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的CO/CO_(2)/H_(2)S浓度同步在线测量研究
1
作者 张学军 陈勤根 +3 位作者 杨展 邓琴 贺拴玲 彭志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2-1416,共5页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 CO、CO_(2)、H_(2)S是燃煤锅炉炉内气氛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不仅能够反映燃烧工况,还可作为水冷壁高温腐蚀程度判断依据,因此实现CO、CO_(2)、H_(2)S浓度的准确测量意义重大。首先采用波长调制-直接吸收(WM-DAS)方法结合约40 m长光程Herriott池,在室温低压下,开展不同CO/CO_(2)浓度配比下三种气体吸收率同步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气体的吸收率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相近,相对误差在6.82%以内,测量结果可靠性较高;然后对不同浓度CO/CO_(2)(0~2000μL·L^(-1))、H_(2)S(0~20μL·L^(-1))进行动态测量,结果表明,测量系统对三种组分浓度变化的响应具有较好的线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长调制-直接吸收光谱 Co浓度 Co_(2)浓度 h_(2)S浓度 同步测量
下载PDF
山茶油对H_(2)O_(2)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2
作者 晏庆 郭蓁 +3 位作者 孙赛男 黎婧 谭机永 黎静 《海南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山茶油对H_(2)O_(2)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H_(2)O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细胞存活率,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以200μmol/L H_(2)O_(2)处理细胞24 h,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 目的:探讨山茶油对H_(2)O_(2)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H_(2)O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细胞存活率,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以200μmol/L H_(2)O_(2)处理细胞24 h,构建氧化应激损伤模型作为模型组。分别用1%,0.1%,0.01%浓度的山茶油预处理细胞24 h后,加入H_(2)O_(2)作用24 h作为实验组。利用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实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EdU细胞增殖染色实验及划痕实验来观察各组细胞衰老,线粒体膜电位,增殖凋亡,迁移的变化。利用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不同浓度H_(2)O_(2)处理H9C2心肌细胞后,细胞活力均受到抑制,且与H_(2)O_(2)浓度正相关(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_(2)O_(2)模型组细胞衰老阳性率、MDA含量和LDH活性增加(P<0.01);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增殖率、迁移率、SOD活性下降(P<0.01)。与H_(2)O_(2)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细胞衰老阳性率(P<0.05)、MDA含量和LDH活性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细胞增殖率和迁移率增加(P<0.05)。结论:山茶油可显著抑制H9C2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h_(2)o_(2) h9C2 氧化应激 保护
下载PDF
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结合H_(2)O_(2)熏蒸对不同贮藏条件下冬枣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李自芹 陈雅 +5 位作者 李文绮 党富民 刘成江 马小宁 金新文 贾文婷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6期85-89,119,共6页
为探究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结合过氧化氢(H_(2)O_(2))熏蒸对不同贮藏条件下绿糖心冬枣品质的影响,以绿糖心冬枣为研究对象,果实干燥前采用5%H2O2熏蒸10 min,利用热风微波耦合干燥设备对果实进行干燥,采用纳米聚乙烯微孔保鲜膜对其包装。分... 为探究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结合过氧化氢(H_(2)O_(2))熏蒸对不同贮藏条件下绿糖心冬枣品质的影响,以绿糖心冬枣为研究对象,果实干燥前采用5%H2O2熏蒸10 min,利用热风微波耦合干燥设备对果实进行干燥,采用纳米聚乙烯微孔保鲜膜对其包装。分别在室温、保鲜库(0℃)和精准相温库(0℃)中贮藏300 d,每隔60 d测定一次冬枣的各项生理指标,分析绿糖心冬枣在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热风微波耦合干燥结合H2O2熏蒸处理的冬枣,保鲜库、精准相温库贮藏与室温贮藏相比,可较好抑制冬枣的瘪枣率和失重率,延缓冬枣的可溶性固形物、抗坏血酸、可滴定酸和总酚含量的下降速率。与保鲜库及室温贮藏冬枣相比,精准相温库贮藏能够有效阻止果实营养成分的流失,最大限度地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糖心冬枣 过氧化氢 干燥 贮藏方式 品质
下载PDF
壳聚糖/H_(2)O_(2)雾化处理对伽师瓜贮藏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郭慧静 王飞 +2 位作者 李自芹 赵志永 宋方圆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5期243-249,共7页
