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_(2)O分子在五边形BCN上的吸附与解离特性研究
1
作者 史金磊 付龙 +2 位作者 时俊仙 冯祎 王美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4,共4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H_(2)O分子在五边形BCN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五边形BCN结构的B原子是H_(2)O分子的最稳定的活性吸附位点.H_(2)O分子在该活性位点极易解离,其初步解离过程为放热反应且分解势垒...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H_(2)O分子在五边形BCN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五边形BCN结构的B原子是H_(2)O分子的最稳定的活性吸附位点.H_(2)O分子在该活性位点极易解离,其初步解离过程为放热反应且分解势垒仅为0.191 eV,并形成稳定的OH/H产物.深入研究发现,H_(2)O分子初步解离后的五边形BCN表面,可直接分解后续吸附的H_(2)O分子.该研究结果为五边形BCN对H_(2)O分子的吸附解离机制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边形BCN h_(2)o吸附解离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H_(2)S在五边形BCN上的吸附与解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2
作者 史金磊 时俊仙 +2 位作者 付龙 赵高 王丽丽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H_(2)S分子在五边形BCN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五边形BCN结构的B原子是H_(2)S分子的最稳定的活性吸附位点. H_(2)S分子在该活性位点极易解离,其初步解离过程为放热反应且分解势...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H_(2)S分子在五边形BCN上的吸附与解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五边形BCN结构的B原子是H_(2)S分子的最稳定的活性吸附位点. H_(2)S分子在该活性位点极易解离,其初步解离过程为放热反应且分解势垒仅为0.208 eV,并形成稳定的HS/H产物.深入研究发现,H_(2)S分子初步解离后的五边形BCN表面,可直接分解后续吸附的H_(2)S分子.该研究结果为五边形BCN对H_(2)S分子的吸附解离机制提供理论借鉴,并且首次提出五边形BCN可作为功能性材料净化有害气体H_(2)S的理想候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边形BCN h_(2)S吸附解离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H_(2)O吸附对Cu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笑钏 陈彦璋 +1 位作者 孙广哲 吕毅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03-3810,共8页
H_(2)O吸附引起的二次电子发射增强是导致真空微波器件与设备异常放电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H_(2)O吸附对金属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规律,该文考虑电子−H_(2)O分子碰撞的7种散射类型,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电子−H_(2)O吸附分子的... H_(2)O吸附引起的二次电子发射增强是导致真空微波器件与设备异常放电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H_(2)O吸附对金属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规律,该文考虑电子−H_(2)O分子碰撞的7种散射类型,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电子−H_(2)O吸附分子的散射过程,同时考虑功函数变化对电子出射概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H_(2)O吸附Cu表面的二次电子发射模型,统计二次电子的最终状态,并对二次电子发射系数(secondary electron yield,SEY)和二次电子能谱(secondary electron spectrum,SES)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_(2)O吸附能够降低表面功函数,且产生更多电离电子,导致SEY增大;但当吸附厚度大于100 nm时,SEY不再继续增大,这是由于吸附层较厚时,电子无法进入Cu基底,仅在吸附层内散射。SES的谱峰随着吸附厚度的增加而增强,表明H_(2)O能够促使更多的低能电子出射,这是造成二次电子发射增强的重要因素。该文的模型为研究复杂表面状态的二次电子发射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方法,相关结果能够用于分析解释真空微波器件与设备放电形成机理,优化设备部件的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发射系数 二次电子能谱 h_(2)o吸附 Monte Carlo模拟 Cu表面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H_(2)O分子在双相TiAl合金表面的吸附行为
4
作者 肖鹏 王鑫 +3 位作者 唐卿 刘伦峰 李文元 廖翠姣 《包装学报》 2023年第5期1-7,60,共8页
