业过程碳排放占比高达70%,实施节能增效、替代燃料、CO_(2)捕集等是实现工业过程碳减排的重要路径。高效膜分离技术已成为过程工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共性支撑技术。本文围绕碳减排目标,结合本文作者课题组在分子筛膜领域的相关工作,重点论述分子筛膜分离技术在有机溶剂脱水、清洁能源生产、CO_(2)分离和反应过程强化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基于本文作者课题组十余年的有机溶剂脱水产业化工作,提出降低膜装备投资的中空纤维分子筛膜技术路线、强化分子筛膜应用技术研究是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关键。分子筛膜在工业气体分离领域仍属空白,加强高硅/全硅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其在复杂组成气体的分离应用研究,对推动分子筛膜气体分离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膜 碳减排 有机溶剂脱水 CO_(2)分离 h_(2)分离 膜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