为研究壳聚糖、H_(2)O_(2)对伽师瓜长期贮藏的保鲜效果,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壳聚糖涂膜+6%H_(2)O_(2)纳米雾化处理伽师瓜,在(2±0.5)℃下贮藏,分析贮藏品质变化,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保鲜处理能维持伽师瓜... 为研究壳聚糖、H_(2)O_(2)对伽师瓜长期贮藏的保鲜效果,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壳聚糖涂膜+6%H_(2)O_(2)纳米雾化处理伽师瓜,在(2±0.5)℃下贮藏,分析贮藏品质变化,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保鲜处理能维持伽师瓜的采后品质,其中壳聚糖/H_(2)O_(2)复合处理效果最佳,可以显著延缓果实的腐烂指数(0.105%),抑制硬度下降(4.21 kg/cm^(2))和重量损失(4.90%),减少SSC(11.5%)和ASA(15.44%)物质的消耗,防止细胞膜损伤并诱导抗氧化酶活性。PCA分析获得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93.6%,其中失重率、电导率和CAT活性是伽师瓜保鲜中的关键指标。综合分析,1%壳聚糖涂膜和6%H_(2)O_(2)纳米雾化复合处理对伽师瓜有显著的保鲜效果,且优于单一处理,可为伽师瓜的长期保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瓜 壳聚糖 h_(2)o_(2)纳米雾化 贮藏品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GBAVTII探测西安上空夜气辉反演O_(2)(0-1)柱浓度及其波动的研究
5
作者 方妍 李存霞 +4 位作者 惠宁菊 刘洋河 李文文 李凌青 唐远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0-968,共9页
探测高层大气的粒子浓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安装在中国西安城区(海拔457m, 34.23°N,109.01°E)的自制地基气辉成像干涉仪GBAVTII(Ground-based atmosphere VER&temperature imaging interferometer)对峰值高度在9... 探测高层大气的粒子浓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利用安装在中国西安城区(海拔457m, 34.23°N,109.01°E)的自制地基气辉成像干涉仪GBAVTII(Ground-based atmosphere VER&temperature imaging interferometer)对峰值高度在94 km处的867.7 nm O_(2)(0-1)夜气辉长期定点观测,反演得到O_(2)(0-1)的柱浓度,并根据大气温度及O_(2)(0-1)粒子柱浓度的扰动提取得到大气重力波、行星波周期.本文首先阐述了地基GBAVTII探测气辉的原理,并从气辉辐射理论及地基探测模式导出气辉强度表达式,建立地基仪器探测得到的气辉的积分体发射率IER(Integrated Emission Rate)与大气中O_(2)(0-1)柱浓度的关系,然后利用2019年以来的多日观测数据,得到西安地区上空O_(2)(0-1)粒子的柱浓度量级为10~4cm^(-2);经对比发现2020年9月17日GBAVTII探测O_(2)(0-1)柱浓度结果与NRLMSISE-00模型数据的相对误差在0.5%~30%.我们从GBAVTII整夜拍摄气辉成像干涉图中反演出西安上空90~100 km的大气温度和O_(2)(0-1)柱浓度及扰动特征,得到周期在8~10 h左右的潮汐波,去掉潮汐趋势的温度和柱浓度残差序列,利用小波分析提取得到周期为2.3 h的重力波.最后我们利用2022年4月21日—2022年5月6日期间的O_(2)(0-1)柱浓度探测序列得到日平均柱浓度并提取准2日的行星波周期.GBAVTII所探测得到大气波动的周期尺度与其他已有中纬度地区的探测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AVTII o_(2)(0-1)气辉 o_(2)(0-1)柱浓度 大气波动
下载PDF
片层纤维V_(2)O_(5)·1.6H_(2)O干凝胶提升水系锌离子电池循环性能
6
作者 刘丹 崔月 +2 位作者 裴彪 高海燕 赵永男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8-446,共9页
水系锌离子电池凭借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具有高比表面、分层、或快速离子导体结构的钒基材料是锌离子电池最具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如何改善钒基材料的长循环性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溶胶凝胶... 水系锌离子电池凭借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具有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具有高比表面、分层、或快速离子导体结构的钒基材料是锌离子电池最具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如何改善钒基材料的长循环性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并冷冻干燥成功制备了V_(2)O_(5)·1.6H_(2)O干凝胶,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制备的材料为V_(2)O_(5)·1.6H_(2)O,结晶相良好,且成片状纤维大孔结构.电化学测试表明,在0.1 A·g^(–1)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88.4 mA·h·g^(–1),循环1000次后容量仍保持为129.7 mA·h·g^(–1),具有良好的长循环稳定性.在0.1、0.2、0.5、1、2和3 A·g^(-1)电流密度下,纤维状V2O5干凝胶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88.4、338.5、282.9、239.1、194.4和165.9 mA·h·g^(–1),远高于商业化V2O5 (279.5、251.0、205.5、174.5、144.6和125.1 mA·h·g^(–1)).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功于结合水的支撑作用增大了层间距,在循环过程中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避免了放电容量衰减;同时纤维片状结构缩短了锌离子的迁移路径.对充放电机理研究发现,在锌离子的嵌入脱出过程中伴随有碱式硫酸锌的生成与消失,且该过程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电池 V_(2)o_(5)·1.6h_(2)o 正极材料 长循环性能 机理探究