为研究电场作用对H2O分子在γ-TiAl和α_(2)-Ti_(3)Al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H_(2)O分子在γ-TiAl(111)和α2-Ti_(3)Al(0001)表面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态密度、几何结构、电荷布局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_(2)O分子在γ... 为研究电场作用对H2O分子在γ-TiAl和α_(2)-Ti_(3)Al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H_(2)O分子在γ-TiAl(111)和α2-Ti_(3)Al(0001)表面不同吸附位置的吸附能、态密度、几何结构、电荷布局进行分析。结果发现,H_(2)O分子在γ-TiAl(111)和α_(2)-Ti_(3)Al(0001)表面上的top Ti位置吸附最为稳定,但电场更容易促进H_(2)O分子与α_(2)-Ti_(3)Al(0001)表面的相互作用,即α_(2)-Ti_(3)Al更易与H_(2)O分子发生反应,从而优先形成Ti的致密氧化膜,致使α_(2)-Ti_(3)Al被保护。探究γ-TiAl和α_(2)-Ti3Al单相具有相同溶解速度的条件,对提升双相(γ-TiAl和α_(2)-Ti_(3)Al相)TiAl合金电解加工表面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h_(2)o分子 吸附行为 Γ-TIAL合金 α_(2)-Ti_(3)Al合金
下载PDF
MgCl_(2)·6H_(2)O吸附储热材料储热微观机理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霍英杰 闫霆 +1 位作者 周宇翔 潘卫国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32-4140,4195,共10页
在实现跨季节热量储存技术中,以水合盐作为储热材料的热化学吸附储热技术因其具有高储热密度、低能量损失以及可长期热储存几乎无热损失的优势,聚集了大批学者的目光,占据储热技术的关键地位。采用MgCl_(2)·6H_(2)O作为化学吸附材... 在实现跨季节热量储存技术中,以水合盐作为储热材料的热化学吸附储热技术因其具有高储热密度、低能量损失以及可长期热储存几乎无热损失的优势,聚集了大批学者的目光,占据储热技术的关键地位。采用MgCl_(2)·6H_(2)O作为化学吸附材料,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其热导率、质量扩散系数和吸附能的变化,在分子层面上探究整个系统储热过程中的微观作用形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MgCl_(2)·6H_(2)O的晶体密度呈现下降趋势。建立了热导率分子模型,计算得到体系的热导率在0.95 W/(m·K)左右。各粒子的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其中H2O扩散系数最大,吸附能力随着粒子距离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储热 MgCl_(2)·6h_(2)o 微尺度模拟 分子动力学 热导率 质量扩散系数
下载PDF
CO_(2)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制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璐 许凯 +2 位作者 荆洁颖 冯杰 李文英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82,共10页
CO_2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制氢是提供低成本高纯氢气和实现CO_2减排的方法之一。其中,催化剂和吸附剂是该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性与选择性制约了反应速率和产率,寿命长短关系到生产成本。综述了CO_2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制氢催化... CO_2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制氢是提供低成本高纯氢气和实现CO_2减排的方法之一。其中,催化剂和吸附剂是该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性与选择性制约了反应速率和产率,寿命长短关系到生产成本。综述了CO_2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制氢催化剂和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机械混合的催化剂与吸附剂在反应过程中存在吸附产物包覆催化活性位点的问题,导致催化剂活性迅速下降。针对该问题,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结构双功能复合催化剂的结构特性、研究现状及其在循环-再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核壳型双功能催化剂具有吸附组分与催化剂组分相对独立、催化组分分散分布和比表面积大等优点,在吸附强化制氢中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利用双功能催化剂的结构特点,实现反复循环再生过程中催化与脱碳反应的匹配,是推动CO_2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制氢技术工业化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 双功能催化剂 Co_(2)吸附 核壳结构 制氢
下载PDF
CO_(2)/H_(2)O吸附分离特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唐进京 鲁军辉 +1 位作者 李俊明 王随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16-2226,共11页
CO_(2)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该文实验研究了298、348K的单组分CO_(2)和298、313K的CO_(2)/H_(2)O双组分气体,在活性炭、活性氧化铝、3A、13X中的等温吸附和动态吸附特性。基于Langmuir、LRC、Toth、DA、Freundlich吸附模型... CO_(2)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该文实验研究了298、348K的单组分CO_(2)和298、313K的CO_(2)/H_(2)O双组分气体,在活性炭、活性氧化铝、3A、13X中的等温吸附和动态吸附特性。基于Langmuir、LRC、Toth、DA、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单组分CO_(2)吸附预测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CO_(2)/H_(2)O吸附过程进气水蒸气含量、流量、温度对4种吸附剂的穿透曲线和吸附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组分CO_(2)吸附量:13X>活性炭>活性氧化铝>3A,CO_(2)/H_(2)O穿透时间随流量增大和温度升高而缩短;沸石类穿透时间随水蒸气含量增多而缩短,其他吸附剂表现相反;水蒸气含量增加会抑制CO_(2)吸附;3A具有较好的CO_(2)/H_(2)O吸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o_(2)/h_(2)o 吸附 穿透曲线 吸附
下载PDF
核壳结构的V_(10)O_(24)·12H_(2)O@ACFC:一种高性能对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8
作者 黄贤敏 李紫薇 +3 位作者 张晓妍 刘慧 高红艳 汪海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7-24,共8页
超级电容器因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为探索出一种低成本、易获得、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本工作以廉价易得的碳布为基材采用电化学刻蚀法使其活化,并以此为载体成功诱导了V_(2)O_(5)溶胶转化为凝胶,再经冷冻... 超级电容器因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为探索出一种低成本、易获得、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本工作以廉价易得的碳布为基材采用电化学刻蚀法使其活化,并以此为载体成功诱导了V_(2)O_(5)溶胶转化为凝胶,再经冷冻干燥处理获得了在活化碳布表面包覆有V_(10)O_(24)·12H_(2)O超薄纳米片的复合材料,实现了在简易、温和的条件下制得具有核壳结构的电极材料。通过UV-Vis光谱揭示了这一吸附转化的过程,电化学活化的本质是在碳布上引入了含氧官能团且在表现出介孔特性的同时碳布的吸附性能也得到了增强。SEM、XRD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内核”,以V_(10)O_(24)·12H_(2)O超薄纳米片为“外壳”的核壳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该复合材料的比容量为488 F/g;以电流密度为5 A/g对该复合材料进行长循环测试,可获得初始比容量为256 F/g,且在循环初期容量不断增加,在10 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100%(相比4 000次以后),其展现出超长的循环稳定性;在功率密度为1 875 W/kg下,该复合材料仍可输出20.1 Wh/kg的能量密度。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该电极材料核壳结构的协同作用,正是这种核壳结构成功地将发生在ACFC-1.0上的双电层电容行为与发生在V_(10)O_(24)·12H_(2)O超薄纳米片上的赝电容行为有机结合,为设计新的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提供了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碳布 吸附 核壳结构 含氧官能团 V_(10)o_(24)·12h_(2)o超薄纳米片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La(H_(2)O)^(3+)_(10)在蒙脱石(00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计算
9
作者 姚小辉 黄李金鸿 +3 位作者 黄万抚 曾祥荣 黄彪林 包亚晴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769-3776,共8页
为研究蒙脱石(001)面与水合稀土离子La(H_(2)O)^(3+)_(10)的相互作用对La(H_(2)O)^(3+)_(10)在蒙脱石表面吸附的影响,分别计算了蒙脱石Na-(001)面(存在钠离子的面)和None-(001)面(不存在钠离子的面)与La(H_(2)O)^(3+)_(10)相互作用的吸... 为研究蒙脱石(001)面与水合稀土离子La(H_(2)O)^(3+)_(10)的相互作用对La(H_(2)O)^(3+)_(10)在蒙脱石表面吸附的影响,分别计算了蒙脱石Na-(001)面(存在钠离子的面)和None-(001)面(不存在钠离子的面)与La(H_(2)O)^(3+)_(10)相互作用的吸附能,距离最近的各原子的分态密度、电子转移以及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存在Na离子的Na-(001)面吸附能更大,La(H_(2)O)^(3+)_(10)在Na-(001)表面能更稳定的吸附。La(H_(2)O)^(3+)_(10)的O_(w)(水合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Na-(001)表面的Na、None-(001)表面O_(f)(表层暴露出来的氧原子)和La(H_(2)O)^(3+)_(10)的H_(w)(水合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La原子转移到Na-(001)表面的电荷(0.44 e)大于None-(001)表面(0.16 e)。Na—O_(w)作用强度大于O_(f)—H_(w),La(H_(2)O)^(3+)_(10)在蒙脱石Na-(001)面的吸附强度比在None-(001)面更强,可推断层间Na离子增强了La(H_(2)O)^(3+)_(10)在蒙脱石(001)表面的吸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石 表面吸附 La(h_(2)o)^(3+)_(10) 吸附 电子转移 吸附强度
下载PDF
低湿CO_(2)/H_(2)O混合气体吸附特性实验
10
作者 任可欣 鲁军辉 +1 位作者 王随林 唐进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698-6710,共13页