下载PDF
H_(2)O_(2)刻蚀MoS_(2)纳米片增强CO_(2)催化加氢性能
7
作者 周维 赵世熙 +3 位作者 谢欣雨 陆诗建 倪中海 杨菲菲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79,共7页
CO_(2)催化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二维MoS_(2)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和表面丰富可调的S缺陷位,在CO_(2)活化与转化中被广泛关注,将MoS_(2)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的关键在于表... CO_(2)催化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二维MoS_(2)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和表面丰富可调的S缺陷位,在CO_(2)活化与转化中被广泛关注,将MoS_(2)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的关键在于表面S空位的构建。为开发高效构建S空位工艺,以MoS_(2)纳米片为基础,利用H_(2)O_(2)刻蚀法在其表面引入S空位,对比了H_(2)O_(2)刻蚀前后CO_(2)在常压和高压下的反应性能。研究表明,H_(2)O_(2)刻蚀能显著提升S空位含量,且不会改变MoS_(2)的晶相结构,也未影响S空位的化学性质,从而明显提升CO_(2)催化加氢的转化率,但不影响产物分布。在常压条件下,S空位主要催化CO_(2)解离加氢为CO,选择性达96%以上;而在高压(5 MPa)低温(180℃)条件下能以较高的选择性(79%)催化CO_(2)加氢为甲醇,升高反应温度会提升CO_(2)转化率,但甲醇的选择性会显著降低,同时伴随甲烷的生成。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构造S空位的制备工艺,为MoS_(2)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纳米片 h_(2)o_(2)刻蚀 S空位 Co_(2)加氢 甲醇 Co
下载PDF
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去除煤气化细渣中重金属
8
作者 王常艳 刘东方 +3 位作者 龙宇涵 纪元 陈云峰 吴蔚然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9,共7页
以内蒙古某煤化工企业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对煤气化细渣中Cu、Pb和Cr的去除效果,优化了淋洗工艺条件,并采用XRD和SEM技术对煤气化细渣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以柠檬酸(CA)和草酸(OA)配制复合淋洗... 以内蒙古某煤化工企业煤气化细渣为对象,研究了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对煤气化细渣中Cu、Pb和Cr的去除效果,优化了淋洗工艺条件,并采用XRD和SEM技术对煤气化细渣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以柠檬酸(CA)和草酸(OA)配制复合淋洗剂,在复合淋洗剂浓度为0.05 mol/L、淋洗液固比为10∶1、淋洗剂pH为3,淋洗时间为1.0 h、淋洗次数为3的条件下,煤气化细渣中Cu、Pb和C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3.1%、70.1%和79.4%;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可促进煤气化细渣中Cu、Pb和Cr形态的转变,并有效降低易迁移态占比。表征结果显示,H_(2)O_(2)氧化联合化学复合淋洗不会破坏煤气化细渣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Cu PB CR h_(2)o_(2)氧化 复合淋洗
下载PDF
H_(2)O_(2)催化氧化缓释螯合铁离子处理碱性含氰废水的研究
9
作者 文志东 魏连启 +3 位作者 楼涵 王海超 刘国梁 武晓峰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99-101,共3页
黄金氰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多为碱性且含有大量亚铁氰络离子、铜氰络离子和游离氰根,为消除废水中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并实现处置后废水回用,本文采用在弱碱性环境下引入EDDHA-Fe有机螯合铁离子并加入H_(2)O_(2)催化氧化方法分解氰根,同... 黄金氰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多为碱性且含有大量亚铁氰络离子、铜氰络离子和游离氰根,为消除废水中氰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并实现处置后废水回用,本文采用在弱碱性环境下引入EDDHA-Fe有机螯合铁离子并加入H_(2)O_(2)催化氧化方法分解氰根,同时氧化螯合剂释放铁离子形成普鲁士蓝沉降,实现对碱性废水中络合氰根进行了有效脱除。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滤液中氰化物沉淀去除效果显著,去除率达99.77%,滤液中总氰化物浓度由221.59mg/L下降至0.51mg/L,在不影响水体碱度的前提下有效实现了废水脱氰,处置后的废水可直接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氰废水 亚铁氰根 h_(2)o_(2)催化氧化 EDDhA-Fe 普鲁士蓝
下载PDF
在UV/H_(2)O_(2)去除对乙酰氨基酚工艺中Br^(-)的影响及其转化规律
10