CO_(2)捕集、封存及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将碳捕集后的低湿CO_(2)/H2O进行CO_(2)提纯和资源化利用,采用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303K、313K)、H2O含量(0.7%~3.0%)的CO_(2)/H2O在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分子筛3A和13X... CO_(2)捕集、封存及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将碳捕集后的低湿CO_(2)/H2O进行CO_(2)提纯和资源化利用,采用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303K、313K)、H2O含量(0.7%~3.0%)的CO_(2)/H2O在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分子筛3A和13X四种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穿透曲线、吸附床温度分布、吸附量,分析了CO_(2)/H2O分离系数和吸附热。结果表明,在CO_(2)/H2O动态吸附过程中,吸附床温度与各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H2O饱和时间随进气温度升高而缩短;H2O含量增加,抑制CO_(2)吸附;活性炭和氧化铝中H2O的饱和时间随H2O含量增加而增长,但分子筛3A和13X饱和时间缩短。H2O吸附量随H2O含量增加而增加,吸附热随吸附量增加而减小,CO_(2)则相反。分子筛3A对CO_(2)吸附量最小且CO_(2)/H2O分离系数最大。H2O含量小于1%时,CO_(2)吸附量最大的分子筛13X分离系数大于活性氧化铝,分子筛3A和13X适合分离低湿CO_(2)/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Co_(2)/h_(2)o 吸附 活性炭 活性氧化铝 分子筛3A和13X 选择性
下载PDF
NO在氧预吸附Ir(100)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朝政 王会 +1 位作者 淮丽媛 刘靖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6-951,共6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O在O预吸附Ir(100)表面的吸附和解离,并考察了预吸附的O对可能产物N2,N2O和NO2的选择性的影响.优化得到反应过程中初态、过渡态和末态的吸附构型,并获得反应的势能面信息.计算结果表... 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O在O预吸附Ir(100)表面的吸附和解离,并考察了预吸附的O对可能产物N2,N2O和NO2的选择性的影响.优化得到反应过程中初态、过渡态和末态的吸附构型,并获得反应的势能面信息.计算结果表明,NO在O预吸附表面最稳定的吸附位是桥位,其次是顶位.桥位和顶位的NO在表面存在两条解离通道,即直接解离通道和由桥位和顶位扩散到平行空位,继而发生N—O键断裂生成N原子和O原子的解离通道.此分离机理与洁净表面上NO解离机理相同,但后一种解离方式优于前一种,是NO在表面上解离的主要通道.预吸附的O原子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NO的解离,导致桥位和顶位NO解离互相竞争.在O预吸附Ir(100)表面,N2气是唯一的产物,不会有副产物N2O和NO2的生成,与实验结果一致.预吸附的O在N/O低覆盖度下几乎不影响N2气的生成,但在较高覆盖度下则促进了N2气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No解离 N2气生成 Ir(100)表面 o吸附表面
下载PDF
轻烃组分在Al_2O_3色谱柱的不可逆吸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俊彦 李继文 +1 位作者 王川 顾松园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4-89,共6页
研究了Al2O3/KCl,Al2O3/S,Al2O3/M3种Al2O3毛细管色谱柱在轻烃组分分析中不可逆吸附行为,定量考察了柱温、载气流速、进样量等对C3~C;烃类组分在不同类型Al2O3色谱桂上不可逆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Al2O3毛细管色谱柱对轻烃组... 研究了Al2O3/KCl,Al2O3/S,Al2O3/M3种Al2O3毛细管色谱柱在轻烃组分分析中不可逆吸附行为,定量考察了柱温、载气流速、进样量等对C3~C;烃类组分在不同类型Al2O3色谱桂上不可逆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Al2O3毛细管色谱柱对轻烃组分的不可逆吸附存在明显差异,烷烃和单烯烃的不可逆吸附现象不明显,炔烃和二烯烃等极性较强的组分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逆吸附,其中丙二烯、1,2-丁二烯和丙炔等组分在S型与M型Al2O3色谱柱上的不可逆吸附最为显著.温度和载气流速影响不可逆吸附的程度,进样量对不可逆吸附没有明显的影响.不可逆吸附导致部分炔烃和二烯烃组分测定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高于理论值,对这些组分的定量造成影响,采用校正面积归一法定量有利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AL2o3 毛细管色谱柱 轻烃 不可逆吸附 碳四
下载PDF
球形MnO_(2)·0.5H_(2)O提锂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果泰 漆贵财 +1 位作者 海春喜 周园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1-33,共13页