作者 汪伟 颉亚玮 刘宏远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43-151,共9页
Br^(-)是水和废水中常见的卤素离子,在高级氧化过程(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OPs)中通过形成不同种类的Br相关物种来发挥多种作用。在Br^(-)存在条件下,采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AAP)模拟废水进行UV/H_(2)O_(2)对其降... Br^(-)是水和废水中常见的卤素离子,在高级氧化过程(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OPs)中通过形成不同种类的Br相关物种来发挥多种作用。在Br^(-)存在条件下,采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AAP)模拟废水进行UV/H_(2)O_(2)对其降解效能、机理以及Br^(-)转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UV/H_(2)O_(2)降解AAP过程中,最佳去除率达到99.1%,但Br^(-)的加入抑制了AAP的降解和矿化,O~·_(2)和OH~·是UV/H_(2)O_(2)降解含Br^(-)的AAP模拟废水中主要活性物质,贡献率分别为45.5%和34.0%。当Br^(-)存在时,中性条件下,AAP降解速率最快,其一级动力学常数为0.048 4 min~(-1);其中活性溴物种(reactive bromide species, RBSs)对AAP降解的贡献率为14.1%。自由基浓度模拟结果表明,Br^(·-)_(2)可能在有机溴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_(2)O_(2)的直接还原作用导致Br^(-)转化率仅为18.0%。此外,由于溴自由基的加成,容易生成一些具有生态毒性的副产物,并通过分析溴代产物推测了AAP的降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h_(2)o_(2) 降解效能 影响因素 Br^(-)转化 动力学模拟 自由基贡献
下载PDF
Fe@N掺杂纳米碳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催化H_(2)O_(2)性能研究
11
作者 尚嘉茵 杨茜 +2 位作者 党林林 王素敏 王奇观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4年第2期51-54,74,共5页
采用Fe(NO_(3))_(3)·9H_(2)O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制备出Fe@N掺杂纳米碳催化剂(Fe-PVP-900-X,X=0.25、0.50、0.75;X代表不同Fe/C质量比),并探究了不同Fe/C质量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其中,Fe-PVP-900-0.75在氧... 采用Fe(NO_(3))_(3)·9H_(2)O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原料,通过高温煅烧制备出Fe@N掺杂纳米碳催化剂(Fe-PVP-900-X,X=0.25、0.50、0.75;X代表不同Fe/C质量比),并探究了不同Fe/C质量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其中,Fe-PVP-900-0.75在氧气还原反应(ORR)中表现出催化活性、且二电子路径选择性和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氧气还原反应 铁基催化剂 过氧化氢
下载PDF
Surface-modified Ag@Ru-P25 for photocatalytic CO_(2) conversion with high selectivity over CH_(4) formation at the solid–gas interface 被引量:1
12
作者 Chaitanya B.Hiragond Sohag Biswas +8 位作者 Niket SPowar Junho Lee Eunhee Gong Hwapyong Kim Hong Soo Kim Jin-Woo Jung Chang-Hee Cho Bryan M.Wong Su-Il In 《Carbon Ener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2-196,共15页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of the photocatalyst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each component is important to maximizing catalytic activity and comprehending the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_(2) reduction to solar f... Systematic optimization of the photocatalyst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each component is important to maximizing catalytic activity and comprehending the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O_(2) reduction to solar fuels.A surface-modified Ag@Ru-P25 photocatalyst with H_(2)O_(2) treatment was designed in this study to convert CO_(2) and H_(2)O vapor into highly selective CH4.Ru doping followed by Ag nanoparticles(NPs)cocatalyst deposition on P25(TiO_(2))enhances visible light absorption and charge separation,whereas H_(2)O_(2) treatment modifies the surface of the photocatalyst with hydroxyl(–OH)groups and promotes CO_(2) adsorption.High-resonanc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ray