考察了形貌对尖晶石型锂离子筛吸附剂MnO_(2)·0.5H_(2)O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反应物Mn_(2)O_(3)的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前驱体及其吸附剂的形貌。采用XRD、SEM、TEM、FT-IR、XPS和N_(2)吸附—解吸等温线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形貌对尖晶石型锂离子筛吸附剂MnO_(2)·0.5H_(2)O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反应物Mn_(2)O_(3)的形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前驱体及其吸附剂的形貌。采用XRD、SEM、TEM、FT-IR、XPS和N_(2)吸附—解吸等温线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表征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与立方形锂离子筛相比,球形锂离子筛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42.46 mg/g),同时对溶液中的Li^(+)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表面脱质子和离子交换过程的共同作用增强了离子筛型吸附剂的提锂Li^(+)性能。此外,本文对Li_(1.6)Mn_(1.6)O_(4)与MnO_(2)·0.5H_(2)O的吸附—解吸机理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型Li_(1.6)Mn_(1.6)o_(4) Mno_(2)·0.5h_(2)o 锂回收 吸附容量 吸脱附机制
下载PDF
Rh_2O_3/monoclinic CePO_4 composite catalysts for N_2O decomposition and CO oxidation
14
作者 Huan Liu Zhen M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09-115,共7页
CePO_4(in particular,monoclinic CePO_4)has been rarely used to make supported catalysts.Herein,monoclinic CePO_4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alcining hexagonal CePO_4 nanorods(prepared by precipitation)in air at ... CePO_4(in particular,monoclinic CePO_4)has been rarely used to make supported catalysts.Herein,monoclinic CePO_4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alcining hexagonal CePO_4 nanorods(prepared by precipitation)in air at 900℃.Monoclinic CePO_4 nanowires were prepared by calcining hexagonal CePO_4 nanowires(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t 150℃)in air at 900℃.Both monoclinic CePO_4 materials were used to support Rh_2O_3 by impregnation using Rh(NO_3)_3 as a precursor(followed by calcination).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Rh_2O_3/monoclinic CePO_4 composite materials in N_2O decomposition and CO oxidation was investigated.It was found that Rh_2O_3 supported on monoclinic CePO_4 nanowires was much more active than Rh_2O_3 supported on monoclinic CePO_4 nanoparticles.The stability of catalysts as a function of reaction time on stream was studied in both reactions.The influence of co-fed CO_2,O_2,and H_2O on the catalytic activity in N_2O decomposition was also studied.Thes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mploying N_2 adsorption–desorption,ICP-OES,XRD,TEM,XPS,H_2-TPR,O_2-TPD,and CO_2-TP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Po4 合成催化剂 N2o Co2-TPD 氧化 ICP-oES 吸附作用
下载PDF
A simple strategy to synthesiz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zirconium modified PCs/γ–Al_2O_3 被引量:1
15
作者 Chidchon Sararuk Dan Yang +2 位作者 Guoliang Zhang Chunshan Li Suojiang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209-1212,共4页
Crystalline phase is the key factor for catalyst activity. The zirconium modified PCs/γ-Al_2O_3 samples were prepared through a simple step incipient-wetness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raw materials and samples were ch... Crystalline phase is the key factor for catalyst activity. The zirconium modified PCs/γ-Al_2O_3 samples were prepared through a simple step incipient-wetness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raw materials an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rmogravimetric-differential analysis(TG-DTA), X-ray diffraction(XR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of ammonia and carbon dioxide(NH_3-and CO_2-TPD). The effects of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nd zirconium content on structure, chemical transformation,and acidity-basicity were investigated.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exhibited the major effect on the crystalline phase of samples. The new phase of Al0.1Zr_(0.9)O_(1.95) was exhibited which was above 650 ℃. In addition, zirconium content was influenced by the acidic and basic properties of the surface. The acidity and basicity of the Zr PCs/γ-Al_2O_3 sampl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zirconium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 PCS 修改 FoURIER Co2-TPD 锻烧温度 吸附作用
下载PDF
磷酸锆材料对水中特定元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16
作者 罗茂丹 邓晓钦 +8 位作者 刘军 张红帆 徐僳 蒋兵 舒俊翔 李元东 魏官惠 曹洋 李增强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34期23-27,31,共6页
该文开展NaxZrHy(PO_(4))_(2)·H_(2O)磷酸锆材料吸附水中锶、铯、铅和铀等元素的静态实验,研究NaxZrHy(PO_(4))_(2)·H_(2O)磷酸锆材料在不同pH、接触时间、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下的吸附性能,确定出NaxZrHy(PO_(4))_(2)&#... 该文开展NaxZrHy(PO_(4))_(2)·H_(2O)磷酸锆材料吸附水中锶、铯、铅和铀等元素的静态实验,研究NaxZrHy(PO_(4))_(2)·H_(2O)磷酸锆材料在不同pH、接触时间、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下的吸附性能,确定出NaxZrHy(PO_(4))_(2)·H_(2O)磷酸锆材料对水中锶、铯、铅和铀等元素的最佳吸附条件,为磷酸锆材料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锆 废水处理 放射性核素 吸附能力 NaxZrhy(Po_(4))_(2h_(2o)
下载PDF
湿气源吸附碳捕集: CO_(2)/H_(2)O共吸附机制及应用
17
作者 赵洁 邓帅 +1 位作者 赵力 赵睿恺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3-664,共22页
大型湿气源排放中普遍存在的水汽是制约吸附碳捕集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H_(2)O的极性往往会导致吸附材料的CO_(2)捕集率降低甚至出现失效,也会造成捕集系统产生温降、压降等寄生损失,甚至形成设备腐蚀、吸附剂中毒等不利影响,最... 大型湿气源排放中普遍存在的水汽是制约吸附碳捕集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H_(2)O的极性往往会导致吸附材料的CO_(2)捕集率降低甚至出现失效,也会造成捕集系统产生温降、压降等寄生损失,甚至形成设备腐蚀、吸附剂中毒等不利影响,最终额外能耗和成本大幅提高。为解决上述挑战,深入理解CO_(2)与H_(2)O共吸附过程的作用机制,据此开发成本合理、再生能耗低且对水气不敏感的高效CO_(2)吸附剂及吸附技术是实现湿气源下高效吸附碳捕集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分散在多个领域且各有侧重,关于H_(2)O对CO_(2)吸附影响的机制分析缺乏汇总与概括,难以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本文针对CO_(2)与H_(2)O共吸附过程,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进行了详细综述。首先,基于共吸附机制的基础研究,依次介绍了竞争吸附、变湿吸附和呼吸效应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简要评价。其次,基于共吸附的应用研究,阐述了湿气源CO_(2)捕集技术的吸附剂研发与工艺改进两部分的现状及进展,也对不同湿气源下CO_(2)捕集水平进行了简要评价。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分散于各领域的CO_(2)与H_(2)O共吸附过程进行集中归纳、分析和对比,或可为湿气源碳捕集技术提供有效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 Co_(2) 吸附 机理 吸附 Co_(2)吸附捕集
原文传递
锰氧化膜包覆沸石的制备及其处理含锰水特性研究
18
作者 金星 傅金祥 +1 位作者 张黎 何祥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295-3305,共11页