absorption near-edge structure,and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urfac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hotocatalyst,whil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CO_(2) adsorption isotherm,and 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study 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H_(2)O_(2) treatment in increasing CO_(2) reduction activity.The optimized Ag1.0@Ru1.0-P25 photocatalyst performed excellent CO_(2) reduction activity into CO,CH4,and C2H6 with a~95%selectivity of CH4,where the activity was~13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pristine TiO_(2)(P25).For the first time,this work explored the effect of H_(2)O_(2) treatment on the photocatalyst that dramatically increases CO_(2) reduction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phase Co_(2) reduction h_(2)o_(2) treatment plasmonic nanoparticles solar fuel photocatalyst surface modification
下载PDF
基于MWCNTs和Co-Fe双金属普鲁士蓝类似物的电化学传感检测牛奶中的H_(2)O_(2)
13
作者 张子雯 李林 +2 位作者 李慧琳 陈思璇 潘明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6-874,共9页
该研究构建了钴铁普鲁士蓝类似物(Co-FePBA)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的无酶电化学传感器(NF/Co-FePBA/MWCNTs/GCE),Co-FePBA模拟过氧化氢酶对H_(2)O_(2)进行电催化还原,产生较强的电流响应,用于牛奶中H_(2)O_(2)的快速、灵敏电化学... 该研究构建了钴铁普鲁士蓝类似物(Co-FePBA)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的无酶电化学传感器(NF/Co-FePBA/MWCNTs/GCE),Co-FePBA模拟过氧化氢酶对H_(2)O_(2)进行电催化还原,产生较强的电流响应,用于牛奶中H_(2)O_(2)的快速、灵敏电化学检测。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H_(2)O_(2)的电流响应有较宽的线性范围(0.01~5.0 mmol/L),检出限(LOD,S/N=3)为0.52μmol/L。此外,该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重复性、重现性和稳定性,用于实际牛奶样品检测中回收率为91.3%~103%,相对标准偏差(RSD)≤2.7%(n=3)。该电化学检测方法可以实现牛奶中H_(2)O_(2)的低成本、简单、快速、高灵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Co-Fe双金属普鲁士蓝类似物 电化学传感 过氧化氢 牛奶样品
下载PDF
沉淀剂浓度对喷雾共沉淀法合成Tb_(2)O_(3)纳米粉体的影响
14
作者 唐宇翔 胥涛 +2 位作者 王耀智 敬畏 梅炳初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9-1505,共7页
采用喷雾共沉淀法结合还原气氛处理制备了Tb_(2)O_(3)超细纳米粉体,探究了碳酸氢铵沉淀剂浓度对前驱体物相、粉体微观形貌和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沉淀剂浓度会显著影响纳米粉体的微观形态、均匀性和烧结活性。沉淀剂浓度过低会导... 采用喷雾共沉淀法结合还原气氛处理制备了Tb_(2)O_(3)超细纳米粉体,探究了碳酸氢铵沉淀剂浓度对前驱体物相、粉体微观形貌和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沉淀剂浓度会显著影响纳米粉体的微观形态、均匀性和烧结活性。沉淀剂浓度过低会导致沉淀物晶粒过度生长,造成粉体粒径增大和不均匀性;沉淀剂浓度过高会造成不良的软团聚。最佳沉淀剂浓度为1.5 mol/L,该条件下可获得平均粒径约为52.45 nm的超细Tb_(2)O_(3)均匀粉体,粒径分布范围为30~80 nm。粉体经1400℃的保护气氛烧结和热等静压处理后制得的Tb_(2)O_(3)透明陶瓷在1064 nm波长下Tb_(2)O_(3)透明陶瓷线性透过率为76.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_(2)o_(3) 喷雾共沉淀 沉淀剂浓度 纳米粉体 均匀性 气氛烧结
下载PDF
多酸基金属-有机复合物的合成和对H_(2)O_(2)的检测
15
作者 蔡运蘅 庞启洋 +2 位作者 魏玉普 高景奎 沙靖全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50-153,161,共5页
设计合成多酸基金属-有机晶态复合物,研究其对于过氧化氢小分子的催化活性,为开发新型生物小分子传感器提供新途径。利用水热法合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多酸基金属有机晶态复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研究其对过氧化氢小分子的催化... 设计合成多酸基金属-有机晶态复合物,研究其对于过氧化氢小分子的催化活性,为开发新型生物小分子传感器提供新途径。利用水热法合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多酸基金属有机晶态复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研究其对过氧化氢小分子的催化活性。成功制备并解析出多酸基金属有机晶态复合物,其分子式为H_(4)[Cu_(2)(bim)_(4)][SiW_(12)O_(40)]_(2)·8H_(2)O,拟酶活性研究表明复合物具有过氧化酶活性,其最优催化条件为:pH=3,40℃,反应时间为4min,对过氧化氢的检测区间为1~100μmol×L^(-1),检测限为0.18μmolL^(-1)。多酸基金属-有机晶态复合物尽管对于生物小分子传感表现出优异的检测性能,但是其种类和结构对其催化活性是有一定的影响,其构效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酸 金属-有机框架 纳米酶 过氧化氢
下载PDF
基于H_(2)O_(2)-丁基玫瑰红B-Fe^(2+)体系的荧光猝灭法测定血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16
作者 蒲文静 白莹 +2 位作者 董娜 张爱菊 张小林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0,共4页
利用H_(2)O_(2)-Fe^(2+)可以快速使丁基玫瑰红B(BRMB)发生荧光猝灭,而过氧化氢酶(CAT)对该猝灭有抑制效应,提出了基于H_(2)O_(2)-BRMB-Fe^(2+)体系的荧光猝灭法测定血清CAT活性的方法。取血清样品10μL,加入1 mmol·L^(-1)H_(2)O_(2... 利用H_(2)O_(2)-Fe^(2+)可以快速使丁基玫瑰红B(BRMB)发生荧光猝灭,而过氧化氢酶(CAT)对该猝灭有抑制效应,提出了基于H_(2)O_(2)-BRMB-Fe^(2+)体系的荧光猝灭法测定血清CAT活性的方法。取血清样品10μL,加入1 mmol·L^(-1)H_(2)O_(2)底液0.50 mL,于30℃恒温反应15 min,再依次加入0.02 mmol·L^(-1)BRMB溶液0.70 mL、0.1 mol·L^(-1)冰乙酸-乙酸钠缓冲液(pH 4.2)1.00 mL和0.01 mol·L^(-1)Fe^(2+)溶液0.08 mL,于室温反应20 min后用水定容至10 mL,测定体系在590 nm发射波长处的荧光强度F;以煮死酶液为对照,按照同样的方法测定其在590 nm发射波长处的荧光强度F0。结果表明:CAT活性在0.005~0.05 U·mL^(-1)内与体系荧光强度差值F-F0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1.2×10^(-3)U·mL^(-1);方法用于6份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血清CAT活性分析,测定值为31.50~72.30 U·mL^(-1),与碘量法基本一致,CAT活性的加标回收率为95.2%~102%,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1.7%~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酶 活性 h_(2)o_(2) 丁基玫瑰红B 荧光
下载PDF
UV/H_(2)O_(2)和UV/PDS体系对磷霉素降解效果的对比
17
作者 刘炳辉 陈建秋 +1 位作者 廖书贤 史静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128-139,共12页
紫外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操作简单、成本低、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文章以磷霉素钠作为污染物,研究了UV/H_(2)O_(2)和UV/过硫酸盐(PDS)两种高级氧化技术对有机磷的降解特性,并对比了两种体系下有机磷的降解动... 紫外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操作简单、成本低、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文章以磷霉素钠作为污染物,研究了UV/H_(2)O_(2)和UV/过硫酸盐(PDS)两种高级氧化技术对有机磷的降解特性,并对比了两种体系下有机磷的降解动力学和反应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UV/H_(2)O_(2)和UV/PDS体系中,UV激活氧化剂产生的活性基团可有效降解有机磷,有机磷降解率分别为97.3%和95.0%,初始pH、氧化剂投加量、反应温度均会对有机磷降解产生影响,相比于UV/H_(2)O_(2)体系,UV/PDS体系在降解有机磷时,具有pH适用范围较宽、反应温度低、氧化剂投加量小、反应速率快的优势。在最优条件下,两种体系都具有环境适应性。通过自由基捕获试验与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可知,UV/H_(2)O_(2)体系中存在·OH,UV/PDS体系中存在SO_(4)^(·-)和·OH。通过气-质联用(CG/MS)技术,测得两种体系降解磷霉素钠后均含有乙酸和丙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霉素 UV/h_(2)o_(2) UV/过硫酸盐(PDS) 有机磷 降解产物
下载PDF
UV/H_(2)O_(2)降解罗丹明B综合实验设计
18
作者 岳琳 王嘉新 +2 位作者 杨智程 童嘉鹏 廉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该文设计了利用UV/H_(2)O_(2)工艺降解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odamine B,RhB)的综合实验,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UV/H_(2)O_(2)工艺降解RhB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方程,H_(2)O_(2)投加量和紫外... 该文设计了利用UV/H_(2)O_(2)工艺降解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Rhodamine B,RhB)的综合实验,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UV/H_(2)O_(2)工艺降解RhB过程符合假一级动力学方程,H_(2)O_(2)投加量和紫外光强度的交互作用是降解RhB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当H_(2)O_(2)的投加量为47.45 mL/L、水体初始pH值为8.11、紫外光强度为730μW/cm^(2)时,反应120 min后,RhB的理论去除率为92.44%,与验证实验结果的相对偏差为0.89%。由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结果可知,RhB在反应过程中被有效降解。该实验利用两种实验方法优化工艺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对反应影响因素、动力学拟合及实验条件优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h_(2)o_(2) 罗丹明B 单因素实验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模拟太阳光下驱动H_(2)O_(2)生成及含量测定的综合实验