净水厂广泛采用石英砂或锰砂滤池,但在接触氧化法除锰过程中存在滤料吸附性能差、“锰质活性滤膜”成熟期长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以沸石为基质材料,高锰酸钾和硫酸锰生成锰氧化物沉积在沸石表面,制备锰氧化膜包覆沸石(MOMCZ),MOMCZ结... 净水厂广泛采用石英砂或锰砂滤池,但在接触氧化法除锰过程中存在滤料吸附性能差、“锰质活性滤膜”成熟期长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以沸石为基质材料,高锰酸钾和硫酸锰生成锰氧化物沉积在沸石表面,制备锰氧化膜包覆沸石(MOMCZ),MOMCZ结合了沸石的吸附性能和锰氧化物的催化氧化特性。采用SEM、EDS、XPS、XRD、BET、Zeta电位等分析表征方法研究MOMCZ的表面形态、化学组成等特性,通过响应曲面模型分析MOMCZ对锰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MOMCZ表面的锰氧化膜呈现立体复杂的网状结构,Mn元素存在形式及摩尔分数分别为Mn(Ⅲ)51.28%,Mn(Ⅳ)48.72%,锰氧化膜主要成分为Na0.55Mn_(2)O_(4)(H_(2)O)1.5;MOMCZ比表面积为38.76 m^(2)/g,孔径分布集中在3~40 nm,等电点pH=2.36;MOMCZ吸附锰离子的四项影响因素关系顺序为:pH值>负荷>吸附时间>吸附温度;通过模型优化发现当负荷为0.8 mg/g、pH=8.5、吸附温度为23.40℃、吸附时间为6.58 min时,锰离子去除率达到最大值70.82%;试验模型预测值和实际数据值相对误差均小于2.5%。MOMCZ吸附锰离子响应曲面模型拟合程度高、预测准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 锰氧化膜 Na_(0.55)Mn_(2)o_(4)(h_(2)o)_(1.5) 吸附 响应曲面
下载PDF
纳米Al_2O_3分离富集环境样品中的铊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婷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9,共6页
研究了纳米Al2O3对铊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热力学,最佳酸度和吸附容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pH条件下,铊定量、快速地被吸附在纳米Al2O3材料上;其2,20,40℃时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44,5.78,6.28 mg.g-1;等温吸附线呈现可逆的Langmuir吸... 研究了纳米Al2O3对铊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热力学,最佳酸度和吸附容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pH条件下,铊定量、快速地被吸附在纳米Al2O3材料上;其2,20,40℃时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44,5.78,6.28 mg.g-1;等温吸附线呈现可逆的Langmuir吸附形式.吸附反应的焓变ΔH0和熵ΔS0均为正值,ΔG0为负值,说明该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被吸附在纳米Al2O3上的金属离子能采用1.00 mL 0.25 mol.L-1 HCl溶液定量洗脱,其回收率达到98%.该法对铊的检出限为0.84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已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水样和多金属结核样品GBW07296的测定,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AL2o3 富集 吸附
原文传递
PVP调控花状碳酸铈堆积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20
作者 胡泽 胡艳宏 +6 位作者 李二小 柳召刚 吴锦绣 白雪 唐茂 孙德贇 刘鹏 《中国稀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19,I0004,共8页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剂,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研究Ce_(2)(CO_(3))_(3)·8H_(2)O晶体陈化堆积过程的生长机制。通过对Ce_(2)(CO_(3))_(3)·8H_(2)O各晶面间Ce^(3+)间距和PVP分子链上不同酮基间间距进行分子动力学模...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剂,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研究Ce_(2)(CO_(3))_(3)·8H_(2)O晶体陈化堆积过程的生长机制。通过对Ce_(2)(CO_(3))_(3)·8H_(2)O各晶面间Ce^(3+)间距和PVP分子链上不同酮基间间距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解释PVP在Ce_(2)(CO_(3))_(3)·8H_(2)O各晶面间的吸附识别过程。在模拟的水环境中,得到PVP最优的空间构型,并通过模拟过程中温度和势能变化,PVP与Ce_(2)(CO_(3))_(3)·8H_(2)O晶面的结合能与形变能,从能量的角度解释了PVP与Ce_(2)(CO_(3))_(3)·8H_(2)O结晶面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中PVP调节Ce_(2)(CO_(3))_(3)·8H_(2)O形态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Ce_(2)(CO_(3))_(3)·8H_(2)O的(002),(040)和(240)晶面都极易吸附PVP分子;其中Ce_(2)(CO_(3))_(3)·8H_(2)O晶体的(002)晶面的吸附能大于(040),(240)两个晶面,吸附PVP分子量最高;随着碳铵的不断添加,Ce_(2)(CO_(3))_(3)·8H_(2)O晶体的逐渐生长,在PVP分子的牵引缠绕作用下,Ce_(2)(CO_(3))_(3)·8H_(2)O晶体之间逐渐靠近,最终团聚成花状的Ce_(2)(CO_(3))_(3)·8H_(2)O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_(2)(Co_(3))_(3)·8h_(2)o 分子动力学 模拟 结晶 吸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