19
作者 刘浩 申屠宁 +2 位作者 赖志楠 曾晓飞 朱乔虹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近年来,新能源研发和太阳能储能在“双碳”背景下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然而,在本科生教学实验中,缺乏涉及能源转换的实验,导致学生对低碳和绿色化学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本实验方案深入结合科学前沿的热门领域,利用模拟太阳光制备过... 近年来,新能源研发和太阳能储能在“双碳”背景下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然而,在本科生教学实验中,缺乏涉及能源转换的实验,导致学生对低碳和绿色化学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本实验方案深入结合科学前沿的热门领域,利用模拟太阳光制备过氧化氢(H_(2)O_(2)),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换和储存。整个实验过程不使用任何有毒有害试剂,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的化学宗旨。本实验以双氰胺合成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纳米片为例,分析聚合反应机制,充分融合了无机、物化和分析的基本操作,同时结合一些现代分析手段,进行g-C_(3)N_(4)催化H_(2)O_(2)生成和含量测定的开放性综合实验。实验中结合无机到有机材料的聚合反应,基于有氧实验环境的处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率,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了“融时政于教学,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光 h_(2)o_(2) 聚合 绿色合成
下载PDF
Oxidation of emerging organic contaminants by in-situ H_(2)O_(2) fenton system
20
作者 Yuqin Ni Chuxiang Zhou +1 位作者 Mingyang Xing Yi Zhou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17-434,共18页
The existence and risk of emerging organic contaminants(EOCs)have been under consideration and paid much effort to degrade these pollutants.Fenton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ologies to solve this probl... The existence and risk of emerging organic contaminants(EOCs)have been under consideration and paid much effort to degrade these pollutants.Fenton system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ologies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original Fenton system relies on the hydroxyl radicals produced by Fe(Ⅱ)/H_(2)O_(2) to oxidize the organic contaminants.However,the application of the Fenton system is limited by its low iron cycling efficiency and the high risks of hydrogen peroxide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The introduction of external energy(including light and electricity etc.)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Fe(Ⅲ)/Fe(Ⅱ)cycle and the reduction of oxygen to produce hydrogen peroxide in situ.This review introduces three in-situ Fenton systems,which are electro-Fenton,Photo-Fenton,and chemical reaction.The mechanism,influencing factors,and catalysts of these three in-situ Fenton systems in degrading EOCs are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This review strength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Fenton and in-situ Fenton systems in degradation,offering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real application of the in-situ Fenton system in the removal of E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h_(2)o_(2)production FENToN Emerging organic contaminants Photocatalysis ELECTRoCAT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